類風溼關節炎,被稱為「不死的癌症」,這一說法無疑說明了類風溼關節炎對患者的身心都造成嚴重的傷害,其危害性不亞於癌症。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類風溼關節炎患者覺得關節疼痛減輕了或者不痛了,類風溼關節炎就治好了,其實這種看法並不全面。
首先,類風溼關節炎目前尚不能治癒,因此只能最大程度上將病情控制在穩定期,而無法徹底根治。

再者,判斷類風溼關節炎病情穩定與否需要滿足這3個條件:
基本條件:關節症狀改善
如果患者關節腫痛程度持續性減輕,晨僵時間縮短,關節活動度逐漸恢復,這意味著類風溼關節炎病情正在好轉,但還沒滿足病情穩定的要求。
如果患者關節無明顯腫脹與晨僵感,可以自己洗漱、穿脫衣、行走等基本活動,這就達到了病情穩定的初級條件。
但這只是最基本的條件,此時患者還必須繼續服藥。

關鍵條件:炎性指標下降
目前血沉與C反應蛋白是判斷類風溼關節炎病情嚴重程度的主要炎性指標。
一般來說,關節症狀越重,炎性指標則越高,而關節症狀改善越明顯,血沉與C反應蛋白水平下降幅度也越大。
臨床上有的患者自感關節症狀改善明顯,甚至已經沒有關節不適症狀,但血沉與C反應蛋白水平仍高居不下,或只是輕度下降。這可能是與臨時使用起效快且效果明顯的藥物有關(如激素、生物製劑等)。
因此,當前關節症狀改善是暫時的,很容易反覆。
只有當患者長期無明顯關節不適感,且血沉與C反應蛋白水平已經正常,或基本接近正常的條件下,病情才算穩定。
如果滿足了「基本條件+關鍵條件」,是不是意味著類風溼關節炎病情長期穩定不反覆了呢?
不,還有第3個條件。

影像學改善
我們知道,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病理改變為滑膜炎,滑膜異常增生是導致關節病變的罪魁禍首,治療上所有的藥物也是在盡最大程度減輕和抑制滑膜增生。
關節症狀改善了,炎性指標下降了,滑膜增生相應會減輕,但減輕不代表完全沒有增生。
事實上,此時不少患者依然處於滑膜輕度增生狀態,只是還沒能引起關節症狀與炎性指標異常,這也病情再次反覆的原因。
臨床上,一般會通過關節超聲、核磁等檢查方法去查看滑膜增生情況,並根據滑膜增生程度制定下一步治療方案。
但就目前醫療水平與治療現狀而言,使絕大多數類風溼關節炎患者達到影像學改善仍較為困難。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類風關患者如何科學備孕?這病會遺傳給寶寶嗎?
類風溼只有關節症狀?出現紫癜、皮膚破潰要當心血管炎!
頭暈、乏力、睡眠不好?罪魁禍首可能是「類風溼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