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對肺部還有損傷嗎?

近期,很多網友有這樣的問題:

圖片來源:小某書

圖片來源:小某書

2020 年新冠疫情剛開時,病毒會對肺部造成明顯影響,「肺部 CT」變化也是確診的重要標誌。

但隨著病毒的不斷變化,奧密克戎引起的症狀輕了,很多人的症狀是咳嗽、發燒,那對肺部的傷害還存在嗎?會不會仍然有難以覺察的長久損傷呢?

奧密克戎對肺部傷害變弱

只是發燒咳嗽,不用太擔心

新冠病毒早期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原始毒株有很強的能力侵犯肺部,引起肺炎、肺水腫,誘發嚴重免疫反應,有較高的致死率。

剛開始的原始毒株感染,大概一半人都會表現出肺炎。

而到了奧密克戎時代,病毒的致病能力明顯變弱,病毒很難進入到肺部,更多集中在上呼吸道。再加上我們有了疫苗的防護,很多時候,病毒剛進來屁股還沒坐熱就被免疫系統剷出去了,使得它基本只能在上呼吸道搞破壞。

如今「新冠肺炎」成了少見情況,感染者的症狀主要集於上呼吸道,出現咽痛、咳嗽、流鼻涕、發燒等,甚至還有很多人「無症狀」。

對於大多數人,奧密克戎在上呼吸道折騰大概一週就好轉了,不會跑到肺裡作孽。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第九版)》中的臨床分型也表明,輕症患者有發熱、咽乾、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狀,但肺部 CT 正常。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1]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1]

那「無症狀 + 輕症」的比例能佔到多少呢?

從國內某些省市近期的統計資料,以及武漢金銀潭醫院的一線觀察,輕型和無症狀感染者大約佔到 90%。[2,3]

這意味著,至少 90% 的人完全不用擔心新冠會對傷害肺。

那剩下的 10% 呢?

發生肺部感染,絕大多數也會痊癒

不用擔心長期損害

感染奧密克戎的人中,大約還是有 10% 的人會發展為普通型或重症,表現出輕重不一的肺炎表現。

有人認為,肺是個不可再生的器官,一旦發生損害就無法修復了,也因而對「肺炎」兩個字過度恐懼。

其實不用擔心,肺炎 ≠ 肺部不可逆損傷。除了某些細菌引起的肺炎外,大多肺炎痊癒後肺的結構和功能都是可以恢復的。

圖片來源:內科學(第九版)

圖片來源:《內科學(第九版)》

奧密克戎引起的肺炎患者,肺部 CT 會出現一些磨玻璃影等改變。這是因為病毒進入肺部後,引起肺泡毛細血管充血、水腫等問題。

這些變化是肺應對病毒的正常反應,是身體在為消滅病毒創造更好的環境。一旦病毒被消滅,這些變化就會恢復正常。

參考金銀潭醫院對近期這波疫情的觀察:極少數(約佔 0.5%)後期出現重症表現,多為高齡、未接種疫苗及合併嚴重基礎疾病患者。絕大多數肺部炎症改變較輕微,一週內多可吸收。[3]

退一步講,即使有一些病變遺留下來,也不會影響日常生活。

肺有強大的儲備能力,日常的吸氣呼氣,其實只發揮了肺的一小部分能力。

肺可以容納約 6 升空氣,正常情況下我們一次能吸入大約 0.5 升空氣,只佔用了肺不到十分之一的空間。

肺有 3~4 億個肺泡,日常的呼吸,只有約 5% 左右的肺泡表面積參與氣體交換。

這也是為什麼,吸菸對肺的損傷要積累幾十年,損害足夠多肺泡,才逐漸展現出影響。

即使肺炎較嚴重,使部分肺泡功能受損,康復後其他儲備的肺泡也能頂替上來,保證日常生活不受影響。

圖為肺泡示意圖

圖為肺泡示意圖

與現在的奧密克戎比起來,還是吸菸對肺部的傷害更值得擔心。

有些人可能會擔心「新冠後症狀(長新冠)」,比如感染 3 個月後出現呼吸困難、胸悶等問題。根據世衛組織資料,在感染了新冠並有症狀的人中,6.2% 經歷了長新冠。

別慌。各種新冠後症狀大概率會在三個月內消失,並不意味著肺部的永久損傷。反而如果對感染過度焦慮,還可能促進長新冠的發生。

總之,新冠到了今天,已經與三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

奧密克戎侵犯肺部的能力變弱很多,更多的人主要是發燒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狀,不用過於擔心。

但不論是為家中老人著想、還是為了自身健康負責,總的原則仍然是,能不陽就不陽,能晚陽就晚陽。發燒疼痛終歸是難受的體驗。

公共場所戴口罩,勤洗手,及時接種疫苗及加強針,我們一定會平安健康地度過這個冬天。

相關文章

為了痛快拉屎,人類努力了 5000 年

為了痛快拉屎,人類努力了 5000 年

有很多真相尚未大白,比如說,誰是世上第一個便秘的人? 尊貴的「肛門牧羊人」 原始人在蔬果餐和運動的幫助下,過的還是縱享絲滑的日子。直到吃更多...

小時候蓋的厚棉被,竟是助眠的神器

小時候蓋的厚棉被,竟是助眠的神器

降溫了,朋友們,家裡的厚被子都換好了嗎? 記得小時候的冬天,睡覺前,媽媽總會出現在被窩旁,一邊嫻熟地在身上加蓋各種衣服和被子,一邊嘀咕:腳和...

為什麼失戀這麼痛苦?因為真的很像戒毒

為什麼失戀這麼痛苦?因為真的很像戒毒

你見過愛情瘋子麼,他們真的都挺瘋的。 談戀愛的時候,為愛鬥舞: 圖片來源:《紫禁之巔》 分手的時候,要死要活: 圖片來源:《從你的全世界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