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卓正科普,300+位醫生為您寫健康貼士
本文作者:陳慧中,卓正齒科醫生
都說舌頭是個「大力士」,它的力氣到底有多大?

雖然「意外拔牙」這種事一般不用擔心,但舌頭把門牙頂成「齙牙」倒是有可能的,這種「頂」往往是下意識的行為,和舌頭擺放的位置不對有關。
這樣一個不易察覺的小習慣,或讓牙齒排列甚至是面容發育受影響,這是許多家長所擔心的事。最近就有一位家長問我:鄰居家的孩子因為「吞口水」的方法不對,已經開始做舌肌功能訓練了,聽說是因為舌頭的位置放得不對,這到底是咋回事?
舌頭還有正確的位置?
沒錯!雖然舌頭一天24小時都待在嘴裡,我們對它再熟悉不過了。但說起舌頭平時到底該放哪兒,你可曾想過?此外,我們一天之內大約會進行2400次吞嚥[1],吞嚥時舌頭又該放哪兒呢?
讓我猜猜此刻的你
是不是在吞口水?

之所以要討論舌頭的位置,是因為舌頭可謂是口腔裡的「肌肉猛男」。對於正在發育中的牙齒,其周圍肌肉所產生的壓力,可影響牙齒的最終位置[2]。
不管是靜止不動時,還是吞嚥活動時,舌頭長時間處在錯誤的位置上,會對正在萌出中的牙齒、發育中的頜骨產生潛在的影響。
最常見的錯誤位置:習慣性將舌頭往前伸,甚至放在上下門牙中間;
最常見的錯誤吞嚥:吞嚥時用舌頭擠壓前牙,或用嘴唇輔助吞嚥。
如此一來,上下門牙之間容易產生如下圖所示的「門洞」。

圖源:iosmmw.com
長時間錯誤的舌位,可能會讓「門洞」越來越大,從一條縫隙變成梭形。
那麼正確的舌位在哪兒呢?
簡單來說,舌頭要放在口腔的頂部。也就是用舌頭頂著俗稱「上膛」的位置——上門牙後頭皺巴巴的那塊顎部。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吞嚥的一瞬間,舌頭會用力地向上擠壓「上膛」,從而完成吞嚥動作。

舌肌對「上膛」的壓力能傳遞到上頜骨,產生對上頜骨支撐的力量,參與上頜骨的正常發育。同時也避免將牙齒推出,造成無法閉合的「門洞」。

圖源:bestfacefwd.com
如何進行自查呢?
這裡提供一個簡單易懂的檢查方法!既可以自查,也可以檢查小朋友。(如自查,可對著鏡子進行)
首先,認真地吞一下口水。
如果僅僅感受到:
-舌頭頂了一下「上膛」;
-口周的肌肉和嘴唇並沒有隨之用力擠壓;
-微笑時也能不動聲色地咽口水。
😀 恭喜!你有著良好的吞嚥習慣。
如果隨著吞嚥:
-嘴唇和口周肌肉也跟著擠壓;
-面部肌肉活動豐富;
-尤其不閉嘴唇則無法吞嚥。
🙁 很遺憾,大概率情況下,異常吞嚥發生了。
通過細緻的觀察,我們大多能辨別出正確和異常的吞嚥。如果仍舊覺得有困難,可以交給正畸醫生或兒童口腔醫生進行鑑別。
有哪些糾正舌位和異常吞嚥的方式?
先說原因,異常的舌位、異常的吞嚥方式通常和嬰幼兒時期的吞嚥習慣、吮吸母乳習慣有關,也和使用奶嘴、咬手指等行為相關。
4歲之後,一部分小朋友會自行糾正至正確的舌位和吞嚥方式。但另一部分小朋友,則可以按照下面的順序進行干預:
第一,引導和循序漸進的干預。
家長可以通過示範正確的舌位和吞嚥方式,引導願意配合的小朋友進行舌習慣調整。過程切記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以免影響和諧的親子關係。
第二,舌肌力量訓練。
大部分小朋友在引導下可理解正確的舌位與吞嚥方式,但有一部分小朋友雖然能理解,但奈何舌肌力量不足,無法完成這個動作。

近距離圍觀口腔「肌肉猛男」,圖源:liebertpub.com
這時候可以先進行舌肌力量訓練,增強舌肌的力量,使舌肌在訓練中,找到頂住「上膛」的感覺。在此,我們介紹三個簡單易學的舌肌力量訓練,家長可以陪同孩子練習:
口香糖訓練、彈舌訓練、N點訓練



訓練視訊由卓正長沙梅溪湖齒科中心葛孟柯醫生整理
掃碼即可獲取 可居家練習
第三,阻斷性正畸治療。
假如舌肌力量訓練難以實現重複練習,且前牙的「門洞」尚未形成:
可進行預防性矯治,佩戴簡易的活動矯治器,被動地進行舌位糾正與訓練,被動地使舌頭頂著「上膛」吞嚥,逐漸建立起正確吞嚥的習慣[3]。
假如前牙區已經出現明顯的縫隙或梭形「門洞」,靠簡易的活動矯治器進行引導恐怕無能為力。這時候可以:
使用「顎擋」或「舌刺」這類阻斷性矯治器(如下圖所示),佩戴後,舌頭向前的活動範圍被限制,阻斷了其對前牙的推力,防止牙齒問題向嚴重的方向進展。在此期間使前牙正常萌長,也使舌頭被迫處於口腔的頂部,被動重複正確的舌位及吞嚥[4]。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源:aoaaccess.com
以上3點,建議在專業的正畸醫生或兒童口腔醫生指導下進行,萬萬不可自行購買網路上的矯治器進行盲目矯正。
除此之外,還可以檢查一下是否有影響舌體活動的「舌繫帶過短」,以及「鼻通氣不佳」引起的口呼吸或習慣性張口。

如果替牙後發現前牙明顯咬不上,則需要儘快面診正畸醫生,進行干預。

舌習慣講到這裡,相信大家都已心中有數。進入替牙期的小朋友尤其需要注意。
日常的小習慣由於重複次數之多,也能水滴石穿般影響口頜發育。戒除不良習慣的發展通常成本較低,卻獲益良多。
現在請再吞嚥一次,這次對了嗎?
| 本文作者

陳慧中
卓正齒科醫生
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博士
戳此看診/問診醫生
| 審稿專家

王晴竹
卓正齒科醫生
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博士
戳此看診/問診醫生
| 參考文獻
[1]Kunvary B. Muscular forces of the tongue: influence of tongue moveme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ntal arches, jaws, and palate. Dent. Abstr. (Chic.). 1959;4:10–11.
[2]Proffit WR. Equilibrium theory revisited: factors influencing position of the teeth. Angle Orthod. 1978;48:175–186.
[3]Di Vecchio S, Manzini P, Candida E, Gargari M. Froggy mouth: a new myofunctional approach to atypical swallowing. Eur J Paediatr Dent. 2019;20(1):33-37.
[4]Leite JS, Matiussi LB, Salem AC, Provenzano MG, Ramos AL. Effects of palatal crib and bonded spurs in early treatment of anterior open bite: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linical study. Angle Orthod. 2016;86(5):7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