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醫生遭「槍」擊!行兇手段再升級,難道醫院安檢的落實必須以犧牲醫生健康為代價?

導讀

難道每個地方的醫院安檢必須以一些醫護人員的生命健康為代價才能做到真正落實?

來源:醫脈通

作者:米子

本文為醫脈通編輯撰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從昨晚到現在,一條令人窒息的醫療界新聞被各大官媒不斷刷屏!

據新京報報道,2月2日,遼寧中醫院大學附屬醫院的一名醫生在醫院遭人襲擊受傷。

有多名知情人士稱,遭襲醫生系脾胃病科主任,事發時間為2月2日上午10時左右,正值該醫生出診時間。目前該醫生傷情嚴重,正在ICU搶救

當日下午3時左右,遭襲醫生工作所在樓層已經被清場。

另有屬地皇姑分局遼河派出所工作人員證實,該醫院確實發生醫生遭襲事件,目前嫌疑人已被警方抓獲,具體情況還在進一步調查中。

該惡劣事件被熱議後,當晚「瀋陽皇姑公安」官方微博也緊急發佈警情通報,稱犯罪嫌疑人持改裝射釘槍將醫生擊傷。

圖源:微博截圖

圖源:微博截圖

另據遼寧中醫醫院一位醫生在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透露,遭襲醫生是技術非常厲害的主任,系左眼貫穿傷,另外犯罪嫌疑人的兒子曾是他的患者。

當患者傷害醫生的那一刻起,橫禍絕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在所有人與人關係的各種悲劇中,傷醫悲劇所帶來的痛是最痛徹心扉的。

所以在痛過之後,我們更應該去思考:這次悲劇為何會再次發生?醫護人員的生命安全到底該交由誰來保障?

醫院:入院安檢,仍是預防暴力傷醫最有效的手段!

嫌疑人到底是如何將「改裝射釘槍」帶進的醫院?

此事一出,大家的關注點不約而同地指向了一個關鍵點——安檢

從刀具到自製炸彈,再到改裝射釘槍,傷醫武器一次次在升級,而中國醫院卻仍遲遲沒有全面進入安檢時代,僅有少數的城市。

2020年7月1日,《北京市醫院安全秩序管理規定》正式施行,明確要求進入醫院的人員應當主動接受並配合安全檢查,對拒不接受安全檢查的,醫院有權拒絕其進入。

2022年9月6日,上海制訂《關於加強醫院安全秩序管理的通告(徵求意見稿)》,明確醫院應建立安全檢查制度,設置安檢區,配置專業安檢員,按照安檢工作實際需求,配備相應的安檢設備,對進入醫院的人員進行必要的安全檢查,嚴防禁止、限制攜帶物品進入醫院。不接受安全檢查的,醫院有權拒絕進入。

但大家別忘了:

三年前,民航總醫院的張文醫生被一名患者家屬刺傷身亡;三年前,正在出診的陶勇醫生被自己曾經診治過的患者用菜刀砍致重傷;半年前,上海瑞金醫院發生持刀傷人案,受傷群眾中有兒科醫護人員。

「楊文醫生的死」和「陶勇醫生的手」,換來了北京的安檢;「上海醫護的傷」,換來了上海的安檢。難道每個地方的醫院安檢必須以一些醫護人員的生命健康為代價才能做到真正落實?一個生命,還不足以對全國所有的醫院起到警醒作用?

安檢所帶來的效果,我們應該也是可以肉眼可見的!以北京為例,我們來看一組清晰的資料:

北京市三級醫院已實現安檢全覆蓋,262家醫院安裝了「一鍵報警」裝置。法規實施以來,市公安局及時發現、處置傷醫、辱醫等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截至2021年6月底,共辦理涉醫違法犯罪案件74起,查處77人,其中刑事案件7起。同期對比,涉醫違法犯罪案件發案率穩步下降,其中刑事案件下降 65%。

在北京落實一段安檢制度後,一名護士長說,「安檢為我們解決了很多後顧之憂,心裡踏實了,就能更好地服務患者。大家都有了法律武器,醫患關係也更加和諧。」

由此來看,入院前先進行安全檢查,是預防暴力傷醫最有效的手段!

如何更有效地保障安檢在醫院落地?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科主任溫建民教授曾提到兩點要著重抓:

1.公安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

2.醫院的經營者和法人代表要負起責任。

也就是說,必須將暴力傷醫等同於普通治安、刑事案件看待與處理,由警方和司法機關依法解決,必須由政府強力部門為醫療機構、人員提供堅實的「保護傘」。

關於第二點,目前已有多地衛健委要求將醫院安檢工作落入醫院考核,甚至落入醫院領導的績效考核。

如果想要讓一家醫院領導對安檢上心,就必須制定一些制度去限制他們,不能讓醫院安檢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擺設」;如果行政管理部門對醫院領導在安全方面沒有考核方式,就會導致一些人對醫院安檢不在乎、不作為。

院領導的命重要,臨床醫護人員的命同樣重要,他們不能再做無謂的「犧牲」!

每有一名醫護人員受傷或死亡,就意味著有幾百幾千個患者沒有辦法得到診療。中國所有醫院應全面落實醫院安檢制度,不僅僅是在一二線城市,甚至需要下沉到縣醫院和鄉鎮醫院。

患者:給他們一個發洩口,或許比黑名單更有用

不過,我們也清楚地知道,雖然安檢可以將醫生受嚴重傷害的機會大大降低,但並不能從根源上杜絕!

有時候,危險來了,醫生想逃都逃不掉!診室裡的一把椅子,分診臺的一個檔案夾,甚至是一支筆,都可能會成為行凶者手裡的「武器」。落實安檢的同時,也要從源頭上「扼殺」掉某些人行凶的慾望。

早在2018年10月16日中央28部門就聯合印發了《關於對嚴重危害正常醫療秩序的失信行為責任人實施聯合懲戒合作備忘錄》,對暴力殺醫傷醫以及在醫療機構尋釁滋事等嚴重危害正常醫療秩序的失信行為,建立健全失信聯合懲戒機制。

設立「暴力傷醫黑名單」的初衷是好的,一方面是對受傷醫生的慰藉,另一方面也是對類似傷醫者的威懾,在全社會形成尊醫重醫的氛圍。

但是「黑名單」制度在落實時也舉步維艱,官網上通報的名單與全國現實中發生的傷醫、擾亂醫療機構秩序的行為相比,也不過只是九牛一毛。

另外,在制度背後大家往往看到的不是「暴力傷醫」,而是「貧困患者續不起住院費被醫院掃地出門」、「急救費無人墊付醫院將傷者拒之門外」類似這樣「推動情緒」的熱點新聞,甚至「救死扶傷是義務不是權利」、「生命第一」等觀點被佔上風。

就如同「遼寧中醫」的此次事件。

遼寧中醫上一次上熱搜還是去年大年初四,一段「醫生為搶救病人狂奔滑倒爬起繼續跑」的視訊在網上刷屏,評論區網友紛紛留言:你狂奔的樣子真美!

圖源:微博截圖

圖源:微博截圖

而時隔一年,遼寧中醫再次上熱搜,博主精選評論中的第一條卻寫著:傷害別人不對,但是有的醫生真的非常不負責任!

圖源:微博截圖

圖源:微博截圖

每每發生傷醫事件,這種持「受害者有罪論」的網友並不在少數。再加上「醫生」這個職業的特殊性,大家潛意識裡都會認為患者處於弱勢的一方。

圖源:微博截圖

圖源:微博截圖

若想真的從最開始就改變「行凶者」的想法,與其給予他們像「黑名單」這樣的強制措施,倒不如給予他們切實可行的幫助,比如完善醫療糾紛申訴制度

醫療糾紛申訴窗口不應該只是一個形同虛設,醫生需要一個發洩的出口,患者同樣也是。

殺害楊文醫生的兇手曾經在醫務處、門診辦等多部門投訴,如果當時相關部門能夠給予一定的幫助,消化掉其某些不良情緒,是不是就沒有後來的慘劇?即使不能幫助患者,相關部門是否也能提前引起重視、做好預防方案,讓受害醫生逃過一劫?

有時候看似是為患者解決問題,從某種角度來看,或許也能讓醫生躲避一場災難。

總之,不管何種原因,都不應該成為行凶者「暴力傷醫」的藉口!

結語

在剛剛過去的三個月,是廣大醫護們在時間賽道上奮力搶救生命的三個月,偏偏有那麼一些人彷彿擁有「魚的記憶」。

新冠疫情好轉了,我們好像回到了三年前,而醫生們的險境也好像回到了三年前:

就像是一個人走到了懸崖邊上,你眼睜睜地看著他要掉下去,你喊不喊他呢?要是不喊他,他自個兒掉下去了,賴不著你,但要是你喊了,他還是掉下去了,因此很有可能會賴上你的——被你嚇得掉下去了。

救或不救,成為了醫生不能「純粹行醫」的最大問題。

如果說暴力傷醫是這個社會的「病毒」,我們正確的處理態度才是最有效的「疫苗」。

疫情期間可以看出,醫護人員對國家如此重要,接下來也請國家給予他們足夠的安全感!

最後,希望遭襲醫生早日脫離危險,身體早日康復!

責編|米子 阿泰

封面圖來源|視覺中國

相關文章

喝中藥難?試試這 6 個去「苦」小妙招~

喝中藥難?試試這 6 個去「苦」小妙招~

關愛您健康的「人衛健康」 中藥湯劑往往是由多種藥物配伍而成,不同的藥物會有不同的氣味,這些藥物混雜在一起,所以會出現苦澀難嚥的情況,有些時候...

8 件適宜冬季養生的生活小事

8 件適宜冬季養生的生活小事

關愛您健康的「人衛健康」 冬季是「藏養」的好時節,冬天如何養生,才能確保身體的健康,迎接來年新的生命輪迴呢?今天小編來「漫」話冬季養生,以下...

劇烈運動後,注意這四件事不宜立即做

劇烈運動後,注意這四件事不宜立即做

關愛您健康的「人衛健康」 熱愛運動的人越來越多,運動可以緩解生活和工作的壓力,無論是下班後在健身房「擼鐵」;還是在週末,三五好友聚在一起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