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太煩人!經常耳鳴要怎麼治療?

大部分人的一生中都可能會經歷一次特殊的聲音,幾乎只有你自己能聽到。它有時候呈尖銳的蜂鳴聲,有時候呈鈴聲或蟋蟀聲;它有時候隨著時間推移自然消失,也有很多人會持續超過半年時間。

聰明的你可能已經猜到,我說的正是「耳鳴」。耳鳴真的很讓人煩惱,前段時間有新聞報道,美國知名連鎖餐廳「得克薩斯客棧」創始人因為新冠後遺症導致的耳鳴自殺。

那麼出現耳鳴到底應該怎麼處理?我想,我們應該先了解它,然後才好戰勝它。

耳鳴讓人煩惱,是因為聲音太大嗎?

並不是。

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耳鳴的嚴重程度與耳鳴聲音大小無關,當我們做耳鳴匹配檢查時發現,大部分耳鳴響度其實只比我們的聽閾高5-10dB

這樣大小的聲音,就算按最嚴格的噪聲標準,都比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噪聲小很多,在下圖中大家可以看到,我們日常生活工作的場所,噪聲都有50-60dB。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

為什麼耳鳴讓人煩惱?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兩個概念:聽力和聽覺。

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可以簡單粗暴的理解為 「聽到」聲音和「聽懂」聲音是不一樣的!

聽力只需要傳遞,而聽覺需要在傳遞的基礎上進行資訊的處理

聽力是我們感受聲音的能力,只要我們聽覺系統的通路是完整的,我們就具備這種能力,是與生俱來的。

聽覺是我們聽清、聽懂聲音的能力。聲音需要經過聽覺系統和大腦一系列的反應處理,對聲音進行理解、記憶、選擇等,最終產生聽覺。

聽聲音,也需要學習

當一個小寶寶出生以後,他的聽覺通路完整,他能聽得到聲音,但是剛開始,他並不能聽懂聲音的含義,他只是感受到了聲音。

隨著他慢慢長大,他慢慢可以區分出來,這是媽媽的聲音,那是爸爸的聲音;這是小貓叫的聲音,那是小狗叫的聲音;這個聲音表示有危險,那個聲音沒有危險……

也就是說,聽聲音,是需要學習的。

耳朵只是起到感受聲音的作用,它並不知道這個聲音承載的資訊是什麼,而分析聲音資訊的是我們的大腦。

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的大腦慢慢的區分出來,哪些是有用的資訊,並且把它儲存下來,下次再遇到的時候就可以直接用了;哪些資訊可能提示有危險,下次遇到需要引起警惕。

除了這些有用的、提示可能危險的資訊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聲音,比如我們自己呼吸、心跳的聲音,肌肉收縮、關節運動的聲音,以及一直在我們周圍的環境的噪聲等等,這些聲音,經過我們大腦分析以後,覺得他們是一些無用的、無害的資訊,就自動把他們變成了背景噪聲。

我們仔細感受一下,在我們周圍,總是有很多不一樣的聲音,但是我們總是能從這些聲音裡挑出對我們有用的資訊,這就是大腦把無用、無害的資訊變成了背景噪聲,忽略了。背景噪聲並不是不存在,只是被外面忽略了而已。

聽聲音需要學習,同樣道理,耳鳴也需要學習。

當各種原因引起的耳鳴聲傳遞到大腦的聽覺中樞,中樞發現,這是以前沒有的聲音,在大腦裡不斷搜尋,也不知道這個聲音有沒有危險,於是進一步提高警惕,引起大腦異常的電活動。

功能性磁共振也發現長期耳鳴的患者大腦皮層有一些區域特別活躍。所以推測,耳鳴可能跟中樞重塑有關。

不同聲音會引起不同情緒的變化

當我們耳朵感受到聲音,通過聽覺神經系統傳遞到中樞,中樞進行分析,這就結束了嗎?當然並不是!

當我們聽到一個好訊息,比如考試通過了,要漲工資了,我們就會很開心,心情非常愉悅;當我們聽到一個壞訊息,比如考試沒通過,家人朋友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這時我們會很難過,很沮喪。這是不同的聲音引起的不同的情緒反應

再比如,當你在等人約會時,聽到敲門聲,你會興奮;當你想安靜的休息時,聽到同樣的敲門聲,你會煩躁。這是同樣的聲音引起的不同的情緒反應。

為什麼我們聽到聲音會有情緒的變化呢?

因為,我們的聽覺中樞和管理情緒的邊緣系統之間有很多交通,這讓聽覺中樞感受到的聲音,會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

(注:邊緣系統包括:海馬結構、海馬旁回及內嗅區、齒狀回、扣帶回、乳頭體以及杏仁核。邊緣系統被包裹在大腦皮層裡面,不僅僅和聽覺皮層有關聯,和負責其他功能的皮層區域也有關聯。)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感受到耳鳴時,聽覺中樞也會把這些資訊傳遞給邊緣系統,產生情緒的變化,因為耳鳴並沒有承載什麼「好訊息」,所以,耳鳴引起的一般都是一些負面的情緒,煩躁、焦慮,抑鬱等等

我們要怎麼消除耳鳴帶來的煩惱?

我們要怎麼消除耳鳴帶來的煩惱?

其實很多時候,耳鳴對人們的影響並不是耳鳴本身,而是耳鳴引起的這些負面情緒。這也是我們耳鳴治療最重要的環節。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沒辦法消除耳鳴,但是我們要想辦法消除耳鳴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

既然聽聲音和耳鳴都是需要學習的過程,那治療耳鳴肯定也是需要學習的!學習的關鍵其實就是改變我們對耳鳴的片面認識。

我們再回顧一下耳鳴發生的過程,各種原因導致的耳鳴,通過各級聽覺傳導通路到達聽覺皮層,聽覺中樞檢查到耳鳴,發現這是以前沒有的聲音,於是開始分析。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根據分析的結果,耳鳴有兩個不同的結局。

第一種:警報解除

第一種:警報解除

當我們感受到耳鳴,耳鳴一直存在,經過各種途徑的分析,我們發現這個耳鳴並沒有攜帶「危險信號」,也就是說,這是一個一直存在的良性的、無害並且無用的信號。

接下來,大腦會下達指令,告訴聽覺傳統通路的各個環節的「小兵」,這種無害無用的資訊以後不用上傳給我處理了。於是下面的「小兵」們開始過濾篩選,慢慢的把這些無害、無用的資訊融入到我們日常的背景噪聲中。

經過分析被歸類為「良性信號」的耳鳴,自然的成為我們背景噪聲的一部分。對於這一部分病人,耳鳴就慢慢的康復了,不再有影響。

第二種:警報持續

當我們感受到耳鳴的聲音,我們不知道有沒有危險,本能的覺得這可能是個災難,會有很不好的事情要發生,於是我們提高警惕,激活了管理情緒的邊緣系統,產生很多負面情緒,擔心、害怕,甚至非常恐懼,這時我們的警覺會進一步提高,不停的想要擺脫它,逃避它。

但是非常無奈地又擺脫不了它,於是會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沮喪。而這些負面情緒又會進一步加重耳鳴的感知,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治療耳鳴的過程,就是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在耳鳴的 「理解分析」這個環節做出努力。

作為普通人群,我們的大腦很難自己判斷「耳鳴」有沒有攜帶「危險資訊」,所以需要醫生幫助我們分析篩選出「危險」資訊,而其他的「良性信號」在我們學習耳鳴的過程當中,自然而然的會變成背景噪聲的一部分。

當然,也不是醫生說耳鳴是「良性信號」,所有患者就都能認同它是良性的,總是會有些懷疑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聽覺中樞自己也會慢慢覺察,並沒有什麼危險的事情發生,慢慢的也會發現,好像這確實是一個不危險的信號。畢竟,狼來了的故事不能持續太久

所以,研究發現,大部分耳鳴6-10個月後對情緒的影響就慢慢減小了,而大部分耳鳴的預後是不錯的。

參考文獻:

[1] Cima RFF, Mazurek B, Haider H, Kikidis D, Lapira A, Noreña A, Hoare DJ. A multidisciplinary European guideline for tinnitus: diagnostics,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HNO. 2019 Mar;67(Suppl 1):10-42

[2] Tunkel DE, Bauer CA, Sun GH,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Tinnitus.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2014;151(2_suppl):S1-S40

[3] Cima RFF, Crombez G, Vlaeyen JW (2011) Catastrophizing and fear of tinnitus predict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tinnitus. Ear Hear 32(5):634–641

[4] Cima RFF, Maes IH, Joore MA, Scheyen DJ, El Refaie A, Baguley DM, Vlaeyen JW et al (2012) Specialised treatment based on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versus usual care for tinnitu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379(9830):1951–195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