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常見癌症的早期篩查方法,99%的人後悔知道太晚!

逢年過節回到老家,總會聽到七大姑八大姨說,誰誰本來身體挺好,能吃能喝能幹活,就是不該體檢,一體檢就發現了癌症,嚇得半死。反正她們以後是不會去體檢的……

無論是中老年人還是年輕人,不敢體檢的原因,如果總結為一個字,那就是「怕」。怕檢查出有病,特別是癌症。

但癌症不是體檢引起的,定期體檢有助於提早發現早期癌症或癌前病變。

01

沒有必要做防癌體檢?

有人認為常規體檢意義不大,只有在需要檢查特定疾病時才去做檢查,而防癌體檢更是「沒什麼用」。

這種想法其實大錯特錯!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1/3的癌症可以預防,1/3的癌症如早期發現可以治癒,1/3的癌症可以減輕痛苦延長生命。

很多惡性腫瘤在早期可以沒有任何症狀,多數癌前病變更是幾乎沒有感覺,直到腫瘤壓迫正常組織、影響身體功能,才會表現出症狀,這時往往已經到了中晚期。防癌體檢是在癌症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針對常見癌症進行的身體檢查,發現早期癌症或癌前病變,進行早期干預。

雖然晚期癌症通常很難治癒,但是早期癌症治好的概率很高,發現、干預越早,治好的概率越高。一項在我國開展的社區肺癌篩查研究顯示,在由低劑量螺旋CT(LDCT)檢出的確診病例中,94.1%均為IA-IB期肺癌。絕大部分早期肺癌患者,可以通過手術等局部治療手段根治疾病。

如果我們想盡早地發現早期癌症,爭取治癒的話,一定不能靠症狀來自行判斷,而是要靠專業的防癌體檢。

02

體檢前要收集什麼資訊?

大家在體檢前可以想一想:

1.近期身體狀況

具體什麼疾病,已有症狀,這些問題已經持續多久、發生在什麼時間等。

2.既往病史、直系親屬癌症家族史

癌症通常與一些慢性疾病相關,同時一些癌症存在明顯的家族關聯性,因此,可以根據相應情況去進行針對性體檢項目。

3.環境因素

本人生活或工作環境裡是否存在致癌的高危環境因素。

4.是否有不良生活習慣

例如長期抽菸、酗酒、嚼檳榔、作息不規律,或長期焦慮、抑鬱等情況。

03

怎樣選擇有針對性的篩查項目?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認為,規範的防癌體檢是發現癌症和癌前病變的重要途徑,目前的技術手段可以早期發現大部分的常見癌症。

除了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針對不同的癌症,應該做哪些癌症篩查?

1.肺癌:胸部低劑量螺旋CT掃描

《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22版)》指出,肺癌在中國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位於惡性腫瘤中的第1位。篩查是發現早期肺癌最有效的手段。

推薦肺癌篩查的起始年齡為45歲。

重點關注:

有二手菸或環境油煙吸入史,吸菸量≥20包年,長期接觸氡、砷、鈹、鉻、鎘、石棉這些職業致癌物質暴露史,直系親屬肺癌家族史等人群。

2.乳腺癌:乳腺X線檢查,乳腺B超

在我國,乳腺癌為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般風險人群乳腺癌影像篩查的起始年齡為40歲,對於高危女性,根據患癌風險的不同,需要提前進行影像篩查。推薦攜帶高外顯率有害突變基因的健康女性,篩查起始年齡提前至25歲。

重點關注:

攜帶乳腺癌易感基因的人群,或存在下列情況之一者↓

有直系親屬(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乳腺癌家族史;有乳腺癌病史的女性;有胸部放療史(30歲之前累積放療劑量≥10 Gy);40歲以前被診斷有具有小葉原位癌(LCIS)、乳腺導管上皮不典型增生(ADH)或小葉不典型增生(ALH)病史的女性。

3.肝癌:肝臟彩超,血清甲胎蛋白(AFP)檢查

重點關注:

各種原因(包括酒精性肝病、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所致的肝硬化患者;HBV或(和)HCV慢性感染且年齡≥40歲者。

4.胃癌:胃鏡

重點關注:

年齡45歲及以上,且符合下列任一條件者為胃癌高風險人群↓

長期居住於胃癌高發區;Hp感染;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前疾病;一級親屬有胃癌病史;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如高鹽、醃製飲食、吸菸、重度飲酒等。

推薦高風險人群胃癌篩查起始年齡為45歲,至75歲或預期壽命<5年時終止篩查。

5.宮頸癌: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HPV檢查

對所有適齡婦女定期開展子宮頸癌的篩查:我國推薦篩查起始年齡在25-30歲。

重點關注:

高危型HPV持續感染,如HPV16、18型;有外源性的行為性危險因素,包括初次性生活開始年齡小、有多個性伴侶或性伴侶有多個性夥伴、性衛生不良、早婚早育、多孕多產、經期/產褥期衛生不良、吸菸、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長期免疫抑制、營養狀況不良等。

6.結直腸癌:腸鏡、大便隱血試驗

重點關注:

一級親屬具有結直腸癌病史(包括非遺傳性結直腸癌家族史和遺傳性結直腸癌家族史);本人有結直腸癌病史,有腸道腺瘤病史;本人患有8~10年長期不愈的炎症性腸病;本人糞便潛血試驗陽性。

另外,紅肉和加工肉類攝入過量、糖尿病、肥胖、吸菸、大量飲酒都是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

建議40歲起接受結直腸癌風險評估,有結直腸癌高危因素的患者40歲開始定期行腸鏡檢查,對於評估為中低風險的人群,則可從45-50歲起開始接受結直腸癌篩查。

如有報警症狀如腹痛、便血、粘液便、便頻、大便變細等情況應儘快進行腸鏡檢查。

7.前列腺癌: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項目

重點關注:

預期壽命10年以上且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男性,年齡≥60歲;年齡≥45歲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攜帶BRCA2基因突變且年齡≥40歲。

04

癌症晚期=死亡?

當被檢查發現「癌症晚期」時,患者心態通常十分痛苦,有人說「反正治不好,拿這個錢遊山玩水去吧」。其實,隨著近年來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技術迅速發展,晚期腫瘤也並非無可挽救。

部分晚期癌症是有治癒機會的,所以,不要一聽到晚期就放棄治療!

部分癌症疾病在晚期雖然無法治癒,但患者擺正心態,學會與癌症共存,積極接受綜合治療,那麼,有些癌症疾病也是有望逐步變成慢性病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