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 本文作者:鐘樂,卓正兒科醫生
一兩個月的嬰兒有一個獨特的表現,就是總愛扭來扭去,有時候還哼哼唧唧,滿臉漲得通紅。
湖南人管這個叫「掙長」,認為嬰兒是在掙扎著長個子。有的家長覺得孩子是在掙扎著放屁,應該是肚子脹氣了,考慮著是不是需要給點益生菌。
實際情況可能不是你想象的這樣,有時候孩子這樣扭才正常,如果不扭,或者扭得不那麼好,反而需要注意了。
咦?小嬰兒一個勁兒的扭,究竟是在幹嘛呀?
嬰兒這樣的扭動有一個英文名字叫做「Writhing general movements」,咱們就翻譯為「全身扭動」吧。
在出生後早期,觀察到這種扭動非常重要,是因為如果嬰兒不扭,或者扭得不那麼流暢優美,不那麼複雜多變,可能提示有腦發育異常的風險。
怎樣的扭動才是流暢優美、複雜多變呢?
1. 扭動出現的時間
扭動運動出現的時間,通常是從足月至足月後6-9周齡。
在此之後「扭動」會逐漸消失,變成像是拳打腳踢的不安運動(fidgety movements)。5-6月後這種不安運動也會逐漸消失,替換為孩子自如的身體控制。
扭動通常出現於清醒平靜時或淺睡時,煩躁和哭鬧時消失。如果孩子的扭動伴有哭鬧,需要排查是否有身體的不舒服,例如小嬰兒並不少見的腸絞痛,詳細介紹可看下文。
嬰兒一到晚上就哭鬧,是腸絞痛嗎?
2. 扭動運動的形式
扭動是整個身體都需要參與的運動,包括頸部、手臂、軀幹和腿部等;扭動的形式是多變的,強度、速度和程度都具有高低起伏的變化;扭動從一個身體部位平滑地發展到另一個部位,有一種流暢、連貫的感覺;扭動是逐漸開始、逐漸結束的,而不是一驚一乍的。
正常扭動運動模式
嬰兒的這種全身扭動是大腦裡被稱為中央模式生成器(the 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s, CPGs)的神經網路自發產生的。
如果,小嬰兒不扭動,或者扭動得不那麼「好看」,例如動作看上去僵硬、不流暢;肌肉無力;伴有抽動等等,就需要具備專業資質的醫生進行評估了。
所以,小嬰兒全身開心的用力地扭來扭去時,可能正是在告訴我們:「爸爸媽媽快來看呀,看我發展得多健康呀!」您不妨靜靜地欣賞嬰兒生命之初優雅流暢的舞蹈呢!

🔼關注卓正科普,離健康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