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疾病都需要治癒!醫生提醒:老人要學會與病共存

老年綜合徵是老年人群特有的、由多因素引起的症候群;衰老、疾病及環境因素可致老人功能下降。從疾病預防,急性病處理,慢性病管理,到功能維護,都是老年醫學科的工作內容。

對於老年人的疾病與健康問題,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系主任劉曉紅建議:「我們的目標不是治癒一個疾病,而是維護老年人的功能狀態,能夠支持其居家養老,提高老人及其家人的生活質量。

01

Q:老人為什麼總是嗆咳?

A:與肌肉功能下降有關

嗆咳是吞嚥障礙的一種表現,大多與衰老、衰弱、口咽部肌群配合差等有關,腦卒中等疾病因素也會引起吞嚥困難。

嗆咳誤吸可致吸入性肺炎,一些老年人症狀不典型,如果經常不明原因低燒,或出現意識混亂等,需要及時就醫

預防肌少症,維護咽部肌肉功能是有效的預防方法。吞嚥功能下降後,建議儘早在康復科醫生指導下進行康復鍛鍊。

日常可使用增稠劑(如將水調為米湯質感),不選食物質構不均的飲食(碗中既有液體又有固體,如醪糟湯圓)、帶渣食物(如綠豆糕)、掰開或研末的藥品等。

02

Q:老年人容易跌倒怎麼辦?

A:改造適老化環境

若老人有步距變寬、走路搖晃、側偏等步態異常,或不能「串聯」站立(一腳尖頂著另一腳跟)、輕碰容易後仰等平衡異常,或1年內發生過跌倒,均需儘早就醫。

劉曉紅強調,除內因之外,老年人約70%的跌倒有環境因素參與。建議對住宅進行適老化環境改造,例如準備起夜燈、在溼滑環境安裝扶手、不使用小塊地毯、去除地面零散電線等。老年人換新環境1周內發生跌倒風險高,如住院、旅遊等,要多留意。

寵物衝跑、體位性低血壓、視力差、服用安眠藥物等因素也容易引起跌倒。建議做老年綜合評估,定期藥物重整,在醫生指導下去掉不必要或可能帶來跌倒的藥品。

03

Q:年紀大了總便秘正常嗎?

A:大便不幹就不必緊張

老年人便秘與衰老、胃腸道蠕動減慢、膳食纖維不足、飲水不足等有關。劉曉紅表示,老年人渴感減退,在炎熱、乾燥等環境下飲水不足,可致結腸吸收水分增多,大便乾硬。

老年人應避免瀉劑濫用。服用刺激性瀉藥會破壞腸道細菌屏障,出現大便稀、排便不盡感。停用瀉劑後2~3天可能不排便,老人因擔心再次服用瀉劑,形成惡性循環。

「不必兩天不排便就著急,大便不幹即可。」相比於大便次數減少,老年人更多的主訴是排便費力、費時,這與盆底肌肉功能下降有關,或直腸-肛門功能不協調,可調整排便方式,如座便時墊一個腳凳,使身體處於半蹲位,更利於排便

04

Q:哪些老人可選老年醫學科?

A:高齡、多病共存、功能下降者

目前醫院專科分科過細,對於高齡、衰弱、缺乏特異性疾病表現的老年患者,沒有合適的科室收住院。老年醫學科兼顧多專科疾病治療、老年綜合徵診療及功能維護,極大減少了重複檢查和多重用藥

對於高齡、多病共存、衰弱、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開始下降的老年人,通過老年綜合評估找出多個可逆性問題並加以解決,可幫助老年人儘快回家生活。

05

Q:老人治療時間越長越好嗎?

A:不必長期住院治療

老年人保持多種慢病穩定,避免急性加重,關鍵是維持內在能力(包括體力和腦力),有體力走出社區做自己想做的事,認知功能好、不抑鬱,視力、聽力能夠配合日常生活活動。

由於住院檢查多限制飲食,換新環境後睡眠差,輸液管、尿管等管路限制下床活動等,老年人長期住院會帶來功能下降、肌肉減少,甚至跌倒。在急性病住院老年患者中,約半數出院時功能無法恢復到發病前的狀態。建議老年患者病情平穩後及早出院,出院後定期隨訪

06

Q:老人怎麼預防痴呆?

A:

逛超市就挺好

劉曉紅表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中痴呆的發病率為4%~6%,90歲老人的痴呆發病率近50%。

「一位老年女性有6位朋友就會很好。」高齡、女性、受教育程度低、獨居是痴呆的風險因素,建議多交友溝通,多走路,多做益智活動。比如逛超市就是不錯的選擇,不僅能夠邁起步來,還看到多種顏色、形狀物品、記憶價格、聞到香味、品嚐味道等多感官刺激,增加大腦活動區域。

此外,血管性痴呆與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有關,需要做好這些慢病的管理。

07

Q:老人聽力視力差影響大嗎?

A:對維護內在能力很重要

不少老人眼睛花、聽力下降,感到心情失落,劉曉紅強調,聽力、視力對於維護老年人內在能力十分重要。

老年人聽力不好可致社會疏離、抑鬱,並由於缺少資訊刺激,更容易痴呆;視力不好則會影響獨立生活、外出活動等。

50歲前後可出現老花眼(老視眼),需要2~3年驗光配鏡,保護視力;建議每年檢測視力,若出現白內障,可以眼科手術治療。約75%老年人有聽力減退,往往聽不清。

高頻聲音,建議交流時說話者壓低聲音,位元組清晰,讓老人看到口型。建議老年人到耳鼻喉科做聽力測試,佩戴雙側助聽器。

08

Q:老人生病了該聽誰的?

A:選擇符合老人心願的方案

對於患有嚴重疾患、預期生存期有限、高齡、衰弱或失能的老人,符合其心願的醫療才是好的醫療。」劉曉紅表示,患方期待值與醫方能夠做到的有差異,如醫生會關注疾病,家屬擔心老人餓要求插鼻飼管,老人則希望能洗個澡、不疼痛,回到家中。

對此,醫生需客觀詳細告知病情,診療方案、獲益與風險、負擔等,醫患共同決策,在痴呆老人認知功能尚好的階段提前預立醫療計劃,說明想要或不想要的醫療措施,指定醫療代理人,以便選擇符合老人心願的方案

家屬常表示不願告訴老人病情,擔心老人無法接受,實際上老人不難從一些細節發現異常,反而因不確定病情而處於忐忑,無法與家人交流而感到孤獨無援。其實老人比想象中更堅強,得知實情才能做出正確決定。

相關文章

你會用小拇指托住手機嗎?醫生提醒…

你會用小拇指托住手機嗎?醫生提醒…

大家有沒有仔細觀察過 自己拿手機的姿勢? 是用整個手掌握持手機,還是用小拇指托住手機呢? 近日,「長時間握手機導致小拇指變形」話題 引發網友...

鰻鯰,這種魚,有毒!

鰻鯰,這種魚,有毒!

作為土生土長的浙江寧波人,劉阿姨經常處理海鮮。沒想到最近因為一條普普通通的海魚,險些出現危險。 圖源:寧波晚報視訊 「啊呀,實在是太痛了!」...

哪些人退燒不能用布洛芬?醫生提醒→

哪些人退燒不能用布洛芬?醫生提醒→

常用的兩種退燒藥物:布洛芬和對乙醯氨基酚在使用時有什麼禁忌? 醫生表示,這4類人群慎用布洛芬: ①嚴重的冠心病、心衰病史患者; ②嚴重的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