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謂的「發燒」,即體溫異常升高,是臨床常見症狀之一,也是許多疾病共有的病理過程。
每個人的正常體溫略有不同,而且會受許多因素(時間、季節、環境、月經等)的影響。因此,判定是否發熱,最好是和自己平時同樣條件下的體溫相比較。如不知自己原來的體溫,則以腋窩體溫(檢測10分鐘)超過37.4℃認定為發熱,超過39℃者,認定為高熱。
引起發熱的原因
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感染(包括各種傳染病),其次是結締組織病(膠原病)、惡性腫瘤等。
發熱對人體有利也有害,體溫升高有利於機體發揮防禦功能,但持續高熱可引起機體代謝障礙和各系統功能紊亂。因此,採取積極有效的降溫措施可以及時緩解病情。
發熱的表現特點
體溫升高, 可能有不同伴隨症狀, 如頭疼、面紅、皮溫升高、心率加快、無汗或者微汗,嚴重可出現寒戰。
小兒高熱可出現驚厥,一般以6月齡至3歲多見,5歲以後少見。發作時,全身或局部肌群出現強直性或陣攣性抽搐,雙眼球凝視、斜視、發直或上翻,伴意識喪失。持續時間可達數秒鐘或數分鐘,發作結束後意識恢復快。

處理發熱的「妙招」
降溫可分為物理降溫和藥物降溫兩種方法。任何降溫方法最好有醫生指導,特別對於新生兒、體弱者、基礎疾病多者、免疫力低下人群,會增加一份安全和保障。降溫措施使用後30分鐘應複測體溫。
物理降溫
迅速降低室溫。環境影響體溫,發熱需要一個舒適的環境,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降低室溫是首要措施,以25℃為宜。
減少蓋被、衣物。如為小於6月齡嬰幼兒體溫調節中樞差,只要適當鬆開包被,如衣著過多可鬆解外衣,讓其自然降溫,儘量不要使用其他方法降溫。
溫水擦浴。用低於病人體溫的溫水毛巾反覆輕輕擦拭大血管走行處如頸部兩側、腋窩下、腹股溝(大腿根部)等處,使之皮膚髮紅,以利散熱。以32~34℃為宜。擦拭時, 力度均勻,輕輕按摩以促進血管擴張散熱。擦浴後應將身體擦乾,及時穿好衣服。擦浴順序為:雙上肢、背部、雙下肢。
擦浴順序

用毛巾沾去溫水(約25℃)在額頭臉上擦拭。
用溫水沖澡,可使皮膚血管擴張,體熱散出,將發燒後的汗漬洗去,清潔皮膚有利於康復。但沖澡時間不宜過長,同時注意避免受涼。
冰袋冷敷。當體溫過高,將冰袋用毛巾包裹後放置病人的腋下、腹股溝(大腿根部)處。每次10~30分鐘,以免局部凍傷。隨時觀察,保證冰袋完整、無漏水、布套乾燥,冰融化後立即更換。如有局部皮膚髮紫、麻木及凍傷發生,立即停止使用。冰袋壓力不宜過大,以免影響血液循環。
酒精擦浴。酒精擦拭只適用於高熱無寒戰又無汗的病人。可用25%~30%的溫酒精擦拭四肢及背部,酒精揮發可有效降溫。
鼓勵多喝水。
藥物降溫
體溫≥39℃時,應服用退熱藥物;38.5~39.0℃時,應觀察四肢末梢是否溫暖,冰涼、畏寒或寒顫者,需服用退熱藥物,溫暖者,30分鐘後再測體溫,一旦≥39℃時則需服用退熱藥物。使用退燒藥應遵醫囑或嚴格按照說明書使用。兒童用藥後,要讓孩子多喝溫開水,以利藥物吸收和排洩,減少藥物毒性。
何時需要專業幫助
發現任何發熱,都需要去醫院就醫,查明原因。但如果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應儘快前往醫院。
1. 精神狀態不好,尤其是服用退熱藥物體溫退下來後,精神狀態還不好。
2. 持續高熱,退熱藥不起作用。
3. 48小時體溫退而復升,雖然我們平時說病毒感染自限性過程要3天左右,但如果48小時體溫還不穩定,應該去醫院就診。
4. 如果發熱時頭痛、嘔吐、腹痛明顯,或四肢抖動、驚跳,發皮疹、脈搏呼吸異常等,應及時就醫。
內容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危急時刻,如何急救?——家庭急救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