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熱了,把人熱出熱射病了

NO.2262-什麼是熱射病

作者:子昱

校稿:朝乾 / 編輯:蛾

2022年入夏以來,全國多地開啟了火爐模式,氣溫紛紛超過40℃。與傳統印象裡四大火爐所不同的是,今年的火爐可不止四個。

天氣太熱,浙江一男子遭遇車禍,肋骨被撞斷

但因地面太燙忍痛爬起,到樹蔭下等救護車▼

忍痛爬起,到樹蔭下等救護車

上海甚至出現了40.9℃的高溫天氣,直接追平1873年以來的最高氣溫紀錄。數日以來,各地的高溫天氣佔領了熱搜,大家都感覺今年似乎是記憶以來最熱的一年。

熱浪襲來的大背景下,熱射病佔據了越來越多的熱搜詞條,如何降溫解暑、如何防治熱射病也成為了這個夏天的主題。

熱҉҉҈到҉҉҈模҉҉҈糊▼

熱҉҉҈到҉҉҈模҉҉҈糊

傳統中醫治中暑

我國曆史上不乏極端高溫天氣的記載,清乾隆八年(1743年)的夏天,各地的地方縣誌都記錄了這一年的異常氣候:

「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續天津縣誌》

「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日薰熱難當,牆壁重陰亦炎如火灼,日中鉛錫銷化,人多渴死。」——《高邑縣誌》

「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浮山縣誌》

可見當時的高溫下,不少人被活活熱死。根據法國傳教士宋君榮的記錄換算,那一年夏天北京的最高氣溫達到了驚人的44.4℃

天氣再熱,對乾隆來說都不叫事兒

他可以吃冰鎮西瓜、寫詩、玩漢服cosplay

但窮苦老百姓就沒那麼好命了(圖:壹圖網)▼

但窮苦老百姓就沒那麼好命了(圖:壹圖網)

雖然古代統治階級享有有冰窖、含涼殿等降溫設備,但許多平民百姓為了生計也不得不耐著高溫堅持工作。在沒有空調的時代,中暑是一種比較尋常的疾病。

後人推測,就連大文學家蘇東坡也沒躲過這一劫,在大赦北歸途中因年老體弱、旅途勞頓中暑而死。

對古代平民來說,極端天氣就是一道鬼門關

一些繪畫中就表現了旅人中暑死亡的情景▼

一些繪畫中就表現了旅人中暑死亡的情景

中醫對於中暑早有研究,《素問》中提到「氣虛身熱,得之傷暑」,認為人體被暑邪所傷導致中暑。治療上遵循清暑降熱、開竅醒神、培津益氣,並可予以藥物、針灸等,這些方法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扎哪裡,怎麼扎,老祖宗在書裡都寫了

(圖:wellcomecollection)▼

(圖:wellcomecollection)

最近幾十年,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全球平均氣溫呈上升趨勢,全世界範圍內極端高溫天氣發生頻率在過去幾十年明顯增加。

時間跨度相同,氣溫變化不同▼

時間跨度相同,氣溫變化不同

近年來,不斷有居民中暑送醫的報道。面對高溫導致的全民健康威脅,需要對中暑有著更為科學的認知和防治方法。

中暑是否等於熱射病?

熱浪來襲的時候,中暑被認為佔了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很大一部分。來自美國和歐洲的資料表明,在熱浪期間,中暑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佔了總死亡人數的9-37%

今年4月中旬,熱浪席捲南亞地區

同期,部分非洲地區也處於高溫之中▼

同期,部分非洲地區也處於高溫之中

今年還沒入夏的時候,印度就已經熱得飛起

(圖:shutterstock)▼

(圖:shutterstock)

天氣炎熱,室內場所要注意保持通風

把風扇擋位調大(圖:shutterstock)▼

把風扇擋位調大(圖:shutterstock)

現代醫學的定義中,中暑是指高溫、高溼等原因造成人體體溫調節功能障礙,引起體溫不斷升高,並伴有大量水、電解質丟失,最終發生的以中樞神經系統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疾病

公元前400年左右,希波克拉底首次描述了太陽的熱量如何導致發燒和抽搐。然而,高溫和中暑的臨床表現之間的聯繫,是在20世紀臨床測溫技術出現後才被正確認識。

上世紀40年代,英軍治療中暑的方式很簡單

就是擰開水龍頭,抄起花灑一頓衝(圖:wiki)▼

就是擰開水龍頭,抄起花灑一頓衝(圖:wiki)

當人體在高溫環境下出現頭暈、頭痛、冷汗、食慾不振、腹瀉等表現時就可以考慮是先兆中暑。此時若及時進入通風、陰涼的環境,充分補水、休息,短時間內就可以恢復。

如果仍然暴露在高溫環境下,病情就可能進展為輕症中暑,出現體溫升高、面色改變、脈率增快等表現。此時仍舊可以遵循先兆中暑的救治原則。

及時發現,及時救治,防止進一步加重▼

及時發現,及時救治,防止進一步加重

但如果持續被高溫打擊,病情就可能進展為重症中暑,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等三種類型。其中,熱射病最嚴重的一類,患者病情進展迅速,死亡率極高。

目前認為,熱射病根據發病原因和易感人群可以被分為經典型勞力型。經典型熱射病是人群被動暴露於高溫環境下所導致,多見於嬰幼兒、老年人等體質較弱人群;而勞力型熱射病是高強度活動下機體產熱散熱失衡所致,多見於軍人、工人以及運動員等群體。

患者從先兆中暑進展至熱射病

這是一個逐漸加重的連續過程▼

這是一個逐漸加重的連續過程

無論是經典型還是勞力型,熱射病的特徵是核心體溫不斷升高並超過40℃,且伴有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包括譫妄、嗜睡、昏迷、幻覺等)。

照片中的這種做法有失妥當,不可取

應將患者轉移到室內陰涼處,不能躺在原地

(圖:shutterstock)▼

(圖:shutterstock)

除了高溫直接引發的熱損傷導致人體細胞死亡以外,既往的研究已經證實,人體經歷高溫打擊後,會出現胃腸道通透性增加、肝臟清除能力減弱等反應,在這些改變的共同作用下內毒素進一步累積並進入血液循環,最終使得熱射病與敗血症有著相似的臨床表現。

雖然是由高溫引發,但最主要的傷害是高溫帶來的系統性炎症反應綜合徵,最終可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在這一過程中,體內多種細胞因子介導的系統性炎症反應對於熱射病的進展起著關鍵作用。

熱射病可能造成多器官受損▼

熱射病可能造成多器官受損

科學防治熱射病

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似乎覺得離中暑非常遙遠,而這不得不提到20世紀一項偉大的發明——空調

1902年,美國工程師威利斯·開利研發、改良了一種用於調節空氣溫溼度的裝置,後歷經改進成為了走進千家萬戶的民用舒適性空調。

威利斯·開利和他的離心式冷水機組

值此炎炎夏日,感謝他作出的巨大貢獻

(圖:twitter @WillisCarrier)▼

(圖:twitter @WillisCarrier)

但時至今日,部分地區(包括部分學校宿舍)都沒能安裝空調,那裡的人們在遇到高溫天氣時暫時只能最大限度發揮聰明才智。

例如,法國大多為上百年曆史的老建築,政府不允許私自改變外牆面貌;此外,法國空調的購買及安裝費用昂貴,鑑於夏天斷斷續續就只熱那一兩個月,忍忍也就過去。

一說到法國的歷史建築,首先想到羅浮宮

最近法國高溫,心疼住在裡邊的微笑女郎▼

最近法國高溫,心疼住在裡邊的微笑女郎

但後果就是熱浪來襲的時候居民居家都有可能發生嚴重的中暑。2003年夏天的熱浪期間,法國共計報告了14729例超額死亡,其中1313例明確與熱致疾病有關。

有時碰上戶外活動,法國人會用消防車灑水降溫

(圖:壹圖網)▼

(圖:壹圖網)

不過最讓人欽佩的還是各行各業需要在高溫下作業的人們,包括建築工人、軍人、警察、快遞員還有外出做核酸的醫護人員等,高溫下的防護以及救護技能尤為重要。

人員出現熱射病時,最重要的急救措施當屬快速、有效、持續降溫,並讓患者迅速脫離高溫環境;接著補充液體,保持呼吸道通暢,控制患者的抽搐等;隨後積極聯繫醫院將患者轉移到院內接受進一步治療。

如果出現中暑症狀,必須要嚴肅對待

一旦進展到熱射病階段,凶多吉少

(圖:shutterstock)▼

(圖:shutterstock)

一種現代降溫裝置(圖:Nature reviews)▼

一種現代降溫裝置(圖:Nature reviews)

目前,針對熱射病的臨床治療手段十分有限,且由於熱射病進展相當迅速,往往合併多器官功能損傷,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以及預後並不樂觀,可能遺留長期損害

但熱射病是一種完全可以預防的疾病,降低熱射病發病率,預防高溫下中暑是重中之重。預防熱射病應該考慮到環境、個體以及日常活動量等多方面因素。

必要時,可以在戶外噴灑水霧,給路人降溫

(圖:shutterstock)▼

(圖:shutterstock)

老年人、伴有基礎疾病等群體在高溫環境下容易發生經典型熱射病,需要注意居住環境,主動使用空調,適時補充水分,遇有不適應該及時就醫。

體力勞動者、工人、農民、軍人、交警等群體不可避免要在戶外高溫環境下作業,他們都是易患勞力型熱射病的高危群體

除了進行適當的熱習服訓練以外,應該格外注意合理安排工作、訓練時間,充分保障休息、睡眠時間,及時補水以及電解質,關注體溫變化,遇有不適及時停下並進入室內空調環境。

另外,不管是室內活動還是室外活動

舉辦方應採取相應措施,防止參與者中暑▼

舉辦方應採取相應措施,防止參與者中暑

迄今為止,全世界目前三分之一的人口平均每年有20天會暴露在致命的高溫環境中,隨著全球氣候變化,這一比例在未來可能持續上升。熱浪帶來的不僅是不適感,更可能是全球公共衛生挑戰。

特別是在一些生活水平不高的國家

「高溫殺手」會造成非常可怕的後果

(圖:shutterstock)▼

(圖:shutterstock)

目前,我們仍然沒有完全認識到中暑的病理生理改變以及治療方法。高溫的大背景下,除了乾旱等環境變化帶來損失以外,因中暑導致的全民健康威脅也是需要持續關注、不斷研究的話題。

參考資料:

[1] 高溫影響超9億人 專家提示:減少戶外活動 謹防中暑,人民資訊,2022-07-14 09:01發佈.

[2] 李代波, 周歡, 劉樂斌. 熱射病的發病機制及防治研究進展. 解放軍預防醫學雜誌. 2017. 35(12): 1598-1601.

[3] 劉樹元, 宋景春, 毛漢丁, 趙金寶. 中國熱射病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 解放軍醫學雜誌. 2019. 44(03): 181-196.

[4] Peiris AN, Jaroudi S, Noor R. Heat Stroke. JAMA. 2017. 318(24): 2503.

[5] Epstein Y, Yanovich R. Heatstroke. N Engl J Med. 2019. 380(25): 2449-2459.

[6] Bouchama A, Abuyassin B, Lehe C, et al. Classic and exertional heatstroke. Nat Rev Dis Primers. 2022. 8(1): 8.

[7] 高溫下的堅守,人民網-重慶頻道,2022年07月14日11:21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