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動、愛走神、膽子小,如何因材施教幫助TA?

小A現在兩歲半,是個非常活躍的孩子。

媽媽說小A每天從睡醒睜眼開始、一直到晚上睡著,中間一直跑動不停,好不容易坐到椅子上玩會積木,結果每次都是擺弄不到兩分鐘就跑開了,又開始尋找下一個「目標」……看起來似乎總是忙個不停、卻又不能很專注做一件事。

爸爸擔心說:小A不會是多動症吧?奶奶也抱怨:是啊,去看看醫生吧,你看別家的孩子就能坐得住,同樣大的隔壁家的娃,人家就能安安靜靜的坐著畫畫、看書、搭積木,小A一天到晚都坐不住,我天天跟在他後面跑真的是累得夠嗆……

孩子活動水平高、注意力分散怎麼辦?

活動水平和注意力分散度具有與生俱來的個體差異,多動症的診斷則多針對4歲以後的兒童。

活動水平

指的是活動(遊戲、進食、睡眠)中身體活動的數量;活動水平高的孩子活動以動為主,喜歡跑跳,對安靜的活動不太感興趣;活動水平低的孩子活動以靜為主,不喜歡運動,常常被認為懶。

活動水平高或者低只是個體間的差異,這種差異是與生俱來、並且相對穩定的,胎兒時期就胎動明顯的寶寶,出生後也往往表現得身體活動多、不安分。

注意力分散度

指的是注意力是否容易從正在進行的活動中轉移,分散度高的孩子注意力容易被轉移,分散度低的孩子不容易被轉移。

生活中家長們往往期望自己的孩子分散度低、做事更持久,但事實上,分散度的高低和其他氣質維度一樣,相對穩定,不容易改變,更重要的是,分散度高、低各有優缺點。

分散度高的孩子雖然看起來做事持續時間短、注意力容易轉移,但他們情緒比較容易安撫,哭鬧的時候只要給個玩具或食物,他很快就會停止哭鬧,轉而關注眼前的玩具或食物。

面對高活動水平的寶寶,家長怎麼做?

如果家長自己也是高活動水平的人,帶著孩子一起活動會讓雙方都得到滿足;如果家長是活動水平低的人,一方面可以尋求家人的幫助,一方面要替孩子選擇合適的活動場所

比如室內遊樂場,既能讓孩子盡情的跑跳釋放能量家長又可以坐著休息;應儘量避免帶他去安靜的場合,比如室內音樂會、室內展覽等。

鼓勵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發掘孩子在運動方面的天賦和興趣等,避免給孩子貼標籤,如果家長經常說孩子「多動」、「坐不住」,孩子就會認為他是這樣的孩子、從而表現的更徹底。

注意力分散度高的孩子,家長怎麼做?

對於注意力分散度高的孩子,家長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著手:

1、確保活動環境(包括進餐、遊戲、作業)安靜且單一;

2、當孩子專心時不要打斷他;

3、安排豐富多變的活動,避免簡單重複;

4、拆解比較複雜的任務、分段完成;

5、活動過程中(比如上課或者作業)多給予關注,適時提醒孩子專心。

孩子害羞退縮,怎麼辦?

我的孩子害羞退縮,來到陌生環境或是看到陌生人就往媽媽身上撲,也不主動和小朋友玩,會不會有問題?

小B是個快兩歲的女孩,在家裡跟家裡人玩得很好,能主動的邀請家人參加遊戲,可是只要一帶到外面、接觸到陌生人或陌生環境,就像是變了一個人,要媽媽抱,不敢下地,哪怕是見了兩三次的小朋友也不願意跟人家玩,只是在那裡看著,媽媽很是擔心,小B會不會社交有問題,要不要看醫生?

趨避性是個體對新刺激的最初反應特點,偏趨的孩子主動好奇,偏避的孩子害羞退縮。

趨避性是孩子面對新事物時首先表現出來的行為規律。小B在家跟家長玩得很好,但是去到陌生環境、看到陌生人的時候表現出躲避的特點,這就是典型的偏避氣質。

趨避性同其他的氣質維度一樣,是與生俱來、並且相對穩定的,想要改變孩子趨避性的嘗試往往是徒勞的

趨避性具有雙面性(偏趨的孩子雖然看起來比較快,似乎能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機會, 但是往往自我保護意識不足、容易讓自己受傷。

偏避的孩子雖然看起來比較內向、害羞、慢熱,但是謹慎是他的優點,未來在他的工作、學習中都用得到),所以理解和接納才是正確的態度。

面對偏避的孩子,家長怎麼做?

如果帶她參加有時間限制的活動不妨提前到場,讓孩子有熱身準備的時間;如果是沒有時間限制的活動,讓孩子按自己的節奏來決定什麼時候開始。

在這之前可以讓孩子多模仿練習,不要催促、不要比較,不要貼標籤,應該充分接納孩子的情緒,反覆幫孩子回想之前成功的經驗

孩子安靜柔弱,怎麼辦?

我的孩子安靜柔弱,任憑別人搶走手上的玩具也不敢去要回來,我該怎麼辦?

小C是個看起來柔弱的孩子,媽媽特別擔心她上幼稚園後會被別的孩子欺負,因為小C每次被別人搶走玩具時都不敢去要回來,媽媽不知道這個時候自己應該怎麼做,是讓孩子自己去社交呢、還是該幫她出面去搞定問題。

反應強度是指情緒反應的強烈程度,即反應的能量水平

反應強度強的孩子無論說話還是哭、笑都會很大聲,遇到任何事情都反應強烈,喜怒哀樂都很明顯;而反應強度弱的孩子正好相反:情緒反應溫和、說話小聲、似乎沒有明顯的喜怒哀樂。

怎樣幫助反應強度弱的孩子?

怎樣幫助反應強度弱的孩子?

首先,我們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遊戲強化孩子自我需求的表達,比如模擬小C玩具被搶走的場景,教小C說,「這個玩具是我的,請你還給我」。

其次,可以引導孩子表達需求:不要猜測孩子的想法,問「是不是……」而要引導她自己用嘴巴說出來,儘量語調平和,只要孩子開口說,就要積極的傾聽,不帶評判的聽完,不要急於糾正孩子說錯的地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