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和皰疹性咽峽炎流行季,該怎麼破?

▲題圖來自Bing

每年春夏,都是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的高發季節。雖然說現在學校對消毒非常重視,但我們也不可以小覷病毒的力量。另外,家長也要多了解一些可能引起發熱的疾病,不單單是手足口病會引起發燒,仔細分辨小朋友的症狀,按規定就醫的同時,家長也需要做好甄別。

什麼是手足口和皰咽

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是病毒性疾病,兩者的感染病毒有很多重疊。主要包括腸病毒(EV-A71),柯薩奇病毒(A6、A16),艾可病毒等數十種腸道病毒。

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潛伏期多為3-5日,症狀包括突然的咽痛、發熱、頭痛、厭食等。最顯著的特徵是,口腔會出現疼痛性潰瘍,早期往往是紅點,然後發展成水泡、破潰,常常發生在口腔的後部。如果是手足口病,患兒的手掌、腳底、或者其他部位也常會出現紅點,有時候也表現為水泡,發熱常低於38.3°C。如果是皰疹性咽峽炎,則除了口腔以外,其他地方沒有皰疹,但是發熱往往起病急驟,而且溫度常達39°C以上

皰疹性咽峽炎屬於手足口病的一種,都好發於5歲以下兒童,偶發於成人和大齡兒童。雖然皰疹性咽峽炎的症狀更加凶猛,但它出現併發生的概率很低,而手足口病的重症比例更高。

腸道病毒A71型病毒(EV-71)可能引發危重症,可併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肺水腫和出血、以及心力衰竭。柯薩奇A6型病毒可能引起比「典型」手足口病更嚴重的疾病,包括更嚴重的發熱、更廣泛和更嚴重的皮疹、更長的病程、痊癒後出現皮膚脫屑或指甲營養不良(橫線或脫落)。

該如何治療?

手足口和皰疹性咽峽炎為「自限性疾病」,和新冠一樣,沒有特效藥。雖然孩子得病期間可能非常痛苦、易激惹、忍受飢餓,但家長切不可病急亂投醫,需要耐心在家做好護理和支持治療,只要不出現重症,等待自愈即可。

雖然沒有特效藥,但是可以採取以下方法,減輕小朋友的症狀:

  • 使用非處方止痛藥和退燒藥,主要包括布洛芬和對乙醯氨基酚,不要使用阿斯匹靈

  • 保證液體攝入,防止脫水,可以用喝冰水、吃冰淇淋、喝冰牛奶的方式,增加液體攝入,同時緩解咽痛

經過新冠疾病,大家都知道了,抗生素對病毒感染沒有效果,所以,手足口和皰疹性咽峽炎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目前也沒有任何針對腸道病毒的特效藥品,包括奧司他韋、利巴韋林等。對於手足口病患兒,不建議常規使用含利多卡因的藥物局部治療或緩解疼痛。

大部分手足口病患兒症狀較輕,或者沒有任何症狀,按照上面的護理方式,大多數患兒可以在7-10天痊癒。只有少數症狀比較危重,甚至危及生命。

家長需要細心觀察病程的進展,出現以下情況及時就醫

  • 無法攝入足夠的液體

  • 病程超過10天沒有改善

  • 孩子免疫系統弱、或症狀較重(例如精神狀態非常差、嗜睡)

  • 孩子年齡在6個月以下

  • 發生神經系統或心腦血管系統併發症

該如何預防?

與新冠疾病類似,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極易傳染,可通過糞口、飛沫、或接觸以下多種傳染源而感染:

  • 鼻子和喉嚨的分泌物,如唾液、痰液、或鼻涕

  • 水泡中的液體

  • 糞便

所以,日常的預防方式也和預防新冠感染的方式類似,主要包括:

  • 勤洗手:使用七步洗手法,每次洗手超過20秒,尤其在上廁所(換尿布)後、打噴嚏或咳嗽後、接觸患病者前後。

  • 清潔和消毒:對孩子常用的玩具、日用品、門把手等,使用酒精、含氯消毒液、高溫等方式消毒。

  • 避免手部接觸眼鼻口:這些部位的黏膜接觸病毒後易被感染,要向孩子強調,洗手之前不可以觸摸這些部位。

  • 避免接觸病患:如果確診,患者應居家隔離。手足口和皰疹性咽峽炎通常在第一週內最具有傳染性,但即使症狀完全消失後,傳染性可能持續數天或者數週,所以,需要多隔離一段時間。

目前,我國有針對EV-71病毒的二類手足口疫苗,也就是針對最容易引起重症的病毒。對於曾經確認患過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或皰疹性咽峽炎的孩子,就不需要再接種了。但對於其他沒有患過、或者雖然患過但由其他病毒引起或者病毒類型不明確的孩子,我們推薦滿6個月後、儘可能在滿12個月前,完成接種。

參考資料:

CDC –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UpToDate – 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