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險:一生中死亡原因的概率(lifetime odds of dying)。它是從整個人群來看,死亡原因的概率。
整個人群中,死亡風險,從高到低是怎樣排列的?

▲ 一生中的死亡風險
1、每6個人中,就有1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2、每7個人中,就有1人死於癌症;
3、每27個人中,有1人死於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4、每102個人裡,就有1人死於車禍;
5、每109個人,就有1人死於阿片類止痛藥;
7、每119個人裡,就有1個死於摔倒;
接下來依次是槍擊事件、行人出現的意外、摩托車意外、溺亡、火災……

▲ Lancet 2020;396:1223-49
2020年,《柳葉刀》雜誌發表了一篇很好的文章,統計了204個國家的抽樣調查,對87個風險因素進行了統計。男、女死亡風險從高到低排列順序是:

此外,男性和女性的絕對死亡率是不一樣的,男性更高,最高的時候可以達到6500/百萬的死亡,女性最高的時候只有5000~5500/百萬的死亡數字。

▲ 不同性別的死亡風險
那麼,如果去掉前20位的風險因素(這也是大部分風險),在不同年齡段,死亡風險可以減少多少呢?下面的曲線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 如果去掉所有風險因素,各年齡組死亡率變化
• 新生兒剛出生的時候,死亡的風險非常高,不管是男嬰還是女嬰,第一位的死亡風險就是營養不良、食品的安全以及一些意外,排除了這些風險因素以後,死亡的風險可以降低80%。
• 到了1~4歲,去除風險因素,死亡率也是顯著降低。
• 到了10~14歲,15~19歲,去掉這些風險因素,死亡率只能減少20%左右。
• 隨著年齡的繼續增加,從20歲開始,到30歲左右,去掉這些風險因素,死亡率大約可以降低50%。
• 50歲以後,如果去掉這些死亡的風險因素,死亡率可以降低60%多。
• 到了60歲的時候,不管男女,去除這些風險因素,死亡率和同齡人相比,可以降低70%。比如,在60歲的時候,男性戒菸、控制血壓、運動、防止食品中毒,可以降低70%的死亡風險(與那些存在死亡風險的人群比較);同樣,女性從50歲開始一直到80歲,去掉風險因素以後,死亡風險的降低最高可以達到60%。
男女之間,死亡風險的區別是顯著的:男性第一位風險是抽菸,而這是最容易控制的一個風險因素;女性的第三大死亡風險因素是高血糖,男性的第六大風險因素是高血脂……而控制這些風險因素之後,特別是在50歲到65歲之間的人群,可以把死亡率降低60~70%。
值得注意的是,絕大部分死亡風險因素都可以通過實施良好的生活方式(飲食、運動),或者用藥——比如降壓藥、降脂藥、降糖藥,就可以把這些風險因素去除掉。
怎樣提高生存機會?
前幾期曾介紹過兩個概念——微死亡和微生命。任何一個活動都有一個微死亡的概率,單位是百萬分之一,我們可以通過加強教育去避免微死亡。微生命:我們在30歲到87歲這57年的生命過程中,一共有2萬多天,相當於50萬個小時,100萬個半個小時,每半個小時就是一個微生命。我們可以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同時去掉風險因素來獲得微生命。
決定生存時間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如果你的祖父母比同齡人活的時間長,那麼祝賀,你的遺傳基因有一定的優勢;還有性別,如果你是女性,就比男性生命長兩歲;還有運氣,在我們衰老的過程中,出現DNA的損害和基因的差錯,它有一定的概率的,它是呈指數上升的,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自己本身的基因修復能力、發現它損害免疫監督的能力,實際上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降低的,但有些人運氣非常好,特別是活過100歲的這些老人,他們偶爾會出現一些基因變異,是對他們有利的;還有社會經濟條件,發達國家人群的平均壽命比貧窮國家要長;還有生活習慣——有很多的生活習慣可以幫我們提高健康、增加微生命,但更重要的是要去除不良的生活習慣風險因素;還有就是環境——空氣汙染、水的安全、食品的安全非常重要,這些都是環境因素。
過去的25年,人的壽命每年增加了三個月,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相當於每天增加了12個微生命。由於醫療條件的改善、我們對風險因素的了解、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安全教育,這些都讓全球的人在過去25年每天增加了12個微生命,也就是增加了6個小時的壽命。
每天24個小時,消耗48個微生命,這是一個自然衰老的生命過程,而改善了醫療保障、公共衛生、良好的生活習慣,讓我們贏回了12個微生命,還是非常顯著的。
根據英國醫療保障體系NICE,它對一個健康年的醫療支出,或者他們認為一個健康年值多少錢?3萬英鎊。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藥物能把一個人的壽命(健康年)延長一年,政府願意支付3萬英鎊。一年相當於1.7萬多個微生命,每個微生命值1.7英鎊(大約20人民幣左右)。所以,健康教育等投入,每一個微生命投入的代價在20人民幣左右。這種投入產出是非常合算的,優於出現疾病以後去治療。
總之,絕大部分的風險因素可以通過生活方式的改善、健康教育、藥物而去除的。與有這些風險因素的同齡人比較,去除這些風險因素,死亡率最高可以降低70%!
參考文獻:
Lancet 2020;396:12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