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頭暈、頭痛:類風溼患者不可不知的累及病

醫生,我最近有點頭暈,跟我的病情有關係嗎?

醫生,類風溼還會頭暈嗎?我這頭暈又頭痛的,是不是頸椎出問題了呀?

類風溼的關節症狀也許大家耳熟能詳,但出現頭暈、頭痛的症狀時,不少類風溼的患者都會感到疑惑:類風溼竟然也會引起頭暈嗎?

黃閏月醫生告訴你,這還真的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這都是類風溼累及頸椎惹的禍。

血管翳:累及頸椎的「元兇」

血管翳:累及頸椎的「元兇」

最新的研究表明,超過80%的類風溼患者會在影像學有頸椎受累的表現。

類風溼最容易發生在旋轉度較大、日常活動較靈活的關節和應力性關節,而頸椎具有豐富的滑膜組織,容易受累。除了四肢小關節,研究表明頸椎是第2個類風溼容易侵犯的關節,部分患者甚至在發病最初的2年就開始出現頸椎受累的症狀

那麼類風溼是怎麼侵犯頸椎的呢?

原來,類風溼在病變過程中會形成一種名叫「血管翳」的特殊的物質,這種物質和它產生的酶能夠破壞人體的韌帶、軟骨和骨,造成頸椎不穩、畸形,主要導致寰樞椎半脫位、垂直半脫位、下頸椎半脫位,還可能出現脊髓壓迫、側塊和齒狀突的侵蝕性骨折,其中寰樞椎受累佔80%左右

症狀各有差異

症狀各有差異

類風溼累及頸椎時,大部分患者最初並沒有症狀。隨著病情發展,症狀逐漸明顯,具體出現的症狀根據侵襲的關節不同而有所差異

No.1

寰樞椎半脫位

研究表明[4],有65%的類風溼患者存在頸部疼痛的症狀,而在確診類風溼累及頸椎的患者人群中,出現頸部疼痛,特別是顱頸交界區疼痛的約佔69%。

類風溼患者出現寰樞椎半脫位時,患者的頸部疼痛通常在活動、直立時加重,休息、平臥時緩解。因為頸椎失穩,疼痛常呈現間歇性局部制動之後緩解

除了頸部疼痛,有些患者還會因為神經受壓,出現耳痛、偏頭痛、面部疼痛等等症狀。

No.2

頸髓受壓

如果類風溼侵襲頸椎導致頸髓受壓,在早期患者常表現為手部的靈活性下降、步態不穩、下肢沉重感和容易疲勞等等。

No.3

No.3

垂直半脫位

垂直半脫位常常繼發於寰樞椎半脫位,患者除了出現寰樞椎半脫位的症狀,還可能出現眩暈、耳鳴、噁心嘔吐、發音困難、吞嚥困難、視物模糊等等症狀。

No.4

下頸椎半脫位

出現下頸椎半脫位時,患者主要出現頸部疼痛、僵硬的症狀。

的症狀

看到這裡,部分患者可能已經在疑惑了:我們要怎麼避免自己出現頸椎症狀呢?

那我們就要清楚它的出現和什麼有關係了。

兩大因素

與頸椎症狀的出現息息相關

類風溼累及頸椎導致的症狀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許多不便,如果併發頸椎症狀而沒有規範、及時治療,患者將可能因顱神經、腦幹或延髓等受壓而降低預期壽命。

因此,如果類風溼患者存在以下兩個因素,應當更加關注自己是否出現頸椎症狀。

01

長時間使用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對類風溼患者而言是把雙刃劍,早期短程使用可以減少類風溼病情活動導致的骨破壞,抵消激素對骨代謝的負面影響,但長期使用會加速骨礦物質的丟失,同時誘導軟骨細胞凋亡,加速骨質破壞

因此,黃閏月醫生建議類風溼患者用藥需遵醫囑,不可自行停藥或者用藥,避免加重病情,或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可能性。

02

病程長

國外有研究團隊對類風溼患者進行長達5年的隨訪,發現隨著病程的延長,類風溼累及頸椎的患者逐年增加且日益嚴重,尤其是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症狀表現更加明顯。

如果自己的類風溼病程比較長,黃閏月醫生建議能夠定期常規進行頸椎X片檢查。如果出現了類似累及頸椎的症狀,需要及時就醫。

看起來好像完全預防難度很大,如果已經出現頸椎症狀了,我們能怎麼治療呢?

儘早治療是關鍵

儘早治療是關鍵

類風溼累及頸椎的治療包括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中醫治療。在確定治療方案之前,需要拍攝包括頸椎正側位片、開口位和屈伸位片等多個X片,檢查是否存在頸椎不穩的情況。

一旦發現類風溼已經累及頸椎,導致患者寰樞椎不穩,就需要儘早手術。因為這種可恢復的關節畸形如果沒有及時手術矯正,隨著病情發展會進展為不可恢復性畸形

No.1

藥物治療

研究表明,在發病3個月內選用抗風溼藥物進行治療能夠減輕繼發性損傷,比後期用藥能夠更有效阻止疾病的進展,同時還能誘發疾病消退。

儘早使用抗風溼藥物和聯合用藥,防止骨關節破壞是目前公認的針對類風溼的藥物治療策略

No.2

手術治療

疾病常見的手術治療包括C1-C2融合手術、枕頸融合術、後路植骨融合減壓術等等,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來決定。

在類風溼早期進行手術風險相對較小,手術效果相對較好,術後併發症少且發生可能性較低。

而累及頸椎的重度類風溼患者進行手術能夠改善神經功能障礙,但此時往往出現全身多系統多臟器的累及,手術風險較大,影響術後療效。

No.3

中醫治療

「黃帝問曰:痺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溼氣勝者為著痺也。」

——《素問.痺論》

在臨床上,類風溼累及頸椎在中醫中並沒有相對應的病名,大多認為頸椎症狀是由引起類風溼的相應病證引發

祖國醫學將類風溼歸屬於「痺症」範疇,根據具體症狀的不同將患者分為溼熱痺阻、寒溼痺阻和肝腎陰虛3種證型。

在治療上對應地採用清熱祛溼、驅寒除溼、滋陰養腎等治法,常根據不同的病證使用不同的中藥進行治療。目前臨床發現,使用活血化瘀、通絡除痺的中藥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頸椎症狀

除了幫助改善症狀,有研究表明,中藥治療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西藥治療的藥物不良反應,減少糖皮質激素對骨質的影響,降低類風溼累及頸椎的可能性

出現頭暈可能是多個原因引發,但如果出現多個累及頸椎的症狀表現,我們就應當及時就診進行檢查。早診斷、早治療才是阻斷疾病發展的重中之重

(本文圖片來源:攝圖網)

參考文獻

[1] 楊瑞峰,譚俊銘.類風溼性關節炎累及頸椎的進展[J].頸腰痛雜誌,2017

[2] 韓嶽 馬信龍 夏群 胡永成 吉寧.頸椎類風溼關節炎的臨床特點及診療進展[J].中華骨科雜誌,2014:967.

[3] 高華利,肖漣波.頸椎類風溼關節炎診治進展[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誌,2015:114-115.

[4] 文振華[1],李敬揚[1],蔣會平[2],羅筱雯[1],田鋒[1],張靚[1],何靜芸[1],鄧麗[1],周漫天[3],蔣中標[4].類風溼關節炎患者頸椎失穩的發生率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風溼病學雜誌,2016:303.

[5] 王亞樂,薛鸞.中醫藥治療類風溼關節炎概況[J].湖南中醫雜誌,2018:231-234.

[6] 宋為民,張玉慧.活絡效靈方加減治療瘀阻型類風溼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及作用機制探討[J].四川中醫,2022,40(06):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