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孔令凱,卓正兒科醫生
最近基本都在看兒保,每天回答家長各種孩子的問題。今天簡單總結下每天都要回答好幾次的問題,基本與孩子吃、睡、發育等相關。
目錄:
01. 孩子添加輔食後,奶和輔食的餵養時間關係
02. 添加輔食後,到底要喝多少水?
03. 孩子 6 月齡後喝 1 段還是 2 段奶,1 歲以後呢?
04. 1 歲後的牛奶,冰箱裡拿出來能直接喝嗎?
05. 孩子趴睡是胃腸不舒服嗎?
06. 什麼時候用枕頭?
07. 站得早,會導致孩子 O 型腿嗎?
08. 有牙後就得刷牙嗎?牙膏也得用嗎?
09. 孩子是否專注力不足?是否多動症?
10. 孩子脾氣越來越大,怎麼辦?
孩子添加輔食後,奶和輔食的餵養時間關係
孩子 4-6 月齡添加輔食後,怎麼安排奶和輔食成了大問題。
其實,奶和輔食沒啥關係,只要孩子能吃進去,怎麼吃都行。
啥意思呢?就是開始添加輔食時,可以在餵奶前吃,之後接著餵奶,讓孩子吃飽;也可以在奶後喂孩子輔食;當然也可以把輔食安排在奶前或者奶後的 2 小時。
怎麼都行,只要保證孩子逐漸添加輔食就行。但建議最好在上午那餐加輔食,以便能有一下午的時間觀察是否有過敏反應。
添加輔食後,到底要喝多少水?
添加輔食後,可以喝水,不代表一定要喝水。通過奶、食物,孩子能獲取全部或接近全部的水量。
一般推薦,在孩子 6 月齡 -1 歲,喝水量在半杯到 1 杯每天,也就是每天 120-240ml。
喝不到這個量完全沒有問題,開始時每天 20-30ml 是完全正常的。然後如果孩子 11-12 個月大,就是渴了,想多喝點,超過 1 杯水也沒啥問題。
因為 1-2 歲的孩子,喝水量正常範圍在 1-4 杯(240ml-960ml)。那 11 月齡的孩子,和 1 歲以上的孩子到底有多嚴格的界限?其實也沒有。
孩子喝水後,只要舒服就行,自己能調控每日水量。

孩子 6 月齡後喝 1 段還是 2 段奶,1 歲以後呢?
如果沒法喝母乳或者喝足夠的母乳,那就涉及到奶粉的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不大,對比了幾個品牌的 1 段和 2 段奶,大部分都是 1 段的脂肪含量高,蛋白含量低,然後 2 段的增加蛋白含量,脂肪含量有差不多的,有減少些的。
有些 2 段的會添加蔗糖,別的成分差不不大,另外,有些品牌的 2 段奶的熱卡是高於 1 段的,也有些低於 1 段的。
那 6 月齡後,是喝 1 段奶好還是 2 段奶好呢?其實不用糾結,對於對比後成分差不多的,喝哪個都行,並且 2 段的基本都比 1 段還便宜些。
如果看到 2 段裡面有蔗糖,不想讓孩子喝的話,那可以選擇 1 段的;
如果孩子體重長的不好,輔食吃的也不佳,那可選擇一些 2 段的熱卡高的(1 段熱卡多就用 1 段的),因為 6-12 月齡,奶還是主要能量的提供來源;
如果孩子體重長得不理想,那麼首先需要由醫生對孩子的營養攝入進行評估調整。要是可以通過輔食補充的話,喝一段、二段奶粉都可以,不僅如此,無糖酸奶、乳酪都能幫助這些孩子增加能量攝入,其實選擇性是很大的,不用特別在意奶的問題。實在必要的話,再在醫生指導下選擇高熱卡奶粉也是可以的。
總之,依據孩子自己情況和奶粉的情況,來選擇就好。

那 1 歲以後呢?是 3 段奶粉好嗎?也不是,這時我們就推薦牛奶了。
因為 1 歲後,奶提供的能量佔比低於正餐了,主要靠奶提供鈣和蛋白。而牛奶裡面的鈣和蛋白,基本都高於 3 段奶粉的量。同時,3 段奶粉裡面,普遍加糖,比牛奶也高很多,牛奶中是正常的乳糖。
而奶粉裡面提供的其他物質,比如微量元素之類的,通過食物能很容易獲取。所以,不是奶粉的營養大於牛奶。
同樣,牛奶裡面的蛋白和鈣也是高於 2 段和 1 段奶粉的。所以,也不要 1 歲後,仍然喝 1 段或者 2 段的奶粉。話也說回來,如果孩子生長得好,你想喝 1 段或者 2 段也可以。
看完這裡不糾結了吧?
最後,關於奶粉質量和牛奶質量問題,這個不檢測沒法評估,只能說以上這些都是基於產品上的成分表和說明都是正確的前提下進行的,大牌子的一般情況質量會好些。
1 歲後的牛奶,冰箱裡拿出來能直接喝嗎?
1 歲後孩子的牛奶,可以喝盒裝常溫保存的牛奶,也可以喝放在冰箱裡保存的巴氏消毒的那種,喜歡那個喝那個。
在冰箱裡拿出來就喝好還是放到室溫後喝好,這個以家庭的飲食習慣和孩子耐受情況定。
如果你們全家都喝涼的,孩子喝了涼奶後,特別喜歡,啥事沒有,那就能喝涼的。如果孩子每次喝完涼的都不舒服,那就放到室溫後再喝就好啦,一點都不用糾結。
孩子趴睡是胃腸不舒服嗎?
不是啊,因為這個姿勢孩子覺得最安全踏實啊。1 歲以上的孩子趴著撅著屁股睡,太正常不過了。

如果孩子真的有胃腸不舒服,除了趴著睡外,還得有不舒服的症狀,比如哭鬧需要大人按摩肚子才能舒服些,比如必須排氣後才能舒服些,這些情況都沒有,那肯定沒有啥胃腸問題。
還得提醒下,1 歲內的孩子需要仰臥睡眠哦,還是安全第一。但如果孩子能完全自由翻身後,自己從仰臥變成趴著睡,那可以不用把孩子翻回來變成仰臥。
什麼時候用枕頭?
沒有具體時間,但建議至少 1 歲後。
如果孩子 1 歲後的孩子,就是要枕著自己胳膊或者爸媽胳膊睡,或者就要枕著自己被子啥的睡,那就給孩子準備個枕頭吧,如果沒有這些表現,那就不需要準備。一般小朋友有這個需求,得到 2 歲以後了。
那你如果說孩子現在 11 個月,就要枕著胳膊睡,不然就不睡,那能不能用枕頭?哈哈,這就得打自己這個問題第一句的臉了。如果孩子生長發育良好,甚至比別的 1 歲孩子都好很多,那 11 個月 20 天,和 1 歲 1 天,有什麼質的區別嗎?
嗯,其實沒有,所以,可以準備。
站得早,會導致孩子 O 型腿嗎?
不會的,孩子自己能力達到站的程度了,自己願意站,對以後 O 型腿沒有啥影響。站得早或晚,1 歲後基本都會有生理性的 O 型腿。
比如孩子 4 個月,喜歡讓你掐著胳膊在你腿上用腳登上登下,7-8 個月就想扶著站,只要是孩子自己願意,並且有能力自己支撐住,那就不要限制孩子,不要人家一站就把人家放倒哦。
關於孩子大動作發育,可以看這篇文章👉:嬰幼兒到底是否要練習坐和站?答案可能嚇你一跳
有牙後就得刷牙嗎?牙膏也得用嗎?
是的,有牙齒後,並且這顆牙齒基本都出來後,就需要刷牙了。只刷這顆牙齒就行了,牙齦和舌頭還可以按照之前的方式清潔(紗布擦之類的)。
刷牙齒時,需要使用軟毛牙刷和含氟牙膏,不要用紗布和矽膠牙刷。
用量正確情況下,含氟牙膏不會導致孩子氟中毒。另外,刷完牙也不要讓孩子喝水或漱口,讓氟在牙齒上多保留一段時間更好,喝水或者漱口,會吞下去更多的氟,反而不好。
牙齒相關文章,可以看👉:家長關心的孩子牙齒和護理問題,一文搞定
孩子是否專注力不足?是否多動症?
孩子看繪本或者玩玩具時,都是看一下就換另外的,坐不住,這個是不是專注力不集中?是不是多動症?
當然不是,孩子就是需要經常轉移注意力,去看新的,其他的東西,從而增加自己的認知,這個是好事情,不是孩子沒有專注力。
對於孩子喜歡的東西或者活動,孩子有年齡*(2-5)分鐘的專注力就很棒了,對於不喜歡的,那一點不看都沒問題。
怎麼培訓孩子專注力?就是孩子玩得好、專注於一個事情的時候,不要過去打擾他們,但是一旦他們要父母幫助時,及時回應就好。
孩子好動是天性,不要動不動就向多動症考慮,啥樣的要考慮呢?看之前文章吧👇: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娃真的是多動症嗎?看看這份評估表,沒有這些症狀都是瞎扯
孩子脾氣越來越大,怎麼辦?
孩子在 9-10 月齡,隨著自己能力越來越強,就會表現出不配合的情況,比如不願意躺著換尿不溼,不願意讓你給他們塗防晒霜,1 歲左右,不高興時喊叫很厲害,甚至要咬人,打人。
這可比之前說的 Terrible Two 要早多了,這個是孩子脾氣不好嗎?
不是哦,和其他家長聊聊吧,小傢伙基本都是這個樣子的。這是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發,要表達自己想法的表現,我不要聽你的,我有自己的想法。
出現這個問題哦,我們需要給孩子建立規則,就是能幹的事情,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不能幹的事情,你大喊大叫、打人打滾也不能幹。

不能幹的事情也不多,以家庭自己的底線為準則,基本包括 2 個。第一,影響自己和別人的安全,比如去玩火,去玩電這些;第二,損傷別人的利益,比如打人,咬人這些(有時他們不知道咬人是不好的行為,但也不能因為這個就讓他們咬)。
控制孩子,不讓他們幹某些事情時,比如打人時,不要大人一邊說不能打人,孩子一邊打人,這樣沒有效果,孩子以為你和他們玩呢,得抓住他們的手,就是不能打。另外,全家的規則要保持一致哦。
對於孩子不知道打人是不好行為,以為是和別人在正常交流時,大人可以通過示範的方式,比如摸摸手,摸摸胳膊,讓孩子知道怎麼和別人打交道。
對於不能幹的事情,你不讓孩子干時,有時他們會哭鬧的非常厲害,這時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孩子安靜下來,再給孩子講這個事情就是不能做。
如果轉移注意力也不行,孩子就是安撫不下來,一直在喊叫蹬腿打滾,那可以在一個安靜環境,就抱住孩子,讓他們哭完、鬧完再講就行了,大人不要認輸哦。
當然,處理這些問題,遠不如預防好,平時多和孩子溝通交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怎麼和別人交流更好哦,能減少這些情況的發生。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