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黴素過敏的人,一定不能用青黴素類藥物嗎?

青黴素過敏是最常報道的藥物過敏。雖然5%~10%的人認為自己對某種青黴素過敏,但有研究發現,這些人中其實只有28.6%能被認定為過敏。

青黴素類藥物是最廣泛使用的抗生素,如果認定患者對此過敏而不能使用,可能需要用更廣譜或其他型別的抗生素,這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增加治療費用。

然而,青黴素過敏確實可能引起導致死亡的全身性過敏反應。對於“青黴素過敏”的人,如何在避免嚴重過敏風險的同時,減少不必要的青黴素迴避呢?

青黴素過敏有哪些表現?

過敏反應分為4種類型,青黴素過敏可以表現為任何一種型別,其中速發型反應(I型,IgE介導的過敏反應)和遲發型反應(IV型,非IgE介導的過敏反應)是最常見的過敏反應型別。

速發型反應通常在給藥後1小時內,甚至數分鐘內發生(也有1小時後才出現,尤其是口服給藥和食物一起攝入的時候)。通常症狀包括蕁麻疹(最常見),瘙癢,血管性水腫,喉頭水腫,喘息,呼吸急促,暈厥或暈厥,低血壓和心肺功能衰竭。

一般而言,嚴重的過敏反應出現得更快,這也是一些醫療機構建議皮試、疫苗注射、或在攝入首劑青黴素類藥物後需要觀察一段時間的原因。

出現了速發型反應後,如果之後再次用藥,有可能會迅速出現更重的症狀,因此需要回避青黴素類藥物。所以,做青黴素皮試是為了預測會不會發生速發型過敏反應。

而遲發型反應通常是在給藥的數日或數週之後,多次用藥後出現(甚至可能在停止治療後的1-3日才開始)。青黴素過敏的遲發型反應比速發型反應更為常見,最常見的表現是斑丘疹(伴有或者不伴有瘙癢)和遲發型蕁麻疹(不存在上述IgE介導的其他症狀,如喉頭水腫、暈厥、低血壓等)。

大部分遲發型反應並不嚴重,但是如果在斑丘疹後出現了明顯的發熱(>38°C)、面部水腫、黏膜受累、皮膚觸痛/疼痛以及水皰,則提示可能出現了嚴重的過敏反應,需要立即聯絡醫生。青黴素皮試並不能預測遲發型過敏反應。

哪些人容易青黴素過敏?

研究發現20~49歲的患者發生青黴素速發型過敏反應的風險似乎最高。

此外,反覆、頻繁地多次使用青黴素似乎會促進過敏性致敏的發生;與口服給藥相比,胃腸外給藥(例如靜脈、肌注)的致敏率似乎更高;曾經對非青黴素類藥物的過敏反應的患者,對青黴素類藥物過敏的風險可能也會增高(有可能是多重藥物過敏綜合徵)。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父母對青黴素過敏,孩子青黴素過敏的風險雖然更高,但是他們並不需要避免使用青黴素。

而對於患有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哮喘或食物過敏)的患者,青黴素過敏的風險並不會更高,也不需要避免使用青黴素。不過,如果這些患者真的對青黴素過敏,出現嚴重反應和全身性過敏反應的風險會更高。

皮試結果能作為青黴素過敏的依據嗎?

所有的青黴素均具有共同的環結構(β-內醯胺),但R基團側鏈不同。

β-內醯胺環結構不穩定,給藥之後會自發地降解,然後和蛋白質結合形成複合物。其中一種複合物稱為青黴噻唑基團,是導致青黴素過敏的主要物質。

青黴素分子的其餘部分也會經歷相似的過程,形成其他複合物,大約10%的患者並不是對青黴噻唑基團過敏,而是對這些複合物產生了反應。此外,還有一些患者不是對核心環過敏,而是對R基團側鏈過敏,這些人可能會對阿莫西林或氨苄西林過敏,但卻能耐受青黴素。

然而,我國的青黴素皮試液是用的青黴素液,不含有引起過敏的主要成分青黴噻唑基團,也不含有阿莫西林的R基團側鏈,因此皮試陰性並不代表不會過敏。更悲催的是,青黴素皮試還有高達9%的假陽性率,也就是說即使皮試陽性,也不代表真的會過敏。

你可能奇怪了,青黴素皮試假陽性率和假陰性率都這麼高,還做它做什麼呢?

很遺憾,對於現行的法規(包括口服青黴素類藥物前),醫務人員必須遵從,也許之後我國的藥理學專家會建議修改這樣的規定。也希望我國的藥廠今後能夠生成包含青黴噻唑基團的青黴素皮試液,來增加青黴素皮試的準確性。

既然青黴素皮試不準確

如何判斷是否可以用青黴素呢?

在國外,使用青黴素前通常不用皮試。即使是報告了青黴素過敏,對於嚴重過敏反應風險比較低的成年人,也傾向於用口服青黴素類藥物激發來確認,而不是做青黴素皮試。

之所以要選擇“風險比較低”的患者,是因為一部分人確實可能在使用青黴素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危及生命,因此需要排除這一部分高危人群。如何排查高危人群呢?美國的克利夫蘭診所建議用以下問題來排查。

您是否記得過敏反應的細節?例如給藥途徑,青黴素劑量,用藥到出現症狀的時間,什麼時候出現的過敏。

這些問題有助於醫生確認是何種過敏反應。如果患者對青黴素發生過速發型過敏反應和嚴重的遲發型反應(例如,史蒂文斯-約翰遜綜合徵,中毒性表皮壞死溶解,急性間質性腎炎,溶血性貧血或血清病),就不能再做青黴素皮試、激發和脫敏治療,簡而言之,不能再接觸青黴素類藥物。

多少年前發生的過敏反應?

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多數患者對青黴素不再過敏。將近50%的IgE介導的青黴素過敏患者在5年內不再過敏, 80%或更多的患者在10年內不再過敏。

當時是如何治療的?效果如何?

如果用了腎上腺素和抗組胺藥,並且在數小時內緩解症狀,這表明可能是IgE介導的速發型過敏反應。

為什麼使用青黴素?

許多皮膚反應是潛在的病毒或細菌感染的結果。例如,EB病毒感染患者(例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如果使用了青黴素藥物,高達90%的人會出現斑丘疹,但這並不代表對青黴素類藥物過敏。

出現過敏之後,有沒有用過其他型別的β-內醯胺類藥物,並且沒有再過敏?

有時患者已經用過其他β-內醯胺類藥物,例如阿莫西林和半合成青黴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如沒有再過敏,說明患者對β-內醯胺環並不過敏。

 總結 

1. 青黴素皮試陽性不代表一定對青黴素過敏,仍然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再次嘗試。

2. 使用青黴素後出現了疑似過敏的反應,也不代表一定對青黴素過敏,如果不屬於嚴重過敏的高危人群,亦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再次嘗試。

3. 青黴素過敏會逐年消退,如果是10年前有過青黴素過敏,現在很可能不再過敏了,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再次嘗試。

4. 如果懷疑青黴素過敏之後使用過青黴素類藥物,沒有出現過敏反應,說明青黴素過敏的可能性很小,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再次嘗試。

參考資料:

1.青黴素過敏:速發型反應. Uptodate.

2.青黴素過敏的遲發型超敏反應. Uptodate.

3.Meng J, et al. Allergy test outcomes in patients self-reported as having penicillin allergy: Two-year experience.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16, 117(3):273-9.

4.Kuruvilla M, et al. Direct oral amoxicillin challenge without preliminary skin testing in adult patients with allergy and at low risk with reported penicillin allergy. Allergy Asthma Proc. 2019, 40(1):57-61.

5.Gonzalez-Estrada A, et al. Penicillin allergy: A practical guide for clinicians. Cleve Clin J Med. 2015, 82(5):295-30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