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上海的你,對這個美麗的都市存有什麼樣的記憶?是高聳入雲的大樓,還是擠擠挨挨的弄堂?是穿梭不息的鳴笛,還是梧桐樹上的鳥叫?這個城市在短短數十年間的變化,你經歷幾何?愛上海,就去了解她。本系列《圖憶魔都光影故事》,幫你翻出久存心中的美好,晒一個日光浴,那是童年的味道。
老底子上海公交車,1平方米能擠12人
作者:李靜雅 任國強
交通工具
「小心!小心!別擠啦!」
「上車請買票,月票請出示。」
在八十年代的公交車站你經常能聽到探出頭的售票員這樣此起彼伏的吆呼聲,還能看到露出半截身子在「37路」車門外的市民,一個個鼓足了氣力勢要與車門戰鬥,「快了!快了!再擠擠,到楊浦來不及啦!」招呼聲、吵鬧聲、驚嚇聲…..混雜在一起譜就了一曲上海市民出行交響曲。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擁擠得沒有一絲空間的公交車。攝影 任國強
「推著獨輪車進上海」
上世紀90年代,衣著樸實、推著有些年代的木製獨輪車的農民工走在上海街頭不禁讓人想瞅兩眼!畢竟這種樸素,復古的場面搭配在90年代上海華麗,時尚的街頭多少有點兒讓人感到狀況外,但其實這老舊的獨輪車和上海可是有著不淺的緣分。
解放上海前,人民群眾的口號「推著獨輪車打進上海」喊得震天響地。到了改革開放時候,許多外鄉人又推著獨輪車,帶著打補丁的行李包回到上海謀生,這緣分呢!深!尤其在1992年、1993年,上海民工潮爆發,許多農民工為了討生活,又都紛紛推著獨輪車湧入上海尋找工作。推獨輪車的大都是長江以北的外鄉人,上海和南方地區是沒有獨輪車的,他們把獨輪車帶到了上海。但很快這股民工潮就過去了,獨輪車也就隨之消散。但是獨輪車成為上海民工潮的標誌之一被上海歷史所銘記。

1993年,推著獨輪車進城的農民工。攝影 任國強
漆黃漆,證合法
三十年前,上海人買傢俱或別的大件東西,店家是不給運送的,都是買家自己想辦法,如何運送大件物品回家成了難題。於是黃魚車便應運而生,它的外形和現在被改裝過的三輪電動車很像,車前半部分是自行車的構造,後半部分有個兜子用來裝貨物。許多黃魚車主就等在百貨商店的門口招攬生意,有運送「haier」牌冰箱的、還有運送「金星牌彩電」的。當時黃魚車可是有正經牌照的,車子漆了黃漆就是合法的,就能拉生意,不漆黃色或者其他顏色的黃魚車都是黑戶。如今我們在市裡所看到那些三輪車可都是沒有牌照的,都是非法行駛。不過作為一代人的回憶,還是滿滿的感動呢!
除了黃魚車,自行車、三輪摩托車、昌河面包車,以及卡車也都是運輸貨物的交通工具。尤其是昌河面包車在當時也是很流行的,相比出租車它便宜實惠,而且車身空間很大,上海的許多機關單位都喜歡用它,拉人載貨的都不在話下,一度成為單位專用車。

上世紀90年代末,一黃魚車主為市民送剛買的冰箱。攝影 任國強馱著床墊推回家
還記得曾經的「四大件」嗎?滿滿的童年回憶啊!永久自行車就是四大件之一。上世紀70年代,你擁有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簡直可以和如今的寶馬車一族相媲美了。改革開放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自行車就非常普及了。到了80年代,人們上下班都是騎自行車,在那個自行車和公交車兩分天下的年代,自行車可是出行工具一把手,拉貨、接送小孩放學、上下班出行都得靠它。那個年代裡幾乎家家都有輛自行車。當時購買自行車方式和現在還有很大的不同,現在只要有錢,無論哪種款式的都能買到。但是在八十年代,人們買自行車還需憑票購買,這個票子是由單位分發的,每個單位都有一定的指標,所以想買一輛很好的外國產的自行車很困難,有錢都蠻難辦的。但是買國產自行車在當時還是很普遍的,永久牌和鳳凰牌是上海最有名的自行車牌子,甚至聞名全國。
自行車在那時候簡直就是「萬能交通工具」,用它拉貨也很方便,便宜。當時在上海街頭經常可以看到有人一手扶著自行車後座的家電,一手握住著自行車手柄高高興興的朝家裡走去。萬能的自行車即使是運送體型龐大的床墊也不在話下。

1998年,買了家電的市民用自行車馱回家。攝影 任國強
一個平方米「12人」
上世紀80年代上海的公交車可是最熱鬧的地方。清晨一大早,刊登著「白麗牌」香皂廣告的公交車牌下,烏泱泱地站著一群人,女工拎著裝有飯盒的網兜,三五成群地嘰嘰喳喳個不停,男人們聚在一起討論電影明星「王祖賢」,場面正熱火朝天,突然,「37路來啦!」一聲劃出,男人女人一起往公交車上衝,什麼紳士禮儀,聊天情分在這時可沒啥用。

1995年在外灘等公交的市民和遊客 攝影 任國強
據說,當時;老百姓中甚至還流傳著這麼一道另類數學題,「在什麼情況下,一平方米的面積裡可以站12個人」答案是「在上海公交上」因為每個人都是踮著腳尖站的,嚇人!真真堪比現如今的春運呢!在擠的過程中偶爾還能聽到「哎呦!我的飯盒打翻啦!中午要餓肚子啦!」的抱怨聲,好不容易擠上來了,有人揹包或屁股夾在車門口,就是不願意下去,一車人就等呀等,等著她(他)調整好姿勢,「咣噹」一聲,車門關了,公交車終於開走啦。

1995年在外灘等公交的市民和遊客。攝影 任國強
巨龍「翹辮子啦」
老式巨龍公交車在當年的南京路上可是相當的拉風,還記得香蕉位子伐?
當時的巨龍電車會用個大圓盤把兩節車廂連在一起,一輛車有三個門圓盤像老式相皮腔,本著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還會在大圓盤上設位子,這座位就是「香蕉位子」啦。坐在「香蕉位子」上一晃一晃的,尤其轉彎的時候,一隻腳在圓盤上,一隻腳在車廂上!感覺哈好白相~小孩可喜了,就是不能亂動,因為皮腔下面可是空的,只要車子一轉彎,內測就會出現鏤空漏風,小孩子可是會掉下去的!
巨龍作為當時公交車的主力軍,高峰期擁擠異常,比起現在的地鐵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上車全靠擠!不擠別想上去,!更尷尬的是,剛開走一會,轉個彎,巨龍「翹辮子」(指電車出故障了)!碰到高明的司機和售票員,輕輕鬆鬆就能用棍子把車頂的兩個辮子導進去。如果碰到經驗不足的司機,大家就只能下來推了!不過大家眾志成城、一心團結推車的畫面想想也是挺美好的~

1993年南京東路上行駛的巨龍電車 攝影 任國強
手控版紅綠燈
「紅燈停,綠燈行」,是人們必須遵守的交通規則,但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上海的紅綠燈「亮」起來的權力可全都是掌握在崗亭交通警的手中。
當時在上海街頭經常可以看到警察所設的一個小亭子,叫做「崗亭」,而這個崗亭的主要職責就是警察在裡面手動控制紅綠燈,管理交通。這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上海許多路口非常普遍,這也是因為路面車子的增加,紅綠燈的作用日益重要,所以在上海的許多路口都設立了崗亭讓警察維護交通秩序。手控版紅綠燈有個非常大的優點,警察會根據車輛情況適當調整紅綠燈亮的時間,可謂是非常的簡單粗暴而又人性化了。不像如今有的路口等紅燈等得簡直可以唱完一首歌了~

1993年紅領巾們在南京東路上擦崗亭 攝影 任國強
進入新世紀,上海的許多交通工具隨著科技的發展變得越來越自動化,空調車、無人售票車、地鐵等新型出行工具橫空出世,越來越方便了上海民眾的出行。

下一集再見!
來源:「周到上海」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