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上海老靜安的「張園」

張園

上海南京西路以南,由吳江路、石門路、威海路、茂名北路圍合而成的街坊,被稱為「張園」,是現今上海老城區仍以原生態模式存在的為數不多的居民區,2018年傳出改造動遷資訊。作為生於此長於此的弄堂人,今天聊一聊「張園」的名稱。

我從小隻知道自己居住在一個被叫做「張家花園」的地方,直到成年後搬離,再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上海老城區幾乎被完全改造如新,殘留無幾的成片老上海弄堂居民區引起了如何改造保留之爭以後,我忽然發現自己從小居住的「張家花園」被稱作「張園」了!問父輩甚至祖父輩,他們也很茫然。

在百度上搜尋「張園」兩字,會出現「共7個義項」,其中與建築有關的是「天津西式園林」,是天津一所建於1915年的宅院,然後,在天津張園下面,才是上海的張園,並解釋為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市民公共活動場所,被譽為「近代中國第一公共空間」,名為「張氏味蓴園」,簡稱張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百度關於「張園」詞條中始終沒有出現居民區的解釋,而所有關於張園改變成為居民區的概念,都是來自於網上各種對於這片上海風貌居民區的考證:在原張園的主人把土地散售給幾十家開發商建造不同形式的住宅後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由百度的詞條解釋可知,上海的張園雖然地點位置與「張家花園」重疊,但是後來作為上海居民區的「張家花園」其實不應該再被稱作「張園」,似乎遵從大家約定俗成的「張家花園」來得更貼切!

也許,重新找回「張園」的名稱更有利於當今商業開發的所謂歷史感,可是我認為歷史應該是連續傳承的,跳過某一段歷史時期,連續被割斷,也就很難傳承。這或許就是現如今很多人爭論不休的「上海人」還是「外地人」問題的根源,本來上海這座近代城市就是由移民組成,把它按照清末民初開埠時期、民國租界混存時期和1949年以後三個時期,從時間上是連續的,那麼所有的人和物,也就應該按照這個時間段來劃分更合適,張園是清末民初時期的公共場所,張家花園是民國租界時期的居住場所,1949年至今它仍然是居住場所,其名稱為什麼要跳回到清末民初呢?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讓最初搬入此地並生於此長於此的人們有種突然斷了根的感覺!

我既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城市規劃師,所以我的歷史觀僅僅是一個生於上海弄堂市民的文化觀,今天就是聊一聊一個上海弄堂人的文化觀而已。

近年來,有個攝影者在張家花園開了個工作室,專門拍弄堂人物

言歸張家花園,自從聽說從小長大的地方被叫做「張園」後,我就從家中長輩那裡打聽自小生活的張家花園的歷史,老人們完全不知道張園這個名稱,只是告訴我,我們家在日本人佔領上海之前是生活在虹口虯江路附近,那裡是自己家的大宅,但是那裡不是租界,由於日本人佔領上海市區最早就是從佔領虹口開始,因此家族就從虹口遷往租界,正好家族裡有個姻親在當時屬於公共租界的張家花園建造了華嚴裡(現如今威海路590弄56支弄雙數號的三排標準石庫門),於是祖父輩就從他那裡承租了其中一整幢,作為大家庭的中心,供家族父母和其中一個兒子家庭居住,另外兩個兄弟各自在另兩幢承租一個樓面作為居住,這兩個兄弟在戰爭形勢略微趨緩後,又各自到法租界建造了自己的住宅後搬離,而我的祖父陪伴自己父母就在張家花園定居下來,也就有了1949年後我父親在此結婚和我出生在此的過程。

根據家裡長輩的回憶,在日本人佔領上海之前,地處公共租界(請自行百度公共租界)的張家花園並不出名,也許因為這片地區分割給了幾十家不同開發商建造了不同形式的住宅,所以張家花園的住宅建築五花八門,既有華嚴裡這樣標準的石庫門,也有臨近吳江路的新式公寓(現已拆除),還有現在作為保護建築的大樓式公寓樓(就是網紅攝影師工作室所租住的那幢41號),另外還有其它各種不同形式的里弄房子和少量私家住宅。正是因為日本人佔領上海,造成很多本地人湧入租界尋找出租房,造就了張家花園的出名。

而現在作為張園名片的「張園大客堂」,是我的小學所在,也是我很多父輩親戚和我的兄弟姐妹曾經就讀的小學,在1949年之前,這所小學是叫「光明小學」,之後改名泰興路第一小學,是上海很多弄堂小學裡的一所,我是這個小學的最後一屆畢業生,在我畢業後這所小學因為生源不足,被威海路第三小學合併,現在被改做類似社區中心「張園大客堂」,之所以我沒有用改建兩個字,是因為我進去看過,整幢房子內部結構幾乎保持我們當時小學時的原樣,除了樓梯轉角處我記得有一塊刻有「光明小學XX年畢業生捐贈」的鏡子沒有了。

關於張家花園,是有很多兒時的記憶可以寫的,儘管它現在已經被叫做「張園」,但是作為曾經生活在此的市民,也許都會記得那裡被叫做「張家花園」!

相關文章

圖憶:上海靜安的老味道(上)

圖憶:上海靜安的老味道(上)

“我家在靜安!”曾是很多從小長在靜安,玩在靜安的老上海們最自豪的一句話。這裡有張愛玲留下的傾城之戀、有在弄堂裡歡笑的...

西班牙,遍地都是自治區

西班牙,遍地都是自治區

NO.2317-西班牙遍地自治區 作者:斯文的樊學長 製圖:果果 / 校稿:辜漢膺、夏蟲 / 編輯:蛾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開闢新航路、建立殖...

德國,種族滅絕

德國,種族滅絕

德國屠戮非洲 作者:乞力馬紮羅的雪 校稿:辜漢膺 / 編輯:養樂多 奈米比亞,是位於非洲西南角落的一個國家,雖然面積很大,但也頗為荒涼,缺少...

上海有座「最有錢」的橋

上海有座「最有錢」的橋

這座橋就是從前的造幣廠橋(現在的江寧路橋)。 在歷史上,江寧路橋這裡的蘇州河南岸是公共租界(江寧路以前叫「戈登路」,由公共租界工部局築於19...

石庫門:熟悉又陌生的上海記憶

石庫門:熟悉又陌生的上海記憶

出現於租界的石庫門建築 到了上海,不去看石庫門是遺憾的。 石庫門,是上海一種特有的建築。幾代上海人的青春歲月甚至全部生命,都在石庫門裡度過。...

日本有一道門,為啥叫「唐門」?

日本有一道門,為啥叫「唐門」?

京都是日本的千年古都,這個「千年」,不是「一千年前」的意思,而是實實在在做了日本長達1000年的首都——從公元794年到1869年,整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