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伊拉克:名字相近,但關係最差的鄰國?

兩伊關係

兩伊關係

作者|霈霖

責編|Thomas

在中文裡,伊拉克伊朗經常並稱為「兩伊」,它們的英文國名更是隻差一個字母——Iraq(伊拉克)、Iran(伊朗)。

此外,兩國都是中東國家,主體宗教是伊斯蘭教。很多人因此分不清彼此,也有人認為它們至少應該是阿拉伯兄弟國家。

兩伊是鄰國,卻有很大的差異

▲兩伊是鄰國,卻有很大的差異

然而,兩伊之間的差異遠比共同點更多,民族(阿拉伯人;波斯人)、語言(阿拉伯語;波斯語)都不一樣,歷史上兩地還曾多次互相征服。

即使同樣信奉伊斯蘭教,卻分屬兩個水火不容的教派(遜尼派;什葉派)。

中東地圖

▲中東地圖

20世紀80年代,兩伊之間爆發了一場長達八年的戰爭,雙方傷亡合計超百萬,經濟損失各自達到上千億美元,兩國由此結下了血海深仇,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完全和解。

那麼,這對緊挨在一起的「兩伊」,到底是什麼關係?

一、歸於伊斯蘭

伊拉克是個年輕的國家,至今正好一百年,「Iraq」一詞來自阿拉伯語。

「伊朗」這個名字則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是古代伊朗人的自稱,英文翻譯為「Iran」,古代歐洲稱他們為「波斯」。

伊拉克固然年輕,這片土地上的文明史卻十分古老。伊拉克的核心部分是「兩河流域」,由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沖積而成,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

兩河流域

▲兩河流域

公元前3000年左右,蘇美爾人最早在這裡創造出輝煌的文化,包括楔形文字、圓周分割率等等。

從兩河流域到地中海沿岸的「新月地帶」是中東的核心

▲從兩河流域到地中海沿岸的「新月地帶」是中東的核心

兩河流域地形平坦,又被沙漠包圍著,很容易遭到外來入侵,從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6世紀,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米底帝國等等輪流登場,使此處的主體民族頻繁更換。

波斯的文明史稍晚於兩河流域,公元前2000年左右建立第一個王朝,由於有伊朗高原作為依託,波斯文明比兩河流域幸運得多,四千年來雖然也曾被征服過,但文明進程沒有中斷,主體民族始終是波斯人,這是最讓現代伊朗人引以為傲的地方。

留下漢謨拉比法典的古巴倫王國只是兩河流域的過客之一

▲留下漢謨拉比法典的古巴倫王國只是兩河流域的過客之一

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衝出伊朗高原佔領兩河流域,擴張到歐洲的巴爾幹半島,成為地跨歐亞非的龐大帝國。接下來的一千年裡,兩河流域是波斯人與古希臘文明、古羅馬人拉鋸的主戰場之一。

處在拜占庭和波斯帝國夾擊下的阿拉伯半島

▲處在拜占庭和波斯帝國夾擊下的阿拉伯半島

在波斯與拜占庭兩大帝國的輪流統治下,波斯灣西岸那個巨大而又充滿沙漠的半島上,阿拉伯人漸漸興起。

630年,穆罕默德創立的伊斯蘭教席捲半島,建立了阿拉伯帝國

波斯也曾是地跨三大洲的帝國

▲波斯也曾是地跨三大洲的帝國

阿拉伯人首先在636年佔領兩河流域,然後向東西兩個方向擴張。642年打敗波斯,十年內完全征服了伊朗高原

阿拉伯帝國佔領波斯

▲阿拉伯帝國佔領波斯

到750年,阿拉伯帝國成為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疆域超過1340萬平方公里,統治著3400萬人口。

阿拉伯帝國的最大意義在於伊斯蘭教的廣泛傳播,帝國統治下的其他民族紛紛改信伊斯蘭教、說阿拉伯語,完成了伊斯蘭化和阿拉伯化。

而波斯人只能算是被「伊斯蘭化」,沒有被「阿拉伯化」。

藍色部分為鼎盛時期的阿拉伯帝國版圖

▲藍色部分為鼎盛時期的阿拉伯帝國版圖

這是因為波斯人有著十分輝煌的歷史,波斯文化也遠比新興的阿拉伯文化更加深厚,即使歸皈了伊斯蘭教,他們仍不願意完全放棄波斯文化和波斯語,阿拉伯語只作為貴族階層的一種通用語。

更重要的是,波斯人選擇了伊斯蘭教裡的什葉派,而不是阿拉伯統治者信奉的遜尼派。這兩大教派的分立起源於哈里發(最高統治者)繼承權問題。

與唐軍作戰的阿拉伯軍隊主力其實是波斯穆斯林

▲與唐軍作戰的阿拉伯軍隊主力其實是波斯穆斯林

阿拉伯帝國的第四任哈里發阿里死後,一部分穆斯林主張由阿里的子孫繼承哈里發,更多的穆斯林則認為哈里發應該由眾人推舉產生。

伊斯蘭教由此分裂,前者被稱為什葉派,後者被稱為遜尼派

伊斯蘭教派,伊朗多數為什葉派

▲伊斯蘭教派,伊朗多數為什葉派

兩派的矛盾非常激烈,發生過多次內戰。由於有帝國統治集團的支持,遜尼派一直佔據著上風,使什葉派越來越邊緣化。

而波斯人選擇弱勢的什葉派,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對抗阿拉伯統治集團。

阿拉伯語

▲阿拉伯語

波斯人不甘於被征服的地位,支持什葉派是他們的一種對抗手段。這樣既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本民族的獨立性,又能主導什葉派,希望有朝一日取得與遜尼派統治集團平起平坐的地位。

波斯很快成為什葉派的大本營,兩河流域是兩個教派的交界地帶,什葉派人數還佔有上風,但當地貴族大多是遜尼派,他們對什葉派的波斯充滿著警惕。

二、任人宰割

阿拉伯帝國的統一隻維持了一百多年,9世紀後期開始分裂和衰落,對境內各民族的統治越來越薄弱。隨後又有突厥人和蒙古人的輪番入侵,阿拉伯帝國分崩離析。

14世紀初,蒙古帝國也陷入分裂和衰落,伊斯蘭化的突厥人建立奧斯曼帝國,奪取了原屬阿拉伯帝國的西亞和北非地區。

波斯人在15世紀中期再一次建立自己的王朝。

兩河流域處在奧斯曼與波斯的交界地帶

▲兩河流域處在奧斯曼與波斯的交界地帶

1534年奧斯曼帝國攻佔兩河流域,開始與波斯接壤。

在隨後的三、四百年裡,兩河流域成為奧斯曼和波斯爭奪的戰場,經過無數次較量,雙方大致以底格里斯河,以及兩河匯聚而成、190公里長的阿拉伯河為界,河道屬於奧斯曼,波斯一直有平分河道的想法。

底格里斯河-阿拉伯河的邊界

▲底格里斯河-阿拉伯河的邊界

這種格局直到歐洲人的出現才被打破,18世紀中期,歐洲人開始把目光對準西亞地區。

英國人首先在波斯灣西岸建立殖民點,目的是控制西亞與印度之間的貿易,並從東方削弱和夾擊奧斯曼帝國

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直線邊界是由殖民時代造成的

▲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直線邊界是由殖民時代造成的

佔據著波斯灣一半海岸線的波斯,無疑是英國人實現這一意圖的最主要障礙。從1837到1857年,英國三次打敗正統治波斯的愷加王朝,逼迫其割地賠款,並從此放棄對波斯灣沿岸的爭奪。

感受到來自英國的威脅後,波斯開始求助北方的沙俄。可歐洲殖民者的心思是一樣的,不斷要求波斯放棄主權,簽訂不平等條約,使波斯像滿清一樣漸漸淪為半殖民地。

20世紀初伊朗被俄國和英國瓜分

▲20世紀初伊朗被俄國和英國瓜分

兩河流域的境遇不比波斯更好,奧斯曼帝國的北方領土不斷被沙俄侵佔,根本顧不上波斯灣地區。

英國人在1899年從奧斯曼帝國手裡奪取位於阿拉伯河口、行政上屬於巴士拉省的科威特地區,巴士拉省的管轄範圍大致覆蓋了兩河流域

1907年,英俄達成協議,波斯北部和南部分別屬於俄國和英國勢力範圍,中部作為緩衝區留給波斯人。波斯名義上還保持著獨立,卻近乎被英俄瓜分。

一戰前,英國在北非和西亞的勢力範圍(粉色)

▲一戰前,英國在北非和西亞的勢力範圍(粉色)

三、禍根深種

第一次世界大戰瓦解了奧斯曼帝國,其統治下的數十個民族紛紛獨立。

阿拉伯世界原本也想成為單一國家,卻在英法操縱下分裂成多個政治板塊。阿拉伯人雖然非常不滿,但無能為力只好接受現實。

1920年,英國先「委任統治」原屬奧斯曼的巴士拉省(兩河流域),次年成立了伊拉克王國

科威特作為英屬殖民地沒有被併入伊拉克,使伊拉克的出海口非常窘迫,只剩下狹窄的法奧半島。

奧斯曼帝國巴士拉省,包含現在的科威特

▲奧斯曼帝國巴士拉省,包含現在的科威特

隨後不久,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等等獨立或建國。與此同時,建立單一阿拉伯國家的思想開始萌芽。

一戰後部署在中東的英國軍隊

▲一戰後部署在中東的英國軍隊

伊朗方面,愷加王朝對歐洲列強的軟弱,加上社會動盪,引起各階層普遍不滿。禮薩·汗上校在1921年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1925年稱王,建立巴列維王朝

巴列維王朝與英法等列強的關係較為親密,得到大批經濟和軍事援助。為了弘揚本民族的光輝歷史,禮薩•汗在1935年將國名定為自古以來的自稱「伊朗」,不再使用古希臘人賦予的「波斯」之名。

巴列維王朝時期的伊朗相當世俗化

▲巴列維王朝時期的伊朗相當世俗化

新生的伊拉克和伊朗兩個國家基本保持了奧斯曼時代的邊界,伊朗要求按國際慣例平分阿拉伯河。1937年,兩國簽訂協議實現了這一目標。

伊拉克內部一直有人認為這份協議對本國不利,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唯一的出海口,不應該向伊朗妥協。

1932年,伊拉克的邊界

▲1932年,伊拉克的邊界

不過,伊拉克剛剛立國,各方面條件均不成熟,暫時無力解決這個問題,但禍根已經種下,只等著未來某一天爆發出來。

兩河匯聚成的阿拉伯河是兩伊爭端的導火索

▲兩河匯聚成的阿拉伯河是兩伊爭端的導火索

先後得到英國人、美國人支持,奉行「世俗化」政策的巴列維王朝,使伊朗保持數十年的平穩局勢,也沒有被二次大戰的戰火波及到。

伊拉克卻在二戰後進入了動盪期,多次發生政變,共和制取代帝制,最後導致1968年阿拉伯復興黨上臺。

阿拉伯世界在二戰後迎來獨立浪潮,敘利亞、阿聯酋等國相繼成立,尤其是以色列建國並侵佔巴勒斯坦領土後,多次中東戰爭都以阿拉伯一方失敗而告終。

英國軍官+阿拉伯士兵的阿拉伯軍團

▲英國軍官+阿拉伯士兵的阿拉伯軍團

這一切都促使統一阿拉伯的呼聲愈發高漲,而伊拉克阿拉伯復興黨的主要綱領就包括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

團結起來的阿拉伯世界將擁有巨大的人口和麵積,再加上豐富的石油資源,必然在西亞和波斯灣地區獲得優勢。

這種局面是伊朗不願意看到的,歷史上的阿拉伯帝國曾經征服過波斯,統一後的阿拉伯世界同樣會被伊朗認為是威脅。而且伊朗的主體民族是波斯人,信奉什葉派,與遜尼派為主的阿拉伯人有很大差異。

中東地區遜尼派與什葉派的分佈

▲中東地區遜尼派與什葉派的分佈

伊拉克位於阿拉伯世界與伊朗的交界地帶,雖然包括阿拉伯復興黨在內的統治階層屬於遜尼派,伊拉克總人口的55%卻是什葉派。

因此,伊拉克比其他阿拉伯國家更加擔心伊朗會對本國什葉派產生影響,進而威脅到遜尼派政權的穩定。

什葉派在西亞各國的人口占比

▲什葉派在西亞各國的人口占比

基於地緣、宗教、歷史、民族等多方面原因,使伊朗與伊拉克乃至整個阿拉伯世界的關係頗為敵對。

阿聯酋1968年獨立後,伊朗出兵佔領了靠近霍爾木茲海峽、有歷史爭議的三座小島,進一步惡化了伊朗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

伊拉克出海口其實是50公里寬的法奧半島

▲伊拉克出海口其實是50公里寬的法奧半島

儘管伊拉克和伊朗在1975年再次簽訂協議,確認對阿拉伯河主權的劃分,但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緊張關係並沒有得到緩和。

由於科威特佔據了阿拉伯河口的大半,伊拉克只剩下50公里海岸線,再跟伊朗平分這條河,使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和外貿大受限制。

科威特,堵住伊拉克的出海口

▲科威特,堵住伊拉克的出海口

四、血海深仇

巴列維王朝在伊朗推行較為激進的世俗化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伊朗快速邁向現代化,但巴列維王室的奢侈作風、出賣過多利益給西方、削弱什葉派宗教領袖的權威,這些因素加在一起最終導致了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

在什葉派宗教領袖霍梅尼的領導下,伊朗人民推翻巴列維王朝。

相對於其他伊斯蘭國家,巴列維王朝的過度世俗化引發了反彈,伊朗不僅變成了政教合一的國家,還打算向外輸出什葉派的伊斯蘭革命,複製伊朗模式。

伊斯蘭革命使伊朗成為政教合一國家

▲伊斯蘭革命使伊朗成為政教合一國家

伊斯蘭革命後的伊朗視曾經支持巴列維王朝的美國為最大仇敵,引發一系列危機,差點釀成武裝衝突,因而遭到美國全面封鎖,直到今天仍沒有改善。而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從中看到了機會。

兩伊本就在宗教、民族、領土方面有矛盾,屬於阿拉伯世界的伊拉克信奉遜尼派,世俗化程度較高,現在又變成抵制伊朗輸出革命的前鋒,能夠得到阿拉伯和西方世界的支持。

於是,薩達姆以此為藉口發動了戰爭。

兩伊戰爭是一場殘酷的拉鋸戰

▲兩伊戰爭是一場殘酷的拉鋸戰

1980年9月17日,薩達姆宣佈廢除平分阿拉伯河的協議。9月2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伊朗領土,企圖完全佔領阿拉伯河口兩岸,徹底改善伊拉克入海口狹窄的窘境。

伊拉克的背後有整個阿拉伯世界,有巨量石油財富的支援,伊拉克軍隊全副蘇式武器裝備,接受過蘇聯教官的培訓,連美國也偏向伊拉克,似乎是勝券在握。

進入科威特城區的伊拉克坦克部隊

▲進入科威特城區的伊拉克坦克部隊

沒想到經過初期的混亂後,伊朗軍隊爆發出驚人戰鬥力,不僅將敵軍趕出領土,還反攻到伊拉克境內。

戰爭拉鋸了八年,直到1988年8月才在聯合國斡旋下實現停火。事實上,伊拉克和伊朗都已經精疲力盡,嚴重透支了國力。

據外界估計,伊朗的傷亡數量超百萬,伊拉克也有將近50萬人,真可謂是血海深仇。但兩國都沒有達到戰略目標,阿拉伯河被大量沉船堵塞無法通航,可以說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多國部隊將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

▲多國部隊將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

戰爭期間,沙烏地、科威特等國向伊拉克提供了價值數百億美元的資金和物資,既有無償捐贈,也有貸款形式。薩達姆總統認為伊拉克是為阿拉伯世界而戰,不想償還這些貸款。

於是,他盯上了近在咫尺又富得流油的科威特,以科威特曾經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巴士拉省,伊拉克又由巴士拉省演化而來作為理由,在1990年入侵科威特,從而引發1991年的海灣戰爭。

戰爭的結果不僅使科威特得到解放,更徹底改變了中東乃至全世界的格局。

五、意料不到的轉折

2003年,美國藉口伊拉克與基地組織有勾結,全面軍事入侵伊拉克,持續24年的薩達姆政權被推翻,遜尼派的阿拉伯復興黨被瓦解,原先被壓制的什葉派趁機在伊拉克新政府取得優勢地位。

伊拉克新政府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美國,但並不過度親美,加上什葉派佔主導位置,反而改善了與伊朗的關係,至少表面上不再敵對。

21世紀以來,兩國在反恐領域還有一些合作。

美軍入侵伊拉克推翻了薩達姆政權

▲美軍入侵伊拉克推翻了薩達姆政權

從歷史上看,伊拉克和伊朗所在的這兩個地區,不僅沒有真正地融合過,還多次相互攻伐和征服,可以說是世仇。

每當其中一方出現統一的強大政權,另一方便有可能面臨遭受入侵的危險。所以,雙方都不希望看到對方的統一和強大,儘可能延緩或阻礙對方的崛起。

從民族和宗教上看,伊朗始終是波斯人的地盤,伊拉克地區則換過多位主人。7世紀阿拉伯帝國崛起後,兩個地區同屬伊斯蘭世界,卻因為教派原因而繼續敵對。

伊拉克與伊朗的軍人並肩打擊恐怖分子

▲伊拉克與伊朗的軍人並肩打擊恐怖分子

伊朗的前身波斯通過追隨什葉派、堅持說波斯語,以保持與遜尼派阿拉伯人的差別,拒絕被阿拉伯化,導致伊斯蘭化也未能完全彌合兩者之間的分歧和仇視。

20世紀80年代的兩伊戰爭,使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種種矛盾徹底激化。

伊朗目前仍然是政教合一的什葉派伊斯蘭國家,伊拉克已經採用現代國家體制,世俗化程度較高。經過近三十年來的亂局,兩國關係終於出現了改善的契機。

伊拉克與伊朗的關係發生出乎西方的緩和

▲伊拉克與伊朗的關係發生出乎西方的緩和

遜尼派的薩達姆政權倒臺後,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因為人口眾多,而在新政府內佔有優勢,不再與什葉派主導的伊朗敵對,雖然還沒有完全恢復正常,但正在逐步趨向好轉。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相關文章

伊朗非法性交易為何屢禁不止?

伊朗非法性交易為何屢禁不止?

伊朗非法性交易 作者:酸奶沒泡沫 校稿:辜漢膺 / 編輯:澄澈 在伊朗,根據伊斯蘭教義,婚前性行為不被接受,更別提從事色情行業了,最嚴重可判...

這個地區,已經被壓榨到極限了

這個地區,已經被壓榨到極限了

NO.2049-乾渴的文明角落 作者:真果少年糕 製圖:蟹黃 / 校稿:朝乾 / 編輯:撈飯 乾旱,是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長期生態問題。 位...

這個國家,條件真的太苦了……

這個國家,條件真的太苦了……

NO.2352-沒有盡頭的沙漠 作者:真果少年糕 校稿:朝乾 / 編輯:板栗、果果 去年10月22日,改編自同名小說的好萊塢科幻鉅製《沙丘》...

他們,憑什麼這麼有錢?

他們,憑什麼這麼有錢?

NO.2286-無窮的黑金 作者:無刺王冠龍 校稿:辜漢膺 / 製圖-編輯:金槍魚 波斯灣地區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