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洋狩獵場
作者|碧落清遙
責編|Thomas
關島、塞班島這些地名對大家來說並不陌生,但其實這些島嶼都屬於同一個島群,這就是散佈在台灣東南約6000公里的太平洋海面上的密克羅尼西亞島群。
它包含了北部的馬里亞納群島、西部的加羅林群島、東部的馬紹爾群島等區域,在行政上它們分屬於三個國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帛琉共和國、馬紹爾群島共和國)和兩個地區(北马里亞納自由邦、關島)。

▲密克羅尼西亞(粉紅色區域)的地理位置,主要由馬里亞納、加羅林、馬紹爾三大群島組成
這片島群曾經是西班牙人太平洋航運貿易的重要支點;是德國人在列強瓜分世界狂潮中奪得的一杯殘羹;是日本人爭奪太平洋霸權的前沿陣地;也是美國人至今未曾放棄的太平洋「聯繫邦」。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密克羅尼西亞引來了幾大列強的輪番競逐?在先後歷經了西班牙、德國、日本、美國等幾大強權的統治後,又是如何在20世紀末走上了不同發展道路的?

▲太平洋上的三大島群
一、西班牙人來了
進入15世紀,歐洲人逐步開啟了地理大發現的進程,1488年,葡萄牙人迪亞士發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1519年,麥哲倫率領船隊開啟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環球航行。
1521年3月,歷盡艱辛穿越太平洋的麥哲倫艦隊發現了關島,這也是歐洲人第一次來到密克羅尼西亞,但是這片狹小貧瘠的島嶼沒有引起西班牙人的興趣,倒是更西端的菲律賓留住了西班牙人的腳步,他們用腓力王子的名字來命名這片土地,並逐步在這裡建立起了殖民統治。

▲菲律賓首任都督米格爾.洛佩斯.德萊加斯皮(約1502-1572)
從1565年開始,西班牙人在菲律賓的馬尼拉與北美洲新西班牙總督區的阿卡普爾科(今墨西哥阿卡普爾科)之間建立起了固定航線,開始了「大帆船貿易」。
也就是在這一年,西班牙派駐菲律賓都督米格爾.洛佩斯.德萊加斯皮才正式宣佈關島及附近的島嶼歸屬西班牙所有。因為密克羅尼西亞正好處於海運航線的中間位置,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密克羅尼西亞逐步成為了西班牙人跨越太平洋的「大帆船貿易」中的重要補給點。

▲位於菲律賓馬尼拉王城區的「大帆船貿易紀念碑」
到了1668年,西班牙還專門規定,帆船船隊必須停靠馬里亞納群島最南部的關島。這也為關島帶來了一定量的資金,維繫了西班牙人在這裡的統治。

▲新西班牙副王轄區的廣袤美洲殖民地,及菲律賓和密克羅尼西殖民地(左下角框內)
龐大的美洲殖民地為西班牙提供了豐厚的產出回報,相比之下,密克羅尼西亞土地貧瘠,人口稀少。所以西班牙人長期缺乏開發密克羅尼西的動力,他們只是實際控制了最北部的馬里亞納群島並把這裡當作一個貿易中轉站,而這也僅僅是因為馬里亞納地理位置優越,能夠有效地保持美洲與菲律賓殖民地之間的聯繫。
殖民時代早期,歐洲殖民者的目光被吸引到遙遠的美洲大陸上,很少有人去關注這片太平洋上的島群。所以從16世紀中葉到19世紀晚期的三百多年間,西班牙人在這裡的權力幾乎未曾受到過挑戰。
但這種相對的安全,也隨著列強對世界殖民地瓜分進入尾聲而結束,衰老的西班牙帝國迎頭撞上了兩個新興的強國——美國與德國,這注定在密克羅尼西亞這片寧靜了三百年的海面上掀起滔天巨浪。

▲位於塞班島上的西班牙殖民建築遺存
二、被忽視的德國殖民地
進入19世紀西班牙國力逐漸衰退,1820年前後,哥倫比亞、智利、墨西哥、秘魯等國相繼獨立,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體系崩塌,僅維持著古巴、波多黎各等少量殖民地,徹底淪為了二流國家。與此同時,歐洲大陸上也在崛起著新興的強權國家。
1871年,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宣佈稱帝建立德意志帝國。

▲在凡爾賽宮登基稱帝的威廉一世
新興的德國發展極為迅速,當時的太平洋地區幾乎沒有德國人的殖民地,德國的資產階級強烈要求開拓太平洋地區,希望德國政府為他們提供強大支撐。
在太平洋的島嶼中,德國人看中的是新幾內亞(英國)、薩摩亞(美國),但如果在這裡開拓殖民地,勢必會跟英、美等國產生矛盾衝突。德國人於是看中了西班牙這個國力不斷衰退的「軟柿子」,他們把目光投向了西班牙人統治下的密克羅尼西亞群島。

▲西班牙實際控制的馬里亞納群島(紅框區域),行政中心在最南部的關島
西班牙人只實際掌控密克羅尼西亞北部的馬里亞納群島,西部的加羅林群島和東部的馬紹爾群島僅處在西班牙法理統治下,實際並未開發。因此德國人選擇先從馬紹爾群島下手,1889年,德國人單方面將馬紹爾群島劃為了德國的殖民地,西班牙人甚至連抗議都沒有發出。
1885年,西班牙也準備將法理統治的加羅林群島納入自己的實際統治範圍,這就與已經佔領雅浦島(加羅林群島的一個重要島嶼)的德國人產生了矛盾衝突。西班牙人和德國人都做出了激烈的反應,但實力不濟的西班牙單獨對抗德國感覺有些力不從心。
作為傳統的天主教國家,西班牙只好請羅馬教廷居中調停。最終在教皇里奧十三世的調節下,雙方於1889年12月簽訂了解決條約,西班牙人保住了他們在馬里亞納和加羅林的主權,而德國人則獲得了在這一區域開展經貿活動、建立基地和種植園等諸多特權。
這個結果也是德西雙方基於現實的妥協結果。畢竟西班牙在名義上已經對這裡進行了三百多年的殖民統治,而德國卻完全佔據了這片區域的貿易優勢,這裡的經濟命脈完全被德國的赫士姆、加魯特等公司掌握著。這種各退一步的結果必定隨著德西兩國國力的此消彼長而發生變化。

▲調停德國與西班牙衝突的教皇利奧十三世
進入19世紀末,美國的綜合國力不斷躍升,準備對外積極擴張勢力範圍,西班牙這次又成為了美國人的目標。
為了奪取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1898年3月,美國以「緬因號事件」為由向西班牙宣戰,美西戰爭爆發,美軍先後奪佔菲律賓、古巴等地。西班牙海軍遭受到沉重打擊,失去了保衛海外領地的能力。6月21日,美國在不費一槍一彈的情況下佔領關島。
為了避免全部太平洋屬地被美國奪走,西班牙開始考慮出售尚在自己控制之下的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包含除關島外的整個馬里亞納群島和加羅林群島)這個時候,德國向西班牙伸出了橄欖枝。

▲美西戰爭中的馬尼拉海戰
於是就在美西戰爭進行的過程中,西班牙先後在1898年9月10日和12月10日將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以2500萬比塞塔的價格(約合當時的100萬英鎊)出售給德國,而關島則根據美西兩國簽訂的《巴黎和約》割讓給了美國。至此,西班牙人的勢力完全退出了密克羅尼西亞群島。

▲1899年德國新獲得的馬里亞納群島和加羅林群島被併入了德屬新幾內亞(藍線為1888年德國-西班牙舊分界線),而關島則被美國佔據
德國人將這片新拓展的領地納入了德屬新幾內亞殖民地之中,但他們在島上的投入是極其有限的,受面積和人口規模限制,這裡並不能像大陸殖民地那樣提供豐富的原材料,也不能成為德國商品的傾銷市場,除去少量的駐軍和在當地做貿易的德國商人,很少再有德國人前往這片太平洋中的德國屬地。
對於德國來說佔領密克羅尼西亞只不過是展現實力同時滿足國內部分商人需求的一種表態,政治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

▲德國在太平洋地區使用的殖民旗幟
三、南下的日本人
德國人雖不熱心,可北方的日本人卻是「熱心腸」。
1868年「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步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先後吞併了台灣、朝鮮半島等地區。位於日本本土南方的密克羅尼西自然也逃不過日本人的眼睛。從19世紀末開始,日本的貿易商就不斷來到這裡,考慮到日本的實力,德國人宣佈日本人享有和其他歐洲列強一樣的權力。
日本人並不滿足,他們在群島上開設了多個貿易站,違規向島民出售槍支和酒水,還偷偷資助當地的反德起義,所以德國人驅逐了這些日本商人。可很快新一批日本人又來了,並且在日本政府的暗中扶持下,與當地的德國公司展開激烈競爭,企圖完全控制這裡的貿易。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此時的日本與英國結盟,打著清退德國殖民勢力的幌子,趁德國無暇東顧之際,將擴張矛頭指向了德國在亞太地區的殖民地。當時德國在亞洲的殖民地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位於中國的膠州灣租借地(青島)以及包含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在內的德屬新幾內亞。
1914年9月,日本先後派出兩支南遣艦隊執行佔領密克羅尼西亞的任務,第一南遣艦隊的指揮官是海軍中將山屋他人(此公是當今日本皇后雅子的曾祖父,最終官至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他負責攻佔馬紹爾群島和加羅林群島東部;第二南遣艦隊指揮官是海軍少將松村隆雄,他負責攻佔馬里亞納群島和加羅林群島的西部。

▲山屋他人(1866-1940)
10月3日,距離日本本土最遠馬紹爾群島率先被攻佔。到當月月底時,整個密克羅尼西亞已經全部被日本收入囊中。當地數量極少的德國軍隊幾乎沒有進行像樣的抵抗就投降了。日本派遣軍艦上的467名海軍陸戰隊隊員佔領了各個島嶼。密克羅尼西亞從此進入了「日本統治時代」。
日本對密克羅尼西亞的佔領引起了美國的反對,時任美國副國務卿龍格聲稱日本對島群的佔領是對美國的威脅,在巴黎和會上,美國就強烈要求將密克羅尼西亞置於國際共管之下。而迫使日本人放棄密克羅尼西亞,甚至被寫入了當時美國海軍的備忘錄中,但因為英法等歐洲傳統強國實力尚存,美國人尚沒有實力把巴黎和會變成自己的「一言堂」,最終美國人的要求沒有在巴黎和會上得到滿足。
1922年為解決一戰後亞太地區的勢力劃分,美日英法等國又召開了華盛頓會議,1885年曾引起德國和西班牙兩國爭執的雅浦島,此時又成為了美日兩國爭執的焦點。這個島嶼地處密克羅尼西亞的中央,緊鄰美國控制的關島,是聯通荷屬東印度、上海、關島間的海底電線的交匯點。
美國要求這裡必須實行國際共管,此時的日本正與英國結盟,在英國的大力支持下,美國在幾輪外交交鋒都沒有討到便宜。但一戰後英國國力衰退,美國實力增強是個不爭的事實,美國人不肯善罷干休,最終雙方就像三十多年前的德西兩國一樣各退一步達成了妥協。日本獲得雅浦島的控制權,美國獲得了雅浦島海底電纜的使用權,在該地的其他權益,美國人與日本人一致,同時日本人保證不在密克羅尼西亞新建或擴建任何軍事設施。

▲美日爭奪的雅浦島,以及日本重點進行軍事建設的特魯克島
1922年,日本人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正式成立行政機關——南洋廳。日本人也清醒認識到這裡的軍事價值,祕密在特魯克、塞班島等地進行一些小規模的軍事建設。

▲日本南洋廳的統治範圍及地理位置(深藍色)
為了保護這裡的軍事祕密,不讓外國人進入該地,日本特意將南洋廳的行政機構設立在遠離特魯克的群島最西部——位於帛琉的科羅爾。

▲身穿日式警服的土著巡警
為了加快同化速度,日本製定了優惠的政策吸引日本人移民到這片南方的島群。移民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了土著居民的繁衍速度。

▲日本在塞班島上建立的製糖廠
截止1939年,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上的日本人已達7.7萬人,而同時期的土著居民只有5.5萬人,當時南洋廳首府科羅爾的總人口是今天的三倍之多,原本是主人的土著居民在此時竟然變成了少數族裔,日本人也憑藉著人口的優勢將控制的觸角伸向了這片群島的方方面面。曾經原始的土著島民社會也逐步瓦解。

▲科羅爾島上的日本神社,日本人希望藉此在精神上同化原住民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戰略地位變得更加重要,日本在這裡部署了大量的海空軍事力量,隨著美軍實施「跳島戰術」太平洋東部的戰略要地一個接一個失去,密克羅尼西亞群島最終變成了戰爭前線,美日雙方在這裡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海空搏殺,曾經風景秀麗的島嶼,如今變成了人間地獄。這裡先後發生了著名的吉爾伯特群島戰役、塞班島戰役、貝里琉戰役、「馬里亞納獵火雞大賽」等經典戰役。
在日本廣島爆炸的原子彈,就是從馬里亞納的天寧島上起飛的B-29飛機投擲的。截止1945年初,整個密克羅尼西亞群島被美軍佔領,南洋廳趨於解體,日本的統治宣告結束。

▲塞班島戰役中的美軍士兵
四、美國人的時代
二戰結束後,密克羅尼西亞群島脫離了日本的統治,由佔領當地的美國進行託管。美國徹底摧毀了這裡原先與日本密切的經濟聯繫,在實現政治脫離後,又將這裡從日本的經濟版圖中剝離出來,進而美國的資本力量開始進入。美軍還將密克羅尼西亞東部的馬紹爾群島劃為了「太平洋試驗場」。進行了核武器試驗。

▲馬紹爾群島比基尼環礁上的首次核爆試驗
出於戰略考慮,美國人希望把關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的其他部分合併成美國治下的一個屬地,但因為北马里亞納的島民曾幫助日本人鎮壓過關島原住民,所以合併公投一直沒能夠透過。1976年,北马里亞納群島單獨成為了美國的「自由邦」(實行部分美國憲法,出生人口具有美國公民身份)。這樣既減少了美國的管控成本,也避免了戰略要地落入他國之手。
1979年,聯合國與美國政府籌劃在剩餘地區舉行「密克羅尼西亞憲法」的公投,由於投票結果不同,最西部的帛琉和最東部的馬紹爾群島想要獨立建國,所以這裡分化成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馬紹爾群島、帛琉三個國家。

▲第六任帛琉總統,中村邦夫(1943-2020),日本移民後代
密克羅尼西亞的近現代經歷了數個強權的統治,扮演著大國競技場的角色,每個宗主國家根據自身的需要對這片島群有著不同的定位,實行了不同的統治政策。但原住的查莫羅等民族卻一直是被剝削、被屠戮的對象。
二戰結束後,這裡逐漸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北马里亞納和關島依然在美國人的掌控之中,成為了「第三島鏈」的核心組成部分,而密克羅尼西亞三國雖已獲得獨立國家的地位,但依然將美元作為法定貨幣,並且都與美國簽署了《自由聯繫條約》,由美國掌控國防等部分權力。除美國外,密克羅尼西亞原宗主國日本和地區大國澳大利亞也為新生的三個島嶼國家提供數量可觀的援助,對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國家繼續施加著自己的影響。
歷經數百年曆史浮沉的「太平洋島國」今後依然會在大國的影響下繼續前進發展。
參考資料:
1、《日本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委任統治研究》刑寧
2、《列國志-密克羅尼西亞》丁海彬
3、《國際關係史現代卷》 方連慶 王炳元 劉金質
4、《日本海軍陸戰隊》何勇勝
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編|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