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傑地靈的上海金山楓涇古鎮

人傑地靈

金山楓涇古鎮

連生

上海金山區楓涇古鎮,國家4A級景區,典型的江南水鄉,是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鎮。楓涇古鎮距上海市中心66公里,位於上海西南的杭嘉湖平原,與浙江省嘉善相鄰,是上海構通南方各地的交通門戶。

筆者2007年曾去西塘古鎮後返程時途經楓涇古鎮遊覽過,記得還在楓涇農貿集市上買過點時鮮菜,一晃14年過去了。近日春風和熙,陽光明媚,決定乘興重遊楓涇,再賭古鎮風采。

筆者憑藉手機導航指點,乘坐軌交1號線到錦江樂園站下,出北大門,左轉約50米,便是直達楓涇的"楓梅線"公交始發站。12元車費(地鐵換乘優惠減1元后為11元),上高速,約50分鐘,第2站便是楓涇牌樓站,古鎮大石牌坊入口處了,十分便捷。(高德導航會出錯,誤提示前一站下車,這樣會多走約1公里,但也不要坐到給點站:楓涇鎮公交樞紐站,這樣還得另外坐朱楓線轉到古鎮,費時費錢。)

下圖所示:楓涇古鎮高大的四柱三間式仿古石牌坊,高12米,寬14米,是在古鎮石牌坊原址上重建的。牌摟上"楓涇"鎮名是已故著名國畫大師、楓涇本土名人程十發先生墨寶。牌樓4根立柱上正反兩面都刻有多副對聯,涵蓋了楓涇的文化歷史,風土習俗,地理人文,內容極其豐富廣泛。

楓涇原分南北,分別屬江蘇松江與浙江嘉興,亦稱北吳南越,有界河作標記。1951年3月南北鎮統一劃歸松江,1966年歸屬金山縣。

楓涇之名的由來

楓涇之名的由來

楓涇,從牌樓對聯上可知古代曾用名;白牛,清風,楓溪,芙蓉。其中"白牛"是最早的鎮名,古時因地處白牛蕩而得此。至於「芙蓉"因鎮上呉越兩地遍植的荷花的雅稱而得此名。而清風、楓溪、現稱的楓涇三者的關聯性軟密切:相傳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隱於此,後人以陳舜俞的高風亮節稱此地為"清風涇",簡稱清風或風涇,後又與鎮的另一別名"楓溪"逐步"交融",演化為《楓涇》。

楓涇人為紀念鎮名源自這位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及其高風亮節之精神,特塑際舜俞頭像一尊,基座前後各刻有人物介紹與祭文。

楓涇古鎮地圖與路標

楓涇古鎮地圖與路標

據歷史記載,楓涇古鎮文明史起源於1500年前,南北朝梁天蓋元年(502年)已有村落,成市於宋代,於元代1275年正式建鎮。

走進古鎮,隨處可見全的地圖與當前l位置,還有街頭巷尾的路標指引,將全鎮的各遊覽景點或節點一覽無餘地標明。

古鎮水網遍佈,河道縱橫,橋樑眾多,素有"一望十條巷「之稱。據稱全鎮現有29處街坊,84巷、弄,有39座古石橋,其中元代1座,明代11座,清代21座。

古鎮沿河道所建的老建築都普遍設有風雨長廊,擋雨遮陽,也利於經商與訪客遊覽,風格上這與上海的青浦朱家角丶練塘等水鄉略有區別,而與浙i江的西塘、烏鎮相似。

現存保存較完整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等4處石板老街,建築面積約48750平方米,其中9處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

楓涇古鎮亦是江南地區少有的宗教文化齊全的鄉鎮,從南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建道院起,至明代佛教盛行,一度街、巷、裡曾遍置寺廟,後隨紡織業手工業商業等經濟絮榮,晚清又匯入了天主教,基督教等外來文化,這些都成了楓涇古鎮歷史文化的內涵與風貌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筆者根據古鎮地圖與路標開始了鎮內的遊覽。

筆者根據古鎮地圖與路標開始了鎮內的遊覽
名人輩出

名人輩出

古鎮民風樸,崇尚耕讀,文化底蘊深厚,名人輩出。據歷史記載:自唐代以來,楓涇曾孕育出過3名狀元,占上海地域共出6名狀元的半壁江山;楓涇還曾出56名進士,125名舉人,100位知縣,3名六部大臣,2名宰相等文化名人235人;唐代以來有記載的知名人士639人。

古代楓涇名人::唐朝(狀元)宰相陸贄,宋朝屯田員外郎陳舜俞,狀元許克昌,明朝有隨鄭和下西洋的太醫院御醫陳以誠,清朝狀元蔡以臺,內閣學士兼吏部左待郎謝墉,民間詞人沈蓉城等。

近代楓涇名人: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朱學範,圍棋國手顧水如,國畫大師程十發,著名漫畫家丁聰,革命前輩袁世釗,屈龍飛等,他們為楓涇的文化歷史增添了珍貴厚重之頁。

楓涇尋畫

楓涇尋畫

楓涇自古名人薈萃,其中名畫家尤其眾多。自宋代以來,李甲,張觀,陳以誠,胡咼,項聖謨,柏古,沈映輝,黃鞠等一大批青史留名的大畫家。

進入20世紀以來,楓涇文壇上的"三畫一棋"繼續為地靈增彩:囯畫大師程十發,漫畫家丁聰,金山農民畫,圍掑國手顧水如。參觀故居老宅,緬懷老一輩人生品格,觀賞名家作品等已成為了楓涇旅遊一個項目,楓涇八景之一:"楓涇尋畫"。

程十發祖居

程十發祖居

楓涇鎮石牌坊上的"楓涇"兩字出於祖籍楓涇的國畫大師程十發之墨寶,而程十發祖居就位於楓涇古鎮和平街151號,沿街為平房,乃程十友以上三代行醫的診所,穿過天井,後宅為二層磚木結構瓦房,據介紹面積共80平方米。

程十發(1921.4.10~2007.7.17)乃中國國畫大師,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一代畫壇巨匠。

程十發楓涇人,祖上三代中醫,在楓涇懸壺濟世,行醫積善,美名留芳。那和平街面平房便是三代行醫一百多年的診所,掛於室內牆上的行醫木牌亦為三代祖傳。

據介紹:程十發雖出身中醫世家,但父輩、祖輩行醫之餘喜好書畫,程十發從小受到啟蒙與藝術薰陶,自幼起喜於繪畫藝術。

程十發4歲時,父去松江行醫,9歲時父病故,所以童年時基本隨祖父生活,受祖父影響頗大,上楓涇小學時,受到一位張定九先生的經常施教,指點繪畫,藝術興趣越加濃厚;1934年進入上海光啟中學,後劃歸松江二中;1935年開始創作連環畫,1938年裎十發考入了瀏海粟枚長的上海美專,1941年畢業,舉辦個人畫展很成功,嶄露頭角,名聲漸起。

程十發先生1942年與美專同窗張金錡結為伉儷,張金錡乃杭州人,西冷印社張之固侄女,自幼獲詩書禮儀厚教。為支持丈夫事業,放棄了自己優秀的呉門繪畫之技,相夫教子,奉獻一生。

程十發畫藝高超,佳作不斷,獲獎無數,聲譽頗高,且待人友善,愛心常駐,為培養與留住人材,他經常把自己的作品送於青年教師,讓之變得款項集得購房資金,此善義之舉廣作佳話流傳,深獲稱讚。

祖居修復時,他反對擴大居屋面積將邊上他戶動遷,他說祖上老家是不富裕家庭,原來什麼樣就什麼樣,不要任意擴大,否則違背修復初衷。這就點是一個中國老藝術j家的高風亮節優良品格約胸懷。

國畫大師程十發先生,自1941年上海美專畢業,1942年即在上海大新公司舉辦個人畫展,1949年從事美術普及工作,1952年加入上海美術人民出版社任創作員,1956參加上海畫院籌備工作,任畫師,長期任畫院院長,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德高望重,中外盛譽。

程十發先生的山水畫、人物畫、花烏畫,連環畫、年畫、插畫插圖均見長,功力、筆法非常了得。連環畫代表作有:《列寧在1918》,《列寧的故事》,《膽劍篇》,《畫皮》,《老孫歸社》,《孔乙已》等等。《儒林外史》插圖獲1959年萊比錫國際書籍裝幀展覽銀質獎。《孔乙已》獲首屆全國連環畫評選二等獎,《渡江偵察記》《紅巖》分別獲一、二屆全國連環畫評選二等獎,《陳勝呉廣》荻聯合國科教文組亞中舉辦野間插二等獎,英文版《紅樓夢》插圖、《西廂記》條屏、《逼上粱山》等獲1980年全國連環畫創作二等獎。

榮獲中外畫壇獎項的作品還有《蔡文姬《黛玉焚稿》《水上交通站》《一支駁殼槍》《大澤烈火》《戴敦邦新繪長恨歌》等等許許多多……。

丁聰美術館

丁聰美術館

丁聰美術館位於楓涇古鎮清風街49號。

丁聰,楓涇人,筆名小丁(1916~2009.5.16),中國著名漫畫家,舞臺美術家,曾任《人民畫報》副總編輯,全國青聯常委,全國政協委員,《裝飾》雜誌主編等,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

丁聰受家庭影響,20世紀30年代上海清心中學讀書時就開發表漫畫作品。抗日戰爭中為《救亡漫畫》雜誌作畫,編輯《良友》《大地》《今日中囯》等畫報。

1940年任重慶電影廠美術師,為話劇《霧重慶》設計佈景,在大西南後方擔任《欽差大臣》《正氣歌》《北京人》等舞臺美術設計,同時在重慶舉辦個人畫展。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繼續從事諷刺漫畫創作與舞臺美術。

1949年參加全國一屆青代會,文代會,任《人民畫報》副總編輯。他作風嚴謹,思想積極進步,主要作品有魯迅小說《阿Q正傳》插圖;《丁聰插圖》;老舍《四世同堂》、《駱駝祥子》插圖等。

▼丁聰與宋慶齡的合影

丁聰與宋慶齡的合影

座落於古鎮清風街49號的丁聰美術館是原丁聰家族祖居。

2019年5月26曰,丁聰逝世十週年之際,在金山區委關心支持下,上海美協等部門努力下,丁聰美術館正式落成揭幕,對外開放。

據介紹,丁聰之父丁悚(1891~1972),字慕琴,楓涇人,乃中國早期著名漫畫家家。

丁悚時代,家境已衰,少年時為上海老北門昌泰當鋪學徒,業餘上美術學校學習,攻西畫,擅紊杆描,後又研習國畫,師承周湘。後留任美術學校寫生畫教師,受聘於英美菸草公司廣告部,繪製香菸招貼。1912年在《申報》上發表漫畫,為《申報》漫畫第一人。他以此揭露權勢圖謀私利不顧百姓與國家利益的醜惡行徑,此後在《福爾摩斯》《禮拜六》三日畫刊》《上海漫畫》等期刊上發表了大量漫畫作品。所以丁聰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受影響頗大。

丁聰美術館佈置中,有丁聰父親丁悚生平介紹,有丁聰生平介紹,有丁聰代表作與"小丁書屋"。在"書天書地"的小丁書屋中有丁聰生前收藏的1.2萬冊珍貴書籍,其中不少有名人親筆簽名。

展館醒目位置展視了丁聰代表作,是1944年在成都發表的《現象囹》,生動地反映了抗戰未期囯統區社會生活的畫卷,是丁聰的成名傑作。

▼丁聰與夫人,丁聰與孩子們等家庭生活照片

丁聰與夫人,丁聰與孩子們等家庭生活照片

▼漫畫家丁聰與國畫大師程十發在楓涇程十發祖居客廳裡的合影,同時代的兩位畫壇巨匠同為楓涇同鄉人。該照片在程十發祖居的展覽館內陳列,相當珍貴。

漫畫家丁聰與國畫大師程十發在楓涇程十發祖居客廳裡的合影,同時代的兩位畫壇巨匠同為楓涇同鄉人該照片在程
金山農民畫

金山農民畫

金山農民畫是楓涇"三畫一棋"中一項,起自20世紀70年代,孕育於江南水鄉的民間群眾文藝滋生土壤,貼切生活脈搏,集廣大群眾智慧及創新力,得到了領導關心愛護與專家熱情指導,逐漸成為當地有廣泛基礎並爹與的一項活躍的文藝活動。

金山農民畫以豐富的江南水鄉風土人情為主要題材,融合繪畫、刺繡、剪紙、藍印花布、灶頭壁畫、

雕型、漆繪等各種技藝,色彩豔麗,造型誇張,表現大膽。

金山農民畫不僅在國內展出,1980年還爹加比利時布魯塞爾世博會,此後,又赴歐、美、亞、大洋州17個國家,2700多幅作品參展,塔養出一大批接地氣的農民畫家,有30多人次的作品獲省級以上一等獎。

1989年成立了金山農民畫院,陳芙蓉、阮四娣、張新英、陳德華等畫家均被中國美協、上海美協吸收為會員。

顧水如故居

顧水如故居

圍棋國手顧水如(1892~1971),名思浩,楓涇人,故居位於古鎮友好銜228號,據介紹,這裡是1918牟前顧水如的居所,2005年金山區批准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傳,顧水如出生於楓涇南鎮米篩橋西下塘一個商人家庭,顧家也是圍棋世家,家中的老棋譜成了幼年顧水如潛心專研的愛好,9歲由父施教,15歲全鄉無敵,16歲在上海文明雅集等處與前輩範楚卿等交流棋藝。2014年赴京,擊敗北京棋王汪雲峰,震動棋壇,譽為圍棋聖手。民囯六年赴白本留學,成為留學圍棋第一人。2年後回國,又與北方棋手多次交鋒均佔優,與王子晏並稱"南王北顧"。

顧水如在中日圍棋交流中,代表中方對壘百餘局,造諧益深。民國廿二年移居上海,與過惕生共同創辦《上海奔社》,民國廿六年任中國圍棋申組指導。

政權更替後,顧水如曾任上海市政協特邀代表,上海文史館館員,《圍棋雜誌副主編,中國圍協會委員,上海圍棋學校權長。

▼顧水如與陳祖德合影

顧水如與陳祖德合影

▼珍貴照片展示:老一輩圍棋國手,林勉,顧水如,魏海鴻,王幼宸,劉棣懷,汪振雄等正交流棋藝。

珍貴照片展示:老一輩圍棋國手,林勉,顧水如,魏海鴻,王幼宸,劉棣懷,汪振雄等正交流棋藝

重彩江南個人畫館

楓涇古鎮和平街51號,是美籍華人呂吉人在5017年5月18曰開設的個人畫館,蘭題為"重彩江南"。這個畫館位於和平銜楓涇人民公社舊址(85號)與古鎮的陳舜俞舊居"三百園"(49號)之間,門前開闊,徽派風格門面。

旅美畫家呂吉人,上海人,1944年生,年少時師從賀天健先生,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本科。1981年赴美,進入紐約藝術學生聯盟,接受西方現代繪畫訓練,1985年畢業後逐步開創出自已別具匠心,風格獨特的新路,他的作品在美國、中國、日本、加拿大、荷蘭、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展出獲好評。據傳,是唯一獲美國美術同盟最高几榮譽金獎的旅美華裔畫家,據介紹呂吉人是著名畫家陳逸飛的同班同學。

呂吉人被譽為旅美著名囯畫家,楓涇古鎮畫館裡展示著他60幅作品,涵蓋了他1994年至今創作的新工筆重彩畫,包括12幅反映楓涇古鎮風貌的新作,國外的有威尼斯水城,中國的還有九寨溝、外灘、平江老街等。他神奇的畫技將小大城小鎮,山水風景都刻劃得淋漓盡致,美不勝收。

朱學範故居

朱學範故居

朱學範故居位於古鎮新街11號,這是一幢建於光緒31年(1905年)前的磚木二層結構老宅,上下10間,150平方米。1905~1925年朱學範居於此,渡過了他的童年與青年時代。

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朱學範(1905~1996),楓涇人,就讀於上海聖芳經濟學院,上海法學院,後入美國哈佛大學深造,1924年回國進入郵政局,1927年任上海郵務工會執委,全國郵務總工會常委,參加上海工人武裝起義,1932年任上涵總工會主席,1935年任全囯勞動協會常理、理事長。抗戰時期與解放區工會代在漢口發起組織中國工人抗總會籌會,1945年當選世界工聯會副主席,1948年赴解放區參加第6次勞動大會,1949年參加第一次政協會議。

政權更替後曾出任郵電部長(1949.10~1970.6),全國人大代表,國民革命黨主席、名譽主席、全國總工會副主席,5~7屆全國人大副主席等等重要領導職務。

袁世釗故居

袁世釗故居

袁世釗故居位於楓涇古鎮南大街123號。

革命前輩袁世釗(1901~1931),小學教員,是嘉善地區第一位共產黨員,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與陸龍飛一起發起成立農民協會,1928年參加陳雲領導的青浦"小蒸暴動"。管任楓涇區委書記,鎮江縣委書記等職務。積極投身於地F工作,發展黨員與支部組織,收集槍支彈藥,創建武裝力量。

後被捕,監中絕食抗爭,越獄未成,1931年2月13日被敵人殺害於鎮江北門挑花塢,他在遺書中寫道:為革命犧牲最光榮,時代的車輪在前進,革命一定能成功!

政權更替後,袁世釗被追認烈士,遺骸移葬鎮江烈士陵園,金山楓涇袁世釗故南大街123號為區文物保護單位,不對外開放。

三百園

三百園

《三百園》位於和平街49號,街面呈八字型門牆上貼有百壽字圖磚雕裝飾,一眼便知此宅非同一般。相關三百園的傳說很多,有說該宅院原主人即是北宋屯田員外即陳舜俞的,也有說三百園並非祖居,只是為紀念陳舜俞而設的紀念館。

三百園門面並不大,可宅院共有三進三加後花園5000平方米,每間房都記錄著宋代陳舜俞三起三落坎坷人生與為官功績。園內展示的三百件展品,有百燈、百籃、百行,故稱三百園。

據宋史331卷記載,陳舜俞為湖州烏程(今呉興)人,後移居楓涇奉賢鄉,移居後次年科舉中進士,後又考中制科第一名,曾任各地方官吏及朝庭大臣屯田員外郎(相當於農業部副部長)等職務。據稱,他供職中性格剛直如初,絕圓滑,他反對王安石變法,為此管二度棄官而去,後又復出,王安石卻十分欣賞陳舜俞,特寫七律《送陳舜俞制科東歸》。

陳舜俞自稱白牛居士,與歐陽修,蘇東坡,司馬等為莫逆之交,交往深厚,他過世後,司馬光專為他寫了憑弔詩:海隅方萬里,豪雋幾何人,百沐求才盡,三薰得土薪,聲華四方聳,器業一朝伸,他日蒼生望,非徒澤壽春。

筆者去時,三百園沒有開放,據了解有人慾將此改成酒店。三百園的何去何從變數未決。

人民公社舊址

人民公社舊址

楓涇古鎮和平街85號足人民公社機關原辦公地。這裡也成了古鎮一個參觀景點,需憑票入內。

記得這裡上次來楓涇時這裡正舉辦金山農民畫展覽。

河邊古戲臺

河邊古戲臺

和平街人民公社舊址對面沿市河是古鎮的一座古戲臺。

古戲臺的舞臺面積28平方米,歇山式飛簷結構,一邊臨河。據介紹,戲臺經常有文藝表演,以當地方言為主的說唱及戲曲,深得鎮上居民喜愛。

大清郵電局

大清郵電局

位於古鎮和平街92號的清代郵電局舊址是上海地區所剩不多早期郵政電信古蹟了。

東區火政會

東區火政會

古鎮《東區火政會》,乃1937年所建的消防隊舊址,位於生產街124號(122一125),連接和平街與生產街的泰平橋橋頭附近。該處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所展示的消防設備為上世紀初至50年代當時的裝備。

最高拱橋泰平橋

最高拱橋泰平橋

明代後期始建的"泰平橋"為單孔石拱古橋,乃古鎮內橋面最高的石拱橋。南北走向,橋一端為原古鎮1「東區擬火會"(消防隊),連接沿河長廊,橋另一端與和平街交匯。

據介紹,南北鎮時期,橋北有城隍廟,故又稱l"城隍廟橋"。泰平橋研面中間設有石柱與鐵鏈,使於行人上下時助力與行穩,這個安全設施在古橋上並不多見。

據介紹:,該橋1978年曾拆除東移改為水泥橋,稱新風橋,2008年原址重建,恢復為泰平橋之名。

絕美三橋

絕美三橋

楓涇最具代表性的景觀:絕美三橋。下圖所示三橋分別為北豐、竹行、清風。

據稱該景觀雖在2004年的古鎮整治開發中形成,但實際上這些橋均有一定的歷史文化。

清風橋,原名工農橋,連接中大街與北大銜,南北向橫垮市河,1974年因填了新涇河改新涇路,新開挖市河所建,原工農橋名為那個時代產物之烙印,2004年改名清風橋。

竹行橋,原名登雲橋,建於明代的木橋,缸甏匯西首,東西向連按中大街,因橋頭首原有開設竹行鋪,當地俗稱竹行橋,1960年改建為水泥橋。

北豐橋,原通津橋,石拱橋,始建於明弘治二年(1489年),連接北大街南首,東西走句,民囯時期改為水泥橋。

2004年三座橋周邊環境整治整修,橋名更改,成為水鄉古鎮的標誌性景點。

呉越界碑

呉越界碑

在如今的楓涇古鎮窄窄的市中河邊豎有《呉越界碑》,以此表

明當時古代這裡是吳囯與越囯的囯界。國界以河為界,將楓涇古鎮亦分為了南北兩鎮。

明代宣德5年(1430年),建嘉善縣,為明晰縣界行政區域,特在楓涇鎮內以市河為界立碑標明,北鎮歸江蘇松江華亭縣,南鎮歸浙江嘉興嘉善縣奉賢。以前雖分南北鎮,但界限並不明確清晰,自有了分界後,北鎮逐步發展與興盛起來,南鎮人口透步遷入北鎮。《吳越之界》則是象徵性地劃分了江浙兩省省界。

當時立界碑石墩,吳界47個,越界43個,1951年南北兩鎮合併後統歸江蘇松江管轄了,江浙分界I的界河界碑界橋更只剩歷史意義之事了。

據稱,1965年曾填平界河,拆除界河上橋樑,以適應發展之需。所以目前所見的界河界碑已非當時原址原貌,而更多的是對楓涇以往這一歷史的象徵性反映。

書籍裝幀設計藝術館

書籍裝幀設計藝術館

張慈中書籍裝幀設計藝術館位於古鎮南大街,下致和橋南端。2017牟由93歲高齡的張慈中先生親自主持開設。

張慈中(1924.8.10~2019.12.15),楓涇鎮人,中國美協會員,畫家,中國第一代著名書籍裝幀藝術家,中國民主同盟文化委員會副主任,歷任出版總署新華書店美術編輯設計組組長,人民出版社設計科科長美術組組長,國家出版局裝幀研究室負責人,中國百科全書美術編輯部主任、總編……等等。

張慈中先生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負責了許多重要文獻與書籍的裝幀設計,其中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列寧全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毛澤東選集》,黨的刊物《紅旗》雜誌等等,為國家與人民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古鎮南大街街景

古鎮南大街街景

楓涇丁蹄非遺文化

古鎮南大街149號是《楓涇丁蹄非遺文化展示館》。

1852年,楓涇人丁義興開始用楓涇黑毛豬肉為食材,配中草藥,經三文三旺加工烹調,形成了甜美丶軟儒"楓涇丁蹄"。

一百多年來,以丁義興方法制作的楓涇丁蹄爹加過多次囯內外展覽。1910年獲南洋勸業會銀牌,1915年獲巴拿馬囯博會金獎,1926年獲美國費城世博會甲等大獎,1935年獲德國萊比錫博覽會全獎,1996年獲瑞士曰內瓦博覽會銀獎。

作為多次榮獲囯內外獎項的老牌食品丁蹄已成為知名度極高的珍貴非遺文化。

楓涇最具特色與最受遊客歡迎的兩樣食品:丁蹄與棕子。

肉價上去太貴,又因為為了健康而食品多樣化,買丁蹄的人比過去少了許多。

楓涇鎮上棕子店有不少,競爭激烈,價格實惠,吃口好,份量足,淘寶網或電話都可順風當天快遞,算T來7元一隻約180克大肉棕(本地楓涇黑毛豬肉)比買一隻麵包要實惠真不少。所以凡來楓涇的都會買些,決不錯過,特別那家叫《程大媽》的品牌店生意只隆,每隻價格也比它店貴1~2元。(有程大媽XX的可能是冒牌)

長廊下的小吃一條街

長廊下的小吃一條街

沿河長廊生產街一帶是古鎮的小吃一條街,鎮上幾乎所有的餐廳、點心店、小吃店、農家菜小飯店等都集中於此。

沿河長廊下,長方飯桌、長條板凳、毛竹筷、藍邊碗都是這裡主打裝備,本幫(上海當地)農家菜中的時令草頭、馬蘭頭香乾、河蚌肉、螺絲丶鱔魚、白斬雞、紹興酒等都是食客們喜爰的熱門菜餚與飲品。人們在長廊下邊品嚐可口的酒菜,邊觀賞水鄉河景,邊聆聽船工優雅的山歌,邊天南地北談山海經……。

古鎮沿市中河(可能也稱缸甏匯)一側的長廊下是咖啡店、茶館的室外座位,雖非週六週日,上座率還算可以,大多以中老年客人為主。

施王廟

施王廟

北大街施王廟,據傳:岳飛部將施全刺殺秦未遂身卒,後人為紀念建廟供奉。

這裡需另購票才能入內。

這裡需另購票才能入內

江南水鄉古鎮的l水道與青石板路面小街窄巷是這裡常態化環境,小街小巷裡各種當地文化特色的小店鋪是遊客們經常駐足之處,自然與平淡的交流是這裡普通一天的生活的組成……。

然而就是千百年這樣的平凡、平淡的氣息中孕育著一代又一代楓涇名人輩出……

金圃宅第

金圃宅第

楓涇古鎮亭楓公路8588弄"金圃宅第"是清乾隆年間內閣學士兼吏部左待郎、工部左待郎、經筵講官謝墉在楓涇的內宅,由於謝墉號"金圃"而得名。亁隆第11子成親王愛新覺羅永瑆為金圃宅第正堂題寫了"啟秀堂"匾額,更使宅第蓬壁生輝,身價倍增。該宅三井三格局,舊時稱"天官府",是楓涇古鎮最齊全的犬宅院。

目前金圃宅第成為了楓涇古鎮歷史文化陳列館,將楓涇1500年來的歷史文化,名人名家,大事實錄等展示反映,高度體現了古鎮人傑地錄之風貌。

餘音

餘音

筆者繼2007年14年後的第二次楓涇涇古鎮一日遊暫告段落,感慨萬千,只算是勿勿而過,算是比上次來多了些了解,要真正讀懂楓涇的文化,還相差甚遠,很遠……。

贊楓涇

江南水鄉,呉越鄰邦,白牆黑瓦,鎮前牌坊,石板窄巷,橋多廊長,涇流縱橫,櫓聲迴蕩,河鮮肥美,米酒飄香,名家輩出,地靈人芳。

回程

筆者從古鎮回程時,先搭乘朱楓線公交到楓涇鎮公交樞紐站,然後搭乘去錦江樂園方向的楓梅線返程。(提示:在批達終點錦江樂園站或前一站(即梅隴站)均可換乘軌交1號線回市區中心。也可左梅隴或錦江樂園轉其他地面公交。)

▼下圖主圖所示:楓涇鎮公交樞紐站外景

下圖主圖所示:楓涇鎮公交樞紐站外景

來源:「連生」美篇

鳴謝:連生先生賜稿分享!

連生先生熱文

▶憶父親「笑嘻嘻」生活中的二三事

▶我在上海南京西路老弄堂同福裡的日子裡(上)

▶我在上海南京西路老弄堂同福裡的日子裡(中)

▶我在上海南京西路老弄堂同福裡的日子裡(下)

▶對上海靜安寺的梵幢與古井的簡淺了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