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底特律的衰落
作者|德克薩斯紅狼
責編|Thomas
底特律坐落於美加邊境,曾為密歇根州首府(現首府蘭辛),是美國三大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福特、克萊斯勒)的總部所在地,享有「汽車之城」的美譽。1920年前後,在蓬勃發展的汽車工業影響下,底特律是僅次於紐約、芝加哥、費城的美國第四大城市。

▲底特律天際線
然而一度創造繁榮的底特律,卻在20世紀後半葉不斷衰退,人口減少、稅基流失、基建落後。其內城房地產價值不斷下降,大量閒置房屋空置,很多地塊廢棄率高達一半以上。到21世紀,底特律更是成為了美國史上最大的破產城市。何以至此?

▲底特律遍地可見被空置的房子
一、從皮毛交易中心到城市化
1701年,有一位名叫卡迪拉克的法國軍官經過考察,發現底特律河畔的那片土地,不但極其適合定居,而且還能為往來五大湖流域的法國艦船提供保護,同時也能同化當地原住民。

▲底特律河的位置
因此,他便於在當地設立了一個定居點,屬於法國的「新法蘭西」殖民地管轄,這也是底特律的建城之始。

▲底特律河兩岸
然而法國並沒有對底特律進行大規模開發,就丟失了這片扼守水道的咽喉之地。18世紀中期,英國、普魯士等國一方與法國、奧地利等國一方為了爭奪殖民地和歐洲霸權,在歐洲爆發了「七年戰爭」。戰後,法國龐大的「新法蘭西」殖民地就此易手給英國。

▲18世紀的北美
美國贏得獨立戰爭後,便不斷向西擴張。五大湖周邊地區由於水草豐茂、土地肥沃,便成為美國虎視眈眈的對象。1794年,再度與法國處於戰爭狀態的英國為了緩和美國的關係,同美國簽訂了《傑伊條約》。其中,底特律及其周邊所屬被英國轉讓給美國控制。
底特律,其得名於同名聯通聖克萊爾湖和伊利湖的河流「底特律河」。當地海岸低平,土壤肥沃,航運條件便利,因此早在歐洲人設立定居點之前,就已是印第安人諸部落之間重要的皮毛交易中心。
早期的底特律深處內陸,人煙稀少,所以發展十分遲緩,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一個較大的村莊,直到1802年才升格為「鎮」。不過隨著溝通伊利湖和哈德遜河的伊利運河工程於1825年的完工,底特律的發展速度立馬有了質的飛躍。

▲伊利運河
這使得五大湖流域周邊開採而出的鐵礦、煤礦、木材、皮毛等重要商品也得以通過底特律源源不斷地外運。底特律也因此成為五大河流域的重要港口和交通樞紐。與此同時,1827年,俄亥俄州也修好了第一條跨過沼澤通往底特律的驛路。隨著交通條件的進一步改善,底特律的發展速度明顯有了大幅度提高。

▲五大湖流域附近礦產資源豐富,美加的主要工業區都位於這一地帶。美國五大湖周邊的工業地區,泛稱「鐵鏽地帶」
南北戰爭前後,底特律逐步迎來工業化時代。由於五大湖周邊各類礦產資源豐富,再加上便利的交通條件,底特律在這一時期得以憑藉優秀的區位優勢興建各類工廠。
當時底特律的製造業主要集中在底特律河沿岸地帶,這樣便於通過水路運輸原材料和加工品。而19世紀80年代,底特律就已擁有九百多家企業,產值達3300萬美元,規模不可謂不大。
二、世界汽車之城:福耶?禍耶?
1896年,一位機械工程師亨利·福特成功在底特律的一處小車間內製造出了一輛小汽車,並在7年後創辦了大名鼎鼎的福特公司。隨著福特公司的成立,底特律的汽車製造業便不斷突飛猛進,最終徹底改變了底特律的命運。

▲福特公司總部
福特公司在1913年採用流水線作業方式裝配汽車後,不但使得汽車的量產成為可能,而且還節約了生產汽車的時間和成本。
當時福特公司生產的T型車的基價便從950美元下降到了250美元,並把工人每天的最低工資增加到5美元(幾乎是競爭對手的兩倍)、最低工作時間減少到8小時。

▲在流水線上工作的工人
由於汽車製造技術的革新,底特律的汽車製造業規模也不斷越來越大,也開始走向壟斷。當地因此出現了產業集群效應,帶動了同類競爭對手或相關配套廠商的遷入。到1925年左右,美國三大汽車巨頭都把其總部搬遷至底特律市或其近郊,使得底特律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汽車之都」。

▲福特紅河工廠。其鼎盛期,超過2平方英里的廠房內有多達9萬工人在同時工作
汽車製造業的發展,也改變了底特律的城市發展。1930年時,底特律人口達到156.9萬,已經是1900年時的5.5倍。城市建成面積也從1890年的28平方英里擴展到1925年139平方英里。
汽車的日常化,方便了居住在郊區的普通人,從而加速了城市向郊區的擴張。以洛杉磯為例,1890年時不過是萬餘人的小城,到「大蕭條」前夕時,人口已超過120萬。

▲底特律歷年的人口數量
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經濟大危機後,底特律的發展也一度隨之進入蕭條時期。但由於底特律的汽車製造業發達,因此它在二戰期間,迅速地將民用汽車生產線轉為軍工生產。
據相關資料顯示,底特律在戰爭時期生產了美國的92%的軍用汽車、50%的發動機、56%的坦克,被譽為「民主的兵工廠」。然而繁榮的背後,底特律卻也存在十分嚴重的經濟問題。

▲1942年的底特律
50年代後,由於底特律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高,強大的工會組織、昂貴的勞動力成本、高稅率也成為影響城中企業利潤的重要因素。
當時底特律周邊地區為了謀求自身發展,也紛紛用優惠政策進行招商引資。很快,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搬出底特律。

▲美國工業分佈地區的變化
與此同時,汽車製造業在底特律的一家獨大,也制約了底特律的發展。然而底特律市內的幾家主要汽車製造商仍然把重心侷限於民用汽車製造。導致底特律經濟結構單一,難以實現產業轉型。
20世紀60年代開始,德系車、日系車在全球汽車市場中異軍突起。尤其是70年代爆發的石油危機,日系車更是以低能耗的特點,迅速擠佔了美系車的市場。以福特為例,1978-1982年間,其每年汽車銷量下降42%。底特律單一的汽車製造業受此影響,直接導致了失業率的上升和人口的流失。

▲日系德系車崛起。1961-2016年美國汽車市場的品牌份額變化,通用和福特曾分別佔據46%和29%的份額,但2016年僅剩下17%和15%
三、日落西山的底特律
由於底特律經濟結構上存在的嚴重問題外,其社會問題也十分嚴重。最終這些問題後來集中爆發,造成了底特律黑人群體和白人群體之間的嚴重對立,而底特律卻也因此墮落為「罪惡之城」。

▲底特律製造業減少情況圖(1947-1977年)
戰後,隨著底特律城市化進程進入到郊區化階段,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白人也開始隨著企業一併遷至郊區。此外,當時北方地區正處在資本主義高速發展的年代,各類工業建設亟需廉價勞動力,因此有大量自由黑人從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地區湧入北方謀生。

▲底特律歷年的人口構成,白人從90%跌至10%
對底特律這類以汽車製造業為主的城市來說,廉價勞動力就更為重要。到1960年,底特律的黑人人口已從戰前不足10%上漲至28.6%之多。

▲1950年-2016年,底特律人口流失了上百萬
然而,面對日益增多的黑人,底特律的白人也十分不滿,將其視作是一種威脅,不但拒絕出售住房給黑人,而且在就業上也存在歧視和阻撓,使得兩大群體之間出現了對立情緒。而底特律市政府不僅沒有采取措施預防,反而默認了「住房隔離」的合理存在。

▲底特律種族分佈地圖(2010)每點代表25人:白人(紅),黑人(藍)、亞裔(綠)、拉丁裔(橙)以及其他(黃)。黑人主要分佈在底特律市中心
由於黑人在內城擠佔了白人的生活空間,因此有能力的白人紛紛遷往郊區,使得底特律市政府對郊區學校的投資加大,而內城黑人子弟的學校則因教育投資減少而舉步維艱。黑人受教育率的落後,使得他們無法勝任一些具備技術性的工作。
黑人生活環境的日益惡化,最終釀成了著名的「1967年底特律種族騷亂」。這場由底特律市警察突擊檢查酒吧而引起的暴力騷亂事件,前後持續了7天,共有43人死亡,數千人傷亡,財產損失不計其數。事後加速了底特律內城白人的出逃,導致底特律的稅基進一步下降。

▲1967年底特律種族騷亂
單一的汽車製造業,作為底特律經濟結構上存在的重大缺陷,導致企業大量流失。而黑人的湧入,則加快了白人的出逃,引起底特律稅基減少。佔據內城的黑人卻因就業率低下,無法為底特律提供更多的納稅。底特律也因此無力負擔更多的基礎設施建設,使得內城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差,而企業、白人卻也因此加快了遷出速度,最終形成了惡性循環。

▲底特律收入分佈圖,內城人收入少,郊區人收入多
為了改變底特律的現狀,底特律市政府也在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進行了一番大拆大建。為了引導向消費型城市轉變,底特律還興建了金融區和一批高檔住宅區,同時還花巨資興建了一條捷運系統。此外,各類體育館和賭場的修建,也是政府重點的建設對象。
不過底特律市政府的努力,除了在賭場運營上面有所成效外,並沒有從根本上挽回底特律衰落的頹勢。底特律的人口仍然在不斷減少,1980年尚有120萬人口,到2015年已不足70萬。
進入21世紀後,底特律的失業率、貧困率、犯罪率更是排在美國各大城市前列。財政赤字也越來越嚴重,到2013年時,底特律已舉債185億美元,根本無力償還。2013年7月,底特律正式申請破產,成為美國史上最大的破產城市。

▲現在的底特律沿河風景
與底特律在戰後侷限於汽車製造業相比,戰後的美國其他城市早已經開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實現了城市轉型。原本是石油工業城市的休士頓大力發展起航空航天產業,舊金山則依託矽谷大力發展電子科技產業。兩城均成功避免成為第二個底特律。

▲美國城市的經濟總量視覺化地圖,底特律已成為一座不起眼的城市
底特律的繁榮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汽車製造業的繁榮,然而其衰退原因卻也和汽車製造業緊密關聯。底特律的汽車製造業衰落,引發了就業機會減少、人口流失、稅基減少、財政收支失衡、基建弱化等一系列問題,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底特律衰落的故事,也已成為教科書式的案例,現今的各國政府至今引以為戒。
長期作者|
德克薩斯紅狼
文史作家|近現代世界政治與歷史研究方向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