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法:上海簡稱「滬」的來歷

談到上海的簡稱「滬」,學者往往津津樂道,說它是種捕魚工具。但「滬」什麼樣子?為何成為上海簡稱?能說清楚的幾乎沒有。因為大家都沒見過「滬」,只能「憑空想象」。而筆者有幸見過,故與大家分享。

古籍中的「滬」

隨著「上海學」的興起,很多學者都會談到「滬」:有些文章和照片把「扳罾(音:zēng。一種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魚網)」當成「滬」;有的以為「滬」就是「籪」,在江海湖河都能使用。如祝鵬《上海市沿革地理》就說:「初時滬瀆大概不是條寬深的支流。‘滬’的字義,是捕魚的竹柵。……像現在的‘籪’。……只能用小溝渠來解釋它。」祝先生認為「滬」「像現在的‘籪’」,初時滬瀆是條「小溝渠」,故能用「滬」捕魚。其實全是誤解。

「滬」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談到「滬」的是南朝梁陳年間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顧野王(519-581年)。他長期居住在上海金山亭林鎮,至今尚留「顧野王讀書堆遺址」。他在此編撰全國地理總志《輿地志》,專門說到「滬」:「扈(後演化為「滬」)業者,濱海漁捕之名。插竹列於海中,以繩編之,向岸張兩翼,潮上即沒,潮落即出,魚隨潮礙竹不得出,名之曰扈。」顧野王因長期生活在上海地區,非常熟悉「滬」,故有如此詳細描述。他特別強調「滬」是在「濱海漁捕」和「列於海中」。

唐代詩人陸龜蒙,隱居吳淞江畔的甫裡(今江蘇蘇州甪直鎮)。他對各種漁具十分有研究,寫了十五首《漁具詩》,其中就有「滬」。這十五種漁具大部分流傳至上世紀末,其中不少我還親手用過,可惜今日難覓蹤影。

陸龜蒙《漁具詩·序》說「大凡結繩持綱者,總謂之網罟」,即凡是用繩子結網有「綱目」的總稱為「網罟」,「扳罾」也是其中之一。而「滬」則不同:「列竹於海澨曰滬」,「海澨」就是海濱,此句意為排列竹柵欄於海濱的漁具稱為「滬」。可見兩類漁具不同:前者是繩子結的網,後者是繩編的竹柵;前者江海湖河都可使用,後者只能在海灘使用。

陸龜蒙《漁具詩·滬》開頭:「萬植禦洪波」,意為數萬根竹柵插在海邊擋住海上的波浪,可見「滬」非常之大。皮日休與陸龜蒙(字魯望)是好友,常有詩來往,皮日休《奉和魯望漁具十五詠·滬》:「波中植甚固,磔磔如蝦鬚。濤頭倏爾過,數頃跳鯆 。不是細羅密,自為朝夕驅。」翻譯大意為:「滬」在海灘波浪中插的很牢固,細密的竹柵如同蝦鬚。海潮很快過來了,大片海面跳躍著海魚。不是竹柵細密,而是潮汐驅使。此詩描述了「滬」在海邊捕魚的情景。

古人都強調「滬」在海灘捕魚,由於今人沒見過「滬」,對它都有誤解。如《上海水史話》將「波中植甚固,磔磔如蝦鬚」解釋為:「將竹柵牢固插於海灘、河浜等處,猶如蝦鬚一般,能隨潮起落。」首先「河浜」不能用「滬」捕魚,另外「蝦鬚」是形容竹柵細密,並非指柔軟,如果竹柵「隨潮起落」怎麼捕魚?顯然是憑空想象。

上海奉賢華亭海塘

上海奉賢華亭海塘

本人見到的「滬」

本人出生浦東,離東海灘不遠,兒時常在海邊玩耍。這裡的海灘是個緩坡,站在上面感覺不到它的傾斜。漲潮時,海潮洶湧而來,淹沒海灘,直到海塘腳下。退潮時,海水悄然退去,露出大片海灘:東西寬達數里,南北一望無際。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站在海塘可以看到海灘上從南到北到處豎著一排排的「插網」:每隔六七米有一根豎插在海灘上的毛竹,網就垂直固定在兩根毛竹之間,下面抵到沙灘,形成一面長約一二里、高約一人的「網牆」。「插網」基本與海塘平行,兩頭離岸略近,潮來全部淹沒,潮落全部露出;魚從插網兩側和網頂上隨潮而來,退潮時則被插網攔住。

過去我只知它叫「插網」,後來研究上海歷史,才意識到這就是1500年前顧野王所說的「滬」,因其捕魚原理一模一樣:「插竹列於海中,……潮上即沒,潮落即出,魚隨潮礙竹不得出。」不過如今竹柵換成了尼龍網。

潮汐由天體運行形成,一晝夜有兩個輪迴。每天兩次的潮漲潮落就像日出日落一樣準時,只是每天要推遲50分鐘,漁民卡著鐘點來「撿魚」即可。陸龜蒙《漁具詩·序》說:「矢魚之具,莫不窮極其趣。」「趣」在「滬」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的規律,讓潮汐為人所用。如果說農民一年可收穫兩季,「滬」則一天就可收穫兩次;農民種莊稼含辛茹苦,用「滬」捕魚則「唾手可得」。如果說「潮汐」是大自然的饋贈,那麼「滬」就是上海先民智慧的結晶。

由上可見,用「滬」捕魚的地方,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首先,必須有一人多高的潮水落差。據《上海通志》記載,不同地方的潮差是不同的:如杭州灣超過4米;吳淞口平均2.27米;黃浦公園年均1.83米。其次,緩坡形成的海灘必須寬達數里。而且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筆者曾在舟山當兵,雖然海邊潮差很大,但因都是懸崖峭壁沒有開闊的海灘,所以不能用「滬」捕魚。就是現在的長江和黃浦江,也達不到用「滬」捕魚的灘塗寬度和潮差。這就是顧野王和陸龜蒙都強調「滬」只能在「濱海」「海澨」捕魚的原因。

後來隨著外高橋港區、浦東國際機場等海灘的大面積開發利用,原來的自然海灘被佔用,「插網」隨之消失。如果不把這段文字寫下來,恐怕我們的子孫後代,根本想象不出老祖宗使用的「滬」是什麼樣子的。

「滬」與「滬瀆」

蘇州河的前身是吳淞江,古代吳淞江的上游稱為松江,下游稱為滬瀆。滬瀆類似今天的杭州灣,是個喇叭形的大海灣。因為海灣兩岸到處都是捕魚的「滬」,因此得名「滬瀆」。陸龜蒙《漁具詩·序》曰:「列竹於海澨曰滬(原注:吳之滬瀆是也)」,他特意強調「滬」是在「滬瀆」使用。說明當時的滬瀆非常開闊、同時符合兩個條件:淺灘寬達數里;潮差也有一人多高。宋《吳郡志》載:「吳松古江,故道深廣,可敵千浦。」嘉慶《上海縣誌》載:「吳松江,唐時闊二十里,宋時闊九里」,藉此推測唐宋之前「滬瀆」更闊。

唐皮日休《吳中苦雨思》曰:「全吳臨滄溟,百里到滬瀆。海物竟駢羅,水怪爭滲漉。」此「滬瀆」裡的所謂「海物」「水怪」,是指不熟悉叫不出名的海洋魚類。這也證明「滬瀆」水是鹹的,適合海洋魚類生活。

梁簡文帝撰《浮海石像銘》曰:「晉建興元年(313)癸酉之歲,吳郡婁縣界松江之下,號曰滬瀆。此處有居人,以漁為業。」其首記「滬瀆」之名,說1700年前的「上海人」居住在「滬瀆」,以「滬」捕魚為生。

推測上海先民用「滬」捕魚,已有2000年曆史。因為「滬」是上海先民長期賴以生存的工具,所以「滬」成了上海的簡稱。隨著歲月流逝,昔日開闊如海的滬瀆逐漸淤塞變窄,如今成為只有幾十米寬的吳淞江(蘇州河),其大部分成了上海城區陸地,所以「滬瀆」也成了上海的別稱。

(作者繫上海浦東歷史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浦東文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地方史志學會理事)

河網密佈的江南

河網密佈的江南

相關文章

近代郵政制度是何時進入中國的?

近代郵政制度是何時進入中國的?

1896年3月20日,清光緒帝在總理衙門所呈的《議辦郵政摺》上,用硃砂紅筆批了「依議」二字,接著又在所附開辦郵政章程上,加批了一個「覽」字,...

西北涼州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西北涼州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585-涼州 涼州 作者:冷夜寒星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涼州,這是一個曾激發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