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超長待機的夏天
和打完卡就走的秋天
冷空氣和立冬不約而同地到來

儘管讓人有些猝不及防,倒也算是正常地迎合上了「立冬」這個節氣。
那麼問題來了:大家「棉毛褲穿了伐」 ?

據小通不完全調查統計,長三角地區的朋友管這種針織貼身衣服叫「棉毛衫/褲」,而在長三角地區之外,「秋衣/褲」似乎是更廣泛的稱呼。(你的家鄉管「棉毛褲」叫什麼?留言區告訴小通哦

)
穿棉毛褲,一度可以看作是秋冬降溫代名詞。但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嫌棄這種衣物,認為它影響了時尚和美觀,是上了年紀人的「土味」選擇。吳語系的朋友根據方言將棉毛褲「音譯」成自帶喜感的「me more cool」,重點在於用「cool」來反嘲穿褲人的「不酷」。於是,一句「棉毛褲穿了嗎」的寒暄,更多了幾分嘲唧唧的戲謔意味。

在冷空氣來臨之際
小通要嚴肅認真地講一講棉毛衫褲

不是所有的棉毛布料都叫「棉毛布」
《服飾辭典》對棉毛衫褲的定義是「貼身穿著的雙羅紋棉毛布針織內衣。織物原料分為純棉、真絲、羊毛、腈綸、混紡以及氨綸彈力絲等。」(張渭源,王傳銘主編:《服飾辭典》,中國紡織出版社)

製作棉毛衫褲的布料稱之為「棉毛布」,但從上述定義中可以發現,其中原料並不只有「棉」或者「毛」。根據《紡織辭典》的解釋,「棉毛布」的學名是「雙羅紋織物」,是「由兩個1+1羅紋組織複合而成的緯編織物」。(梅自強主編:《紡織辭典》,中國紡織出版社)

劃重點:「棉毛布」其實是特指採用「兩個1+1羅紋組織」緯編針織的布。(即「1+1雙羅紋組織」,「1+1」是雙羅紋組織的一種類型。)

雙羅紋組織
圖片來源:《紡織辭典》
這種針織物質地緊密厚實,手感柔軟,彈性強,延伸性好,不易脫散,布面勻整,特別適合於製作保暖內衣。由於棉和毛是雙羅紋織物最主要的原料,因此,「雙羅紋組織」又被稱為「棉毛組織」,其編織機械叫做「棉毛機」,而「棉毛布」自然也就成了「雙羅紋織物」的通俗名稱。

從上海針織業說起
談起上海棉毛衫褲的歷史,就要先捋一捋上海針織行業的發展。
現代的針織技術由早期的手工編織演變而來。中國的針織歷史,目前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1982年,湖北江陵馬山戰國墓出土了一種「緯線提花針織絛帶」,是先秦紡織品種的新發現,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針織品。

湖北江陵馬山一號出土的田獵紋絛帶,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針織品
儘管手工編織歷史久遠,但效率低,難成規模,也無法編織工藝細密、複雜的織品。1589年,英國牧師威廉.李(William Lee)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手搖織襪機,針織生產由此從手工轉向半機械化。近代意義上的「針織業」多以此作為起點。可以說,在整個紡織工業的體系中,「針織」算是比較「年輕」的。
在針織行業400多年的發展史中,織造器械不斷更新換代。但直到1850年,中國才有了第一臺針織器械,是廣州歸國華僑帶回的德國製造家庭式手搖襪機,中國針織業的機械化也由此肇端。
上海歷來是紡織重鎮,到了近代,紡織更成為上海的支柱產業之一。上海的針織工業也起步較早,僅次於繅絲業和棉紡織業。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杭州商人吳季英在虹口熙華德路3123號(今西安路78號)創辦雲章襪衫廠,資本為5萬銀兩,是為中國第一家針織廠。
雲章襪衫廠最初的設備主要包括德國、英國製造的人力圓襪機、哈茄吊機、縫紉機,生產襪子和汗衫,聘請德國人軋拉士主持技術、設備事務。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吳季英病故,吳氏子侄邀請姻親徐潤合作經營。徐潤不斷擴展廠房、增購設備,改廠名為「景綸衫襪紡織廠」,並轉向以生產針織內衣為主。

1948年,景綸衫襪紡織廠的股票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景綸廠創制的錦地衫(凸紋汗衫)、椒地衫(小網眼汗衫)、桂地衫(大網眼汗衫)等新品種廣受歡迎,銷路漸暢。1908年,汗衫出口南洋,首開國產針織品出口歷史。1910年,上海江南製造局周惠卿等4人購進一臺德國手搖襪機進行仿製,併合夥設立家興機器廠。同年,電力針織機傳入上海。1916年,中華第一針織廠創立,這是上海第一家電力針織機襪廠。
20世紀初,中國針織品市場被英、德、美、日等國各大洋行霸佔,民族針織業的經營極為艱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針織品輸入銳減,民族資本針織廠紛紛建立。這一時期,手搖襪機和手搖小橫機傳入中國,也進一步助力針織行業的擴張。日商伊藤洋行創辦的興祥棉織廠於1915年從日本進口仿美湯姆金針織機(臺車)。臺車可編織汗布、絨布,車速快,產量高,成本也低,逐漸取代了哈茄機,為當時華商新建針織廠普遍採用。

台灣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收藏的仿美湯姆金針織機(臺車)
圖片來源:「數位典藏觀察室」,攝影:李曉雯
1921年,國產手搖小橫機研製成功,用橫機織造的各種衫褲、帽子、圍巾、手套紛紛面世,針織物產量迅速增加,上海針織品生產廠也驟增至40餘家。1925年「五卅運動」後,提倡國貨,華商針織業發展飛快。1931年,五和織造廠首創「鵝」牌麻紗汗衫,打破了高檔汗衫市場由舶來品一統天下的局面。1936年,全市月銷汗衫、衛生衫6萬打,棉毛衫0.4萬打。國產針織衣物慢慢佔據市場主要份額。

20世紀30、40年代,靜安寺路成都路口仙樂斯跳舞場門前草坪上,可見「僧帽牌」棉毛衫、衛生衫戶外廣告。

同樣是這片草坪上,5只鵝形立牌,正是五和織造廠「鵝」牌衛生衫的廣告。

棉毛衫的鵝形廣告牌也有。這種新穎獨特的廣告牌在當時非常引人注目,甚至在廣告史上也是非常著名的一個案例。
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 虹口、閘北、南市的一些針織廠被日軍炮火炸燬,被迫關閉。1938年,因南洋市場需求激增,針織業繁榮,景福、公和、五倫、盈康、啟新、裕豐、大隆、滬光等針織廠在租界內開辦。到20世紀40年代初,全市針織內衣廠增至100餘家,襪廠及手套廠400餘家。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針織業日漸蕭條,直到抗日戰爭勝利,針織廠才又大量開設。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內城鄉市場的需求增長,針織業依靠技術進步,改變只能生產汗衫背心、棉毛衫褲、紗線襪和手套等簡單品種的局面,變季節性生產為常年性的專業化生產。

20世紀30、40年代上海報刊上各種品牌的棉毛衫褲廣告
棉毛褲伴隨上海寧可能已有100年
我們無法準確地知道「棉毛衫褲」這一名稱具體是什麼時候出現,很可能它最初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叫法,只是混跡在汗衫、背心等針織內衣的行列裡,出現在了百姓日用品的歷史舞臺上。
上海地方誌書中所能查閱到的「棉毛衫/褲」的記載年份,最早是在1916年。據《上海市黃浦區地名志》載,1916年初,某張姓商人在廣東路336號設一襪攤,兼營部分日用品。同年10月,發展為商店,命名「南洋襪廠」,銷售麻紗襪子和TK棉毛衫,商標為「群島牌」,主要經營南洋群島所襪衫。上海市民穿棉毛衫褲,也許從這時就開始了。
雖然棉毛衫褲出現較早,但剛開始對於普通人家來說還屬於「奢侈品」,並非人人都能擁有。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尋常百姓的內衣仍多以布襯衫、土布單衣為主。隆冬時節,大多數人內穿一件單衣,外罩棉襖,稱「光棉襖」,沒有其他禦寒內衣。直到20世紀60、70年代,棉毛衫褲才慢慢普及。
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棉毛衫品牌,都是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的「國貨老字號」。比如今天還很暢銷的「三槍」牌。品牌源自上海針織九廠,其前身是創辦於1928年的瑩蔭針織廠,今已發展為上海三槍(集團)有限公司。該廠創始人幹庭輝是一位射擊運動愛好者。1930 年,他在一次射擊比賽中兩獲冠軍,由此註冊了「雙槍」商標。1936年,幹庭輝又一次奪冠,為表慶賀,他申請註冊了「三槍」商標。在那個戰亂動盪又力爭國貨自強的特殊年代裡,這個帶著冠軍光環的品牌名稱格外振奮人心。到了20 世紀 80 年代,紅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上海灘》結尾三聲槍響,正是「三槍」牌當年冠名的廣告,「三槍」也逐漸成為上海紡織第一品牌。

1936年瑩蔭針織廠申請的「三槍」商標批准書
除此之外,還有中華第一針織廠(1914年創建)生產的「菊花牌」棉毛衫、上海五和針織廠(1924年創建)生產的「鵝」牌棉毛衫,如今也都是「三槍」集團旗下品牌。提起棉毛衫褲,這兩個品牌也是很多老上海人曾經的溫暖記憶。

1933年9月4日《申報》上的「鵝」牌廣告

上海中華第一棉紡織廠生產的菊花牌棉毛衫。1985年曾獲得紡織工業國家銀質獎
圖片來源:《上海紡織工業志》
過去上海的冬天當然是要穿棉毛衫褲的,這在過去毋庸置疑。那種「陰絲呱嗒」的溼冷沁到骨頭縫裡,那種感覺這裡就不贅述了,懂的人都懂。

以前上海冬天的服裝「標配」什麼樣?資深媒體人、五星體育首席編輯周力的這段文字描述得很到位了:
上半身棉毛衫假領頭,兩件厚絨線衫一件高領一件圓領,再套一件老棉襖。下半身棉毛褲絨線褲,外罩一條老棉褲,有些膝蓋上還預先打了補丁,「預防」磨破。腳上一雙蚌殼棉鞋,頭上帽子手上手套,即使這樣全副武裝,耳朵、手指腳趾還會生凍瘡,到室內血液一流通,癢得要命。那時候誰要是宣稱自己從來不穿棉毛褲,大概會被認為是瘋子。
周力:《魯迅不穿棉毛褲,你呢?》

襯衫和開司米假領頭,石門二路北京百貨商店。
攝影:周力

和棉毛褲功能類似的線褲,石門二路北京百貨商店。
攝影:周力
江南的冬天,只有穿成這樣才能抵禦住冷空氣的「魔法攻擊」。(周力老師的這篇文字相當精彩,全文戳☞:魯迅不穿棉毛褲,你呢?)
誰說外國人不穿棉毛褲?
在網路上大肆討論是否穿棉毛褲/秋褲的時候,有一個分論題也很有意思:外國人穿不穿棉毛衫褲/秋衣褲?
其實,棉毛衫褲原本就是舶來品。有人說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紀,歐洲人為方便騎馬所以穿兩層褲子,裡面的那一層就是棉毛褲/秋褲的前身。也有人說源自16世紀的英國,是當時王室貴族的時尚單品。

英王亨利八世(1491—1547)
據說畫像中這種緊身褲就是棉毛褲的前身,是當時歐洲貴族的潮品(沒錯,是外穿的)
由於面料舒適,到了17、18世紀,棉毛衫褲逐漸成為居家必備的睡衣,而且是連體式的。雖然保暖效果極佳,但連體衣褲畢竟不便利。1915年,加拿大人Frank Stanfield將連體衣褲改為分體式,並且為之申請了專利。供暖設施不完備的年代裡,棉毛衫褲在歐美國家廣受歡迎。

連體式的棉毛衫褲
新中國成立前,上海就有包括棉毛衫褲在內的針織品出口,但是斷斷續續,未能形成規模,且多是銷往南洋地區及鄰近國家。
20世紀50年代初期,上海棉毛衫主要輸往蘇聯、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朝鮮和越南,其次是香港地區和東南亞諸國,遠洋貿易甚少。當時棉毛衫是政府協定貿易項下的商品,用蘇聯盧布、瑞士法郎、中國人民幣等結算。

1953~1974年上海棉毛衫褲對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情況表(表中波、羅、捷系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簡稱)
圖表來源:《上海紡織品工業志》
上海棉毛衫對資本主義國家出口始於1957年(此前有零星輸出),輸送地多為北歐國家,如丹麥、瑞典、挪威等。出口的棉毛衫品牌有上海五和針織廠的「鵝」牌、景福針織廠的「飛馬」牌、中華第一棉紡針織廠的「菊花」牌。

1954~1974年上海棉毛衫褲對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出口情況表
圖表來源:《上海紡織品工業志》
1965年,上海對日本出口針織品,這是在上海在政權更替後首次進入日本市場,而且發展甚快。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中,出口較早的還有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都在1962年就達成貿易關係,輸出的針織品中就包括棉毛衫褲。
「文化大革命」初期,針織品出口量始終在2000萬美元徘徊,比1965年下降20%左右。1971年後,隨著中美關係改善,出口貨值開始逐年上升。1972年,針織品首次進入美國市場。1973年出口額7207萬美元,1977年突破億美元, 美國成為上海針織品出口的主要市場。

1975~1983年上海棉毛衫褲出口情況表
圖表來源:《上海紡織品工業志》
20世紀60、70年代,隨著合成纖維的發展,上海開始生產大量化纖內衣。腈綸、錦綸、滌綸針織衫褲,都是當時的暢銷品。棉毛衫褲的原料變化大約從80年代初期開始,由純棉發展到滌棉、腈棉混紡品種,輔以繡花、印花等。棉毛衫採用優質棉花精紡精漂的高支紗織造,配以必要的後處理,「身價」提高,出口也不斷擴大。

1984~1995年上海市針織品進出口公司出口棉毛衫褲情況表
圖表來源:《上海紡織品工業志》
據統計,上海的棉毛衫出口遍及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亞洲有日本、新加坡、韓國、約旦、沙烏地、阿聯酋;歐洲有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瑞典、丹麥、挪威、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美洲有美國、加拿大、巴西、巴拿馬、智利、阿根廷;大洋洲有澳大利亞。

所以說,外國人當然也是穿棉毛衫褲的,不僅僅穿,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很可能穿的還是「Made in Shanghai」的。
經常有段子調侃說,穿棉毛衫褲是因為「有一種冷叫‘我媽覺得我冷’」。現如今供暖設施日益完善,駕車出行與室外空氣接觸減少,這樣的大環境下,也難怪很多人覺得不必再多穿一件。
其實每個人對寒冷的體感不一樣,因人制宜,倒也不必刻意強調自己的態度。
常言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在魔都穿棉毛褲,亦是冷暖自知。
小通溫馨提示

疫情期間,別因為少穿一條棉毛褲而要去醫院和藥房湊熱鬧哦!

參考資料
《上海對外經濟貿易志》
《上海紡織工業志》
《上海通志》
《上海縣誌》
《上海市黃浦區地名志》
《上海科學技術志》
《松江風俗志》
張渭源,王傳銘主編:《服飾辭典》
梅自強主編:《紡織辭典》
上海通志館主編「上海地情普及系列叢書」,廖大偉,劉盼望紅著:《衣被天下:上海紡織》
周力:@老周望野眼《魯迅不穿棉毛褲,你呢?》
春梅狐狸:「秋褲」與「棉毛褲」,僅僅只是換個稱呼而已嗎?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路,特此鳴謝!
編輯:石夢潔
審校:戴靜怡
簽發:吳一峻

一辭莫贊,不如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