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木偶一一名人與軼事(作者:楊雁翎)

遠去的木偶

一一名人與軼事

楊雁翎

中國的木偶戲,淵遠流長,至於究竟起源於何時,卻是眾說紛紜。想來,總要早於翩翩起舞的虞姬吧。

據文獻記載,漢初(前206—220年)已有「作魁儡」一說《後漢書·五行志》。

相傳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山西白登城七日七夜。軍師陳平出謀劃策,用木頭製成人形,在東西南三面城牆上唱戲,敵軍觀而忘戰,劉邦從北門脫逃《唐·樂府雜錄》。因此,民間便有了「陳平軍師做傀儡,漢旨天下保萬民」這一說法。而丞相陳平,也成了「木偶戲」這行的祖師爺。

其實,民間的「傀儡戲」是由皮影發展而來。當時的皮影,由於只能在落日後才可出演,故而逐漸演變成,在白天也能表演的木偶戲。同時,沿用了皮影戲表演時,使用的兩根手扦,來操縱木偶的雙手。

誠然,以上這些典故,由我這個定居海外,又非圈內之人來說道,多少會有些牽強……只是,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在那文藝舞臺萬馬齊暗的十年,我曾以普通小學生的身份,連續在三年半的時間裡,出演了古裝神怪木偶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表演。這在當年「八個樣板戲」獨領風騷的紅潮時代,也算得上是奇皅一朵。

1

「木偶戲」是一種集音樂、服裝、道具為一體的漢民族戲曲。它不僅僅是戲曲藝術的展示,同時也是手工雕刻、彩繪技藝的承載體,是集合了眾多藝術元素之大成的「民俗文化」。

1932年,一位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26歲的「上海工部局小學」(靜安區第一中心小學)教員,由於教學改革的需要,開始涉足於民間「木偶戲」的研究與創作。1933年其創作並編導《臥薪嚐膽》和《原始人》兩部兒童「木偶劇」。至此,在中國,這種處於走街串巷的民間藝術,登上了大雅之堂。

當年,這位曾任小學及專科學校的青年教師,即建國後,首任「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會長的虞哲光先生。

虞哲光(1906-1991)江蘇無錫人。中國現代木偶奠基人,摺紙動畫創始人、「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首任會長。

1925年,虞哲光進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師從潘天壽),1927年起,先後在多所中、小學和師範專科學校任教,1932年開始研究木偶戲的製作與演出,1942年出任上海「業餘劇團」團長兼編導。

1942年虞哲光在上海,創辦了第一個木偶劇團「上海業餘劇團」。同年中秋,首次在南京西路「上海猶太總會」(上海市政協聯誼俱樂部),公演了英國作家喬治·威爾斯名著《原始人》四幕歌劇「木偶戲」(該劇佈景為萬籟鳴先生繪製)。

1943年改編並製作了五幕六景「木偶劇」一一安徒生名著《黑天鵝》,首演於上海淮海中路 1000座「巴黎大戲院」(淮海電影院),並受到了極大的關注。此後,虞哲光又創編了多部「木偶劇」《史可法》、《萬里長城》,其中《長恨歌》首演於南京市政府的「國民大會堂」。

1948年《長恨歌》更是被攝製成彩色電影,配以英、法等多種語言,在歐美各地進行放映,飲譽國內外。

1949年在「北京飯店」舉行的「全國文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的閉幕盛會上,「劇作家」歐陽予倩,向周恩來總理介紹「木偶藝術家」虞哲光,總理緊握著虞哲光的手說: 「蘇聯、捷克的木偶藝術發展得很好,新中國成立後,我們一定要趕上去」。

1950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鼓舞下,已經出任「上海電影製片廠」美術片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技師的虞哲光,開始致力於「木偶戲」轉向電影「木偶動畫片」的藝術創作,相繼編導了「木偶片」《東郭先生》、《打獵記》、《胖嫂回孃家》、《三隻蝴蝶》、《火焰山》和《神筆馬良》(1957年獲文化部頒發的優秀影片創作者個人「金質獎章」)等作品。

1960年,虞導再次結合「木偶片」、「剪紙片」的藝術特色,吸取了這些片種的拍攝原理,創造出美術電影史上的又一新品種——「摺紙片」。與「剪紙動畫片」不同的是,「摺紙片」具有三維空間的表現力,可以創造出很強的立體感。這種析紙「動畫片」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特別適合學齡前的小朋友。其先後編導製作的「摺紙片」《聰明的鴨子》、《大白菜》、《湖上歌舞》、《三隻狼》、《小鴨呷呷》等5部影片,受到小觀眾的熱烈歡迎,同時也為中國「動畫電影」,增添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1960年6月1日,在虞導的倡議下,上海市組建了第一個專業木偶劇團「上海木偶皮影劇團」(1962年更名為「上海木偶劇團」)。閒暇之餘,虞導還經常指導「中福會少年宮」(市少年宮)、「靜安區少年宮」、「虹口區少年宮」等兒童「木偶戲」排演。

進入80年代,「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成立,虞哲光被選為首任會長。此外,虞老還是「中國電影家協會」名譽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全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1990年獲上海市兒童工作「白玉蘭獎」)。

從30年代至80年代,虞老出版了大量的兒童讀物,「小交通模型」、「幼兒紙工」、「兒童紙工玩具」、「兒童剪貼」、「立體模型」、「摺紙動物」等系列。這些邊學邊做的美工書籍,給包括我在內的廣大小朋友們,帶來了極大的樂趣。

虞老還根據自己幾十年的創作實踐,以及所積累的木偶、皮影藝術經驗,編寫了《木偶戲藝術》、《皮影戲藝術》二本專著(上海文化出版社)。

全書共為八章的《木偶戲藝術》,自木偶戲的發展、演變過程,到它的製作、取材、動作、表演、對白、化妝、面型,音樂等章節,系統地總結了「布袋木偶」,「杖頭木偶」、「提線木偶」、「鐵線木偶」的分類製作。在最後一章中,著重陳述了「木偶戲」舞臺裝置的設計與構成。《木偶戲藝術》這本專著,詳盡地闡述了中國「木偶戲」的產生,歷史演變以及發展,概括了木偶的技術創新和今後努力發展的方向。

2

在虹口的四川北路㡳,有一條栽滿了法國梧桐,如今成為上海29條落葉不掃景觀路。我的小學,就坐落在這條幽靜的馬路上一一「溧陽路第二小學」。

七十年代初,為了適應「火紅年代」的需要,在美術教師邢健的策劃倡導下,「漂二」組建了少兒「木偶組」。也就在這種情況下,我有幸與虞哲光導演,產生了前後長達三年的歲月交集,老人也成為了我們這些小學生的藝術指導…… 當年 「漂二」木偶組的活動場所,是在距離總校一箭之地的長春路319號。如今,那裡也已成為第五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沙遜群樓)。

319號二樓這一整層,原本是一所補習學校。60年代初期,區教育局把它劃歸了「漂二」。說起來,這二樓還是挺有故事的:1931年魯迅先生就是在這間屋裡,舉辦了「木雕培訓班」。為推動新興木刻運動的發展,培養木刻青年,邀請了內山完造的胞弟內山嘉吉來主講,先生自任翻譯。

當年,參加講習會的學員有陳廣、江豐、倪煥之、陳鐵耕、胡仲明等13人,這其中的幾位,後來成為延安時期「魯藝」的主要負責人。

江豐(1910-1982)出生於上海,現代美術教育家、版畫家、美術理論家。

1932年「左聯」美術聯盟執行委員,1938年赴延安,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前線畫報》主編。

1939年任「魯迅藝術學院」美術部主任。

1953年江豐繼徐悲鴻之後,出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央美術學院」首任黨委書記,「中國文聯」常務理事,「中國美協」副主席。1957年被劃為「右派」,1979年文革結束後,再次出任「中央美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長春路319號二樓活動室,在文革初期,成立了「溧陽路第二小學」文藝宣傳小分隊(我的微信裡,就有當年小分隊的微信群),它以歌舞話劇的形式,宣傳了當時那個「火紅年代」。

也就在這319號二樓,我從四年級直到七年級小學畢業,共三年半的時間裡,一直在這兒背劇本、走臺位、練手扦、配錄音。從獨幕劇「蜜蜂與黑熊」,到四幕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排練與演出。

邢健,1938年生於江蘇江陰。虹口區「少年宮」、深圳市「少年宮」創建者。「中國婦女兒童保健教育(深圳)」諮詢部副主任,深圳市「兒童福利會」副秘書長。

1951年考入上海「復興中學」,在校期間,對藝術表演有著廣泛興趣的他,參加了校內的「話劇團」併成為其骨幹(「復興話劇團」同期成員中,有後來成為著名演員的祝希娟與曹雷)。同時,邢健還參加了建國後,上海市「青年會」(YMCA)首批擊劍運動員的培訓。

1954年為了「百花齊放」,繁榮祖國的文化事業,「虹口區教育局」徵調其前往西街,籌建虹口區「少年之家」(虹口少年宮前身)。從「少年之家」到1959年「虹口區少年宮」正式成立,在這前後六、七年的時間裡,邢健主管著「少年宮」內的擊劍隊、游泳隊、戲曲組的工作。

由於「白專道路」,以及擁有「一家油廠二條火輪」這種繞不開的家庭成份,在那個「洪流」年代,邢健最終無奈地走進了「漂二」小學的校門,成為了一名「美術音樂體育」老師

誠然,那段不堪的往事,對於邢師來說,是非常苦澀的。但對於我們這批平凡而朦懵的學童來講,在接下來的時光裡,由於他的引領,通過木偶藝術這扇大門,接觸到了那個年代,原本不可能輕易接觸到的事物。這在我們那一代人的心中,留下了無比美好及深刻印象。

曾看過一部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裡音樂教師馬修,帶領著一班玩童,從發聲開始,最後演變成一支優秀的童聲合唱團。沒有一種恩情會被辜負,也沒有任何一種愛,無法表達。

「空中舞動的風箏,請不要停留,飛向大海,飛向天空。一個男孩正把你仰望,率性的旅程,自由地盤旋,循著你的軌跡飛翔」。

「空中舞動的風箏,請不要停留,飛向大海,飛向天空。一個男孩正把你仰望,在暴風雨中,舉起雙翅,不要忘記回到我身邊」。

電影中的這首插曲,也同樣訴說著,我們這代人心中的感受。

1970年,邢師放眼舞臺,高舉「金猴奮起千鈞棒」的大旗,劇組從設計、佈景、道具、燈光,直到木偶的製作、服裝,一切從零開始,白手起家……非常幸運,我有幸成為了其中一員。

3

作為「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編導,虞老對木偶藝術投入了極大的熱情,業餘時間經常去各地「少年宮」,指導兒童「木偶戲」的排練。在此其間,與邢師相遇相識

1963年邢師組建了上海「青年木偶皮影劇團」。演出劇目有《狐狸的妙計》(虞哲光編劇)、《寶船》(老舍編劇)、《龜與鶴》(民間傳統劇目)等,藝術指導虞哲光,演出監製邢建……最終,二位藝術家在「溧二」這個少兒劇組,又一次開創了哪個時代的戲劇「神話」

當年,我們操控的木偶,是邢師根椐學員們的身量,進行改進的小型紙質木偶。這種「析紙木偶」的臉譜頭像,是虞老70年代初構思創作的。那時,還在靠邊審查的虞老同邢師一起,把它移植於我們「漂二」的木偶演出之中。這種木偶,學名「杖頭木偶」(標準的杖頭木偶身高約90公分,體重2公斤左右)。

木偶是由表演者,在幕內操縱一根仗杆(與頭相連),兩根扦杆(與手相連)來進行表演。「三打」中的每個木偶,都是根據人物性格來設計的,並用拉線連上口、舌、耳,使其可上下活動,加上搭腳、帶腿,把呆板無情的木偶,變成了感情豐富的劇中人。

「漂二」的「三打」劇也是如此,如「孫悟空」的金箍棒與「白骨精」雙魂劍之打鬥,再加上音樂、臺詞的配合,來塑造人物,表現故事情節。

「溧二」木偶組,從無到有,皆邢師一手創建。當年幼少的我們,也是眼界大開。小學員們除了排練之外,還跟著邢師一起學習製作木偶。「三打」劇的木偶,不但有「杖頭木偶」,還有「手袋木偶」。「水簾洞」那一幕中12只小猴,就是「手袋木偶」。在製作小猴時,我們也有參與其中。首先,把1.5mm厚的「馬糞紙」撕碎,泡在水裡,擠壓成紙漿,接著一點點地貼在已做好的石膏模具中,使其自然晾乾、脫模。

修剪好前後二個半圓,粘合於一起,配上兩隻大耳朵,成為一個完整的頭部。最後邢師用彩繪,給它們畫上一個心型的臉譜,眼鼻嘴耳等油彩,粘貼上一層毛絨頭套,縫上咖啡色燈芯絨的長袍,內穿湖蘭色馬甲,身披大紅戰襖,再用人工牛皮製作了圓盾、順刀、長槍……

小猴頭部的「翻模底板」,也是邢師親自所作。當年在「美影廠」和虞老一起設計定型。然後,用橡皮泥捏成輪廓,刮刀勾邊,再用石膏翻模。

由於小猴太過可愛(手袋木偶),因此,演出一段時間後,都會少上一二個,真是防不勝防。所以,模具一直保留著,隨時預備補做。如今,波士頓邢師家中,還保留著最後一個「珍貴古董」。

為了演好木偶劇,邢師帶領我們前往「上海市木偶劇團」進行觀摩培訓。其間,包括「上海木偶劇團」藝術指導、木偶皮影藝術家虞哲光導演,「上海譯製片廠」導演曹雷,「上海電影製片廠」著名演員孫道臨等,都曾前來我們木偶組進行指導。特別是虞老,前後十多次身臨319號,指導我們這些業餘級別的小學員,並多次親臨演出現場。

早期的演出,是由我們這些小學員們自念自演,難度不小。那年月沒有佩戴式話筒,為了達到良好的效果,只能在幕內的幾個關鍵點,捆綁上麥克風。演出時,唱唸做打一樣不少,手要舉得直,頭要拾得高,唱詞要響亮,走路行碎步,亮相抖翎上臺口。

大約半年後,邢師從「虹口區少年宮」借來了一臺蘇制盤式「錄音機」,錄製全本「三打」劇。當年,在「木偶劇組」這可是件大事,請樂隊(師大附中管絃樂隊),請鑼鼓(郵電俱樂部京劇團)。那時的錄音設備,不象現在那麼先進。錄製時,只要一點出錯,就要整段重來。而錄音合成來自多個部門,印象中壓力山大。記得錄音時,我對「唐僧」的僧字發音不準,老往「曾」的字音上靠,邢師對我講,發音要用鼻音,這個字的發音得往「身」上靠。這一說法形象好記,至今不忘。

如今,回想起在319號,那些年讀劇本背臺詩的場景,腦海中始終留存著深深的印記。只是當年那本藍色油印的劇本,如今再也無從找起。如果說,這一生中有什麼憾事,那麼,沒能留下虞哲光導演為我們編寫,那本「油印劇本」定是其中之一。

4

「三打」木偶劇這一打,打出了名聲。在70年代初,這種有著京鼓、焰火及鏗鏘殺伐音樂的古裝神怪「木偶劇」,得到了很高的關注,特別是我們這種「小學級別」的劇組,在當時的環境裡,算得上是一個非常亮眼的表演形式。

已經不太記得,第一次演出是在哪裡,只記得最遠去過虞哲光導演的家鄉無錫市。這個距離,對於那些低齡學生來講,絕對是件大事(特別是那美味的無錫肉骨頭、小籠饅頭)。那時幾乎每個週末,都有比較重要的演出,去過「江灣軍用機場」(航空兵第二十六師師部禮堂)、「提籃橋監獄」、「市府小禮堂」,但更多的是上工廠下機關,有時一星期要演好幾場,各種的廠礦院校。

很長一段時間裡,劇組都固定在四川路橋北的「郵電俱樂部」進行表演。特別是春節前一週,每天晚上都要演出,招待郵電系統的員工與家屬。當年「郵電局」的壓軸大戲是「車技」(十幾個人疊加在一輛腳踏車上),而我們的「三打」同他們的「車技」輪流成為了壓軸大戲。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我們進了中學。在整個初中一年級的時間裡,「溧二」還一直髮函給各自的中學,邀請我們參加比較重要的演出。這其中,「師兄弟」三人以及「白骨精」妹妹,都已是初一學生了。

1975年秋,我們應邀前往無錫「東湖塘公社」(東湖塘鄉)進行演出,這也是我最後一次參加「溧二」木偶劇組的活動了。

無錫是虞老的故鄉,那年「東湖塘」新落成一座能容納800人的大禮堂(文化館)。因此鄉政府決定,文化館的首場演出,要讓鄉親能夠留下深刻印象的文藝團體前來表演。然後,派出了「文化館」館長及焦達先生(虞老外孫)倆人,前往上海虞老處請求協助。

1975年經虞老推薦,我們這支少兒「木偶劇組」,前往無錫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演出。臨出發前一晚,虞老親來為劇組送行,「由於政治歷史問題審查未決,被迫離廠臥疾在家」,不能隨同我們一起前往……那時的我們還太小,並不太理解這種環境下的辛酸與無奈。

共五場(三天)的演出,受到了當地鄉親的熱烈歡迎,演出非常成功。有社員說:這三天的演出,一場不落地每天前來觀看。是啊,「在當時群眾文藝活動匱乏的文革時期,這種久違的傳統藝術,無疑是一支綻放的新花,它即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也為傳統木偶藝術的普及開了先河」。

2018年感恩節期間,我寫了一篇「夢中的木偶一一憶溧陽路二小木偶劇組」的文章,發表在國內「弄堂」網站上。文章發表後,收到了許多的留言,因此也結識了許多新朋友,有紐西蘭的學長,芝加哥的學弟,還有巴爾的摩、日本的鄰居,以及居住在英國,當年「少年宮」演出隊的小蜜蜂和失散了多年的「水簾洞」小猴隊長。

虞老的外孫焦達先生,也在那篇文章後,留下大段的回憶。這也是我第一次從這段留言中,知曉了相互之間的傳承。閱後,馬上微信了邢師,告知焦先生的跟帖。

邢師要求無論如何要聯繫上。由於2012年「浦東國際機場」候機樓一別,而失去通訊的焦達先生。很快,通過網站的後臺取得了聯繫,了卻了兩位多年的思念。

2019年初,邢師攜夫人回滬探親,原「漂二」四個班的同學團聚一堂,與闊別了40多年的邢師夫婦再次相見。在這次聚餐會上,邢師與焦先生,自那年機場一別後,再次握手相見。

5

2019年春夏,我回上海探親,焦先生特意在愚園路,日本網紅料理店「平成屋」請我吃飯。這是我倆相隔了44年後的再次見面。時光流逝,焦先生也從當年的帥哥變成了長者。

焦達,1953年出生於北京。中國木偶劇、摺紙木偶製作傳承人。「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理事,「國際木偶聯會(UNIMA)中國中心」會員。

1965年,焦達從「靜安區第一中心小學」畢業,1969年為了響應「上山下鄉」號召,從上海靜安區「新閘中學」去江西插隊落戶,1975年上調無錫,任「東湖塘人民公社」鄉辦化工廠技術員。1977年以優異成績,完成了「南京藝術學院」,首開特種「美術系」各項考試,成為全縣兩名入選者之一,可在當年「政審」時,發現家人還在接受審查,終至「落第」(請原諒,記錄這段「不堪」的人生回憶)。

「平成屋」的相聚,舉杯喝著醇厚的日本生啤,聊起了當年「東湖塘公社」演出,那一次,是我首次遇見焦先生。說起當年的情景,真是心生感慨。當年的他,即是我們的接待員,同時又為我們提供各種後勤保障。

焦先生還講起當年的許多趣事,他所在的化工廠,熱供能源來自於鍋爐蒸汽。因此,在那初冬季節,領著我們這群小學員去洗澡……這一晃多少年過去了。

1979年隨著知青返回原籍城市,焦先生也回到了上海。同年,入職「靜安區少年宮」戲劇木偶組任輔導員。工作期間,在虞老的指導下,學習了木偶表演以及理論實踐,從工藝、造型到設計,繼承了虞老的木偶枝藝及匠作之風,精於製作。

在「靜安區少年宮」的八年時間裡,曾連續兩年被評為靜安區「先進教師」。1981年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頒發其「新長征突擊手」稱號,獎狀上面寫著:在黨的領導下,為偉大的新長征做出了優異成績,特此命名。

1987年焦先生東渡日本,留學東京。在日本的兩年間,參與多項中日文化交流活動(橫濱「木偶之家」,東京「木偶劇團」,東京「兒童劇團」),共同開展了兒童戲劇的普及推廣活動。

1988年「國際木偶聯盟」(UNIMA),在日本舉行「世界木偶」大會,焦先生參加了「劇団すぎのこ」木偶劇「狐狸新娘」的公演,出仼仕掛(特技)指導。10月參與制作了,在東京「ファミリ一劇場」公演的,中日合作兒童劇「西遊記」的道具項目。

1989年,應日本「小學館」出版社之約,為兒童讀物設計畫面。同年,協同東京「中央製作公司」參與NHK木偶片《十二個月》的美術製作。

1990年留學歸國後,焦先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為之熱愛的工作中。

1992年,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美術設計、一級導演詹同繪製,焦達「工作室」製作的「西遊記樂園」,在曹安路真北路,也就是如今的「麥德龍」廣場,建成開幕。

為期三年的「西遊記樂園」,「濯垢池」洗浴的「蜘蛛精」(著裝),成為了當年的焦點。人們的思想,逐漸從陳舊的意識形態中,轉換成對美好事物欣賞。

詹同(1932-1995),廣東南海人。1956年「中央美術學院」畢業,「中國動畫協會」副會長,「中國美協漫畫藝委會」委員,「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一級美術設計師、導演。

焦達的「爺叔」詹同,是「美影廠」的三劍客之一,也是虞哲光的同事與晚輩。他的祖父詹天佑,畢業於「耶魯大學」。即「中國鐵路之父」,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首批「留美幼童」。

1997年焦達以「摺紙片」傳承人的身份,於「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用膠片拍攝了由他設計並製作的,美國經典劇目 《芝麻街》一片中,「拆紙動畫」部分(中國TV版)。

1998年,中國版「芝麻街」在「上海電視臺」首播,受到廣大孩童們的喜愛。

此後,焦先生又成立了一家「造型設計」製作公司,專門從事戲劇、木偶、藝術造型、道具場景,以及大型展會模型的製作。

進入千禧年,公司參與上海「城隍廟」拓建改進項目。2006年在「城隍廟」(明永樂年間) 兩層儀門的橫樑上,製作了那把有名的大「算盤」。此算盤橫八尺高三尺,上下兩檔十三行,九十一顆算珠。算盤橫眉上刻著四個大字「不由人算」,令信徒遊客駐足「嘆望自肅」。曾聽焦先生講,整把算盤由柚木製成,珠子直徑20公分,總重量達500斤。

2009年其公司為「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史料館內中共早期黨員,被譽為「我國婦女運動先驅」的向警予烈士,完成了遺物複製製作。

2011年虹口區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擇址四川北路1468號(川北綠地公園),籌建「中共四大紀念館」。

建成後的紀念館,展廳面積1500平方米,由序廳、主展廳、影視廳和副展廳組成。焦先生的公司參與了「四大」房屋模型的製作,復原了當年的場景,使石庫門造型的房屋圖案,注入了時代元素。

2019年夏,我應邀前往公司進行了參觀。其間正逢員工為韓國大型展會製作卡通模型。車間裡擺放著各種工具及材料。通過交談,得知兩位「放樣」的師傅,都來自於原「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進入辦公室,桌上除了電腦外,還有許多製作樣品及得獎展品。這其中就有虞老當年摺紙片《大白菜》的複製品:二隻手拉著手,帶著紅蝴蝶結的小黃貓和手挎菜藍的小白兔。

這對展品及另一組小鴨,以及「狐狸與母雞」獲得了2017年大獎,並被法國「安納西動畫博物館」收藏。

為了保證參展,當年的展品共製作了二套。臨走前焦先生把剩下的那一套,手拉著手的「摺紙木偶」(小貓小兔)贈送給了我,真是受寵若驚。從虞老到邢師,再到焦先生及我們這一代,小小的木偶,傳遞著的是深深的情意和無限的眷戀。

6

持續了10年的文革宣告結束。1978年邢健接「虹口區教育局」調令,任職「復興中學」教導處。1984年9月,三千日本青年應邀來華,舉行「中日青年」友好聯歡。10月,邢師帶領復興「課外活動組」,應「上海廣播電視臺」邀請,參與了「中日青年」大聯歡活動,同日本青年一起,演出了宮澤賢治原作改編的木偶劇《銀河鐵道999》、《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1979年深圳建市。隨著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各項文化設施也提到了日程上。為了籌建深圳市「少年宮」,深圳市市長涵請上海市支援此項目。上海市政府派往深圳的3位專業人員中,邢師在列其中。

1984年邢師攜帶油糧關係,坐海輪經「台灣海峽」移居深圳。同年,邢師的獨子畢業於「復興中學」,考入「波士頓醫科大學」。

1986年在深圳市政府大樓,邢師剛參加完籌建工作會議,獨自一人在電梯裡用上海話,對著手機與當年「復興中學」的同桌、著名電影演員、時任「深圳市電視臺」副臺長的祝希娟通著話。電梯門開,走進來一位雍容華貴的夫人,看見有人進來,同電話裡打了聲招呼,禮節性地掛了電話。

那位夫人轉身用上海話對邢師說,你是從上海來的,是在這裡工作嗎。邢師答,從上海來深圳籌建少年宮。出電梯時,夫人再次轉身對邢師講,你願意到我這裡來工作嗎。

邢師禮節性地面帶微笑,同時一臉茫然地走出了電梯。夫人身邊的一位隨同,返身走到邢師身邊,遞上一張名片:這位是主席夫人林佳楣(國家主席李先念),方便的話請來一下辦公室。

1986年,邢師出任林佳楣(深圳)辦公室副主任,「中國婦女兒童保健教育(深圳)」諮詢部副主任,「深圳市兒童福利會」副秘書長。

1989年8月16日邢師夫婦在封關前,趕上了最後一班客機,前往美國參加其子的畢業典禮。同年應兒子之請,夫婦倆變換了簽證種類,留居於波士頓……

1991年邢師任職「巴斯夫化學公司」(BASF),它是世界最大的化工康采恩,在中國的南京、上海漕涇設有分公司。

1999年任職「雅倍生物公司」(ABB0TT),2020年「雅培」名列「福布斯」全球企業500強第158位,在中國擁有6千多名員工,總部位於上海。

自邢師夫婦定居於波士頓以來,即把當年「三打」中的木偶一一「孫悟空」及「布袋小猴」帶在了身邊。來美后,又把這種工藝,特別是把木偶製作及手工摺紙,作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帶到了波士頓。這種帶有強烈京劇臉譜圖案的「摺紙木偶」,從最初的「文協新春遊行」直到「中文學校」,從「生物公司」大堂再到「Boston兒童博物館」、「碧波地博物館」展覽與表演。

一年一度的波士頓「新春大遊行」。美國最大的華文報紙「世界日報」,在頭版刊登的標題為「孫悟空、豬八戒新年上街頭」。「高度為十呎的孫悟空、豬八戒等人偶,成為了最主要的亮點,受到當地各界人士的熱烈追捧」。而製作此「西遊記」人物並將其帶入盛會的,是「來自上海的藝術家邢健、邢共嘉夫婦」。

1995年至2008年,在這連續十多年的「新春大遊行」中,二位邢師從最初的「西遊記」人物,直到每年生肖卡通動物的製作,使得華夏的「新春盛會」更加熱鬧非凡。

2009年,邢師3週歲的小孫子,頭戴傳統虎頭帽,也行進在了遊行的隊伍之中……

7

整整半個世紀,時間來到了2018年。

2018年4月同學聚會,當年「取經」路上的師兄弟們歡聚一堂。從小學畢業到「復興中學」,這一晃40多年過去了。而我們師兄弟三人,二師弟進了交大,三師弟入了軍校,而我從日本留學畢業後,最終去了美國。

五十年過去了,當年的那些木偶,漸漸地離我們遠去,但是,它們在我們各自的心裡,卻是難以忘懷。

在這次聚會中,得知邢師八十年代末,定居於美國。5月與中斷了40多年的邢師取得了聯繫,7月,應邢師夫婦之邀,前往波士頓,參加其80壽辰晚會。

2018年7月7日,我應邀參加了邢師夫婦舉辦的生日晚會。在此之前,以「溧陽路二小」文藝宣傳隊」及「木偶組」的同學們,已在上海製作了一份「時光紀念冊」。在每一頁的相簿上,大家都選載了學生時代的相片,以及衷心的祝詞。也因此,這次前往波士頓參加宴會,嚴格意義上來講,我是帶著大家的囑託與祝福前往的。從紐約開車5小時,到達Bolton。見到久別的邢師,儘管相隔了近50年,但其藝術家氣質依然如故,銀髮白褲,一派風流倜儻。唯一感嘆的是,時光流失的痕跡,停留在了彼此的身上。

其間,我還見到了兒時的小夥伴邢舒(邢健獨子),倆人聊起了童年時的情景,越發地感慨。

自從「波士頓醫科大學」畢業後,邢舒曾去「歐共體」工作學習多年。如今,他已成為了一名「病理學」科學家。

十年前,入職「吉利德製藥公司」(Gilead Sciences)研發生物製藥。此次,「新冠病毒」爆發後,「吉利德製藥公司」,率先研製出抗擊「新冠病毒」的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2020年5月,「瑞德西韋」獲得美國藥監局(FDA)授權後,全美一直在分發「吉利德」捐贈的藥物。如今,該公司市值接近1000億美元。

作為晚會的主人,邢師非常忙碌,100多位賓朋,迎來送往寒暄應酬。也因此我倆之間並未說上太多的話,倒是邢夫人共嘉老師熱情地招待了我。拿出自制的點心,敘述著時間的長河和彼此的情形。

其實,共嘉老師那些年,「木偶組」裡我們常見。如今,坐在客廳的陽光下,看著面前娓娓道來的老奶奶,思緒萬千,感嘆著時光的飛逝,但在感覺上卻依然是如此的親切與熟悉。

當年,「三打」劇演出用的15個「杖頭木偶」,12個「手袋木偶」,外加一匹白馬的所有服裝,都是共嘉老師縫製。更為不易的是,那些有著金線雲海、絲絛垂掛的戲服面料,也都是共嘉老師從「群眾影劇院」旁,「四川裡」弄內的垃圾箱裡撿來的。

虹口的「群眾影劇院」坐落在四川北路上,文革前為區「越劇團」所在地,文革中那些「封資修」的戲裝被剪碎撕爛後,都被扔進了弄內的垃圾箱……

說起「群眾影劇院」,它與我們也有著不小的淵源。當年「木偶組」為「橫浜路小學」及「川公路小學」匯演,就是在「群眾影劇院」。

1948年,虞哲光的木偶劇《萬里長城》,首次公演於上海四川北路「虹光大戲院」(群眾影劇院)。

8

群眾影劇院」,地處上海市四川北路1552號。始建於1928年,1931年1月31日開幕,取名「廣東大戲院」,當年演出以粵劇為主(首演為廣東華國先聲女劇團),兼映電影。同年9月黃金榮接手,稱榮記「廣東大戲院」,兼演京劇。由於廣舞臺」(新廣路宜樂裡19號)在1932年年「一二八」戰火中被炸燬,「廣東大戲院」逐步成為滬上演出粵劇的唯一大劇場。1937年被日本人接收,後轉租與華人更名「中華大戲院」。

抗戰勝利後由國民政府中央「信託局」接收,更名為「虹光大戲院」,放映電影和戲劇演出。它也是上海放映蘇聯電影《列寧在十月》的早期影院之一(1947年)。

1928年北伐戰爭勝利後,虞哲光加入國民黨,出任國民黨「無錫縣黨部」宣傳幹事。同年,由中共「無錫總工會」主席嚴樸,秘密發展成為中共黨員。「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由於其親共的立場,以「赤化罪」被拘捕關押,並清除出國民黨,後經獲救避走上海。

1947年虞哲光攜同五位左翼文化人(鄔雪鈴、周伯勳、虞哲光、張友良、章中賢、劉導),組建了上海「聯發影業公司」,集資投入「虹光大戲院」,於同年11月隆重開業。

開業那天,四川北路人頭攢動、水洩不通。開幕典禮上,著名電影演員白揚、張瑞芳、舒繡文、秦怡小姐前來剪綵,典禮後放映了「環球影業公司」出品的五彩影片「風流情俠」。

「紅光大戲院」連著上了兩天報紙頭版新聞,可第三天的新聞卻讓人笑不出來,由於沒有給當地的流氓老頭子拜碼頭,劇場內近20來張皮椅面,被刀片劃成了一個個大大的叉叉。

虞哲光出任「聯發影業」常務經理,而「紅光大戲院」,也成為了「左聯」文化人的又一聚集點。同時,它也為田漢等人組織的進步文化演出活動,提供了場所。

1947年,田漢北上解放區前,為躲避國民黨搜捕,就秘密地住在了虞哲光位於虹口塘沽路「生葆裡」(塘沽路1007弄12號),家中的亭子間近兩個月。

在這段時間,田漢為其拍攝木偶劇《長生殿》影片,寫了許多想法與建議。可惜,文革中他也沒落好,受其牽連,這條長長的文藝黑線中就有虞哲光。

「左聯」全稱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魯迅為「旗手」的革命文化團體。

1930年3月,在上海竇樂安路233號(多倫路201弄2號),「中華藝術大學」內,宣告成立。主要成員:魯迅、矛盾、田漢、周揚、胡風、柔石、夏衍、丁玲、郭沫若、周而復,夏徵農、鄭伯奇、馮雪峰、陽翰笙、郁達夫、潘漢年等50餘人。

我手中有一張粉色硬紙,四周滾邊壓花的「邀請函」,它是當年虞哲光及朋友經營「紅光大戲院」開幕那天的請柬。

豎版的「邀請函」右邊寫著:茲訂於十一月八日(星期六)下午三時舉行開幕典禮,恭請白揚、張瑞芳、舒繡文、秦怡小姐剪綵,並放映「環球影業公司」出品「風流情俠」五彩影片恭候。

請柬的左側印著,憑柬請在票房劃號入座。地址:四川北路虯江路口。請柬的中間部分,上方印著「光臨指導」,正中「紅光大戲院」,下面為六位合夥人的名單,虞哲光排第三位,排第一的是鄔雪鈴,第二為周伯勳。

由於「紅光大戲院」的原因,因此,把這兩位排名在虞哲光前面的前輩生平,放在了這篇文章中,也讓我們來共同緬懷,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化人的經歷與風釆。

9

鄔雪鈴(1920年-2011)生於上海,音樂理論家、教育家、作曲家。是虞哲光經營「紅光大戲院」6人中的唯一女性。

1936年其師從冼星海學習指揮,走上了以音樂為武器的抗日救亡之路。1939年《黃河大合唱》正式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次公演,鄔雪鈴擔任首演指揮,出色地完成了這次歷史性的演出,時年19歲。

1945年抗戰勝利後,她受黨組織委派,回到上海做地下工作,秘密中轉黨內同志。1947年出任「上海廣播電臺」合唱團指揮。1949年5月鄔雪鈴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管會」代表的身份,負責接管上海市的全部電影院。

新中國成立後,鄔雪鈴出任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處」處長,「中央歌舞團」團長。1970年下放至咸寧「文化部五七幹校」。1978年文革結來後,出任「人民音樂出版社」副總編輯直至離休。

周伯勳(1911-1987)陝西臨潼人。著名電影藝術家、編劇、「左聯」成員。他是虞哲光經營「紅光大戲院」6人中的一位電影演員。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作為進步學生的代表,周伯勳逃亡上海。在上海經陝西同鄉、「左聯」大老、「上海藝術大學」教授鄭伯奇的推薦,進入「藝大」學習。

1930年由田漢介紹加入「左聯」。1931年「左聯」中共電影小組,為了加強左翼電影人的力量,派其進入上海「藝華影業公司」,協助在「藝華影業」擔任編劇的田漢、陽翰笙開展工作。抗戰勝利前夕,在黨的指示下,與司徒慧敏等人共同籌建「崑崙影業公司」。抗戰勝利後,他同上海「聯華影業」一起拍攝了《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轟動中國影壇的經典之作。

新中國成立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文革中,由於三四十年代老電影人的歷史舊賬,於1967年11月被捕,屬於受迫害比較嚴重的對象,原因是同「江青同志」一起拍過電影。

1950年,經時任「軍管會文藝處」副處長於伶的幫助,鄔雪鈴的協調,將六人共同經營的「紅光大戲院」轉讓給了「上海警備司令部」。從而使得虞哲光等人,在文革中少一頂不法「資本家」的帽子。

「聯發影業」經營的六人中,一人遭逮捕,五人下放「五七」幹校,二人自殺。其中張友良為「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副廠長(1938年在武昌加入「抗日演劇九隊」,1941年參加了由周恩來親自領導,田漢、杜宣直接負責的「新中國劇社」)。

1966年虞哲光被定為「反動學術權威」,靠邊審查。文革中作為揪鬥對象遭受迫害。1969年下放至奉賢「五七幹校」勞動改造。1975年再次因「莫須有」的政治歷史問題,審查未決,被迫離廠不得工作。1976年文革結束後,恢復了「美影廠」內編導(一級導演)的創作。

1951年為了滿足駐滬部隊觀看電影、戲劇等活動場所的需要,由「上海警備司令」接管「紅光大戲院」,改名「華東公安部隊大禮堂」。

1952年警備部隊將其交給「上海市文化局」,市文化局轉交給「華東影片公司」管理,更名「和平電影院」。同年9月,「華東影片公司」又退還市文化局,逐改名為「群眾電影院」。

1953年大修,同年12月竣工,開業後改名「群眾劇場」,專演各種地方戲劇、電影。1968年文革中,再次更名為「群眾影劇院」。

1995年再次修建改造,將觀眾廳改在二樓,觀眾席減為620座。1996年竣工開業,形成一個集戲劇演出、電影放映、遊戲遊藝、咖啡屋等一體的多功能影劇院。

上海「群眾影劇院」,從1985年被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政府」,命名為「區文明單位」後,1991年-2006年度,連續被命名為區「文明單位」。

2012年閉門謝客後,這裡先後掛上了「常熟紅木傢俱展」和「廣東傢俱展」的招牌。如今,隔著鐵柵欄,能看見樓內右側的牆上,貼著2018年市政通知。對稱式的一樓大廳,則沉浸在昏暗之中,整幢劇場處於荒廢狀態,沒有近期活動的跡象。劇院大門外,左上方的牆上,掛著一塊「優秀歷史建築」的銅牌……

10

「筋斗雲東翻身,蓬萊在指呼之間。

悟空為甚飛來,不求仙丹求友誼 。

蝴蝶喜舞碧雲,麗花開一齊」。

這首日本俳句(詩),是虞哲光的摯友宮原大刀夫寫的。

宮原大刀夫原「日中友好話劇人社」秘書長,「銅鑼木偶劇社」社長,中日戲曲交流的先行者,也是當年焦達去日本留學時的恩師。

1982年宮原大刀夫秘書長率團訪問上海,虞哲光會長同他進行了各項演劇交流,臨行前,他對虞老說,「您是前輩,我們是您的學生」。

1983年應「國際木偶聯盟」日本中心的邀請,虞哲光會長率領「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代表團赴日訪問,再次同宮原大刀夫親切相見。

2019年,在相隔了13年後,焦達再次到達日本,拜訪了已93歲高齡的恩師宮原大刀夫及夫人。想當年在日留學時,就是在恩師的指導下學藝學文。

2020年1月15日,邢健夫婦倆及兒孫一行四人,從印度入境中國,正趕上國內的疫情開始肆虐(原定3月1日回美)。

按照邢師的說法,這是驚心動魄的二星期,全家人一路奔波,於27日從貴陽到達深圳,再從深圳陸路抵達香港,29日坐飛機回到美國。

回美后,按照規定,入住郊區酒店,自願隔離二星期,幸喜全家未受感染。在微信中,邢師自述如今年齡大了,每毎夢中都是兒時和青年時期的往事……

自3月15日政府要求非緊急行業全面停工以來,自己在家每天吃吃睡睡,原先還算勻稱的身材,肚子終於也鼓了起來。

7月1日公司全面復工,生活又開始按部就班地回到了原來的軌跡中。

在將近120天的時間裡,心中的思念卻是沒有停下。那故鄉的老母親,「餘慶坊」的老弄堂,兒時的小學校,還有在夢裡都會出現的「孫悟空」。

夢中的木偶」、「遠去的木偶」。是我寫就的兩篇相連的文章,在文中記載了許多的人與事,特別是後一篇,正值疫情期間的情緒低落時,所以一直拖到7月才算完成。

只是,在我的記憶深處,無論是人生的順境還是低谷,童年的那段木偶情結,早己深深地植入了記憶中。儘管,我並未進入這一行業,但兒時的經歷,已經溶入了我的生命中。如今,在我手機收藏夾裡,收入了許多「杖頭木偶」,以及歐美街頭「提線木偶」的視訊。

木偶也成為了我揮之不去的悠悠之情……

長橋月-人偶情

三載木偶,相思人同瘦。

多少情懷不老,我猶去,心依舊。

四季春秋,小樓聲聲秀。

最是猴兒難忘,那些事,當年友。

2020年夏於費城

鳴謝:楊雁翎先生賜稿分享!

相關文章

東漢才女班昭:中國最早的女數學家

東漢才女班昭:中國最早的女數學家

誰是有史記載的第一位女數學家?一般史書都認為是希臘的希帕蒂婭(Hypatia,約公元370—415)。實際上,早在希帕蒂婭之前300多年,中...

橫浜橋(上)作者:楊雁翎

橫浜橋(上)作者:楊雁翎

橫浜橋 (上) 楊雁翎 「搖啊搖,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都說童年的印象,會跟隨你一輩子。二十多年後,再一次回到兒時居住過的地方,心中感慨...

橫浜橋(下)作者:楊雁翎

橫浜橋(下)作者:楊雁翎

橫浜橋 (下) 楊雁翎 春暖花開,萬紫千紅。 這裡有申城的煙雲,有浦江的璀璨,有虹口曾經的繁盛,還有四川北路那些人間煙火般的弄堂以及那座座小...

上海同名最多的弄堂

上海同名最多的弄堂

上海同名最多的弄堂 楊雁翎 上海弄堂「同名同姓」的非常多。1950年政權更替初期,全市有弄堂9000多條,到了1997年㡳,約有4000條左...

什麼是「南蠻」?

什麼是「南蠻」?

NO.1925-什麼是「南蠻」 作者:那日蘇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熟讀過《三國演義》的人一定對南蠻這個名詞不陌生...

什麼是「南蠻」?

什麼是「南蠻」?

什麼是南蠻 作者:那日蘇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熟讀過《三國演義》的人一定對南蠻這個名詞不陌生,他們生活在蜀漢南中地區,長期與劉備...

熱帶病,非洲特別多

熱帶病,非洲特別多

NO.2191-什麼是熱帶病 作者:子昱 校稿:辜漢膺 / 編輯:金槍魚 18世紀中期,法國著名博物學家布豐(Georges Louis L...

俄羅斯為什麼管中國叫契丹?

俄羅斯為什麼管中國叫契丹?

國家名稱的誕生 作者:朝乾 / 編輯:金槍魚、Alicia 1986年,已故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訪華時,將一封遲到了384年的信送給了中國。...

俄羅斯為什麼管中國叫「契丹」?

俄羅斯為什麼管中國叫「契丹」?

吾國吾名 作者:朝乾 / 編輯:金槍魚、Alicia 1986年,已故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訪華時,將一封遲到了384年的信送給了中國。這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