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2211-土耳其少壯派改革
作者:Andy
校稿:朝乾 / 編輯:撲稜蛾
1908年,奧斯曼帝國爆發革命。青年土耳其黨人振臂一呼,帝國在歐洲的新軍響應者雲集,奧斯曼蘇丹哈米德二世見事不可為,只能宣佈恢復憲法和議會。
蘇丹專制已經不合時宜,自然會人心背離
這種情況下,只要有人帶頭,就勢不可擋
(圖:壹圖網)▼

革命也給奧斯曼境內的諸多少數民族帶來了希望,希臘人、亞美尼亞人和猶太人歡欣鼓舞,在報紙上喊出「我們都是奧斯曼人」的呼籲。這個老邁的「歐洲病夫」似乎又有重振的跡象。
然而好景不長,之後的奧斯曼沒能實現中興,反而在十年之間退出了歷史舞臺。
全盛時期的奧斯曼幾乎頂在維也納的臉上
但是到一戰前,奧斯曼的勢力實際上已經與現代土耳其相差不大,在亡國前,奧斯曼土耳其也多次試圖改革,無奈皆以失敗告終▼

少壯派的下克上
自1683年維也納之戰之後,奧斯曼就沒能在歐洲取得大進展,疆域反而在各種外部內部問題作用下,日益縮小;同時,奧斯曼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也十分尖銳。
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一頁風雲散,變幻了時空
(圖:shutterstock)▼

有的奧斯曼人已經認識到國家的落後,一位詩人寫道:「我走遍了異教徒的各個地方,我看到了城市和高樓;我徘徊於伊斯蘭的境內,我看見的只是一片廢墟。」
歷史的秒針,已經走到了現代的前夜
曾盛極一時的奧斯曼,此時裹足不前
(賣鴉片,圖:wiki)▼

甚至連奧斯曼的屬國埃及,都因為西化變法而強,反過來把宗主國打得灰頭土臉。種種刺激之下,奧斯曼統治者發起了土耳其版「洋務運動」,其中,以1839年開始的坦齊馬特改革(Tanzimat)最為聲勢浩大。
這是一次試圖向現代化邁進的嘗試
發起者希望藉此砸碎禁錮奧斯曼的鐐銬
(紀念畫,圖:wiki)▼

回過頭看,這場改革雖然有歷史侷限,但仍取得了不錯的成果:有了一定的現代化物質基礎;一部世俗化的立憲憲法;一個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的精英階層。
奧斯曼境內的圖書館,與歐洲無異(圖:wiki)▼

1876年,奧斯曼通過立憲憲法後,在次年舉行了歷史上第一次議會選舉;穆斯林,基督徒和猶太人按人口比例獲得席位,後兩者的席位加起來略微高於穆斯林。
雖然略微高出,但基本盤還是在穆斯林手裡
基督徒和猶太人向來不對付,不可能聯合一致
(圖:shutterstock)▼

這場改革,勾勒出一個十分美好但難以實現的大奧斯曼主義設想:既要堅持蘇丹制度,又要堅持民主自由原則;既要保持奧斯曼帝國境內伊斯蘭教和穆斯林的主體地位,又要做到帝國臣民無論宗教和種族一律平等。
總之,一人之下,萬民平等(圖:shutterstock)▼

這種「既要又要」的改革註定無法走遠。而且,奧斯曼並沒有通過變革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
1878年,與俄羅斯的戰爭失敗,讓奧斯曼失去了巴爾幹地區的大片土地。早就對改革心懷不滿的蘇丹哈米德二世趁機廢止改革,推行專制,坦齊馬特改革半途而廢。
事後,奧斯曼給沙俄的戰爭賠款足足2億盧布
直接養肥了沙俄(圖:shutterstock)▼

雖然政治改革幾乎停滯,但之前在經濟、教育方面的改革效果開始顯現,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官僚、知識分子、軍官、學生迅速增加,他們都傾心於西方,尤其是來自法國的思想和政治制度,蘇丹的專制加速了自身的倒臺。
比如馬爾馬拉大學,差不多就在這時創辦
對了,埃爾多安是知名校友(圖:壹圖網)▼

在當時的奧斯曼,各類政治團體開始湧現,他們雖然是社會的極少數,但佔據的多是國家的要害部門。在歷了發展與整合後,該群體逐漸形成「統一與進步協會」,西方稱其為「青年土耳其黨」。
1908年革命後,青年土耳其黨結束了地下狀態,成為奧斯曼的焦點,走到了政治舞臺的中心。
那個後來左右了土耳其歷史進程的男人
這時作為該組織成員,親歷了這個時代(圖:wiki)▼

當家之難
但奧斯曼的守舊勢力沒有放棄掙扎。1909年,他們發動政變把青年土耳其黨驅除出首都。
後者回到馬其頓的大本營,再度揮師平息政變,結果是哈米德二世被廢黜,青年土耳其黨人另立其兄弟為蘇丹,是為穆罕默德五世,並制定了新憲法,形成了「虛君」的政黨議會政治。
《紐約時報》曾詳細報道過他的即位典禮
事實證明,君主立憲也不適合土耳其(圖:wiki)▼

此時,君士坦丁堡內黨爭不已,而咫尺之外就是步步進逼的巴爾幹各族聯軍。革命之後的領土危機更甚以往。
1908年,保加利亞宣佈獨立,奧匈帝國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里特島納入希臘版圖。1909年,阿爾巴尼亞起義,宣佈脫離奧斯曼。
1911年,義大利佔領奧斯曼的北非屬地利比亞。1912-1913年,巴爾幹同盟與奧斯曼爆發戰爭,導致後者在東南歐的屬地喪失殆盡。
巴爾幹和北非是奧斯曼帝國重要組成部分
僅僅過了三十多年,這兩地就已風雨飄搖
失去了外圍緩衝帶,奧斯曼幾乎只能退守小亞細亞
(1874年狀況)▼

此時的青年土耳其黨是在野狀態,趁勢發動政變。1913年1月,陸軍大臣恩維爾、內務大臣塔拉特和海軍大臣傑馬爾發動政變,建立三巨頭的軍事獨裁,取締反對派政黨。
而巴爾幹同盟那邊,因為瓜分領土不均而大打出手。恩維爾趁機反攻,重新奪回奧斯曼舊都埃迪爾內,這來之不易的勝利,僅僅帶來了首都附近的彈丸之地。
這年,三巨頭中權柄最重的恩維爾神氣十足
他必料不到,幾年後自己會流亡中亞,死於亂軍
(圖:shutterstock)▼

小小勝利,讓一直吃敗仗的奧斯曼人激動不已,青年土耳其黨和恩維爾也獲得了空前的聲望,恩維爾甚至娶了蘇丹之女,榮升國戚。
但這掩蓋不了慘痛的現實——奧斯曼的人口和疆域銳減,就連土耳其青年黨的大本營北馬其頓,以及眾多奧斯曼精英在巴爾幹的故鄉,都已淪為異域。
由於大量領土和人口的喪失,奧斯曼帝國的多元性大大降低,曾經主張各族各宗教平等的奧斯曼主義失去了現實基礎,而奧斯曼境內各族的民族意識高漲,在歐洲的策動下紛紛謀求自治或獨立。
19世紀希臘獨立戰爭的勝利,就是最佳示範
(獨立慶典,圖:shutterstock)▼

反過來,這也刺激了奧斯曼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戒心。奧斯曼主義逐漸淡去,民族主義色彩日益濃厚,壓迫性的同化政策反之又刺激了奧斯曼境內的少數族群。
如此惡性循環,奧斯曼開始出現了由邊緣向腹心層層剝離的瓦解趨勢。
這時候,奧斯曼帝國內外交迫,矛盾深重
人心一散難再聚(示威,圖:wiki)▼

押寶德國,窮途末路
奧斯曼雖然搖搖欲墜,但真正讓它解體的,還是一戰的戰敗。而導致其被綁上同盟國戰車的,正是土耳其青年黨的親德政策。
長期以來,沙俄和奧匈帝國都是奧斯曼的心腹大患,尤其是俄國更有奪取君士坦丁堡的野心。
自詡東羅馬繼承者的沙俄,始終虎視眈眈
幾百年間,它和奧斯曼打了十幾次全面戰爭
(圖:shutterstock)▼

英法兩國,則是其傳統盟友。因為他們有遏制沙俄擴張的需要,在奧斯曼多次被俄國入侵的時刻,都出面調停干預。
英法的資本和技術也參與到奧斯曼的近代化過程中。法國的思想文化,對奧斯曼的開明人士有巨大吸引力,土耳其的革命很大程度上源於法國大革命的政治理想。巴黎也是土耳其青年黨長期的海外總部。
比如,奧斯曼統治下的希臘城市薩洛尼卡
此地深受法國思想薰陶,凱末爾就出生在這
(圖:壹圖網)▼

隨著歐洲大國博弈局勢的改變,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集團形成,英法選擇了俄國,而德奧集團想拉奧斯曼入夥。
德皇威廉二世拋棄俾斯麥的謹慎外交,積極展示力量,奧斯曼也在尋求新盟友。雙方一拍即合,德系的資本和技術大量湧入土耳其。
威廉二世(左三)是重形象、講排場的人
他的左手有萎縮症狀,被軍服巧妙遮掩了
(訪問奧斯曼,圖:Flickr)▼

1910-1913年,從德國運往奧斯曼的鐵軌和枕木總計價值超過1900萬金馬克。德國在奧斯曼獲得極大利潤,後者的基礎建設也得到了發展。
前面提到的恩維爾,曾任駐德武官,歸國後也是個十足的親德派。他說過:「土耳其是土耳其人的,但要有德國幫助」。
當時,德國陸軍被認為是最具效率的軍隊
所以,奧斯曼陸軍的訓練方式也以德為師
(圖:壹圖網 & Flickr)▼


1914年8月2日,土耳其內閣的三巨頭與德國簽訂一項秘密盟約,奧斯曼加入同盟國集團。
在德國協助下,奧斯曼制訂了龐大的作戰計劃,恩維爾在開戰之初也一度率軍遠征高加索,但卻一敗塗地。
同時在中東戰線,奧斯曼帝國也沒撈著好
英國軍官勞倫斯策動阿拉伯人襲擊奧斯曼▼

事後,恩維爾推脫責任,認為是出了內奸,下令強行遷移亞美尼亞人,並縱容庫爾德人在沿途襲擊,製造了震驚世界的亞美尼亞大屠殺。
直到今天,土耳其政府仍然否認發生過屠殺
(圖:壹圖網)▼

奧斯曼雖然沒能在戰爭中收復失地,但牢牢守住了達達尼爾海峽,封鎖了黑海,對沙俄的崩潰起到了極大作用。
只要掐住達達尼爾海峽和伊斯坦布爾
黑海立馬變成一個封閉的大號池塘▼

一戰之中,奧斯曼共在九條前線激戰,動員了280萬人,陣亡75萬人,傷亡比例在參戰國中最高,結果換來了戰敗亡國的下場。
一頓操作猛如虎,結果被英屬印度騎兵俘虜
(圖:shutterstock)▼

1918年10月30日簽訂的《摩德洛斯停戰協定》,標誌著青年土耳其黨人政權的倒臺;11月4日,統一進步黨決定自行解散,黨魁恩維爾帕夏等人逃亡國外。
曾橫亙歐亞的奧斯曼帝國,開始解體
最後坍縮成了我們今日所見的土耳其
(瓜分,圖:壹圖網)▼

而等待奧斯曼的,是肢解它的《色佛爾條約》。但同時,這也是現代土耳其的起點。
在這個歷史時刻,土耳其選擇了穆斯塔法·凱末爾,這位務實篤行的前青年土耳其黨人,將負擔起重塑這個國家的使命。
他改變了土耳其,把這國度硬拽進文明世界
結果百來年後,埃爾多安又給改回去了
(圖:shutterstock)▼

參考文獻:
1.(美)史丹佛·肖著,許序雅、張忠詳譯:《奧斯曼帝國》,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美)小阿瑟·戈爾德施密特、勞倫斯·戴維森著,哈全安、劉志華譯:《中東史》,東方出版中心2015年版。
3.王三義:《少數民族與晚期奧斯曼帝國的社會改革》,《世界民族》,2011年第6期。
4.朱克柔:《青年土耳其黨人的歷史作用》,《世界歷史》,1980年第3期。
5.殷麗娟:《土耳其憲政的起源》,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6.蘇聞宇:《「奧斯曼主義」思潮始末—簡析「奧斯曼主義」與「泛突厥主義」之異同》,《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