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城廂四大望族逸事

01

喬氏家族和最樂堂

喬家路143號,據傳為明末將領喬一琦故居遺址,西側藥局弄口牆上釘著「最樂堂遺址」的銘牌,目前被列入文物保護點。

對於這樣難得一見的明代遺存,古建築愛好者們紛紛慕名而來,但是,在藥局弄轉了一大圈卻並沒能找到故居的遺址。既然喬將軍的故居在喬家路143號,為什麼要把「最樂堂遺址」的牌子掛到藥局弄口去呢?另外,這裡是否真的是喬一琦將軍的故居呢?

喬氏宗譜八卷「最樂原始」

–圖片來自徐大緯

我們在喬氏宗譜八卷中找到一篇喬先格(主修民國版《喬氏宗譜八卷》)寫的「最樂原始」一文,原文如下:

「最樂原始」

最樂杮澤為海上中丞第 光烈公堂匾也 光緒中葉第宅易主額委墜地我弟慎德念先澤之將湮也最樂額歸懸之中堂而杮澤則不知棄於何所維溯最樂肇自前明廢棄於季清然斯堂廢而額棄以棄而復樹其廢興遇合經數百年輾轉相尋中若有主者是欲使我後人知為善最樂之足以儲祥餘慶而勤勉奮興孳孳不懈以求副此名也可不勉乎哉

先格又識

該短文給出有關最樂堂的重要資訊,全文大意如下:

「最樂堂」的出處

「最樂杮澤」是滬上中丞第(喬)光烈公家廳堂上懸掛的匾額上的字。光緒中葉,這所宅第換了主人,那匾額也掉落到了地上。我弟弟慎德想到先祖的恩德將要被湮沒,於是將「最樂」匾恢復懸掛在中堂,然而「杮澤」匾就不知道被丟棄在哪裡了。追溯那「最樂」一說是從明朝開始,廢棄於清代。那廳堂廢棄,匾額也丟棄了。丟棄後又重新被掛起來,百年裡分離又合,相互輾轉尋找似乎有人有意在做,以此讓我們後代知道為善是最快樂的事,這足以可以家庭祥和多有好境況,勉勵後輩奮發圖強,勤勉不懈怠,以此做到名副其實啊,我們怎麼可以不努力呢!

先格再識

這篇勵志的短文確定了最樂堂是喬光烈的故居,同時,也確定了這是一座明代宅第,廳堂裡曾經懸掛過「最樂杮澤」的匾額,所以,該宅第得名「最樂堂」。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沒有提及喬一琦將軍的名字,喬一琦將軍是喬光烈的前輩,如果此處在歷史上曾經是喬一琦將軍的故居,作為喬氏家族負責主修族譜的晚輩喬先格,一定會在文中提及而絕不可能被忽略。

「最樂堂」由喬一琦提額–圖片來自[同治上海縣治]

據《同治上海縣誌二十八卷園林第宅》二十二頁述,「最樂堂」喬光烈宅由明代喬一琦書額,喬一琦是文武雙全的將軍,是明代名將,又是頂流的書法大家。今存所著18首詩的草書帖和在上海法華寺(明代名觀音禪寺)所書《金剛經》石刻,原並立南市也是園,現都藏於上海市博物館。

喬光烈是清乾隆丁巳進士,湖南巡撫,甘肅布政使。由最樂堂匾額由喬一琦題額一事屬實,可以推斷這座明代建築「最樂堂」是喬光烈的祖宅,同時,也可以肯定「最樂堂」不是喬一琦將軍的故居。據《徐光啟家世》315頁述;喬光烈的祖父喬恩是喬一琦的從孫(兄弟的孫子),據《喬氏宗譜八卷》記載,喬一琦(第四十一世)是喬綱(第三十五世)的後代,喬光烈(第四十四世)是喬紀(第三十五世)的後代,喬鋼和喬紀是親兄弟,都是喬鎮的兒子,喬光烈是喬一琦的曾侄孫,相差了四代,也許他倆很可能從來沒有見過面呢。

最樂堂航拍圖–拍攝來自壽幼森

最樂堂地籍圖–圖片來自徐大緯

藉助於建築攝影家壽幼森先生的無人機航拍照片,「最樂堂」的東、西兩側廂房的缺角,格外顯眼,它們是明清時期民居為了防禦倭寇侵襲而留下的特殊印記,這類古代上海民居一直沒有被學界重視,也沒有任何命名,現在,我們暫時稱它為「帶小天井的絞圈房」(或「帶小庭心的絞圈房」),它們是上海地區的古代特色民居,源於江南民居,又有別於江南蘇式宅院,因為它們的廂房屋頂是雙坡的。

喬徐聯姻–圖片來自[

上海年鑑1852

另外,據《上海年鑑(1852)》170頁記載:「徐夫人,光啟四世孫女,喬光烈妻」。即徐光啟的重孫女和喬光烈聯姻,上海老城廂望族之間的聯姻,並不鮮見。

下述列表為「喬氏家族家譜摘錄」,僅用作梳理喬氏一門英烈的族譜關係之用,喬氏家族枝茂葉繁,其他與之無關聯者未列入其中。

第三十三世喬彥衡

進士,明洪武年間舉家遷南匯八灶(後隊)。後遷上海城邑(喬氏宗譜八卷 卷二),衣冠墓家在小南門內永興橋薛家浜南原。(喬氏宗譜八卷)

喬家祠堂在六團八灶港北小普陀鎮,1806年為川沙六團長橋五隊,後重修,現已不存。

第三十四世喬鎮

遷邑治藥局弄。(喬氏宗譜八卷 卷二)

喬鈞
第三十五世喬紀

遷北橋鎮。(喬氏宗譜八卷卷二)

喬綱

遷南橋鎮。(喬氏宗譜八卷卷二)

喬樸
第三十六世喬章喬益喬瑜
第三十七世喬榛喬嶽喬經
第三十八世喬密喬積喬晟
第三十九世喬守義喬訓喬鏜

川沙人,抗倭寇英雄,鄉里建祠。

第四十世喬涇喬懋敬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官至廣西右布政使。(清葉夢珠《閱世編》閔行喬氏,喬懋敬官至方伯)

喬木(1536.10.21-?)

川沙人,抗倭寇英雄,隆慶二年(1568年)考取進士,官吉安太守、福建參政,致仕後回川沙老家。

第四十一世喬英魁喬一琦(1571-1619)

祖居法華鎮高封橋,萬曆三十一年武科舉人,奉命出征朝鮮,兵敗後,投崖自盡。

曾蒙冤入獄,出獄後投靠堂叔喬英時,居法華鎮。投崖自殉後御賜錢財建特祠於法華鎮西三里處喬家宅。

喬拱宸(在京城做官),喬拱宿(「授光祿寺署正,擢兩浙鹽運副署運使」),喬拱壁(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官至南京兵部郎中、湖廣僉事)
第四十二世喬恩喬恆喬煒(喬拱宸子)

遷居到上海,建也是園。(葉夢珠《閱世編》的記錄)

第四十三世喬起鳳喬世忠、喬世臣、喬世爵
第四十四世喬光烈(?-1765)

乾隆二年進士,官至湖南巡撫,罷再起,授甘肅布政使。居喬家路143號祖宅——最樂堂。

注:上述列表僅用作梳理喬氏一門英烈的族譜關係之用, 喬氏家族枝茂葉繁,其他與之無關聯者未列入其中。

02

陸氏家族和書隱樓

陸氏家族和書隱樓

《淞南小隱》圖–圖片來源於網路

《淞南小隱》圖由元末明初畫家、詩人、楊基所繪製,2005年嘉德拍賣公司春拍成交價198萬元,2008年保利公司春拍成交價392萬元。全圖構圖精美,筆墨細膩,意境清幽。這幅畫背後的故事將告訴你,陸氏家族和「書隱樓」的密切關係。

二十八卷「第宅園林」–圖片來自[同治上海縣治]

「日涉園三十六景」之一–圖片來源於網路

老城廂城東,今天燈路臨街曾經有一座園林——日涉園,為明代上海三大名園之一。上圖《同治上海縣誌》二十八卷「第宅園林」十九、二十頁記載:「……日涉園(陳)所蘊別業……有竹素堂友石軒五老堂嘯臺後歸陸明允……」(見上圖),大意是日涉園是陳所蘊(明代萬曆進士、刑部主事、太僕少卿)的別業(建於1592-1610年),內有三座宅子,分別稱「竹素堂」、「友石軒」和「五老堂」,它們並不是「書隱樓」。

陳所蘊在日涉園建成後,邀請上海及周邊的社會名流來此作客,並請人將花園中的三十六景繪成畫,畫上配有主人與客人的唱吟詩,合稱「日涉園三十六景圖」,該圖曾經珍藏於日涉園的「五老堂」內。查同治上海縣誌卷二十二頁曰,在城內曾經有為陳文祥、陳理、陳所蘊立「三世參知坊」為陳所蘊立「」囧侍清卿坊」,所以,陳氏家族也可算老城廂的諸姓望族之一。

沈初題「書隱樓」匾額–圖片來源於網路

清康熙年間,上海明代名人、進士陸深(與徐光啟堪稱上海文化的雙碧)的侄孫陸明允從陳所蘊手中購入日涉園,乾隆年間,其孫通奉大夫舉人陸秉笏在園內增建藏書樓「傳經書屋」,這就是「書隱樓」的前身。其子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陸錫熊,為乾隆二十六年進士,總纂《四庫全書》,重華宮侍宴,獲乾隆皇帝御賜《淞南小隱》圖,並御題七言絕句一首(詳見上圖《同治上海縣誌》二十八卷「第宅園林」第十九頁),欣喜之餘,陸錫熊將「傳經書屋」改名「淞南小隱」,並和「淞南小隱」各取一字,改宅院名為「書隱樓」,並請《四庫全書》副總編纂沈初題「書隱樓」匾額。另,「日涉園三十六景圖」後歸陸氏,珍藏於「傳經書屋」內。

「書隱樓」是陸氏家族祖孫三代的傑作,

然而,

之前一直被各類建築著書謬傳為是沈初所建。

巧合的是,同治上海縣誌記載乾隆皇帝御賜《淞南小隱》圖的圖名正好和陸錫熊父親陸秉笏的別號相同,於是為「傳經書屋」改為「淞南小隱」這件事,敬奉奎文,以志恩遇,《同治上海縣誌》二十八卷「第宅園林」第二十頁對此有所記載:「淞南小隱並敬奉奎文以志」(見前圖所示)。

「書隱樓」地籍圖–圖片來自王安宇

「書隱樓」地籍冊–圖片來自王安宇

清光緒七年(1881),書隱樓被郭萬豐船號購得(之前,曾經為上海人趙文哲購得,1881年由趙後人轉賣)。查「上海民國22年滬南區地籍圖16號30坵地塊」為「書隱樓」的用地範圍,地籍冊94頁標出其業主為郭杏南、郭蔭葵和郭醉六三人,他們是同族的堂兄弟,作為老大的郭杏南,在政權更替前買斷了全部產權,並在1946年的產權證上寫上了郭俊綸等六位子女的姓名。可惜,書隱樓長期陷入繼承紛爭之中,修繕工作被長期擱置,一直未能得到解決。

幸運的是,書隱樓這座歷經258年風雨的上海市文物保護建築,已經收歸國有並正式開始搶修和維護,相信不久的將來,書隱樓將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市民的面前,煥發出老城廂上海古建築的特殊魅力。

03

徐光啟故居和祠堂在哪裡

徐光啟,上海人,萬曆進士,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他是明代著名的科學家和政治家,我國介紹和吸收歐洲科學技術的開拓者。對這樣一位上海名人,他的祠堂、故居、舊居和祠牌,是否還存在?到底在哪裡?是上海市民、學者、文物保護工作者們和古建築愛好者們期盼解開這個疑團。

徐光啟宅「今毀」–圖片來源於[同治上海縣誌]

《同治上海縣誌》卷二十八第二十一頁述:「徐光啟宅在太卿坊有後樂堂尊訓樓今毀」。舊志裡所指太卿坊,就是現今的光啟南路(舊時太卿坊大街),徐光啟宅「今毀」,令人失望。那麼,徐光啟宅真的毀了嗎?徐光啟祠堂和祠牌究竟還在嗎?

「徐光啟祠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銘牌–拍攝來自周飛華

光啟南路232號1號牆上掛著「徐光啟祠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銘牌,說明徐光啟祠堂依然存在。但是,到此踏訪者卻失望而歸,因為,這裡是一個大雜院,有的只是一堆違章搭建的民居,完全沒有祠堂的蹤影,掛保護銘牌的低矮小樓寬度僅3米,不可能是徐光啟祠堂,怎麼辦?

徐光啟祠堂舊況一--拍攝來自周飛華

徐光啟祠堂舊況一–拍攝來自周飛華

徐光啟祠堂舊況二--拍攝來自周飛華

徐光啟祠堂舊況二–拍攝來自周飛華

輾轉到光啟南路250號6號,原住民告訴我們這裡曾經是一個工廠,現在已經停產,屬於空置狀態。難道這裡就是徐光啟祠堂嗎?

明相國徐文定公祠(西祠)–

圖片來源於網路

徐光啟祠堂西祠現況--拍攝來自王安宇

徐光啟祠堂西祠現況–拍攝來自王安宇

把眼前的徐光啟祠堂和老照片裡的「明相國徐文定公祠」進行比對,相似度還是蠻高的。而後,我們藉助於著名的建築攝影家壽幼森先生的無人機航拍技術,終於看清了徐光啟祠堂的全貌,祠堂是由兩座古建築組成的,東面三間和西面三間。走進祠堂,明代木構完好,沒有柱子,房間寬敞高大,可以確認這裡就是徐光啟祠堂的遺址。

徐光啟祠堂航拍圖--拍攝來自壽幼森

徐光啟祠堂航拍圖–拍攝來自壽幼森

徐光啟祠堂航拍圖--拍攝來自壽幼森

徐光啟祠堂東祠和西祠–拍攝來自壽幼森

祠堂找到了,

那麼,

祠牌和故居在哪裡呢?

《上海年鑑1852》中「徐光啟記略」

《上海年鑑1852》是一本於2019年10月25日出版的新書,書中收錄「徐光啟記略」和「徐光啟記略(續)」兩篇重要的歷史文獻,是英國記者當年來上海調查研究徐光啟的歷史實錄資料,記載了作者親自考察過的一些遺蹟,包括城內徐光啟的故居、祠堂、晚年居住過的「雙園」以及徐家匯徐家老宅的情況。最可貴的是文獻中對徐光啟的故居、祠堂和石坊的位置,有明確和肯定的定位。

《徐光啟記略》–圖片來源於[上海年鑑1852]

上圖為《上海年鑑1852》145頁「徐光啟記略」的截圖,「……不易注意的石坊,兩側鐫刻的字有些破損,橫樑上刻有「明相國徐文定公祠」。這就意味著徐家老宅就在這裡,其名有二,曰「後樂堂」「尊訓樓」。

徐文定公祠正殿,1931--圖片來源於網路

徐文定公祠正殿,1931–圖片來源於網路

上海徐文定公祠中追思禮--圖片來源於網路

上海徐文定公祠中追思禮–圖片來源於網路

自此可以確定,現今光啟南路的兩根石柱就是徐光啟祠堂的祠牌,而徐家老宅「後樂堂」「尊訓樓」就在此地,也就是說,徐光啟祠堂(東祠)就是他的出生地方,是徐光啟的祖宅或故居。

徐光啟祠堂地籍冊–圖片來源於網路

徐光啟祠堂地籍圖

徐光啟祠堂地籍圖

–圖片來源於網路

徐光啟故居入口條石–拍攝來自王安宇

查上海民國22年(滬南地區)地籍冊128頁3-6為「徐祠基」(徐光啟祠堂),佔地7分1釐8毫,地籍圖可見3區6號地塊徐祠基的東面,一直延伸到阜民路口(今光啟南路),紅色箭頭處的地坪,仍可見當年徐光啟故居入口處的條石,作為遺址的一部分,應該予以永久性保留。

經過考證,現今徐光啟祖宅、故居、祠堂和祠牌這些遺址全都活生生地存在著,希望有關文物保護部門對此予以重視,並精心維護和修繕。

徐光啟故居(九間樓)–拍攝來自王安宇

上海市文保部門把「徐光啟故居」的銘牌掛在喬家路234~244號,顯然是一個錯誤,「九間樓」並不是徐光啟故居,只是徐光啟舊居而已。

另外,根據《徐光啟家世》述,徐光啟的孫子徐爾爵和老城廂另一望族喬氏家族喬煒(也是園業主)的女兒聯姻;徐光啟的另一個孫子徐爾路和潘允瑞(上海進士豫園主人)的孫女聯姻;徐光啟的孫女福禮濟大和老城廂望族艾可久的孫子聯姻,孫女瑪爾第納和潘允瑞的重孫女聯姻,玄孫女和喬氏家族喬光烈聯姻,可見上海老城廂內著姓望族之間的聯姻,編織成了一張老城廂明清兩代四大家族的關係大網,他們通過聯姻關係,相互扶持、相濡以沫、興旺發達。

04

艾氏舊宅究竟在哪裡?

老城廂艾家弄24號,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民宅,沒有任何明代建築的樣貌,那裡卻掛著艾宅遺址文物保護點的銘牌,令人不解。再往艾家弄的西頭走一點,就是艾家弄66號和艾家弄80號,當地的原住民告訴我們,這裡才是艾可久的舊宅和新宅,兩座古宅的形制相同,佈局和書隱樓大同小異,一正兩廂,兩個庭心。艾氏遺址有二道儀門。

艾家弄80號艾可久宅兩道儀門

–拍攝來自王安宇

褚半農是最早為上海絞圈房命名的專家,經他鑑定,「艾家弄80號艾可久宅是「日」字形格局的是三進的「雙絞圈」」,「儀門頭是絞圈房的重要標誌」。

褚半農鑑定艾氏舊居是雙絞圈

–圖片來源於[上海老年報,2016.9.13]

藉助著名建築攝影家壽幼森先生的無人機航拍技術,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兩座艾可久古宅遺址的面貌,與眾不同的是,古宅東、西兩側的屋面都有缺角和書隱樓一模一樣,都是帶有小天井的二層三合院絞圈房,它們可算是岡身以東地區最典型的具有上海特色本地民居,歷史悠久,這樣的民居應該列入法定保護對象,有一個,保護一個,「艾氏遺址」的文物保護銘牌應該從艾家弄24號移到艾家弄66號、80號。

艾氏舊宅航拍圖–拍攝來自壽幼森

艾氏家族從三世艾芹遷徙至上海城內艾家弄(近今望雲路)購地建宅,艾可久1525~1593,明代,在任通政使期間,原宅旁又一次建宅,所以這一地塊被人們叫作「艾家宅」,如今的艾家弄就是因艾家宅而得名的。艾氏家族世代功勳卓著,老城廂內曾有一座表彰三世艾芹、五世祖艾元美和六世艾可久三代官居二品而建造的「三世二品坊」(《同治上海縣誌》)。

艾氏「三世二品坊」–圖片來源於[同治上海縣誌卷二 12頁]

《同治上海縣誌》艾可久宅–圖片來源於[同治上海縣誌卷二十八 19頁]

艾家弄66號是艾可久的祖宅和故居,而80號是艾可久後來建造的舊居,兩者都是明代建築,應該列為文物保護建築,予以修繕保護和活化利用。

艾可久的第18代子孫艾民言,現居張江鎮中心村養正宅61號,是一座雙絞圈平房,由艾氏家族第十四代祖先艾鑫建造,屋記憶體有一些明清時期的傢俱,正房內懸掛宣統元年十月題字的匾額《恆心堂》,2003年3月19日,被公佈為浦東新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據上海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告知,經過初步排摸,文物部門已經將浦東新區十五處較為典型的絞圈房,列入文物保護點和保護部門,將絞圈房列入法定保護對象。

艾氏遺址–圖片來源於網路

艾可久宅載入《同治上海縣誌》(見前圖),「艾可久宅在縣(注:縣衙)西南今子孫守之」。可見清代同治年間,對這座古宅還是相當重視的。反觀現狀,文物保護點銘牌懸掛的位置隨意性很大,導致艾家弄66號和艾家弄80號這兩座該保護的文物建築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保護,從最近公佈的喬家路風貌區改造規劃方案中,可見艾氏遺址的所在地將建造150米超高層公寓(見上圖),令人震驚!現今,艾家弄已經面臨拆遷,我們希望有關部門在權衡經濟利益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之間,永遠保持一種清醒的狀態。

資料(圖片)收集、拍攝:徐大緯、壽幼森、王安宇、周飛華、網路

文字整理:徐大緯、周飛華、王安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