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上海歷史上
的
那些「師範」學校
石夢潔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教師的工作,關係著人才的培育和社會的發展。而教師隊伍的建設,從來是各類事業發展與提高的重要基石。正如梁啟超所言:「師範學校立,而群學之基悉定。」
今天
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上海歷史上的師範學校
順便梳理一番
上海師範教育極簡史

晚清至民國的上海師範教育
上海的師範教育,可追溯到19世紀末的南洋公學師範院。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這是我國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師範學校,是中國師範教育的發端。

南洋公學1897—1904年間的樓牌式校門。這一期間學校設置過師範班、特班、政治班、商務班和東文學堂等。
清代同治(1862~1875)初年,洋務運動興起。當時,上海的城市發展粗具規模,受洋務運動影響,創辦了一些近代新式學堂。洋務運動旨在學習西方的「長技」和「西文」,故新式學堂多數延請西人為教習。梁啟超等有識之士,主張「重童蒙」必先「興師範」,自立師範學校,養成小學堂教員。
1896年冬,大理寺少卿盛宣懷呈請在上海設南洋公學,先設師範院。

盛宣懷向朝廷建議籌建南洋公學的奏摺。
盛宣懷的呈請得到清政府的允准。由他督辦的招商局、電報局盈餘項下每年撥白銀10萬兩,在上海興辦南洋公學。盛宣懷派人在徐家匯北部(今華山路以西地塊)選擇校址,著手購地造房,次年春,校舍尚未建成,於租賃民房,先開辦師範院。南洋公學師範院在舉人、貢生、監生中考選錄取高材生40名入學。1897年4月8日,南洋公學師範院在租賃房中正式開學。
插播一個知識點
其實,除了南洋公學師範院之外,上海在師範教育的很多方面都開創先河——
1898年,上海女學堂(經正女學)創建,設師範專門科,為中國女子師範教育之開端;
1904年,上海改龍門書院為龍門師範學校,為上海第一所獨立設置的初級師範學校;
1907年,上海公立幼稚所附設保姆傳習所,上海也成為中國創建幼兒師範教育最早的地區之一。
從晚清至民國,政府圍繞「否需要獨立設置師範教育」,展開了連續不斷的爭論。1929年4月,國民政府公佈《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實施方針》,其中第五條規定「全國師範學校在可能範圍內,令其獨立」,才使師範的獨立設置有了依據。
早期師範學校的專業設置並不分科,這與小學和幼稚園教師的任職情況有關。清末民初的小學裡,絕大多數教師都兼教幾門課。而地處偏僻的鄉村小學,教師甚至需要同時教授所有班級的課程。因此,當時對教師的要求是兼教為主,需要有文理初通、藝體兼長的知識面和教學能力。至於幼兒教育,更無學科分工。比如南洋公學師範院,學生最初中西兼修;2年之後,專修英文、算學。他們學成後擔任教習,所教科目則大致視其專長而定。
1904年,清政府頒佈《奏定學堂章程》,這是第一部學制,即「癸卯學制」。「癸卯學制」興辦新式學堂,規定設立初級師範學堂和高級師範學堂,並提出「為小學教育普及之計,每州縣必設一所初級師範學堂」。「癸卯學制」公佈以後,上海第一所初級師範學校——上海龍門師範學校成立,設本科和簡易科,其中簡易科又分文科和理科,這是上海師範教育最早的專業設置。

龍門師範校舍一角。
1922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頒佈《學校系統改革案》,即「壬戌學制」,規定小學年限為6年,初中與高中分別為3年(即「六·三·三」制)。其時,高級中學內設高中師範科,與農、工、商科並設。初級中學內設簡易師範科,或女子中學內設女子師範科。
1940年,汪偽上海特別市教育局重新公佈國民政府1932年頒佈的《師範教育法》,規定「師範學校得附設特別師範科、幼稚師範科」,學習年限分別為1年、2~3年。
1940~1943年,帶有師範性質的私立江南體育學校,為培養中小學體育師資,專設體育師範專業。
1945年上海光復。上海的中等師範學校逐步趨向正規。1948年,上海有「市立新陸師範學校」和「女子師範學校」兩所較為正規的中等師範學校,專業設置有國文科、英文科、自然科、社會科、教育科、普通幼稚科、體育科、勞作科、藝術科和美術科等。
晚清到民國期間上海的師範學校,總體可分為四類:普通師範學校、幼兒師範學校、女子師範學校和藝術體育師範學校。
普通師範學校
普通師範學校以養成小學校(小學堂)教員(教習)為目的。晚清時期,上海地區的設初級師範學校、師範講習所、傳習所,都設有普師專業,以養成副教員為目的。民國後,始有「中等師範學校」之稱,各類師範學校均設普師專業。
南洋公學師範院 1897年4月8日正式開課。師範院以「明體達用,勤學善誨」為立學宗旨。南洋公學在開辦師範院的同時,還按照盛宣懷的設想,仿效日本師範學校開設了外院(即附屬小學校),挑選10歲至17、18歲學生120名,由師範生分班教之。這樣師範生邊學邊教,學問和操行都有長進。在此基礎上,再陸續開辦中院(中學)、上院(大學)。

1898年南洋公學師範院與外院學生合影。
師範院規定,師範生學習年限最少為一年,合格後方可充任上、中兩院教習。1899年,南洋公學中院落成,全體遷入新校舍,將師範院改為「師範班」。1903年,師範院被裁撤。前後6年多的時間裡,培養學生71人,其中包括吳稚暉、鈕永建、白毓崐(雅雨)、章宗祥等。

南洋公學中院教學樓舊影。
龍門師範學校 1904年「癸卯學制」公佈後,蘇松太巡道稟準督撫,將上海龍門書院改為蘇松太道龍門師範學校,屬蘇松太道管轄,為上海第一所獨立設置的初級師範學校。開辦之前,遴選沈恩孚、袁希濤、賈豐臻等4人東渡日本,考察師範學校的辦學規則。1905年4月,龍門師範學校正式開學,設本科1班,學制3年;簡易科2班(文、理各一),學制1年。上海龍門師範學校制定暫行章程、本科及簡易科教學計劃,均較正規。1910年,改稱為「江蘇省立第二師範學校」。

1910年《圖畫日報》上刊登的龍門師範學校。
1922年,學校於青浦縣黃渡鎮(現嘉定區)建黃渡農村分校,為中國首批創建的鄉村師範學校之一。1927年,江蘇公立商業專門學校、省立第三中學、第四中學、東南大學附屬中學部分學生併入江蘇省立第二師範學校,並改名「江蘇省立上海中學」。其時,校內仍設師範科,同時改黃渡鄉村分校為「上海中學鄉村師範部」。

江蘇省立上海中學牌樓。

江蘇省立上海中學鄉村師範部,1930年。
1932年,上海中學本部停辦師範,而鄉村師範部獨立設校,更名為「省立黃渡鄉村師範學校」。1937年後,因戰亂先後遷至無錫、南京,不久停辦。1946年春,學校在嘉定安亭鎮覆校,後改名為「省立安亭師範學校」。

省立黃渡鄉村師範學校校舍。

黃渡村鄉村師範學校1946級的畢業紀念冊。覆校的這一級被叫作「復光級」,確是很有紀念意義的一個叫法。
新陸師範學校 上海繼龍門師範學校以後的第三所公立師範學校,設於川沙新陸。1928年秋,由陸行鄉開明紳士朱福田贈地百畝,1929年正式開學,初名「上海市立鄉村師範」,學制為高中師範(中師)3年制,分農藝、工藝兩科,後增設民教科。1931年,先後擴建三層教學樓、圖書館、實驗室、金工工場、木工工場、70畝農場和二三百間校舍。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爭爆發,校舍遭日軍轟炸,被迫停辦。1937年11月,學生借讀於康腦脫路(今康定路)私立立德小學,翌年2月遷至南陽路愛國女中,設「私立立德中學」,分設初中、高中和高中師範科。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學校被迫停辦止。1945年10月重新覆校,同時接管前日本第四國民學校,始改為「市立新陸師範學校」,設置師範部、初中部、小學部和慈善部,並將設於務本女中內的師範部併入。

1947年行號地圖中的上海市立新陸師範學校,在武進路86號。
1949年6月,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原上海女子師範學校和新陸師範學校;8月10日,將兩校合併,更名為上海市立師範學校。
幼兒師範學校
幼兒師範學校以養成幼稚園(蒙養園、幼稚園)師資為目的。幼師專業最初為「保姆」專業。1928年有上海幼稚師範學校,始正式設幼師專業,專招女生入學。
上海公立幼稚舍附設保姆傳習所 1904年,上海務本女塾附設幼稚舍,為上海幼兒教育的開端。務本女塾的師範生在幼稚捨實習,並管理幼稚舍的具體事務。1907 年後女塾改公立,更名為「上海公立幼稚舍」。

1910年《圖畫日報》上刊登的《上海之建築:務本女塾》。

務本女塾塾址初在今南市花園街,1906年吳馨購黃家闕舊營地。圖為黃家闕路務本女塾舊樓。
女塾經理吳馨(懷久)派吳朱哲赴日本保姆養成所學習,1907年,吳朱哲學成歸國,成立「上海公立幼稚舍附設保姆傳習所」,聘請陸瑞清、龔傑、陸費逵等兼職授課,開設保育法課程。傳習所1907年夏天開學,招收學生36人,年底畢業21人,擔任幼稚所保姆。
上海市立幼稚師範學校 1945年11月,上海市政府委任著名幼兒師範教育家陳鶴琴為市立幼稚師範學校校長,兼辦附屬幼稚園。

1945年11月的《申報》上,先介紹了國立幼稚師範學校,進而提到「中央鑑於幼兒教育之重要,為積極推行起見,擬將幼師附設之幼稚師範專科,遷於上海續辦,聞不久即可實現」。
市立幼稚師範學校專招女生入學,其校舍在滬西愚園路404號,12月25日正式開學。1947年,改名「上海市立女子師範學校」。1949年8月,與市立新陸師範學校合併為上海市立師範學校。
女子師範學校
晚清時期專設女子師範學校,培養女子小學堂教習。1922年後,實行男女同校,逐漸取消女子小學校。民國以後的女子師範學校,以養成一般小學校和蒙養園(幼稚園)教員(保姆)為宗旨,並講習幼兒保育方法,以期裨補家計,利於家庭教育。女子師範專業也分設幼師和普師兩科,學成後分別充任幼稚園和小學校教師。
上海女學堂(經正女學) 1898年,候補知府、上海電報局局長經元善集資創建上海女學堂(即經正女學,又稱中國女學堂),得到梁啟超、康有為的竭力贊助,校址在上海城南桂墅裡。上海女學堂是華人創辦的中國第一所女子學堂,標誌國人自創女子教育的開始。上海女學堂內設師範專門科,招收女生。戊戌變法失敗後,1899年停辦。

1898年7月9日的《申報》上有一篇《諭禁騷擾》的文章,警告上海中國女學堂附近鄉民不要騷擾女學。文中提到女學堂的地址在西門外桂墅裡。
南洋女子師範學校 1912年6月成立,是上海第一所正式女師。創辦時,設文、理科各1班及師範本科、預備科各1班,由凌銘之出任校長。1927年,南洋女師易名為南洋女中,分設師範、普通兩科,仍由淩氏任校長,後由吳若安擔任。

南洋女子師範學校授課圖。

南洋女子師範學校集體照。
藝術、體育師範學校
上海設藝術、體育師範學校,始於民國時期,均為私立。
1908年,「中國女子體操學校」成立,校址在愛爾近路(現安慶路)均益裡,一部分畢業生任學校教員。但學校除體操以外,尚有倫理、國文、教育、生理、體育學、數學、音樂等科。
1915年,「女子青年會體育師範學校」成立,招收女生,修業3年。
1928~1935年間,有中國女子體育師範學校、江南體育師範學校、青光藝術師範學校、新華藝術師範學校等11所學藝術、體育私立師範學校建成。

上海藝術師範學生旅行團在南京東南大學體育館。
1933年,依照國民政府教育部關於「師範均由國家設辦」的指示,私立師範學校相繼停辦。

1949年後的中等師範學校教育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中等師範教育發展較快。1949年8月,上海僅有一所上海市立師範學校;到1959年,連同各區縣辦師範,上海中等師範學校達26所。1962年,停辦12所,保留9所。「文化大革命」期間,上海中等師範學校停止正常招生。「文化大革命」之後,原停辦各校相繼恢復。1981年至1985年,上海市中等師範學校從5所發展到13所。
1993年起,第一、三、六3所中等師範學校和師專、幼師專2所高等師範學校,開始招收五年制師範新生,不再招收中師生,全市的中等師範全面向師範專科過渡。
上海市第一師範學校

上海第一師範學校學生合影,1959年6月。
1949年6月,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原上海女子師範學校和新陸師範學校。同年8月10日,將兩校合併,更名為「上海市立師範學校」。初時學制3年,招收初中畢業生,為政權更替後上海第一所市立中等師範學校,設普通師範、幼兒師範兩科。1952年9月,幼師科遷出另立學校,專設普師。1953年上半年,上海市藝術師範美術班併入,9月,學校更名為「上海市第一師範學校」,校址在愚園路。1976年6月,學校停辦。1982年6月在原校址覆校,改學制為4年。1993年起,實行「5年制師範」專科教育。1996年12月,與上海師資培訓中心合併。2001年劃歸上海師範大學管理。
上海市第二師範學校

四平路999號。1997年,上海第二師範學校初轉製成楊浦高級中學,校門口還同時掛著兩塊牌子。
1953年建立,原址膠州路601號。1954年遷入四平路999號,佔地百畝,為上海市區面積最大的一所中等師範學校。初建時,全盤照搬蘇聯模式,旨在辦成「列寧格勒式」的師範學校,求高起點、標準化。1960年,改為「工農師範大學」,1962年改為「楊浦中學」。1984年恢復為上海市第二師範學校。1993年起實行「五年制師範」專科教育。學校重視師範生師德的培養和專業思想教育,80年代,於漪校長以「一身正氣,為人師表」為校訓,提出「兩代(師範教師和師範生)師表一起抓」。1997年7月,轉製為「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是上海市首批實驗性示範性高中之一,人民教育家於漪是學校名譽校長。
上海市第四師範學校

上海市第四師範學校教學樓
1956年9月建立,地址在製造局路666號。1963年秋,與第三、第五師範合併,進行四年制中師試點。「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度設中學班,1971年恢復師資培訓。1986升格為「上海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是全國第一所培養小學教師的師範專科學校,招收三、四年制中師畢業生,實行2年制專科教育。1993年起,實行「5年制師範」專科教育。1997年上海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撤銷建制,併入上海師範大學。
上海市第六師範學校

上海市第六師範學校
1958年9月建立,地址在浦東大道1600號,是以培養上海郊縣小學教師為主的中等師範學校。「文化大革命」期間,設短期師資訓練班。1978年恢復正常招生,先後設2年制、4年制、3年制中師。1993年起,實行「5年制師範」專科教育。1996年,學校先併入上海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後又併入上海師範大學。
上海市安亭師範學校

安亭師範學校一角
1922年建立,前身是前文提到的「江蘇省立第二師範學校黃渡鄉村分校」。1949年9月與震川初級中學合併,易名為「蘇南黃渡師範學校」,設師範、初中兩部。1950年,青浦、松江、嘉定三縣簡易師範學校和青浦縣職業中學併入,易名「蘇南安亭師範學校」。1953年,改稱「江蘇省安亭師範學校」。1958年,學校隨嘉定縣劃歸上海,改稱「上海市安亭師範學校」。1965年,試辦半農半讀師範學校,更名為「安亭半農半讀師範學校」,學制延長到4年。實行農閒多學、農忙少學的原則,制定了大忙、小忙和農閒的三套教學計劃。這一試驗,至1966年春終止。「文化大革命」期間,設短期師資訓練班。1978年恢復正常招生。學校受陶行知教育思想影響,以訓練鄉村教師,改造鄉村生活為使命。1996年秋季起,停招師範生。從「江蘇省第二師範學校黃渡鄉村分校」到「上海市安亭師範學校」,歷時73年,是上海地區歷史最悠久的中等師範學校。
上海市松江師範學校

上海市松江師範學校
1927年建立,地址在松江縣城。初創時為「江蘇省立女子中學附設高中師範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松江淪陷,學校遷址上海市內。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學校解散,1946年覆校。1952年改名「蘇南松江師範學校」,次年稱「江蘇省松江師範學校」。1958年底隨松江縣劃歸上海。1963年停辦,1984年覆校。1998年,併入上海師範大學。
上海市浦明師範學校

今天浦明師範校園已經改建成上海市商貿旅遊學校。圖為浦明師範九三屆學生贈予母校的雕塑,仍在校園內。
圖片來源見水印
1982年建立,地址在浦東南路1454號,由上海市浦明中學改建,設4年制中師。1996年5月,學校整建制改成上海市東格致中學,2006年起不再招生,2009年6月正式停止辦學,師資調入格致中學、大境中學等校。原校址今天是上海市商貿旅遊學校。
上海市崇明師範學校

上海市崇明師範學校大門
1982年建立,地址在崇明北三沙洪東首,1978年先在新風中學設中師班,1982年6月正式建校。學校從80年代中期起,進行師範生專業基本功系列訓練實踐,為上海中等師範教育提供實踐經驗。學校實行2年制中師(招收高中畢業生)、3年制中師(招收初中畢業生)和4年制中師等學制,並附設幼兒師範專業。1999年,原崇明師範學校通過辦學體改試點,轉製為崇明外國語高級中學,今已撤制。
上海市幼兒師範學校

上海市幼兒師範專科學校,寶山路584號校址。
1952年,上海市立師範學校分出幼師科5個班,建立上海市幼兒師範學校,地址在江灣區高境廟殷高路42號,由原私立嶺南中學改建,學制3年,招收初中畢業生。60年代初,發展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幼兒師範學校之一,其時有在校學生1200人左右,教職員150餘人。自建校至「文化大革命」前,是上海惟一直屬於市教育局的中等師範學校。1963年,搬遷至寶山路584號。「文化大革命」期間,試辦過師資短訓班,之後,恢復正常招生。1986年,升格為「上海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招收中師畢業生,實行2年制師範專科教育。1993年起實行「5年制師範」專科教育,為中國第一所培養大專學歷幼稚園教師的高等師範專科學校。1996年,併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上海市第二幼兒師範學校
1981年建立,地址在浦東東塘路17號。1980年設幼師班,次年正式建校,主要為上海郊縣培養幼稚園教師,今已撤制。
上海市南林師範學校

南林師範學校舊教學樓,這棟樓原為清末著名崑曲藝術家徐凌雲的別業徐園中「桃李園」的主體建築。1943年,旅法化學博士宋梧生集資在此創辦了大中化學化工廠,即後來的上海葡萄糖廠,1963年後在此開辦學校,後為南林師範學校。
1982年建立,地址在光復西路復興村180號,由上海市南林中學改建。學校設幼兒師範專業,先後實行2年制中師(招收高中畢業生)、3年制中師(招收初中畢業生);1994年起,設特殊教育師範專業,開設特殊兒童心理學等課程,為聾、啞、盲、弱智兒童特殊教育學校培養教師。1997年,劃歸華東師範大學。
上海市行知藝術師範學校

上海市行知藝術師範學校的行知樓和行知像。
1951年,將陶行知創辦的育才學校更名為「行知藝術學校」,次年,增設師範部,校址在萬航渡路435號。1953年,更名「上海市藝術師範學校」,設音樂舞蹈、美術等專業。為上海最早單獨設置藝術專業的公立師範學校。1955年停辦。1985年7月,根據培養小學藝術教師的需要,將徐匯區64中學改建為藝術師範學校。為紀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學校命名「上海市行知藝術師範學校」。1986年,遷址至虹口區四平路421弄113號,學制3年,招收初中畢業生,遴選音樂、美術有特長者入學。1986年,遷址至虹口區四平路421弄113號。1997年,學校實施「5年制師範」專科教育。2001年6月,併入併入上海師範大學。
上海市體育師範學校
1985年,根據上海培養小學體育教師的需要,建立上海市體育師範學校。先設於虹口區紅旗中學內,1986年,遷至川沙縣(現浦東新區)楊思鎮南街228號楊思中學原址。學校專設體育專業,學制3年,招收初中畢業生,遴選有體育專長者入學。學校以培養專職小學體育教師為宗旨,以能上體育課、組織開展體育課外活動、訓練運動隊和從事小學體育教科研工作為目標。1997年,停止招收中師生,1999年,併入上海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
至1995年12月,上海共有中等師範學校11所。1995年,上海市中等師範教育全面轉制,在校師範生併入高校,其中幼兒師範併入華東師範大學,普通師範併入上海師範大學。至此,上海市中等師範教育完成使命。此後上海小學、幼稚園師資的培養,由高等師範學院承擔。
華東師範大學和上海師範大學,作為上海兩所重點建設的高等師範院校,小通不必在此贅述。這裡只就簡單介紹一些學校沿革,作為本文的補充,更多詳情請移步學校官網。
華東師範大學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適應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需要和響應「培養百萬人民教師」號召,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決定在華東地區成立一所學科齊全、高水平的師範大學。1951年7月17日,籌備成立華東師範大學,在大夏大學(1924年)、光華大學(1925年)文理科的基礎上,同時調入復旦大學教育系、同濟大學動物系和植物系、滬江大學的音樂系,以及東亞體育專科學校。10月16日,華東師範大學正式宣告成立,校址在大夏大學原址。

1952年9月,華東師大師生熱烈歡迎院系調整後前來報到的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浙江大學等校師生。
學校初具規模之後,學習蘇聯的教學經驗,在教書育人方面逐漸形成社會主義師範教育的特色。1959年,學校被中共中央指定為全國16所重點院校之一。1966年至1969年四年,學校停止招生,1970年恢復,但規模很小。1972年初,與上海師範學院、上海教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上海半工半讀師範學院四校合併,且更名為「上海師範大學」。1980年學校恢復華東師範大學校名。

1954年3月,華師大聘請的蘇聯專家、教育學教授兼校長顧問、列寧格勒師範學院院長傑普莉茨卡婭,為教育學教師進修班上課。

作為「上海師範大學「的華東師範大學。
1996年,學校參與上海市師範結構調整,上海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先後併入。2006年學校主體搬遷到閔行校區,形成了「一校兩區、聯動發展」的辦學格局。2006年教育部和上海市決定重點共建華東師範大學,學校進入國家「985工程」高校行列。2017年學校進入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行列。

上海師範大學

政權更替後上海新建的第一所地方高等師範院校,其前身是上海師範專科學校。1954年,為滿足上海市中等學校師資的需求,上海市人民政府責成市教育局籌建「上海師範專科學校」。7月5日,上海師範專科學校宣佈成立。新校舍建成之前,暫借西體育會路441號原華東速成實驗學校為臨時校舍。

1954-1955年,在新校舍建成之前,暫借西體育會路441號原華東速成實驗學校為臨時校舍,最早的校址在虹口區西體育會路441號。
1955年8月18日,學校搬遷至桂林路新校址。1956年5月,在上海師範專科學校的基礎上成立「上海第一師範學院」和「上海第二師範學院」,分別培養文科和理科師資,並撤銷原有建制,從此上海地方開始培養大學本科師範生。1958年7月,兩院合併為上海師範學院。1961年9月,上海工農師範大學和松江師範專科學校撤銷建制,兩校在校學生轉入上海師範學院就讀。1965年6月,上海半工半讀師範學院遷入上海師範學院。1972年,先後與華東師範大學等四校合併為上海師範大學。1978年4月,恢復上海師範學院原有建制。1984年10月,更名為「上海師範大學」。

1978年5月13日,在桂林路校址舉行 「上海師範學院」掛牌儀式。

1984年10月16日,原副市長劉振元為上師大更名儀式剪綵,以後將此日定為校慶日。
1994年10月,與奉賢的上海技術師範學院合併成立新的上海師範大學。1997年至2003年,上海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等學校先後併入或劃歸學校管理。2019年,學校成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學科)建設試點單位。

E
N
D
編輯:石夢潔
審校:戴靜怡
簽發:吳一峻
來源:「上海通志館」公眾號

推薦關注:
阿拉退休人
上海老底子姐妹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