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立音專,校址變遷史

圖1-1:1927年11月27日,國立音樂院開院典禮,陶爾斐斯路56號門前 (《音樂院院刊》1928年 第1期,1頁)

圖1-2:國立音樂院,陶爾斐斯路(今南昌路48號)56號(1939年版《上海市行號路圖錄》截圖,紅字所示)

圖2-1:國立音樂院開院禮留影近景,前排左二蔡元培,二排左二易韋齋、左三楊杏佛、左四蕭友梅,三排左三朱英、右二吳伯超(《音樂雜誌(北京1928)》1928年 第1卷 第2期)

圖2-2:國立音樂院行開院禮(《申報》1927-11-28,第8版)

圖3:1956年,南昌路48號上海市盧灣區中心小學(國立音樂院舊址)

國立音樂院草創於民國十六年十月,時國民政府大學院方成立於南京,始通過音樂院創辦計劃,委蕭友梅博士負責籌備。蕭君所領開辦費僅二千餘金,而校舍只能擇房租賃過渡;在聽過上海市政廳大樂音樂會後,蕭君主張音樂院校址設在上海,因為學音樂者必定先有一種薰陶,方可容易領略(尤其是學新音樂)

1927年11月27日,國立音樂院(The National Conservatory of Music)在法租界陶爾斐斯路(Route Dollfue)56號(今南昌路48號近重慶南路)行開學典禮(圖1-1),蔡元培先生兼任院長,蕭友梅任教務主任(代理院長)。始於11月初旬招生。音樂院開院次日,《申報》報道如下(圖2-2):

國立音樂院行開院禮  國立音樂院昨日下午二時在陶爾斐斯路舉行開院禮以該院演奏廳作臨時禮堂出席者蔡院長元培大學院秘書長金曾澄行政處長楊杏佛及褚民誼及各敎員等行禮如儀後主席蔡院長致訓詞次蕭友梅報吿籌備經過情形旋由來賓金楊諸君相繼演說國文敎授易韋齋亦對學生致勉勵語繼請敎員王瑞嫻女士獨奏鋼琴朱荇靑先生琵琶獨奏混陰平楚陳承弱先生小提琴等

陶爾斐斯路56號校舍是租來的住宅,合禮堂、教室、辦公室只有六七個房間,最初教師也只有一位鋼琴教師、一位小提琴及聲樂理論、琵琶、國文教師各一而已,有許多事物都是由教師兼任的,學生僅有23人。三個月後,全院教職員已有18人,包括正副教授各2人、講師9人、助教3人,其中外籍教師4人;學生已達56人。在開院禮合影中,二排左三為楊杏佛先生。1925-1927年間,楊杏佛家住上海法租界環龍路(今南昌路)100弄銘德里7號,時任大學院教育行政處長的他出席了國立音樂院開院禮,他家離音樂院校舍很近,約步行10分鐘。

圖4-1:1928年2月,霞飛路1090-1092號,國立音樂院校門口,三位站立者中左為蕭友梅,右為吳伯超

圖4-2:霞飛路1090-1092號(善鍾路今常熟路至白賽仲路今復興西路間)C.E.Holmes、V.Tchaikovsky住宅(1928年1月版The North China Desk Hong List 《上海街道名錄》截圖)

國立音樂院開院不久,1928年2月,校址旋遷至霞飛路(Avenue Joffre,今淮海中路,常熟路以西)1090-1092號(圖4-1)。據查1928年版《上海街道名錄》悉,音樂院租得C.E.Holmes和V.Tchaikovsky名下之兩幢洋房暫作校舍之用。

圖5-1:1928年8月,畢勳路(今汾陽路)19號,國立音樂院校址,左為門景,右為校園內操場

圖5-2:畢勳路19號,Union Auctioneering Co.(1929年1月版《上海街道名錄》截圖)

圖6:1928年11月27日,畢勳路19號,國立音樂院成立一週年校慶,全體師生合影

圖7:1929年秋,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在畢勳路19號開學(《樂藝》1930年 第1卷 第1期,第9頁)

圖8:1929年秋,畢勳路19號,國立音樂專科學校開學典禮師生合影(《樂藝》 1930 年 第1卷 第1期,第10頁)

1935年之前,國立音樂院因未自建校舍,居無定所,與當年上海美專一樣遭遇屢遷校址之困擾。學生在霞飛路課堂僅坐了半年,屁股未捂熱,就又要搬家了。1928年8月,音樂院租得畢勳路(Route Pichon)19號花園洋房暫作校址。這次音樂院與房東簽了三年租約。

1928年11月27日,國立音樂院在畢勳路校址舉行一週年校慶活動,蔡元培、蕭友梅、楊杏佛等出席了校慶禮併合影留念(圖6)。1929年7月,國民政府公佈大學組織法,國立音樂院改名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簡稱國立音專,The National College of Music,一年後英文校名又改回為The National Conservatory of Music),蕭友梅任校長。校內分設校長室、會議室、辦公室、教室、圖書室、樂器室等。為校址場地所限,國立音專學生宿舍只能賃租他處。男生宿舍設拉都路(Route Tenant de la Tour,今襄陽南路),距校至邇,往返稱便;女生宿舍設辣斐德路(Route Lafayette)1295弄(今復興中路)桃源邨(58-63號為國立音樂院學生宿舍,蕭友梅曾住該邨64號),可容學生數十人,即在本校右鄰,不勞跋涉。

細看圖7,發現片子左側豎著兩根電線杆,其中一根貌似公共租界的方形電線木頭,而校門右側門底角有一(CMF)界石樁,「CMF」即法租界公董局之縮寫。還有門右上框有「19」號門牌。這樣,此圖確認為法租界畢勳路(今汾陽路)19號國立音專校址。公共租界的電線杆為啥立在法租界地盤上?可能另有故事,就此打住。

圖9:1931年8月,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1325號,國立音專校舍

圖10:1931年秋,辣斐德路1325號,國立音專師生合影

圖11:1932年秋,辣斐德路1325號,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師生合影(《上海各大學聯合會會刊》1933年 第1期,244頁)

圖12:1982年,定居美國的李獻敏回母校時與老校友賀綠汀(右二)、丁善德、周小燕(左一)、吳樂懿在復興中路1325號校舍舊址合影

1931年8月,畢勳路19號校舍租期已滿,業主收回,國立音專遷至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1325號,直至1935年江灣新校舍建成。

國立音專自開院起已三遷校址。1931年秋,國立音專全體師生在辣斐德路1325號校址行開學禮,併合影留念(圖11),部分名單如下:

前排左起:3.韋瀚章,4.薩哈羅華,5.龍沐勳,7.沈仲俊,8.周淑安,9.黃自

前排右起:1.朱英,3.應尚能,5.史丕烈,6.呂維鈿,7.佘甫磋夫,8.皮利必可華,9.蕭友梅

中排左起:5.夏國瓊;右起:4.胡投,5.賀綠汀,7.朱詠葵,8.易開基,11.喻宜萱

後排左起:4.陳田鶴,5.廖輔叔,6.江定仙,7.胡靜翔,9.滿福民

後排右起:4.蔡紹序,5.梁定佳,6.邵家光,8.丁善德,9.陳又新,10.劉雪庵,11.周遇春

圖13:國立音樂專科學校自建校舍(《中國建築》1935年 第3卷 第5期,16頁)

圖14: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校舍鳥瞰圖(羅邦傑建築師設計,新恆泰營造廠承造 《中國建築》1935年第3卷 第5期,17頁)

圖15: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校長蕭友梅先生在新校舍前留影(《良友》1935年 第112期 ,9頁)

圖16:1935年,江灣市京路456號(今民京路918號),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新校舍

圖17:1935年,市京路456號國立音專校舍建築工地上,蕭友梅等人合影

圖18:1936年4月,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慶祝創辦人蔡院長七十正壽攝影紀念

1935年,國立音專新校舍在江灣市中心區市京路456號落成。新校舍建築工程佔地十六畝,由羅邦傑建築師設計,新恆泰營造廠承造。校舍共三層:第一層西翼為奏樂廳,其餘為大小課堂,奏樂廳可容三百餘人,平時學生公開演奏即在此舉行;第二層西翼為辦公室,東翼為閱覽室;第三層為國樂(琵琶、橫笛、二胡等)授課之用,中間為播音室,以供學生播音輸送歌樂。全部工程力求經濟樸實,外牆採用清水紅磚,屋面鋪蓋青色瓦片,牆腳粉水泥假石,內部隔音設施尚稱完善。校舍前面東西兩邊空地建造學生練習室,共約三十餘間。宿舍位於校舍東西兩側,與練習室連以走廊,門設東西兩端,中通過道,兩旁臥室計約三十餘間,每間可容四人,並設衣書櫥四具。

圖19:1937年8月,國立音專暫遷徐家匯路852號楓林橋口上海骨科醫院

圖20:1937年10月,國立音專暫遷至馬斯南路(今思南路)58號(左),右為近貌

圖21:抗戰期間,高恩路(今高安路)58號臨時校址

圖22:1938年,國立音專在臺拉斯脫路(今太原路)217弄5號作貯藏和辦公之用⑨

國立音專自建校舍後,告別了居無定所日子,本想可以從此專心於音樂教育。但是,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事爆發,國立音專迫於時局,只得再次遷回法租界靠租房辦學,以避戰火。是年8月,國立音專辦事處設於徐家匯路楓林橋口上海骨科醫院舊址(牛惠生於1928年創辦,1937年5月4日過世);二個月後,因西門外婦孺醫院(俗稱紅房子醫院)也遷至骨科醫院舊址,音專只能退租,遂遷馬斯南路(今思南路思南公館內)58號辦公。抗戰時期,國立音專一校三址:高恩路(今高安路)58號為教室,馬斯南路(今思南路)58號和臺拉斯脫路(今太原路)217弄5號作辦公和倉儲之用。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國立音專被汪偽政府接管,改名為國立上海音樂院。抗戰勝利後,又改名為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1949年9月,國立上海音專改名為國立音樂院上海分院,賀綠汀任院長,向隅、譚抒真任副院長。1950年4月,國立音樂院上海分院改名為中央音樂學院上海分院。1954年遷入漕河涇新建校舍,時名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1956年11月,改名為上海音樂學院。1958年,上海音樂學院遷至汾陽路20號(上海猶太人俱樂部舊址,The Shanghai Jewish Club)至今。對這次遷址老院長賀綠汀記憶猶新,1997年他曾撰文⑧回憶道:

……1958年上海市政府把音樂學院安排在市郊漕河涇,教師每天用三輛大客車從市區送到漕河涇上課,學生要在市中心開音樂會,可是市中心沒有音樂廳……當時陳毅同志當了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有一次他在上海大廈聽彙報工作,我把情況報告給他。又是陳毅同志,下命令給上海市領導,應該把音樂學院搬到市中心。於是,在曹荻秋副市長主持下,於1958年召開第二次市長會議,學院領導和上海市警備區領導及公安局長參加。當場警備區領導表示部隊保衛大上海應在郊區,不必在上海市中心,警備部隊願意把淮海路汾陽路復興路之間七十畝地全部讓給音樂學院;音樂學院附屬中學遷到東平路九號約五十畝的地方……

————————–

①本校經費向由教育部按月撥給;十六年秋大學院規定每月三千零十元,校舍之房租房捐以所收學費補助之。十七年六月,以經費不敷,擬具預算書呈准從是年九月起每月經常費增至五千元。迨本年秋本校改組成立,覆呈部請撥建築費六萬元,以政府經費竭蹶,案雖奉準,尚未撥到(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概況,誠之《樂藝》1930 年 第1卷 第1期,118-119頁)。

②《聽過上海市政廳大樂音樂會後的感想》(蕭友梅《音樂雜誌(北京1928)》1928年 第1卷 第1期 1-6頁)

③《申報》(1937-08-19,第4版):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啟事 本校因時局關係暫在法租界楓林橋北徐家滙路八五二號設立臨時辦事處本屆招生考試及開學暫行展期俟決定後再行通知

④《申報》(1937-10-12,第6版):國立音樂專科學校、自十月一日遷至馬斯南路五十八號、即正式開學上課、第二次入學考試、亦已於七八兩日舉行完畢、並限本月十五日截止註冊、在未截止註冊以前、凡南京及平津等地音樂系學生持有原校證明者皆可聲請借讀、

⑤《申報》(1943-02-24,第3版):……(二)院長交議、據敎育部李部長呈、據國立上海醫學院、呈請追加該院經常費、檢同支出槪算書轉請鑒核、併請將國立上海音樂院、本年上半年、增編經臨兩費……

⑥《申報》(1946-12-06,第8版):國立上海音專 定十二日開學 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自七月複員以來,員生巳陸續抵滬。該校江灣校舍,為過境國軍所駐,以致未能復校。經校長戴粹倫氏多方奔走交涉,始於上月中旬,將校中一部份主要建築收回,定本月十二日先行開學,月之免久誤學生學業。惟駐軍尙未全部讓出校舍,課室問題,仍感嚴重雲。

⑦《文匯報》(1949-9-1,第3版):國立音樂院上海分院 軍管會公佈校委人選
⑧《新民晚報》(1997-12-11,第12版):賀綠汀·培育一流音樂人才

⑨部分圖片來源(除已標識的以外):2017年10月版《國立音樂院·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圖鑑》(1927-1941)

相關文章

憶說:這些民國女畫家,人美畫更美

憶說:這些民國女畫家,人美畫更美

民國時期 一批女性畫家走出閨閣 拜師訪友、舉辦畫展,有的還出國學畫 她們的作品風格不拘一格 有的秀逸端莊 有的則豪放勁健 讓《良友》畫報系列...

海上舊夢影痕(四十六)

海上舊夢影痕(四十六)

圖451-1:1922年,英大馬路(南京路)西藏路口西望,路口西南角即新世界遊樂場(南樓),右側近處為餘雲岫診所(英大馬路近勞合路口) 圖4...

上海老照片:海上舊夢影痕(七)

上海老照片:海上舊夢影痕(七)

圖61:1923年,南京路黃浦灘北望,黃浦灘24號橫濱正金銀行上海支店正在建造中 圖62:1924年,黃浦灘24號,橫濱正金銀行上海支店大樓...

印度,國運的最大障礙

印度,國運的最大障礙

NO.2231-印度語言眼花繚亂 作者:尼耆拉 校稿:朝乾 / 編輯:撲稜蛾 如果問你,印度人講什麼語言,有人可能會想起 「咖哩味」的英語,...

上海石庫門,交關有名堂!

上海石庫門,交關有名堂!

上海人的住 1 1843年 上海開埠前 上海與全國大體一樣 2 1843年 上海開埠後 1843年 – 1949年 上海居民大多...

海上舊夢影痕(五十七)

海上舊夢影痕(五十七)

圖561:1928年5月2日,設於大西路(今延安西路)二號的上海肺病療養院正式開幕(圖via隨意兄) 圖562:上海肺病療養院主樓(《良友》...

海上舊夢影痕(二十六)

海上舊夢影痕(二十六)

圖251-1:清光緒年後期,三洋涇浜橋北堍江西路松江路口北望,三鑫園茶樓、煥文書局等(XuZhen收藏並供圖) 圖251-2:三鑫園茶樓龔陸...

海上舊夢影痕(五十九)

海上舊夢影痕(五十九)

圖581:1931年,寶山路街景 片中左側有天寶赤金鋪、民眾書店、羅大隆號等商鋪,查了資料,僅獲悉民眾書店開幕日期,而這幾家店鋪門牌號皆不詳...

海上舊夢影痕(四十三)

海上舊夢影痕(四十三)

圖421:1934年,靜安寺路同孚路口東南望,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靜安寺路787號(圖via隨意兄) 圖422:1949年7月,南京西路中正北...

老上海時裝金字招牌和棋盤街往事

老上海時裝金字招牌和棋盤街往事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難學像;等到學了三分像,上海早已翻花樣。」這首歌謠反映了上海時裝翻新之快和人們對於...

海上舊夢影痕(三十六):虹口片羽7

海上舊夢影痕(三十六):虹口片羽7

圖351:1920年代初,北四川路近崇明路口北望,左側近處為同春園徽菜館(圖via聖愷兄) 圖352:1928年,北四川路近崇明路口北望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