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619-暗殺往事
作者:中年維特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美國作為最早確立總統制的國家,一定程度上定義了總統制的標準與運行規範。在這種制度下,總統作為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有權任命行政官員並總攬行政權,權力之大,影響力之強,在經歷了川普時代後,就算不關注美國政治的國人也會有所體會。
「民主聖地」總統山
(圖片:Richard A McMillin /shutterstock)▼

正因美國總統具有影響國家前進方向的能力,所以每次總統遇刺都是會讓美國面臨不確定性的大事,一旦總統不幸身亡,也必然舉國哀悼,盟國慰問。
最重要的是,從事實上看,暗殺總統還真的能起到改變美國國家政治,甚至影響世界局勢的作用。
瘋狂的老兵與精神病
1833年5月,美國第七任總統安德魯·傑克森為美國先總統華盛頓的母親掃墓,遭到了因私吞公款被撤職的海軍軍官襲擊,但是肇事者沒有用槍,也沒有人員傷亡。
傑克森總統是軍人出身
真打起來,對方未必打得過
(圖片:shutterstock@Gary Blakeley)▼

兩年後,傑克森剛剛在國會參加完議員的葬禮,又在國會外遭遇一名試圖舉槍暗殺他的男子。脾氣暴躁、性格剛烈的傑克森也沒有逃跑,而是用自己的柺杖還擊,幾乎將對方繳械,外加當時天氣潮溼的因素,兩把用於暗殺的燧發手槍都啞了火,暗殺徹底失敗。
這是美國曆史上首次企圖殺害總統的事件
而暗殺失敗也成了傑克森神話的一部分
(圖片:wikipedia)▼

這兩起案件背後,折射出了當年美國混亂的社會現實。
傑克森當政的時代,是美國野蠻生長的時代,混亂與進步相伴。作為最後一個參與獨立戰爭的總統,他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繼承了民主共和價值觀,與其支持者創立了民主黨,打擊正在形成的「貴族」勢力,整肅腐敗,為海軍每年節約100萬美元(當時是一筆鉅款)。他還反對廢除奴隸制,與印地安人發生武裝衝突,並強制遷移印第安人至密西西比河以西。
《印第安人遷移法案》的簽署
導致大量印第安人被以暴力的方式趕到了西部
(圖片:Wikipedia)▼

傑克森時代鞏固了日後美國的發展基礎,也埋下了嚴重的矛盾。
當時,最大在野黨是輝格黨,與傑克森爭論的焦點是美國第二銀行存廢問題,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是對總統權力日漸膨脹的憂慮。1835年時,輝格黨與傑克森創立的民主黨路線分歧越來越明顯,恰巧在這年傑克森就遭遇到了暗殺,這使後者對輝格黨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輝格黨聚集了傑克森及其政策的反對者
其中不僅有上任總統
還有眾多參加了獨立戰爭的英雄人物
(輝格黨使用的選舉海報,圖片:wikipedia)▼

審訊結果顯示,這個非常不專業的殺手患有精神疾病,現實生活中是一名失業的油漆工,內心則認為自己是英王。雖然審訊中提到了殺掉總統美國才能有更多錢之類的話,但是並沒有直接證據表明與輝格黨相關,法院便將此人關進精神病院寬大處理,即使貴為總統也只能將推測埋藏心底。
之後幾年,蓄奴問題逐漸發酵,成為了美國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釀成美國曆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南北戰爭,又一場針對總統的謀殺案也在這場戰爭後出現了。
可能也是最著名的一次暗殺
林肯,你的話太多了
(圖片:shutterstock@Everett Collection)▼

1864年,戰爭結束5天后,林肯被邦聯支持者約翰·布斯暗殺。
這場暗殺僅僅是冰山一角,其背後是一群邦聯激進分子的瘋狂斬首行動。他們的原計劃是綁架林肯到里士滿,以此要挾聯邦對邦聯讓步,但是邦聯沒有撐到計劃付諸實踐就投降了。這個組織也就把目標變為暗殺行動,目標包括總統、國務卿、副總統和將領格蘭特。
這場斬首活動早有預謀
在林肯第二次的就職演說中
布斯就在現場觀察
(圖片:Alexander Gardner /wikipedia)▼

從結果看,這個並不專業的民間組織並不具備同時暗殺多名政要的能力,除了作為演員的布斯成功暗殺林肯,其餘人都沒有完成自己的任務。
但是林肯遇刺確實成為了南北關係的轉折點。前奴隸主副總統強森上臺,他是聯邦政府中唯一具有南方背景的政要,對南方也採取了寬大的措施,以出臺法律限制黑人人口流動為代價,緩和南北矛盾,開啟了重建時代。
強森在林肯遇刺的次日就職美國總統
只用了6個星期就從副職升為了正職
(圖片:wikipedia@馬修·布雷迪 )▼

鍍金年代刺殺案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美國進入了「鍍金時代」。
伴隨第二次工業革命和不斷刷新的鐵路里程數,美國進入了一個經濟突飛猛進,政治改革相對滯後,貧富差距拉大,腐敗日益嚴重的年代。
快速發展時期總是會忽視底層權益
滋生腐敗和壓榨之風
(第一條橫貫大陸的鐵路建成)
(圖片:Wikipedia)▼

1881年上臺的總統詹姆斯·加菲爾德或許是最適合這個時代的美國的。他經歷豐富、能力超群、少將軍銜、擔任過基督會長老、還提出過新的勾股定理證明方法。
加菲爾德是美國第20任總統
還是美國曆史上首位具有神職人員身份的總統
(圖片:Wikipedia)▼

但是另一方面,他也有最能代表這個時代的汙點:在修建太平洋鐵路時,動產信貸公司(CréditMobilier)人為推高這條美國動脈的成本,以謀取暴利。為了打通關節,公司低價出售、甚至贈予股票給重要的政客。這種囂張的腐敗行為成為了轟動一時的大丑聞,最終導致公司破產,一批議員被調查。
山姆大叔指示與信貸醜聞相關聯的官員「自殺」
此次事件導致了公眾對於政府的不信任
(諷刺漫畫作品)
(圖片:Joseph Keppler / Wikipedia)▼

加菲爾德也被指參與其中,卻並沒有影響他入主白宮,但是政治分肥最終還是反噬了這名總統。一個失意律師認為自己為選舉出力極大,應該成為駐巴黎的外交官。心懷不滿的他暗殺了加菲爾德,同時他也認為暗殺總統是出於大義——總統的死會讓共和黨更團結並拯救美利堅。
加菲爾德上位了還不到四個月就遭遇了暗殺
暗殺者則是曾為其撰寫過演講稿的同黨黨員
但事後卻沒有得到期望中的職位,從而惱羞成怒
(圖片:A. Berghaus&C. Upham)▼

這次暗殺換來了《彭德爾頓法案》,美國公務員體制正式確立,分贓政治開始被考試競爭、政治中立等更為現代的理念替代。
到十九世紀末麥金萊主政的時代,美國打贏了美西戰爭,參與了八國聯軍,外交政策有明顯的擴張傾向,美國被批評為帝國主義的聲音見長。
1897年麥金萊(中)就職典禮
在位期間贏得了美西戰爭,提高了保護性關稅
促進了美國工業的發展
(圖片:Wikipedia)▼

鉅變的時代震動了美國人的精神,不同社會階層、人生經歷、與教育背景的人,都試圖總結或借用一套理論來解釋這個時代,種種新思潮在美國湧現,並很快影響到了政治。
1901年,參加世博會的麥金萊總統遇刺,殺手是一名失業的鋼鐵工人、無政府主義者,希望利用暗殺手段讓世界更美好。然而事與願違,一方面繼任者是比麥金萊還要野心勃勃的西奧多·羅斯福;另一方面,這次刺殺導致了美國對無政府主義激進分子的大圍捕,連累了他的同志們。
底層民眾很容易被無政府主義者鼓動
而一個總統的結束並不能改變這個國家的體制
也不能解決貧富差距加大的現象
(藝術作品 圖片:Achille Beltrame)▼

自此以後,美國特勤局開始負責總統安保工作,美國總統的安保措施逐漸加碼,暗殺總統變得越來越難,情報機構也自此走上膨脹之路。
暗殺者列昂·佐爾戈斯被懷疑是一個精神錯亂患者
在被實行電椅處刑後,腦子被解剖研究
(圖片:Judge Company/Wikipedia)▼

1912年,西奧多·羅斯福追求第三任期,打破了美國政治中的不成文規定,在競選演說時被認為應該堅守這項原則的選民槍擊。
刺客在審判中說在夢中麥金萊讓他去暗殺羅斯福
而後被證實精神錯亂
(暗殺者約翰·弗拉芒·施蘭克被捕)
(圖片:Bain News Service / wikipedia)▼

僅受皮肉傷的羅斯福將計就計,現場發表近一小時的演說拉票,然而此舉並未打動選民改變規則,最終未能當選,槍手則被關進了精神病院。
老羅斯福在中槍後堅持做完演講
而後的X光片顯示了子彈的位置
這顆子彈也伴隨了他一生
(圖片:Bain News Service/Wikipedia)▼

民間刺客的式微
1933年初,經濟危機發展到最嚴重的時期,西奧多的侄子,時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遭遇失業泥瓦匠的槍擊。
槍手連開六槍,總統卻逃過一劫,安保升級的效果可見一斑。
1950年,波多黎各獨立主義者又試圖暗殺杜魯門,尚未見到杜魯門就與特工展開槍戰,並被制服。
健康的度過了總統任期
(圖片:Associated Press / Wikipedia)▼

這兩位都是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重塑時期的總統,不知道如果刺客成功,世界可能會變成另一個樣子。
進入現代後,美國社會氣氛變得相對包容,從極左到極右的政治組織都在美國湧現,併產生過一定的影響。但主流社會長期存在意識形態的最大公約數,而特務機構的發展與膨脹,也能夠在顛覆性思潮出現激進化苗頭前予以撲滅。
(圖片:《一九八四》)▼

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美國處於極盛期,發展的紅利惠及到了普羅大眾,經濟發展、社會福利的普及與娛樂業的興起讓窮人可以過得很好,極端的政治表達越來越少,想要刺殺總統諫世的邊緣人也沒有了發育的土壤。
但是,刺殺總統的情況不但沒有絕跡,反而變得或撲朔迷離、或邪典了起來。
1963年甘迺迪被遠距離狙擊遇害,隨後,連殺手都被槍殺。藉助於電視這種新興媒體,甘迺迪的高調作風和花邊新聞讓他深入人心,刺殺帶來的道德壓力倒逼民權事業和航天事業的進步,也讓他在身後成為了陰謀論的焦點人物。
甘迺迪成了美國曆史上第4位遇刺身亡的總統
因為此時的媒體技術已相當發達
這次撲朔迷離的暗殺也被傳得愈發神祕
(甘迺迪夫婦在被暗殺前的幾分鐘)
(圖片:Walt Cisco, Dallas Morning News / wikipedia)▼

一切都盤得很明白,唯有暗殺的真相永遠成了迷。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美國空前的混亂時期,1975年曼森家族的弗洛姆(Lynette Fromme)和45歲的中年離異母親摩爾先後試圖刺殺福特,但是都不成功。這兩起刺殺案更類似於一種瘋狂的宣洩。
兩位女性的暗殺僅相隔了3周
在弗洛姆的暗殺活動失敗後
總統的專車開始與人群保持更安全的距離
以至於多次刺殺均未成功
(圖片:Wikipedia)▼

幾年之後的刺殺里根,則更像一出鬧劇。殺手迷戀馬丁西科塞斯的電影《計程車司機》並將自己代入到角色中,希望透過模仿劇情刺殺總統來吸引女主角的關注。
很快就被安保人員制服了
相比於前輩們有計劃有預謀的犯罪行為
這次的刺殺動機倒顯得有些無厘頭
(圖片:Michael Evans / wikipedia)▼

他的槍擊導致里根左肺中彈,另有三名隨行人員受傷,但是因為被定義為精神錯亂,僅僅被關進了精神病院,2018年即被釋放。
此時的里根上任僅69天
之後的支持率也因為這次被刺殺事件有了大幅增長
(在醫院觀看民眾期望他早日康復的活動)
(圖片:Wikipedia)▼

極富爭議的川普總統自然少不了暗殺者的眷顧,截至目前針對他的暗殺,公開報道的已有四次,殺手們幾乎是美國矛盾的其中體現——精神障礙患者、退伍老兵、伊斯蘭國同情者和黑人,暗殺方式包括郵寄毒藥,試圖槍殺和具體方式沒想好先在網上高調眾籌。但是無一例外在毫無成功希望時就被挫敗。
也有人勇敢的付諸行動了
只不過沒成功
(圖片:https://www.thesun.co.uk/)▼

從歷史上看,刺殺總統可以很大程度影響政策走向,但是隨著安保體系的逐漸完善,民間自發的刺殺,想要成功幾乎不可能。如今美國社會再度撕裂,頗有冷戰最激烈的6、70年代的緊張感,而面對如今的總統,即使美國國內對其評價極端兩極化,捨得一身剮的莽夫再次出現也未可知。
有一點心慌
(圖片:Evan El-Amin / Shutterstock.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Ashleynicole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