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橫跨黃浦江兩岸的大橋已有十幾座。南浦大橋、楊浦大橋、盧浦大橋……這些大橋劃江而過,氣勢恢宏,似巨龍,似彩虹,把浦江兩岸連在一起,彰顯了大上海的發達與繁榮。到了晚上,大橋上燈火輝煌、五光十色。每天,把壯觀的大橋作背景拍視訊、留影的人絡繹不絕,黃浦江上的大橋已成了網紅大橋,成了打卡地。

世界因多樣而精彩。雄偉的大橋固然讓人望而喜不自勝,素雅的小橋也會讓人喜形於色。江南水鄉河湖交錯,水網縱橫,小橋築於潺潺流水之上。在古鎮,橋橋相連、橋廟相通、橋街相接,咫尺往來;在鄉村、在田野,小橋流水路縈紆,竹裡茅茨是隱居。有橋,有水,有走在橋上的人,就是一幅絕美的風景畫!

上海青浦的金澤古鎮是一座依水而建,有著1300多年曆史的小鎮。金澤古鎮境內湖塘星羅棋佈,河道縱橫交錯。所以,金澤古鎮最大的特點就是橋多,「出門即過橋,人家盡枕河」,「粉牆風竹動,水巷小橋通」,素有「江南第一橋鄉」的美譽。宋時,金澤古鎮曾有四十二座虹橋,至今鎮上還保存著宋元明清所建的七座古橋,有萬安橋、普濟橋、迎祥橋、天王橋、祖師橋(如意橋)、關爺橋(林老橋)、放生橋。這些古橋其實都是簡樸的小橋。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錢君陶題寫了「金澤古橋甲天下」七個大字。
讓我們感受幾座上海歷史上留下來的小橋吧。
金澤普濟橋

普濟橋建於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明清兩代有過重修。普濟橋是上海地區保護最完好、最古老的石橋之一,是上海文物保護單位。普濟橋為單拱圓弧形,橋長26.7米,橋高5米,橋體坡度平緩,橋面較窄,不加修飾,古樸典雅。有橋樑專家稱:「論上海古橋之大,惟朱家角放生橋;論上海古橋之古,當推金澤普濟橋」。站在普濟橋上,撫摸著近千年的欄杆,一股懷古之心會油然而生,真是恍然如隔世焉。
金澤迎祥橋

迎祥橋建於元代。迎祥橋橋長34米,寬2米多。橋面無欄杆,是典型的元式橋樑。迎祥橋的橫樑上密排著楠木,所以迎祥橋又叫金絲楠木橋。迎祥橋還有個姐妹橋,地點在離金澤鎮很近的練塘鎮。練塘鎮上也有座元代建造的小橋,所用的木材也是珍貴的楠木,這就是餘慶橋。用千年不朽,萬年不腐的楠木做橋的材料,這應該是絕無僅有的了。這兩座橋如長虹臥波,每天遊人不絕。
方塔的望仙橋

望仙橋是上海目前現存最古老的橋,位於松江人流如織的方塔公園裡。方塔是宋代建造的,圍繞方塔的便是源於唐代的古市河,望仙橋就是橫跨古市河上的一座橋。據記載,宋代時站在橋上可望見方塔上有仙鶴築巢飛還,於是有了如此詩情畫意的名字。望仙橋長7米,寬3.2米。這座上海最古老的石橋,因相貌平平,很難被人注意到,實則是上海乃至全國獨一無二的木肋石板橋。
朱家角鎮上的放生橋

放生橋是朱家角鎮的標誌性建築,橫跨於漕港河上,於明代時建成。放生橋有五孔石拱,全長70.8米,寬5.8米,結構精巧,形狀美觀,是上海地區最長、最大、最高的五孔石拱橋,是小橋中的大橋了,被稱為「滬上第一橋」。放生是佛教傳統之一,是佛教慈悲心的體現,具有無量功德。
上海人走過的橋比儂吃過的鹽還多。現在上海的古橋、小橋有六百多座,都散落在郊區、鄉村。一些公園為了吸引遊客,特意造了不少橋,奉賢的古華公園移建、新造了22座小橋,閔行的韓湘水博園,裡面也有50多座各式各樣移建、新造的小橋。我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站在樓上看你。小橋的美是精緻的美,是婉約的美。多麼令人神往的小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