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蕭瑟未遠,冬日暖陽不燥,上海的郊野公園正在一年中最斑斕的時節。位於奉賢的上海海灣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金澤鎮的青西郊野公園等,換上了絢爛多彩的「盛裝」,金色、褐色、墨綠、火紅、鏽紅……像打翻了顏料的畫板,引來眾人「打卡」。



(上海海灣國家森林公園,本報記者 袁婧 攝)
上海城市郊遊是近代化背景下城市人對郊野、鄉村生活的一種渴望。這種郊遊風氣是如何流行起來的呢?

《北華捷報》出版的上海郊野徒步文集
近代上海城市的郊遊風氣
文 | 陳雲霞
上海開埠以後開始匯入到全球近代化的大潮中,伴隨城市化的高速發展,人們開始重新思索城市與周邊鄉村的關係。在旅滬西人生活觀念的影響下,上海城市20世紀20年代開始興起一股新的郊遊風氣,在三四十年代達到頂峰,並引領了一場新的運動休閒著裝時尚。郊遊的目的地位於上海城市的東北、西北、西南幾處郊野,其中以浦江遊為主。城市化背景下公共交通的完善和近代鐵路網路建設是這一風氣形成的重要前提。在此影響下,上海周邊的郊野開始逐漸成為城市邊界,部分郊區因為景觀優越而得到跨越式開發。
上海城市郊遊是近代化背景下城市人對郊野、鄉村生活的一種渴望,最早流行於來滬的西方人當中。19世紀末的英國,快速、高度的城市化激發了人們對走向樹林和郊野的普遍熱愛。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希望以前往郊區休閒的方式來重溫田園生活,獲得放鬆和休憩。鐵路的發明更喚醒了他們探索神秘聖地的新可能,湧現出更多的郊野徒步活動,這些愛好者搭乘城市交通工具到最接近郊野的地方,城市居民的休閒出遊呈現出明顯的「從城市到鄉村」特徵。20世紀初,英國艾迪生國家公園委員會(The Addison Committee)分別設立了國家公園與郊野公園(National Park and Country Park),以平衡人們到郊區去的休閒需要。同時期的上海,郊野騎行和租船出遊已經在那些早期進入上海的外國人中間流行,併為他們塑造了對中國的最初認識。許多人都會乘著船屋去佘山,沿著河岸享受一段心曠神怡的徒步旅行,在寧靜的水鄉度過一晚再回返。強壯的漫步者受到這種旅行的刺激,甚至會挑戰完全徒步走完全程,還有人則會騎車(Shanghai Country Walks,p23)。
這種郊野遊的風氣起初在當時的西人學校、俱樂部、報社記者、個人中流行。《申報》記載1923年6月上海聖約翰和聖瑪利亞兩校在蘇州河濱的梵王渡舉辦了懇親會。此時這裡還屬於英租界的近郊,沒有開啟城市化的大門,但參與者可搭乘電車前往。在報道中,懇親會當時的英語譯為「outing」,也就是郊遊。
在此風氣感染下,一些中國人的行會、學會、機構、團體也開始盛行。中國自古就有「仕女郊遊」的風氣,但不同的是傳統的郊遊一般與節慶相關,或祭祖踏青,或拜訪名園古寺等,而此時則更多的是從城市人的視角去體驗郊野,可認為是傳統女性出遊的一種現代形式。1927年,金融家陳光甫在上海創辦《旅行雜誌》,起緣於傳播旅行文化的設想。趙君豪、茅盾曾任其主編,周瘦鵑、郁達夫等名家曾為其撰稿,時人讚歎「它是一位遊侶,又是一位嚮導,創造和激發出最優美的旅遊意識」。《旅行雜誌》主要刊登國際國內各旅遊勝地介紹及遊覽經歷。1929年刊登了靠近英吉利海峽的法國伯勒達尼省鄉村之狀況,稱讚「此間饒有田舍風味,行經此地令人流連忘返,倦厭都市之繁囂」。


《旅行雜誌》主題之「乍浦風光」與「哈德遜河上」
資料圖片
《申報》在1934年就記載:「近來本市市民頗知郊遊之有益身心,故春秋佳日,仕女乘輪出遊者甚多,最初以西人佔多數,約十之八九。現在我國人士亦稔知郊遊之樂,且多攜眷同遊,而老弱婦孺亦極喜海浴,或於海濱曝日,此可知一般市民對於新生活有深切之了解,而且力行之也」。從這裡可以看出上海城市居民的郊遊是受西人影響的。由於郊遊日漸流行,1932—1935年間,旅滬就職的英國人Edward Sheldon Wilkinson在追求「鄉土風情」的過程中,以西方人對鄉村野趣熱愛的角度看待自然和人文,對上海周邊鄉村的郊野景觀進行了詳細的記錄,撰寫了一系列上海周邊郊野徒步的日記文章,為廣大郊遊、徒步的人提供指南,並被《北華捷報》結集成冊出版為Shanghai Country Walks,實際上引領了一種郊遊的先風。
郊野遊流行的同時,傳統的節慶郊遊仍然盛行,上海四郊的閘北、浦東、龍華等由於有龍華寺和眾多墓地,清明時節遊人如織。但是由於近代城市公共交通與城際交通的逐漸完善,掀起了一股更遠踏尋城市邊緣的郊遊之風,主要位於城區的東北、西北、西南三個方向,上海城市的郊野範圍也大大拓展。
大場被視為「最經濟的郊遊」區域,由於距離市區近,從滬太汽車公司出發,票價一角六分便可「領略鄉村風味」,感受「新鮮的空氣、和煦的陽光、軟適的草地」。真如位於當時上海市區的西北郊區,也是一些人郊遊的心儀之地。搭乘公交從市區出發經過蕭條、破敗的閘北,往西慢慢見到農田菜圃變成河流、荒草,這就代表離開了城市。到真如遊覽,往往是個人為了 「享受郊野的詩意風致」,疏解現代城市帶來的心理苦悶。1933年,《旅行雜誌》專文寫露營和野宴,推薦了聽蟲鳴鳥叫,賞月色寒蟬等田間野趣,並手冊式地列舉許多戶外注意事項與備忘。

《旅行雜誌》目錄
除了個人行為,更多的是人們走向浦東鄉村、近郊麗娃河畔的集體活動。1930年《攝影畫報》為了「提倡高尚娛樂」,特舉行 「郊野聯歡會」。三百餘參加者租車前往,進行划船、游泳等事項。這一活動已經不僅僅侷限於初期的個人、社團、機構等,而是在報紙刊登,公開報名,可見郊遊風氣已進入踴躍自發的階段,各種名號的 「夏遊會」、「春遊會」等都是「赴郊野」。
由於近代鐵路網的建設,鐵路可以通達的遠郊城際之間遊覽也成為一種風尚。1936年4月的一個週末,位於京滬鐵路現崑山南站附近的青陽港遊客大增。《申報》記載青陽港春光旖旎,風景宜人,為滬上人士星期尾郊遊勝地。為此,上海北站(現上海站)特地為週末增加停靠青陽港的鐵路車次。由於滬杭鐵路、公路的開通,上海郊野遊的範圍甚至擴展至杭州灣北岸的沿海地區。1933年,一位在上海生活的人寫了一篇乍浦和澉浦的簡要遊記,表示自己長期生活在上海都會,生活節奏緊張,選擇到杭州灣北部海濱「換一換生活的調子」。作者從上海出發,在閔行渡黃浦江,經滬杭公路全程130公里左右,而到乍浦則只需90公里。遊覽人一般為上海的一些外國人和較有經濟實力和身份的人,其主要活動是觀山玩海,體驗有樹有田、農民耕牛、輕舟鵝鳴的鄉村古樸生活。由於城市人的郊遊,乍浦和澉浦的社會風貌也有所改變。乍浦因為距離上海近,農村女子大多是短髮,而澉浦則幾乎全是長髮,兩地的物價也因遊客的到來而有所上漲。
郊野遊當中,浦江遊是最流行的一部分。黃浦江作為上海的母親河與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而城市人對待黃浦江的態度也在轉變,由最初的交通航運功能,慢慢轉化為遊憩之地。當前濱江貫通之後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優質公共活動空間,追溯歷史,早在20世紀20年代上海就掀起了一股浦江遊覽的流行風。與現今不同的是,當時的浦江遊是乘船到郊外的黃浦江畔,體驗當中的野趣,主要有浦東高橋浦濱、寶山吳淞浦濱以及閔行浦濱。例如1928年7月,會計師公會舉行郊遊會,此次浦江遊是乘坐水上汽艇駛往吳淞口,藉以納涼。與傳統的行會活動相比,此時更具現代性,遊覽者們攜帶各種冷食,以代晚餐,享受夜風習習、明月當空的郊外風情。在時人看來,以浦江遊為核心的郊遊是一種「高尚娛樂」。1930年《旅行雜誌》刊登《上海人的消夏生活》,認為「吳淞海濱看海、納涼、游泳,駕摩托車兜風是為良方」,並寫道吳淞海濱因在夏天溫度比上海要低六七度,汽車火車隨時可通而為郊遊好去處。

1930年《旅行雜誌》刊登《上海人的消夏生活》
閔行因位於黃浦江南流四折之要衝,彎道較多,風景尤佳。與寶山吳淞濱江不同的是,遊客一般選擇春秋兩季前往閔行浦濱,主要活動是清遊和水濱泳浴。該處浦濱又因地處滬杭公路要道,交通可達性良好,吸引著電影界、文藝界、報界,政、商各界的知名人士。因此,在1933年閔行輪渡航行時間延長,更加方便從城區前往。
在浦江遊中,最受歡迎的還是浦東高橋浦濱。1932年《旅行雜誌》刊登了一篇《高橋海濱游泳記》描寫當時的沿江風景,游泳、露營、野宴、奏口琴,攜望遠鏡遠眺江景。「沿途野色,含有詩意,美入圖畫……一洗都市之凡塵。」這次郊遊華聯影片公司的多位明星也曾參與,實際上也產生了許多廣告效應,之後許多機構團體都選擇此項「高尚活動」。1934年7月上海特別市興業信託社招待中外各報社記者八十餘人遊高橋海濱。由於高橋海濱距離較近,遊覽時長一般在五個小時左右。從外灘銅人碼頭出發,乘坐專設渡輪,設備先進,根據價格設三個等級艙位。遊客先欣賞黃浦江中波光雲影與清麗風物,行一小時抵高橋。抵高橋後至海濱,即改乘車約十五分鐘。高橋遊覽一般以淺海游泳、逐浪等海濱活動為主,輔以欣賞水靜沙明的海灘景觀。
近代上海的郊遊風氣是在公共交通可達性基礎上盛行的,基本可分為公交、輪渡、私人汽車和遊輪等,方便城市人走進郊野。近郊如漕河涇、龍華等處,在郊遊熱鬧之時市公用局會根據實際情況增發公交。當時,坐汽車兜風是最盛行的一件事,從市區到吳淞海濱不過十英里,汽車約二三十分鐘。「大家都取人跡稀少的地方去,郊外荒野之處最為適宜,像滬東楊樹浦路引翔港一直到吳淞都是兜風的好地方。」《旅行雜誌》記載自從淞滬鐵路開通以後,淞滬間有了蒸汽輕便火車,一天來往班次有幾十趟,更加吸引了城市人走向郊區。1923年,國民政府成立旅行部,其宗旨就是「圖商旅之便利,謀舟車之舒適」,總部便設於上海。適時,《旅行雜誌》就刊登大量鐵路、航運、公路班次,其中有上海人經常乘坐的滬杭、京滬等線,以及滬杭公路沿途經過郊區設立的站點如青陽港、閔行等處的時刻表。
此外,30年代上海特別市政府推行「大上海水上交通計劃」,促進了黃浦江平價輪渡的完善,又為浦江遊專門開設了專線。1933年5月市輪渡管理機構因為每逢夏季,上海人赴浦東鄉郊遊覽的人尤其多,輪渡不堪重負。其中前往浦東高橋浦濱的遊覽者甚多,絡繹不絕,在傍晚時分集中返滬,導致許多遊客無法登船。因此,當時的上海市公用局將上午五時三十分由高橋開上海之一班,及原有末班下午六時三十分改為下午七時十分,由高橋開上海之一班均用兩輪,同時行駛以免擁塞。這一措施大大便利了上海市民前往高橋浦濱遊覽。
1933年7月《新聞報》刊登了一篇《市輪渡開航遊浦乘涼夜班》,其中就講到市輪渡局將原來行駛的上高線(上海—高橋)中的四艘自當月分班成為夜晚浦江乘涼的特別航班。每晚的八點三十分從南京路外灘的銅人碼頭出發,中間停靠東溝碼頭,十點到達高橋,在此停泊一個小時供遊人觀景,十一點一刻從高橋發船返回,凌晨十二點三十分抵達外灘銅人碼頭。這一航班不論乘客多寡,天氣晴雨照常開設,並固定收取船票。為了市民方便出行,在午夜歸來航班還專門提供僱傭汽車服務。此項航班開通以後,黃浦江郊遊之風益盛。1935年
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記載了8月10日晚上有一批大約120人組成的團隊租賃了一艘船在晚上9點至次日凌晨1點遊覽黃浦江。此次遊覽,船身的甲板被改造成舞池,並專門配有管絃樂隊。此次午夜浦江遊覽被認為是首次在上海舉行,當時的媒體認為這會引領起一個午夜遊浦江的新風潮。


《旅行雜誌》上的廣告
資料圖片
開埠以後的上海慢慢步入近代化道路,城市被打上摩登、時尚的印記,女性消費成為一種時尚。
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中歷次的黃浦江郊遊報道中 都 是 放 在 「the women’s page」這一欄中,可見在當時屬於女性時尚的一種。更為重要的是,由郊遊帶來的廣告效應,也促使一些西方的服裝時尚開始在上海流行。1928年,《旅行雜誌》刊文「解決人生三個問題之一」,認為出門旅行,尤須服裝輕便,舟車上下、登山涉水不致感受「笨滯之苦」。服裝更須注意「輕便舒適」,欲解決此項問題,「惟有求之於上等精美之縫衣店,上海南京路三十七號勞合路對面王順泰西服有限公司,本其多年之經驗,悉心研究,銳意改進」。1947年09月《申報》在報道「今秋婦女新裝更形清麗絕俗」時就提到:從巴黎,紐約,到上海,從春季到秋天,從「羅曼第克式」到「運動式」,那些為仕女們擊節讚賞的層出不窮的新裝,曾經掩沒了幾許人們在大戰後心理上的苦悶。現在,上海市婦女們也正在開始接受這新型衣譜所帶來的慰藉。最近,上海的鴻翔公司正在設計仿製美國
Ladies Tailor
雜誌上的兩種短大衣式樣,一種完全採用西服上裝的形式,在項頸間襯用圍巾,最適於郊遊。在秋高氣爽,日麗風和的青山綠水間,「輕裝一襲,御車操漿」,有無限的舒適和瀟灑。而本地化的一些品牌也開始逐漸嘗試來跟隨這種風氣,「回力」就適時地推出了「郊遊鞋」。1947年春天回力推出新款特製球鞋「萬里鞋」,強調的賣點是平日穿著經濟合算,遠足郊遊必備,富有彈性,行動自如。可以說,城市郊遊及其引領下的服飾新風尚是城市社會生活近代化的體現,也是近代上海城市社會風貌的特色之一。
原載 文匯學人·學林(2019.12.13)| 近代上海城市的郊遊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