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1940-什麼是孟加拉國
作者:蘇摩大大
製圖:孫綠 / 校稿:辜漢膺 / 編輯:養樂多
今年是孟加拉國獨立50週年,也是其國父誕辰100週年。經過50年的發展,雖然孟加拉國如今依舊較為貧窮落後,卻在承接低端製造業的過程中抓住了機會,讓大多數人口擺脫絕對貧困的狀態,並有望在幾年內擺脫最不發達國家的定位,晉升為發展中國家。
人均不到2000美元,實在是很貧困了
但是增長勢頭很猛,完全不輸印度
(2020年印度GDP滑坡,人均可能低於孟加拉)▼

孟加拉國作為一個身處大國之間的年輕小國,能夠取得如此成就,既是其國民奮鬥的成果;也有外交方面長袖善舞,帶來發展機遇的因素。
圖形頗似日本國旗
寓意為太陽昇起於富饒的孟加拉大地上
(圖:shutterstock)▼

遊離於中印之間重要地理位置
南亞北部地區氣候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每當西南季風攜帶水汽達到這裡,雨季便會來臨。旱季時,恆河的流量主要由喜馬拉雅山脈的高山冰雪融水維持。降雨和冰川綜合作用,為恆河帶來了眾多支流。
南亞兩個最大的河流系統——恆河、印度河
(恆河的流量遠大於印度河)▼

隨著自西向東匯入恆河的支流越來越多,恆河的徑流量也越來大,直到臨近入海口時,它與徑流量同樣巨大的布拉馬普特拉河交匯。幹流即將匯入孟加拉灣時,還有一條長度僅有902千米,但是徑流量驚人的梅克納河匯入。三條河最終通過同一河道匯入孟加拉灣。巨大的流量裹挾著大量泥沙衝入下游。進入孟加拉灣後流速突然降低,泥沙加速沉積。
孟加拉國在地理上的「本質」便是恆河三角洲
這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三角洲
其巨大的水量和變動性是孟加拉國的基本國情▼

除了東南部佔領土面積25%左右的丘陵、山地地區,孟加拉國的絕大部分領土便是這樣形成的。理論上講,大河入海口處形成的三角洲土質疏鬆肥沃,非常適合進行農業生產。掌握造船技術後,大河會成為古代的高速公路,帶來交通優勢。
孟加拉國在地理上的「本質」便是恆河三角洲
這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三角洲
其巨大的水量和變動性便是孟加拉國的基本國情
(底圖:NASA)▼

但是,熱帶季風氣候的降水量以不穩定著稱,這為孟加拉國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三條河流匯聚之處兩岸地勢低平,落差較小。導致相較於其驚人的流量,流水重刷力度較小,河道較淺。
賈木納河兩岸,這河道其實可寬可窄
到了雨季,洪水+風暴一來,兩岸都是要淹的
(圖:google map)▼

比如賈木納河豐水期寬達12千米,旱季卻可能僅有3千米寬,一旦上游降雨量過大,就會導致下游流量暴漲。河道排水不暢,河水容易漫過河岸形成洪水。此時常有颶風侵襲沿海地區,帶來大量降雨,加劇洪澇災害的災情,讓三角洲變成一片澤國。
另一方面,低緯度溫度高,蒸發量巨大,導致旱季地表水迅速萎縮,容易引發旱災。
澇的時候澇死
(圖:shutterstock)▼

旱的時候旱死
(圖:shutterstock)▼

富庶與脆弱並存,便成為整片孟加拉地區的特徵,財富可以在這裡迅速積累,卻也會被頻繁的自然災害迅速剝奪,這使得這裡難以成為文明的中心。在古代,每當印度河-恆河平原的政權衰落,無力控制這裡時,這裡便會出現富裕、繁榮的地方政權。一旦恆河平原的政權足夠強大,這裡又會被或直接、或間接地納入統治。
印度歷史上的強大王朝
其根基還是在印度河、恆河、以及兩個流域之間的區域
所以幾大著名古都都位於這一核心地帶周邊▼

伊斯蘭教興起後,大量穆斯林商人來到南亞次大陸,獲取這裡豐富的物產。孟加拉地區物產豐富,有海河聯運的優勢,同時受恆河平原政權的管控較少,逐漸成為穆斯林商人的落腳點,伊斯蘭教也逐漸在這裡傳播。這就導致了孟加拉地區受印度教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雙重影響。
穆斯林商團自海路來,商業、宗教、軍事並進
在東南亞首先拿下了亞齊地區(進而是馬六甲地區)
在北孟加拉灣首先拿下孟加拉
相當於一次對印度教文明的成功繞後▼

孟加拉地區遊離於莫臥兒帝國、馬拉塔帝國統治核心之外,經過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商人的長期開發,已經成為前往東南亞、中國的重要中轉站。當歐洲的殖民者來到印度時,這裡自然成為了各國勢力爭相競爭的地方,並逐漸成為殖民者的重要據點。
所以在之後印度本土王國的覆滅過程中
孟加拉成為殖民者拓展勢力的橋頭堡和根據地
加爾各答的地位也因此提升▼

這裡物產之豐富,貿易之興旺,人口之稠密,令殖民者深受震撼,留下了充滿溢美之詞的主觀記述。但是事實上孟加拉的人口過於密集,風調雨順時,肥沃的三角洲可以養活這些人口。一旦氣候異常,出現洪災或大旱,便可能導致糧食減產,引發饑荒。
農業社會風調雨順的富饒,禁不起各種大災
這就需要社會組織來抗風險
而英國殖民統治反而加劇了這場可怕的災難
(圖:wiki)▼

孟加拉混亂的統治秩序,和殖民者瘋狂的掠奪,都加劇了饑荒。炎熱的氣候和落後的衛生條件,又使得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在此後的歲月中,孟加拉反覆出現的大饑荒,總會造成令人震驚的浩劫。
1943年孟加拉大饑荒
(圖:wiki)▼

從東巴到孟加拉
印巴分治之後,孟加拉按照信徒佔比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屬於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和屬於巴基斯坦的東巴基斯坦。
孟加拉的歷史、民族、文化都與西巴基斯坦(如今的巴基斯坦)不盡相同。孟加拉比西巴基斯坦更富裕,但是在文化上被壓制,政治上缺少代表,經濟上要向巴基斯坦轉移支付。這導致孟加拉的不滿和分離主義傾向越來越明顯。
在東邊,被撕裂的是孟加拉
在西邊,被撕裂的是旁遮普
在東西兩邊,被撕裂的是巴基斯坦▼

1971年,孟加拉獨立戰爭爆發,起義部隊面對成建制的巴基斯坦軍隊,當然是非常無力的。如果沒有外部力量的干預,這場起義多半會被撲滅。然而當時南亞次大陸的國際關係高度緊張,印度與巴基斯坦長期敵對,自然不會放過這一次讓巴基斯坦分裂的機會,開始大力支持孟加拉國獨立。
印度出兵是孟加拉得以獨立的關鍵條件
東巴基斯坦未必100%向獨立
但印度絕對100%想肢解巴基斯坦
(圖:wiki@Mike Young)▼

最終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一方面巴基斯坦的軍隊無法戰勝印度與孟加拉的聯軍,另一方面因為巴基斯坦軍隊在孟加拉的種種不人道行為被曝光,國際社會也開始對孟加拉持同情態度。最終孟加拉在印度的幫助下獨立。
巴基斯坦這次重大失敗
使印度在孟加拉方向再無後顧之憂
可以集中力量施壓西巴基斯坦,奠定其南亞霸權
(圖:wiki)▼

然而想要報答「再造之恩」是要付出代價的。
印度孟加拉邊境的北側,連接了印度領土主體部分與東部的西里古裡走廊。這條走廊名副其實,僅僅有20公里寬的縱深,被戲稱為印度的「雞脖子」。一旦被切斷,少數民族聚居的東部地區就變成了印度的飛地,保護領土完整的難度陡然上升。
孟加拉國與尼泊爾之間,非常窄的一條通道
扼守其上的城市便是西里古裡
(圖:google map)▼

不難想象,印度對於與孟加拉的關係是極端重視的。然而由於孟加拉國人口壓力巨大,經濟基礎薄弱,政治又很不穩定。印度對其外交舉措維持了在南亞一貫的霸權色彩,外交辭令上固然親密友好,一旦涉及到利益分配,重視往往會以壓力甚至脅迫的方式表現出來。
這一點從水權分配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恆河平原與恆河三角洲都屬於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日常生產生活需要大量耗水。旱季時如何分配國際河流急劇萎縮的流量,就成為了非常敏感的問題。這件事情上,印度依靠經濟、政治、外交、基建、對國際法的了解等全方面的優勢,長期佔便宜,甚至一度想要讓恆河改道,從西孟加拉邦入海。
印度在恆河流入孟加拉國前一段位置上
修建的法拉卡大壩
(圖:google map)▼

印度維護與孟加拉關係的同時,在水資源、爭議領土等領域存在霸權主義傾向,讓孟加拉政治家倍感壓力,民間對印度的信任感也有所降低。更大問題在於印人黨執政後,從官方法律到民間行為,對穆斯林都不算友好。這讓穆斯林佔多數的孟加拉朝野感到如芒在背。
孟加拉國-達卡
人群抗議印度總理莫迪訪問孟加拉國
(圖:shutterstock)▼

未曾設想的夥伴
近年來,孟加拉國維護與印度傳統關係的同時,積極與其他大國開展外交,沖淡外交領域印度的影響力。隨著孟加拉國成衣製造業的發展,對歐美國家的成衣出口量得到了提升,從而擴大雙邊的經濟聯繫。近來,孟加拉國與巴基斯坦的關係也逐漸解凍,有走向正常化的趨勢。
印度希望流出中國的服裝製造業全都流入印度
但其實主要流入了越南和孟加拉國
孟加拉國的人力更便宜,政策也遠沒有印度嚴苛
(圖:shutterstock)▼

孟加拉國的沙阿阿馬納大橋
(圖:Wiki)▼

孟加拉並不在中印之間選邊站,而是與兩國都保持密切的雙邊關係,避免陷入和任何一方的零和博弈。隨著今年來中孟關係日益密切,孟加拉也更受到印度的重視。
今年年初,不但莫迪訪問孟加拉,還帶去了5份不同領域的諒解備忘錄,啟動兩國間的文化與發展項目。孟加拉國領導人,則藉機推進水資源分配、減少殺害越境的孟加拉人等敏感問題的談判。
印度積極參與孟加拉國開展外交活動
但因邊界衝突和宗教鬥爭,「友好」中裹挾著衝突
(圖:shutterstock)▼

在剛獨立時,該國有80%的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中,人均GDP排名世界倒數第二,比刻板印象裡最混亂、最貧窮的非洲國家更為窘迫,被視為最難以發展起來的國家。如今,孟加拉國已經有80%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上,小學入學率超過了90%,。
在選對路求發展的同時,大力補貼國立基礎教育
畢竟,他們才是國家的未來
(圖:shutterstock)▼

隨著印中兩國經濟實力增強,孟加拉國的地緣重要性還會越來越強,如何平衡與兩國的關係,依舊會是一個蘊含著巨大機會的挑戰。
參考文獻:
1.https://moderndiplomacy.eu/2021/04/01/50-years-of-bangladesh-from-a-basket-case-to-an-economic-power/
2.https://warontherocks.com/2021/04/bangladesh-at-50-navigating-strategic-survival/
3.https://www.arabnews.com/%20node%20/%201713321%20/%20world
4.https://www.trtworld.com/magazine/for-india-the-diplomatic-battle-for-bangladesh-has-just-begun-39055
5.https://moderndiplomacy.eu/2021/04/02/south-asian-leaders-in-bangladesh-a-new-diplomatic-outreach/
6.http://bd.mofcom.gov.cn/article/ztdy/200604/200604018934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