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幼平為復原仿製的大晟鍾測音
文 | 盧暘
為了研究宋代黃鐘標準音高,上世紀90年代末,藝術研究院博士李幼平開始收集大晟鍾資料。如今,他已遍訪36件現存海內外的宋代大晟鍾,通過實地考察、音響實驗,以及在此基礎上的音樂性能研究,揭示宋代青銅編鐘的時代特點,尤其是與黃鐘標準音高之間的內在聯繫,完成音樂學界對大晟鍾所做的最為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大晟鍾以其高雅的藝術品質與大雅的藝術追求,穿越近千年,呈現出宋代編鐘文化的歷史嬗變及其藝術魅力。」
以大晟鍾為研究突破口
從曾侯乙編鐘出土時起,李幼平便開始關注並學習音樂學家黃翔鵬的研究成果。黃翔鵬在唐宋遺音曲調考證工作中,一直將歷代黃鐘標準音高研究,作為其中心環節之一予以重視與思考,並於1989年明確提出了「歷代黃鐘標準考」這一課題。1994年7月,黃翔鵬以「歷代黃鐘概況」為題開始為李幼平系統授課並予以田野調查、案例分析等具體研究指導。1997年春夏間,已是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副教授的李幼平正式考取了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博士班,成為黃翔鵬的第一個博士生。
「宋代黃鐘標準音高研究」是黃翔鵬為李幼平擬訂的博士學位論文選題。他曾多次給李幼平講授自己對這一題目的思考和設想。因病情加重住院後,黃翔鵬仍然關心著李幼平的培養問題。然而就在李幼平收到正式錄取通知的前幾天,黃翔鵬不幸仙逝。「他對每一個指導過的學生,都曾經懷抱著一般人難以理解的學術重託。何況是自己的第一個博士研究生呢!」黃翔鵬的後學晚輩喬建中、馮潔軒肩負起指導李幼平的任務。
「宋代黃鐘標準音高研究」需要一個突破口。經師生三人一次次商量、探討,最終決定以北宋「大晟編鐘」為對象展開研究。大晟編鐘是北宋徽宗年間制定、推行大晟新樂時期設計、鑄造的固定音高青銅打擊樂器,具有傳統合瓦形編鐘的外貌特徵,同時又集中體現了宋代科學家、音樂學家研究、製造、使用編鐘的時代性認識與所達到的實際水平。
宋代是十分注重禮樂制度重構的歷史時期之一。崇寧元年(1102年),宋徽宗在即位不久即掀起了趙宋王朝歷史上第六次改制新樂的高潮。宋徽宗在崇寧三年(1104年)開始鑄制大晟編鐘,次年完成大晟新樂。大晟鍾繼承先秦傳統編鐘的形制,使用了「勞動人民所創造的、得到群眾‘批准’了的民間的音高標準」。每件編鐘因鐘體壁厚、重量不同而形成相異音高。鐘體除鑄有器名作「大晟」二字之外,還鑄有律名。

故宮博物院藏「大和·夾鍾清」鍾,為宋徽宗朝所鑄「大晟」編鐘之一
1127年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大晟鍾一部分被金人擄掠北去,一部分就地散失民間,還有一部分則隨趙宋王朝的南遷而轉移到了江浙一帶。今存大晟鍾散見於北京、上海、遼寧、河北、河南、陝西、湖南、山東、台灣等地區的文博部門,以及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
宋代樂器研究重要著作
大晟鍾是成編使用的固定音高樂器,其音律關係在黃鐘標準音高研究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而已有的宋代黃鐘標準音高研究以歷史文獻資料為主,關於大晟鐘的研究,尚缺乏整合一體的系統觀察和綜合討論。黃鐘音高標準研究的關鍵是現存遺器資料的蒐羅、歷史文獻的梳理以及編鐘音響的實驗和測試。
1997年起,李幼平在各地文物、研究部門和學界友人的傾力協助下,開始收集散落在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大晟鍾資料,將音響與文獻相互印證。「每件大晟鐘的尋找研究過程都有激動人心的時刻、歡呼雀躍的場面。」

2006年,李幼平在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為大晟鍾考察測音
2000年,李幼平完成對當時所知25件宋代大晟鐘的資料整理、音響取樣、音樂學分析與音樂考古學綜合研究,撰寫博士論文《大晟鍾與宋代黃鐘標準音高研究》,由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於2004年出版。浙江音樂學院特聘教授、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洛秦表示,這是對海內外現存的25件大晟鍾進行的全面梳理,是對大晟鍾較為系統化、體系化的研究,也是21世紀以來宋代樂器研究中重要著作。
2006年8月,《大晟鍾與宋代黃鐘標準音高研究》被評為「鄧廣銘學術獎勵基金」著作類二等獎(一等獎空缺)。「鄧廣銘學術獎勵基金」成立於1999年,每兩年一屆,被認為是代表宋史學界最高水平的評審活動,旨在獎勵在遼宋夏金史研究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優秀中青年人才。「作為宋史研究領域的一名新兵,深感宋史學界獎掖後學的博大胸襟與情懷,深深感悟到了自身的不足、存在的差距,以及肩負的責任與努力的方向。」2005年,李幼平赴美訪學,開始收集、考察、研究散存在北美地區的中國古代青銅編鐘。
考古現場沒有「第二次」
2006年,李幼平兩次遊學哈佛大學並拜訪音樂學家卞趙如蘭。第一次進入卞趙如蘭的府邸即在客廳的茶几上看到了文集《孔子時代的音樂》。這本是配合2000年4月27日在華盛頓主辦的同名專題展而編輯出版的。他向卞趙如蘭請教與文集相關的內容,意外發現文集中就介紹了一件珍藏於美國巴爾的摩沃爾特斯美術館的宋代大晟鍾。
在卞趙如蘭、密歇根大學藝術史系包華石、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羅泰等人的幫助下,李幼平與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取得聯繫,於2006年10月對館藏大晟鍾進行現場考察與測音取樣。考察當天,李幼平坐最早一班火車清晨4點便抵達巴爾的摩。他懸著一顆心在博物館門口徘徊等待,「我渴望找到大晟鍾、敲響大晟鍾,但同時又擔心音高與鐘體律名不符,做學問如履薄冰。」
音響取樣使用的「T」字狀軟木槌,是參照曾侯乙墓出土同類器物製作而成,其柄長18釐米,槌頭高8釐米,直徑2.8釐米;取樣錄音設備為日本製造的Victor XM-R2小型數碼錄音機;音響分析軟體為中國音樂研究所視聽技術實驗室開發的「通用音樂分析系統」。這些工具與取器物的手套、懸鐘的繩子、測量用的捲尺三角尺卡尺等一同放在工具箱裡,時刻準備出發,跟隨李幼平去往存有大晟鐘的地方。「錄音機已經用了二十多年,不是捨不得換,而是使用同一套工具演奏、錄音、測試以減少誤差。」每次現場考察前,李幼平都做好充分準備,珍惜每次機會,「不要想著還能再來一次,考古現場沒有‘第二次’。」

2006年,李幼平在美國巴爾迪摩沃爾特茲藝術博物館為大晟鍾考察測音
巴爾的摩沃爾特斯美術館藏大晟鍾是目前見存美國惟一一件宋代大晟鍾,鐘體銘文「大晟·南呂」。這也是見存36件大晟鍾遺物中的惟一一件「南呂」中型鐘。實測音高與律名「南呂」相呼應,既證明了它所保存音響的原真性,也填補了宋代大晟鍾「南呂」正聲鐘的史料空白,同時為推斷宋代大晟音樂實踐所使用的黃鐘標準音高提供了直接依據。「這個結論對我非常重要,宋代大晟鍾十二律終於找齊了,結論也更加完善。」李幼平發表論文《美國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藏「大晟·南呂」鍾》,將其與另外發表的《大雅大晟鍾 睿智昏德公——北宋大晟鍾雅俗名實考》《大晟鐘的復原研究與仿(重)制試驗》《懷古宋樂 大晟新鍾——關於大晟新鐘的研製暨懷古編鐘的初步思考》三篇文章,以附錄方式收錄於近日再版的《大晟鍾與宋代黃鐘標準音高研究》,列入「宋代音樂文化闡釋與研究文叢」。此次再版,他還對20世紀已知的大晟鍾資料進行進一步補充、完善。「大晟鐘的研究沒有停止。」李幼平推進大晟鐘的復原研究與複製試驗工作並取得階段性成果,他希望大晟鍾在當代社會生活和藝術舞臺上煥發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