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牙膏

– 牙膏進入中國不過百年 –

-   牙膏進入中國不過百年   -

在以前一些描寫偏僻閉塞鄉村的小說中,一些農村裡的孩子看到下鄉的幹部和知青刷牙,會十分好奇地問他們「這白色冒泡沫的東西是什麼,甜的還是鹹的」。看到這些描述,青年讀者大概會覺得不可思議,這是不是作者故意獵奇,或者是誇大事實?畢竟對於今天的所有人來說,刷牙幾乎是普遍的習慣。

1912年,上海有一定經濟條件的家庭刷牙蘸取的是牙粉,這一款牙粉叫「三星」牙粉。那麼1912年之前,我們用什麼來清潔口腔呢?老人們告訴我,用鹽水漱口。

實際上,牙膏走進我們的生活剛剛100年。當時上海出現了第一支牙膏「三星」牙膏。牙膏一經推向市場就廣受歡迎,隨後小鐵盒子上印有「福祿壽」三星的「三星」牙粉就逐漸被牙膏所取代。1931年,比三星牙膏更潔齒爽口的「白玉」牙膏在上海問世,一下子名揚全國。1940年,另一口味更具清爽氣息的留蘭香牙膏推向市場,暢銷全上海。這兩款牙膏至今仍在市場上佔有一定的份額,受到中、老年上海市民的歡迎。

講到1940年,就必須得提一下從寧波鎮海出來闖蕩上海灘的年輕人方液仙。他懷揣著母親支持他實業救國理想的1萬元,在小小的亭子間裡,發明出了「三星」牙粉、「三星」牙膏、「白玉」牙膏。在行銷過程中,他又抓住民眾的愛國熱情,以中國人用中國貨的理念,把他發明創造的牙粉、牙膏推向上海和全國市場。20世紀30年代,方液仙創立的中國化學工業社就已經從美國引進半自動牙膏灌裝機,三星牙膏在國內市場上基本代替了各種進口牌牙膏。

方液仙

(1893—1940)

(1893—1940)

方液仙的愛國之舉最終遭致敵偽嫉恨,將他暗中綁架至「魔窟76號」毒打致死。可方液仙的發明仍然行銷於市,20世紀40年代,三星牙膏遠銷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非洲等各國,為上海牙膏掙來了名氣。1976年,冷熱酸甜都不怕的上海防酸牙膏問世,一時間受到全國的歡迎。這三款上海出產的牙膏,至今仍在上海和全國各地市場上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

– 消失又出現的「美加淨」牙膏 –

我還想說的是我和上海牙膏的關係。中小學時代,我從來沒有留意過家中的牙膏。後來要離開上海到貴州山鄉插隊落戶,學校動員同學們帶足日常生活用品。聽來自修文縣接我們上海知青的貴州幹部說,我們落戶的村在三縣交界之處,較為偏僻,離有供銷社的公社所在地十幾裡地,常用品最好帶足,因為供銷社裡的品種很少,即使有,也時常缺貨。於是,我便靜坐在椅子上,認真想一遍,每天從床上起來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這麼一想,就想到了牙膏,於是趕緊出門去買來四支中華牙膏。

不料一位比我大幾歲,當時已在上海就業的朋友對我們說:「你們要一輩子紮根農村,四支牙膏怎麼夠?」當晚就送來兩支大號的美加淨牙膏。他介紹說,這是推出沒幾年的新產品,用過的人都說好。美加淨牙膏是那個年代的高檔品,一支價格比普通牙膏貴一倍。到了鄉下,我拿出大號美加淨牙膏使用時,其他知青夥伴紛紛羨慕地說:「這可是高級貨。」

成了作家以後,只要回上海改稿和探親,往貴州帶東西時,我總習慣性地買上幾支美加淨牙膏。不料當我調回上海工作以後,市場上的美加淨牙膏就逐漸減少了,後來聽說是因為美加淨牙膏被外商收購了。我就想不通,為什麼要把一支名聲、質量都很好的牙膏賣給外商呢?碰到日化企業的人,我提了這個問題。他們告訴我:「外商收購時說要和我們合資,進一步提高質量,把美加淨做得更好。」

結果,美加淨牙膏在上海消失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詢問了有關部門。有關部門告訴我:「外商將品牌買去之後就將其冷凍了,既不說合作研究開發,也不說提高質量,更沒有生產。」幾乎是與此同時,高露潔、舒適達等洋品牌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幾乎佔據了上海所有的牙膏市場。這其中的玄機,明眼人一眼便能看透。

朋友見我忿忿不平,便勸我:「既然有更好的洋品牌進來了,你就刷刷高露潔吧!」其實,這哪裡是我個人刷牙這一生活習慣問題。以前還有方液仙這樣的實業家,到了今天,把一個好端端的品牌賣出去,難道是輕飄飄的一句「付學費」就能搪塞過去的事嗎?

也許是我的念想給人留下了印象,過了些年,有人特意來告訴我,有一位有見識的企業家,斥巨資將美加淨牙膏品牌買了回來。

聽後,我不由得長嘆一口氣:「可惜的是,眾多的洋品牌日用品、化妝品已經大踏步地進入了中國市場,並且佔據了頗有口碑的一席之地。」不過,上海的牙膏市場上終於又出現了美加淨牙膏,這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

由於插隊落戶時我的牙齒受到了損傷,故而一輩子對牙膏的選擇都非常在意。在《上海的筆》那篇小文中,我說過鋼筆是我天天在使用的工具,拆開來就是那幾樣東西,為什麼國產品牌只能賣一百多元,而洋品牌的鋼筆就要賣到數千元甚至上萬元呢?牙膏也是如此,明明誕生已有一百多年的上海牙膏更懂得國人的牙齒、刷牙方式和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