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憶魔都光影故事(9):給你一張過去的cd,聽聽那個年代的記憶

生活在上海的你,對這個美麗的都市存有什麼樣的記憶?是高聳入雲的大樓,還是擠擠挨挨的弄堂?是穿梭不息的鳴笛,還是梧桐樹上的鳥叫?這個城市在短短數十年間的變化,你經歷幾何?愛上海,就去了解她。本系列《圖憶魔都光影故事》,幫你翻出久存心中的美好,晒一個日光浴,那是童年的味道。

給你一張過去的cd,聽聽那個年代的記憶

作者:劉晶晶 李靜雅 任國強

「濃情千萬縷,絲絲為了你。盼君多珍惜,願你長相憶。」

在熱映的影片《芳華》中有一幕:劉峰和他的小夥伴扯下昏黃燈光下的紗簾,偷偷地在錄音機前聽著鄧麗君的《濃情萬縷》。鄧麗君甜美的聲線加上這含情脈脈的歌詞,使劉峰一夥無比陶醉,而且在這還未散盡的醉意中,一向老實的劉峰向心愛的姑娘告了白。那個年代,這音樂如同烈酒,使改革開放初期的少男少女們在美妙旋律中找到自我。

錄音機和卡帶的前世今生

如果要羅列上世紀80年代上海年輕人愛做的事,在音像店門口排隊買新卡帶一定榜上有名——曾經的那些年輕人們,稱得上如今追星族們的前輩了。

1997年7月買卡帶的女青年攝影:任國強

1997年7月買卡帶的女青年。攝影:任國強

當時的上海人家,幾乎都有臺錄音機。錄音機旁一般放著磁帶盒,上面貼著磁帶的目錄介紹。在一堆五顏六色的磁帶中,一定也少不了毛阿敏的《思念》。

任國強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多年來一直堅持拍攝各種上海生活的老照片。他在展示關於磁帶的照片時,還特別介紹了當時他「翻錄」《思念》的場景。

「翻錄磁帶時,我一般是問隔壁鄰居借臺錄音機放音樂,再用自家的錄音機對著錄下來。錄的時候誰都不敢說話,生怕影響音樂質量的純粹。」

不過任國強的這盒《思念》最終還是有些「瑕疵」——當毛阿敏唱到「好像一隻蝴蝶,飛進我的窗口」時,鄰居家小孩無意插了一句嘴,接著任國強輕輕「噓」了一聲——這些小插曲至今都保留在卡帶中,回憶起來,他覺得有意思極了!

老卡帶錄音機現在只能在舊貨地攤上見了。攝影 任國強

卡帶的熱潮一直延續到上世紀90年代末,除了用錄音機播放磁帶外,90年代初,國內還出現了與錄音機功能類似,但更小更實用的復讀機。

瀟灑的Walkman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可算是多媒體技術發展迅猛的時期。用錄音機聽音樂只能侷限於室內,不方便攜帶。於是,80年代末「Walkman」出世後,即刻代替錄音機成了愛音樂人士的標配。

腰上彆著Walkman聽張行、毛阿敏的歌、蹬著自行車在淮海路上「兜風」,這大概是上海人的獨家回憶了。

1997年夏天一位女士手拿Walkman聽著歌走在淮海路上。攝影:任國強

隨著技術的發展,MP3、手機音樂播放器的陸續出世,「Walkman」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但「Walkman」作為隨身聽的第一代,「老祖宗」的地位可是不容撼動的,開創了隨身聽概念,奠定了它劃時代產品的地位。

全民卡拉OK熱潮

還記得泳裝卡拉OK光碟伐?

上世紀90年代在上海,隨便走進一家小飯館裡,映入眼簾就是電視屏幕上穿泳裝的女模特,旁邊兩個人拿著話筒深情地對唱。就算坐下點餐,也會有服務員問是否有點歌的需求。

卡拉OK文化幾乎蔓延到了上海的大街小巷。

「下班去歌舞廳唱卡拉OK?」
「OK!」
「加我一個!」

作為90年代的娛樂活動,卡拉OK的受眾非常廣,許多辦公室一族都按捺不住想要一展歌喉的心。每每下班前卡拉OK都會被提及,一群人興高采烈地唱了一把,將工作的煩惱勞累一掃而空,是人們解壓娛樂的法寶。

1991年1月,4位小朋友在唱卡拉OK。攝影:任國強

卡拉OK起源於日本,傳入中國較晚,但是發展非常迅速,猶如一龍捲風席捲了中國的每個角落。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卡拉OK更是深入到了大小弄堂里巷之中。

精緻的視聽組合與淘碟熱

1993年9月,國內的萬燕公司在北京國際廣播電視展覽會上展示了世界上第一臺名為CDK330的活動圖像光盤播放機的樣機,(簡稱小影碟機,也就是現在的VCD),在現場引起轟動。10月份,萬燕在新建的廠房裡開始組裝第一批2000臺播放機,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

萬燕的成功,吸引了多家外國企業和幾百家國內的企業相繼進入中國VCD市場,廣泛的宣傳使消費者很快了解和認識了VCD,使VCD在中國家庭影音市場上產生了空前的繁榮。由此也颳起了一股淘碟風。

上世紀90年代末,走進上海一家音像超市,各種碟片琳琅滿目,貨架上還貼有「五百個品種可供選擇」的標語。《英雄本色》、《泰坦尼克號》等港臺影片、美國大片都能在這裡淘到。常能看到上海市民們拿著裝滿碟片的籃子擠在收銀臺前心滿意足地結賬。

1998年上海開了家唱片超市,市民挎著籃子淘碟。攝影:任國強

還有許多碟片發燒友會到地攤上淘碟,他們享受在滿地疵碟中發現好碟的意外之喜。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而是剛好遇見。淘碟的樂趣正在於此。

1998年夏天市民在地攤上掏碟 攝影:任國強

1998年夏天市民在地攤上掏碟 攝影:任國強

VCD、DVD和碟片的流行一度彌補了當時市民娛樂生活的空缺,淘碟成為上世紀90年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電視機美化論

上世紀80年代初,國內電視機行業開始興起。

上海家庭的標配是一臺9寸黑白電視機,而彩色電視機價格昂貴,一般人家負擔不起。不過對生活質量有追求的上海人有的是辦法讓電視機「更好看」!

當時的商家紛紛推出「紅綠藍三色塑膠片」——其實就是彩色膜,貼在電視機屏幕上,一臺「彩色電視」便改裝成功了。成本,只要5角錢一張。

為了有更好的觀看體驗,上海市民中還曾流行過「電視屏幕放大鏡」。取一塊特製的透明塑膠板,兩邊附有支架,放在電視屏幕前,作適當調整後,就能放大圖像。不過放大效果差強人意,畫面變成「馬賽克」,人臉模糊到變形。

時至今日,這些提高觀看體驗的物理手段早已退出歷史舞臺,孩子們再無從知曉。

「TOSHIBA,TOSHIBA,新時代的東芝。」東芝電視機的廣告語當年火遍了大江南北。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東芝、索尼等幾家電視大廠聯合開發出了一種利用反射成像的顯示技術,電視畫質變得清晰很多,興起的背投電視機風靡一時。

這些家電幾年就會有更新,變化之快令人咋舌。而隨著改變的,是上海人越來越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1998年市民購買電視機,商店裡展示的電視都打開著,有不少人回去吼上兩口。攝影:任國強

進入到新世紀以後,電視機日益更新換代,手機、電腦的相繼問世,民眾的文娛生活也越發的豐富多彩。

來源:「周到上海」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