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盧森堡省,為什麼面積比盧森堡還大?

瓜分盧森堡

作者|雄鷹

責編|Thomas

歐洲三大強國——英國、法國、德國的交匯處,被稱為「歐洲的十字路口」,該地區被稱之為「低地地區」,在現代由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三國組成。

這三個國家中,盧森堡大公國面積只有2500平方公里,人口60萬,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袖珍國家。2021年,盧森堡人均GDP高達13.5萬美元,是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國家。

低地三國,盧森堡面積最小

▲低地三國,盧森堡面積最小

然而,除了盧森堡大公國之外,低地還有一個以「盧森堡」為名地方,即比利時下轄的「盧森堡省」

比利時盧森堡省的面積4400平方公里,與盧森堡大公國接壤,是盧森堡面積接近2倍。然而盧森堡省的人口只有28萬,相當盧森堡人口的(60萬)一半不到。

盧森堡省和盧森堡大公國的位置

▲盧森堡省和盧森堡大公國的位置

那麼,低地怎麼會有兩個叫「盧森堡」的地方,比利時的「盧森堡省」為什麼比盧森堡的面積還大呢?

一、顯赫一時的盧森堡

荷、比、盧三國所在的地方,因地處萊茵河等多條河流的下游,海平面不到1米,是歐洲地勢最低窪的地區。這裡被稱為「Netherland(尼德蘭)」,意譯即為「低地」。

低地地區的衛星雲圖

▲低地地區的衛星雲圖

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中世紀,低地歸屬於法蘭克王國。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被一分為三。

西法蘭克王國就是

法蘭西王國

的前身,

東法蘭克王國

就是

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

的雛形。

法蘭克王國的分裂

▲法蘭克王國的分裂

被劃入中法蘭克王國的尼德蘭(低地)一直以來都是因東西法蘭克王國爭奪的地區。

公元855年,中法蘭克國王洛泰爾去世後,尼德蘭被東西法蘭克王國瓜分。因此,尼德蘭地區逐漸被兩大文明影響,形成了日耳曼語族的德語、荷蘭語(東法蘭克),以及羅曼語族的法語(西法蘭克)混雜的局面。

中世紀時期,神聖羅馬帝國下的尼德蘭

▲中世紀時期,神聖羅馬帝國下的尼德蘭

在中世紀時期,歐洲不僅國王有自己的封地,王國的貴族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每個等級也都有自己的封地。

在尼德蘭地區,當時隸屬於西法蘭克王國的阿登伯爵繼承了尼德蘭南部的阿登高原領地,成為當地領主。

當時無論是東西法蘭克王國,都沒有形成中央集權。東法蘭克公元962年改為神聖羅馬帝國。公元987年,雨果·卡佩繼承西法蘭克王國王位,名為法蘭西王國

雨果·卡佩,法蘭西的創始人

▲雨果·卡佩,法蘭西的創始人

公元11世紀,神聖羅馬帝國通過戰爭佔據了阿登高原。阿登伯爵的後人康拉德被神聖羅馬帝國封為盧森堡伯爵,該地區的名稱從阿登伯國變成了「盧森堡伯國」。

盧森堡伯國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神聖羅馬帝國選帝侯分佈

▲神聖羅馬帝國選帝侯分佈

由於缺乏中央集權,神聖羅馬帝國內部各邦國之間通過相互征伐、聯姻的方式不斷擴大自己的領地。12世紀時期,盧森堡伯爵實現了領土的擴大。

由於各邦國都沒有統一帝國的實力。13世紀,七個勢力最大的邦國建立了「皇帝候選制度」。

七個實力最強的邦國可以成為皇帝的選帝侯,盧森堡伯爵所在地也是其中之一。

盧森堡家族的第二位皇帝——查理四世

▲盧森堡家族的第二位皇帝——查理四世

從13世紀到15世紀,盧森堡家族迎來了「高光時刻」,產生了三位帝國皇帝。13世紀時期,盧森堡家族的亨利四世被選舉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神聖羅馬帝國進入了盧森堡王朝時期。在1354年,盧森堡的地位從伯國提升到公國

1355年,盧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此後,盧森堡家族利用這個優勢,不斷為其家族擴張領土。1364年,盧森堡公國的面積超過了1萬平方公里,面積是今天盧森堡面積的4倍。

鼎盛時期的盧森堡伯國地盤(紅色)

▲鼎盛時期的盧森堡伯國地盤(紅色)

二、法、普分割盧森堡

14世紀時期,不僅是神聖羅馬帝國,隔壁的法蘭西王國也沒有確立中央集權。當時法蘭西是多個諸侯國組成的聯合王國,國王僅僅控制著巴黎(法蘭西島)及其周邊地區。

法蘭西的諸侯國中,勢力最大的是東北部的勃艮第公國。勃艮第公國利用法蘭西王室忙於英法百年戰爭(14-15世紀)之際,擴張領土,並染指神聖羅馬帝國的尼德蘭地區,佔據了除了盧森堡伯國之外的尼德蘭。

1437年,盧森堡王朝的絕嗣成為了盧森堡地位的轉折點,盧森堡在帝國的地位下降。盧森堡家族的領地淪為神聖羅馬帝國其它諸侯和勃艮第公國覬覦的對象。

▲西吉斯蒙德,盧森堡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

1443年,勃艮第公國通過戰爭,佔領了盧森堡,將其劃歸為入尼德蘭。由於勃艮第公國是法語國家,統治者在包括盧森堡地區在內的尼德蘭南方推廣法語。盧森堡地區逐漸形成這裡法語、德語交錯的局面。

▲勃艮第公國的地盤,包括盧森堡和尼德蘭大部分地區

與此同時,隨著英法百年戰爭法國的勝利,法蘭西王室通過收回各地的權力、戰爭的方式加強中央王權,控制了除勃艮第公國之外的大部分土地。

1477年,勃艮第公國的大膽查理在對外戰爭中身亡,僅留下一女瑪麗(嫁給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哈布斯堡家族)。但是,勃艮第公國不承認女性的繼承權。

南錫戰役,大膽查理陣亡

▲南錫戰役,大膽查理陣亡

勃艮第公國被「一分為二」,法國藉機收復了勃艮第南部。神聖羅馬帝國的哈布斯堡家族因娶了查理的女兒,獲得了包括盧森堡在內的尼德蘭大部分領土。

16世紀時期,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通過與西班牙的王室聯姻,獲得了西班牙的監國權。1516年,因為哈布斯堡家族的卡洛斯出生在尼德蘭,而卡洛斯又繼承了西班牙王位,因此,包括盧森堡在內的尼德蘭地區成為了西班牙屬地。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佔據尼德蘭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佔據尼德蘭

此時西班牙正在通過殖民擴張,建立世界性的殖民帝國。尼德蘭憑藉著地處北海的優勢發展貿易,商貿十分繁榮。

尼德蘭地區繁榮之時,也是宗教改革之時。特別是工商業發達的尼德蘭北方越來越不願意被天主教教義所束縛,因此,尼德蘭北方改信新教。

包括盧森堡在內的尼德蘭南方依然堅持天主教信仰。

中世紀時期尼德蘭的繁榮

▲中世紀時期尼德蘭的繁榮

工商業發達的尼德蘭地區被稱為「西班牙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1556年,西班牙國王對尼德蘭徵重稅。

西班牙是狂熱的天主教國家。為了維護統治權威,西班牙設立宗教裁判所,迫害尼德蘭北方的新教徒。

1568年,在西班牙的經濟和宗教的雙重壓迫下,尼德蘭爆發獨立戰爭。

尼德蘭戰爭

▲尼德蘭戰爭

1581年,新教徒為主的尼德蘭北方七省脫離西班牙獨立,成立聯省共和國(荷蘭)。

包括盧森堡在內的尼德蘭南方(天主教徒為主)留在了西班牙,成為「西屬尼德蘭」。

宗教改革後,神聖羅馬帝國也出現了新教同盟(北方)和天主教同盟(南方)的對立。1618年,以勃蘭登堡-普魯士(北)為首的新教同盟,和以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南)為首的天主教同盟爆發戰爭。

隨著戰爭的爆發,外部勢力也參與了其中。西班牙站在天主教同盟一邊。法國雖然也是天主教國家,但法國覬覦尼德蘭南方的盧森堡。因此法國站在新教同盟一邊,和西班牙站在了對立面。

法西戰爭(1635年-1659年)

▲法西戰爭(1635年-1659年)

戰爭最終以新教同盟勝利告終。1659年,西班牙和法國結束戰爭狀態。西法兩國簽訂《比利牛斯條約》。西班牙將盧森堡南部割讓給法國。盧森堡遭遇第一次分割。

盧森堡歷史上的三次瓜分

▲盧森堡歷史上的三次瓜分

1701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絕嗣,包括盧森堡在內的尼德蘭南方,從西班牙易手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一直維持到1790年代。

1789年的奧屬尼德蘭(深綠色)

▲1789年的奧屬尼德蘭(深綠色)

1792年,法國爆發了推翻君主制的大革命。這引起了歐洲諸多君主國的恐慌。他們組成反法同盟入侵法國。

1794年,法國戰勝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後,將戰火燒到尼德蘭地區。1795年,法國佔領了尼德蘭南方(奧屬)和獨立的尼德蘭北方,尼德蘭南北全境被法國佔領。

1812年時期法國地圖,包括低地地區

▲1812年時期法國地圖,包括低地地區

拿破崙掌握法國政權後,歐洲各君主國組織起了更大規模的反法同盟,拿破崙戰爭爆發,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在拿破崙戰爭中滅亡,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放棄帝號。

不過,拿破崙戰爭最終在1815年以法國失利告終。歐洲各戰勝國召開了維也納會議,處理拿破崙戰後的歐洲秩序。戰後,法國恢復了君主制,波旁王朝復辟。

戰勝國決定,尼德蘭以南方(比利時)併入北方(荷蘭)的方式,重新獲得統一。

盧森堡的歸屬也是維也納會議討論的重要問題。此時的盧森堡面積約9000平方公里,但因為地處法國、普魯士交界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普魯士以盧森堡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為由,希望獲得盧森堡的主權。但主導會議的英國不希望普魯士勢力過大,拒絕普魯士合併盧森堡的要求。

普魯士雖然沒有得到盧森堡的全部領土,卻得到了盧森堡東部2400平方公里的領土,並取得了在盧森堡駐軍的權力。

盧森堡剩餘部分從公國提升到「大公國」,盧森堡大公由荷蘭國王擔任。盧森堡與荷蘭組成了共主邦聯。

1815年的尼德蘭(綠色)和盧森堡大公國(淺綠色)

▲1815年的尼德蘭(綠色)和盧森堡大公國(淺綠色)

為了防止荷蘭徹底獨吞盧森堡,條約還規定擁有荷蘭王位的奧蘭治·拿騷家族(奧蘭治家族和德意志的拿騷家族聯合)繼承原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領土時,必須遵循原神聖羅馬帝國的「半薩利克法」,只有家族內所有男性後裔絕嗣的情況下,才能由女性繼承原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

荷蘭王位繼承不受半薩利克法的限制,這為日後盧森堡大公國的獨立提供契機。

三、比利時割佔盧森堡

維也納會議規定的尼德蘭南北統一,是以南方加入北方(荷蘭)的形式統一的。雖然統一後以海牙和布魯塞爾為雙首都,但實際權力掌握在北方(荷蘭)主導的新教政權手裡。

北方採取歧視天主教徒的政策,引起了南方天主教徒的強烈不滿。當時的荷蘭國王威廉一世在全國推行強制荷蘭語政策,點燃了南方法語區人民的怒火。

尼德蘭南北方因為宗教、語言問題時常衝突不斷。

比利時獨立戰爭

▲比利時獨立戰爭

1830年,尼德蘭南方(比利時)發動起義,宣佈比利時脫離荷蘭獨立。同屬天主教鎮壓的盧森堡大公國堅定支持比利時獨立。在盧森堡大公國境內,西部地區主要是法語區,因此當地人更是參與了比利時獨立的過程。

1839年,在英法普等大國的干涉下,比利時最終獨立出來。獨立後的比利時雖然是荷蘭語區、法語區並立,但總體卻採用「獨尊法語」的政策,成為了事實上的法語國家。

荷蘭國王威廉一世(左)和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右)

▲荷蘭國王威廉一世(左)和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右)

盧森堡儘管加入比利時獨立革命,但境內德語和法語並立。英國、普魯士極力阻撓盧森堡併入比利時。

在大國壓力下,比利時吞併盧森堡的計劃最終破產。雖然比利時沒有吞併盧森堡全境,但盧森堡西部的法語區成為了比利時覬覦的目標。

1839年,荷蘭、比利時等國在倫敦簽署《1839倫敦條約》。條約規定,盧森堡將佔國土面積三分之二的西部法語區割讓給比利時,東部的德語區繼續留在尼德蘭北方(荷蘭),與荷蘭組成共主邦聯。

盧森堡被三次瓜分

▲盧森堡被三次瓜分

比利時佔領了盧森堡的法語區後,將佔領區設置為比利時的一個省——盧森堡省。至此,歐洲形成了兩個以盧森堡命名的地區——比利時盧森堡省、以及與荷蘭組成共主邦聯的盧森堡大公國

四、盧森堡完全獨立

比利時獨立後,盧森堡大公國和荷蘭雖然名義上還是一個共主邦聯,實際上兩地的陸地聯繫已經切斷,盧森堡成為了「飛地」。荷蘭對於盧森堡大公國的控制越來越弱。

1842年,盧森堡撰寫了第一部憲法,為「事實獨立」的第一步。同年,盧森堡加入了德意志關稅同盟,成為了關稅同盟的一員。

盧森堡加入德意志關稅同盟(灰色)

▲盧森堡加入德意志關稅同盟(灰色)

1866年,德意志兩大邦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為了德意志統一大打出手。普魯士撤出了在盧森堡的駐軍。

普魯士軍隊的退出,給法國吞併盧森堡機會。此時荷蘭遭遇財政危機。1867年,法國向荷蘭提出了購買盧森堡的方案。

法國此舉遭到普魯士和英國的恐慌。在德意志邦國和英國的壓力下,1867年,各國簽署《1867倫敦條約》,確認盧森堡為中立國,荷蘭國王依然兼任盧森堡大公。

1867倫敦條約,確定盧森堡的中立

▲《1867倫敦條約》,確定盧森堡的中立

荷蘭和盧森堡共主邦聯的形式一直持續到1890年。1890年,荷蘭國王威廉三世去世時未留下男性子嗣,維也納條約規定荷蘭王位不受半薩利克法限制,因此威廉三世女兒威廉明娜繼承了荷蘭王位。

但盧森堡大公受到半薩利克法限制。威廉三世本人雖沒有留下兒子,但其遠在德意志的親戚拿騷家族依然有男性子嗣阿道夫(威廉三世的遠房堂弟)。根據半薩利克法,阿道夫繼承盧森堡大公的位置,即阿道夫一世。

由於荷蘭和盧森堡出現了不同的君主,這標誌著盧森堡實現了完全的獨立。比利時和盧森堡的國界和邊境至此完全確立,一直延續至今。

盧森堡獨立的第一任大公——阿道夫一世

▲盧森堡獨立的第一任大公——阿道夫一世

歷史上脈絡相近的尼德蘭(低地)地區,最終形成了三個國家——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

從歷史脈絡上看,荷比盧三國因地處英法德交界處,註定成為了大國爭奪的對象。甚至到了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三國都沒能逃脫戰爭的荼毒。

二戰後,三國利用地處「十字路口」的優勢,成為了歐盟的六大創始國。

▲歐盟的創始國

歐洲一體化進程深入,說法語的盧森堡省和說德語(盧森堡語被視為德語的分子)的盧森堡大公國之間的經濟往來越來越密切。

比利時和盧森堡都扮演著「超級聯絡人」的角色,如今,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成為了歐盟總部所在地,盧森堡大公國則擁有歐洲法院、歐洲審計院以及歐洲投資銀行,成為了繼布魯塞爾斯特拉斯堡之後的「歐洲第三首都」。

盧森堡景色

▲盧森堡景色

長期作者|雄鷹

直播吧體育作者|足球與歷史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相關文章

丹麥,為什麼同時擁有兩首國歌?

丹麥,為什麼同時擁有兩首國歌?

丹麥雙國歌 作者|雄鷹 責編|Thomas 一個國家往往會選擇一首最能代表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歌曲作為國歌。然而,被譽為「童話王國」的北歐國家丹...

西班牙,遍地都是自治區

西班牙,遍地都是自治區

NO.2317-西班牙遍地自治區 作者:斯文的樊學長 製圖:果果 / 校稿:辜漢膺、夏蟲 / 編輯:蛾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開闢新航路、建立殖...

德國,種族滅絕

德國,種族滅絕

德國屠戮非洲 作者:乞力馬紮羅的雪 校稿:辜漢膺 / 編輯:養樂多 奈米比亞,是位於非洲西南角落的一個國家,雖然面積很大,但也頗為荒涼,缺少...

上海有座「最有錢」的橋

上海有座「最有錢」的橋

這座橋就是從前的造幣廠橋(現在的江寧路橋)。 在歷史上,江寧路橋這裡的蘇州河南岸是公共租界(江寧路以前叫「戈登路」,由公共租界工部局築於19...

石庫門:熟悉又陌生的上海記憶

石庫門:熟悉又陌生的上海記憶

出現於租界的石庫門建築 到了上海,不去看石庫門是遺憾的。 石庫門,是上海一種特有的建築。幾代上海人的青春歲月甚至全部生命,都在石庫門裡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