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1847-東方耶路撒冷
作者:太極斧 /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今天的平壤是世界上最神祕的首都,由於朝鮮的對外政策,其他國家的人進入平壤還要遵循固定的觀光線路,時刻恪守著不能隨意拍照、不能自行脫離導遊等諸多限制。
觀看正面場景
(圖:shutterstock)▼

從人類活動地圖來看,朝鮮是典型的封閉社會,城市之間、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性較低。南邊的首都首爾已經是東北亞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相比之下平壤的時空彷彿凝固在琥珀裡的化石一樣沒有生氣。
其實,平壤已經是這個國家最閃亮的一顆星了
(圖:shutterstock)▼

但誰能想到,在100多年前,基督新教的傳入曾讓這裡成為東亞最活躍的宗教中心。基督教在內憂外困的朝鮮迸發出了非凡的活力,一場從平壤開始的宗教運動轟轟烈烈地爆發,巔峰時期朝鮮半島有信眾70萬,並向中國各省、俄羅斯遠東地區傳播,平壤這座城市一時間得名「東方的耶路撒冷」。
相比於現在無神論的社會主義國家
基督教的生存空間狹窄
在一段時期內,耶穌的子民曾遍佈半島
(圖:Uri Tours/Wiki)▼

信仰之躍
和中國相比,朝鮮的新教歷史開始得較晚。那時朝鮮半島只是一箇中日之間的附屬國,並沒有得到西方世界的重視,第一個到達朝鮮半島的傳教士是來自德國的郭士立。
傳教士郭士立在近代東亞和東南亞的發展中
有很強的參與作用
(圖:wiki)▼

1863年湯瑪士來到了中國,此時太平天國仍然活躍,24歲的年輕傳教士懷抱理想想要在廣闊天地大展拳腳。可惜事與願違,一年後太平天國運動宣告失敗,湯瑪士個人也因為受到當地的倫敦教會宣教士的排擠而鬱郁不得志。更令他傷心的是,隨他而來的妻子因病在上海去世,因此他動了想離開中國這片傷心之地的念頭。
而在遇到兩名從朝鮮半島逃難到山東的天主教徒之後,湯瑪士改變方向要去朝鮮半島傳播新教。為此他自學了朝鮮語言,作為一名翻譯登上了一艘來自美國、目的地為朝鮮平壤的商船。當時朝鮮半島書面文字還是用中文,他也帶足了中文版的聖經,期望將福音傳到朝鮮半島這片基督新教的處女地。
可惜不僅志向沒實現,還把命丟了▼

這條商船就是著名的「謝爾曼將軍號」,該商船從朝鮮西海岸進入大同江,最終上溯到平壤。當時的朝鮮作為藩屬國不應直接與外阜通商,驕橫的西方人使用了他們一貫的做法——炮擊,用武力脅迫來強制對方與自己通商。
朝鮮西海岸與山東半島想來交往頻繁
湯瑪士應該不是第一個去到朝鮮的傳教士
但他所處的時間和時代很關鍵
(圖:shutterstock)▼

武力脅迫的結果是謝爾曼將軍號被當地軍民焚燬,但朝鮮也在後續被迫開放了港口,平壤及其外港鎮南浦成為朝鮮北方的主要商業和工業中心。炮擊平壤事件一般被認為是朝鮮半島近代史的開端。也是從這一刻開始,朝鮮歷史融進了世界元素。
美國自然咽不下這口氣
之後派艦隊對朝鮮江華島進行了炮火攻擊
(江華島朝鮮駐兵 圖:Wiki)▼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朝鮮軍民焚燒商船的時候傳教士湯瑪士縱身一躍,懷揣著聖經跳入了寬闊的大同江,漂到岸邊後被朝鮮士兵樸振權處決。儘管湯瑪士死了,但他的事業還是取得了相對的成功,他在沿途分發和拋灑的聖經被很多人學習,而殺死他的樸振權讀完他隨身揣著的聖經後對新教產生了深刻印象,並於1899年受洗入教。
描繪托馬斯在朝鮮半島試圖傳教的場景
(圖:Christian Focus)▼

當然,基督新教在朝鮮半島得以傳播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在謝爾曼將軍號事件之後,朝鮮官方與美英等西方國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係,後續的新教傳教士可以合理合法地在當地開展傳教工作。就這樣,新教的種子在朝鮮半島生了根。
1882年,朝鮮與西方國家達成了第一份外交協議
也是朝美關係的開端
(圖:https://oldkoreanlegation.org/)▼

韓國首個赴美的外交使團
(圖:https://oldkoreanlegation.org/)▼

平壤大復興
19世紀的後20年,西方新教教會加強了對朝鮮半島的宗教滲透,導致世紀之交的時候朝鮮不僅有多達40餘種的漢字基督教小冊子,朝鮮諺文版本的聖經也被翻譯出來在半島流通。
1887年,新約聖經的韓文版本
(圖:존 로스/Wiki)▼

這些出版物從內容到形式都十分便於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朝鮮社會。
應該說,基督新教在朝鮮半島的大範圍傳播正是應了天時地利人和。當人們在遭遇全社會普遍迷茫情緒的時候,宗教就像麻痺人心的一根救命稻草,被人們死命抓住。
在傳教士的引導下
越來越多的朝鮮人参與所謂的「新教復興」中
(圖:https://romans1015.com/)▼

朝鮮當時正處在風雨飄搖的時刻,一方面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讓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格局瓦解,朝鮮半島開始逐步被日本實際吞併,朝鮮政府也無法保護他們的人民,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就開始寄希望於宗教來緩解現實焦慮。
1895年,朝鮮鄉村的一座基督禮拜堂
(圖:Wiki)▼

而最焦慮的人群就居住在平壤。這是因為李氏朝鮮末期,地方反對漢城中央政府的態勢愈演愈烈,首當其衝的就是以朝鮮主要對外貿易城市平壤為中心的平安道。由於平壤是最先對外開放的口岸城市,居民們可以輕易地接收來自國外的新鮮事物,當時的平壤也是全國報紙發行量最大的城市。
19世紀後期的朝鮮宣教地圖
(圖:https://www.asien-zuhause.ch/)▼

20世紀初,在平壤的宣教士們意識到當時的政治危機越發嚴重,人心思變,於是他們利用這一點,舉辦大規模懺悔活動懇請上帝賜福。
其中出現了一個重要的人物,羅伯特·哈迪博士。哈迪曾對與會的宣教士們公開流淚懺悔:「其實我的心沒有真正愛朝鮮人,每時每刻我都認為我比朝鮮人更優越,我倚靠醫學院畢業的學歷更甚於倚靠聖靈,見到朝鮮人的時候我就覺得他們很不乾淨,認為他們的飲食和文化都是未開化的,我的心裡是充滿著這樣的驕傲。」
大半輩子都在朝鮮度過
一邊做醫生,一邊傳播新教
(圖:https://www.asien-zuhause.ch/)▼

儘管這話在現在人看來非常的無禮、冒犯感十足,但當時的朝鮮人自認為矮西方人一等,將西方傳教士視為崇高無比、只能仰望的對象,哈迪謙卑地悔改給朝鮮人以極大的衝擊。於是各階層的朝鮮老百姓紛紛在教會懺悔自己雞毛蒜皮的罪行,來換取心靈上的平靜。
朝鮮衛理公會
(圖:https://romans1015.com/)▼

教會看準了當時社會上的普遍焦慮,趁機夾帶私貨。宣教士威廉·布萊爾(W. N. Blair)在平壤的查經會中說:一個弟兄心存仇恨,不但傷害全教會,也給耶穌基督帶來痛苦。會後有些人痛苦地承認自己對他人缺乏愛,尤其是對日本人產生了「不應該存在」的仇恨。
對基督教一無所知的朝鮮人
所接受的宗教觀念全來自於傳教士個人
即使是作為「神的轉述者」但仍難以摒棄人的自私
(傳教士合影,威廉·布萊爾最左)
(圖:https://romans1015.com/)▼

到1904年,朝鮮已經有1萬人受洗成為基督新教的教眾,他們彙集了大量的金錢,揀選傳道人到還未「開化」的地方去傳道,這其中就包括金日成的父親。接著為了提高傳福音的果效,他們印製了上百萬本的聖經,讓朝鮮基督新教傳播的雪球越滾越大。
在平壤舉行的禱告會
(圖: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Wiki)▼

這種病毒式傳播在1907年到達巔峰,這一年平壤舉行了3萬人規模的超大懺悔活動,這一被稱為「平壤大復興」的活動聲勢浩大,即使到現在,平壤大復興運動也被認為是韓國新教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紐約時報》曾撰文:
「世界上出現了一個軍事大國日本
和一個基督教大國朝鮮」
(圖:http://news.kmib.co.kr/)▼

邊境宣教團體
平壤大復興之後朝鮮的基督新教發展走上了康莊大道,一直到1938年基督新教教徒已有60萬人,估計全國頂峰時期能達到70萬的程度,比中國民國時期最巔峰的數字還要多40%。當時《東亞日報》稱,一到禮拜日,教堂的鐘聲就會響徹整個平壤城。
朝鮮當時的新教之發達還體現在他們向遠東國家輸出傳教士。
1913年第一個朝鮮傳教士被分派到北洋政府下轄的山東省分教會,朝鮮基督長老會向中國各省、俄羅斯遠東和東南亞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宗教人員,金日成的父親金亨稷就曾經是傳教士隊伍的一員,而母親康盤石也出身於基督教背景的家庭,其堂弟康永燮後來擔任朝鮮基督教聯盟中央委員長。
其父的學習經歷就是在美國傳教士開設的學校裡就讀
而後又參加了抗日復國活動
(圖:http://m.ecumenian.com/)▼

宗教活動的繁榮讓平壤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東方耶路撒冷」。
這種景象持續了約30年,直到日本人開始對宗教勢力加以約束,這種狂熱的行為才逐漸偃旗息鼓,而1945年朝鮮南北分治以後,朝鮮約有40萬人信仰基督教,隨著時間的流逝北邊的基督教慢慢消失到無影無蹤。
朝鮮戰爭之後修建的七谷教堂
(圖:Uri Tours/Wiki)▼

不過在韓國有一個名為NGI(The Nehemiah Global Initiative)的組織還積極在朝韓邊境和中朝邊境地帶宣傳基督教思想。這個組織的成員用私人關係或走私的手段,與朝鮮境內的地下基督教組織取得聯繫,將聖經和其他宗教書籍藏在援助糧食中郵寄到北方。
關注著一個英語學校不該關心的朝美關係
(圖:ngi_korea/ INS)▼

這些活動都因為今年的新冠疫情而被終止。隨著中朝、朝韓邊境的封鎖,NGI組織開始轉變他們的傳教方式:一方面致力於用宗教書籍教授來自朝鮮的脫北者學習英語,讓他們在融入韓國社會之前先成為堅定的新教信徒;另一方面計劃通過簡訊向北方傳送聖經段落、通過語音電話一對一講道等手段開展活動。
名義上是一個為脫北者提供英語培訓的學校
但學英語學到嚎啕大哭還是少見
主要還是以學英語之名開各種基督教禱告會
(圖:@NGI_Korea/twitter)▼

從宣傳來看,這個組織的活動在朝鮮有相當的影響力。據人權紀錄組織稱,2000年以前的脫北者中看過《聖經》的為9人,而之後脫北者中聲稱看過《聖經》的就有424人了。該組織宣傳人員說:「我們讓北韓的人知道了什麼是‘感恩’,什麼是‘祈禱’。」
朝鮮不鼓勵信仰宗教
且不再公佈各宗教信徒比例
但基督教也沒有完全消逝
(圖:Uri Tours /Wiki)▼

值得一提的是,韓國目前新教和天主教分別有信徒860萬人和510萬人,都位居世界前列;韓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傳教士派出國。似乎東方耶路撒冷的盛世景象在首爾得到了傳承。
神的愛意灑滿半島南
(圖:shutterstock)▼

其他個人教會、長老會等基督背景的教會在韓國發展的勢頭也十分強勁,但基本都不為西方基督教會所承認。
100多年間,朝鮮半島的土壤已經將基督教改變為了一種與儒教和韓國階級文化相契合的本土宗教,很多政客和學者本身就是長老會的成員甚至教派領導,宗教領袖地位甚至能世襲。這些都是韓國本土文化和半島政治的一種延伸,所以朝鮮半島的基督教究竟還能否簡單地定義為是一種宗教信仰,已經很難判斷。
1992年,美國的比利格雷厄姆牧師訪問朝鮮期間
把聖經和自己的書作為禮物送給了金日成主席
(圖:http://eats.ac/)▼

參考資料:
1.https://www.dailynk.com/english/missionary-activities-toward-north-korea-struggling-border-closure/
2.https://chinese.christianpost.com/
3.http://eats.ac/eats_plaza/pray-for-nk/?uid=227&mod=document&pageid=1
4.https://m.blog.naver.com/PostList.nhn?blogId=gounikorea
封面: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