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上海老底子事憶上海老底子人
「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這是世間千千萬萬的女子所共同追求的愛情理想,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卻往往是「易得無價寶,難得有情郎」的骨感。
「靡不有始,鮮克有終」,一見鍾情往往都是很容易的,但天長地久卻是難上加難。正因為長情的少有,才更加顯得難能可貴。
近代著名的物流理學家周培源和妻子王蒂澂相識相愛的故事,就堪稱是一段令人羨慕的神仙愛情。周培源因為一張照片對王蒂澂一見鍾情,六十多年來,他也只愛了這麼一個人。
出生紳士家庭,26歲博士畢業,27歲成清華教授
這個世界上有沒有長相俊秀、身材高大、滿腹才華又痴情專一的男人?答案是肯定的,周培源就是這樣一個完美的人。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江蘇自古以來就是人才輩出,1902年,周培源在江蘇宜興出生,與著名畫家徐悲鴻是同鄉。
周培源的父親名叫周文伯,是一名晚清的秀才,周家在芳橋後村是有名的紳士家族,周家的祖宅有26間,一共600多平方米,1987年周培源將祖宅捐給了當地人民。
周培源母親馮瑛為周家生了4個孩子,其中3個都是女兒,排行第二的周培源是家中唯一的兒子,他上面有個姐姐,下面還有兩個妹妹。
作為家中唯一的兒子,周培源從小的學習就是父母嚴抓的事情,年僅4歲的周培源,就被父親送進了老家芳橋後村的私塾裡讀書。周培源從小就聰明伶俐,但是對私塾中每天背誦古文的單調生活,卻不是很喜歡。比起死記硬背,周培源對理性思維和解決問題更感興趣。

1910年,8歲的周培源進入夏芳小學讀書,一年後辛亥革命爆發,鄉下的生活也因為時局動盪的影響變得不再平靜。
周培源的小學生活就在多次轉學中度過,10歲這一年,父親帶著一家老小遷居到了江蘇的省會城市南京,周培源在金陵大學附屬小學讀了一年書。第二年又跟著家人遷居到了上海,插班進了上海萬竹小學。
雖然多次轉學,但頭腦靈活、適應能力也很強的周培源,並沒有因此就學習跟不上,反而在上海的新式教育理念下,周培源很快開了竅,在班上總是學習成績最好的那一個。
1916年,14歲的周培源從小學畢業,望子成龍的父親想讓周培源以後經商,成為一個能賺大錢的商人,於是為他選擇了南洋商業學校。
但是周培源的志不在此,如今他也早已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不願聽從父親的安排,他選擇了進入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就讀。
1919年,上海的各大學校裡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懷著一腔愛國思想的周培源成了運動中的活躍分子,事後卻被校方以惹是生非為由開除。
回到老家的周培源,少不了受了父親的一頓責備,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在無望之時,周培源抓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從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讓父親對他刮目相看。
為了避免父親看到輟學的他就火冒三丈,周培源一個人躲到了芳橋村附近的潮音寺讀書,對外界形勢極為關注的周培源,每天都要看報紙。
就是在報紙上,周培源剛好看到了清華學校在江蘇招考5名學生插班生的廣告,當即決定報考,結果剛好考了第5名,拿到了進入清華學校學習的機會。
對這段奇妙的經歷,周培源後來回憶時依然難掩對自己幸運的竊喜,或許他和清華是上天註定的緣分:
「那則報上的招生廣告只登了一天,而且是非常小的一條訊息,居然被我看到。」
清華學校是通過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所辦,分為中等科4年、高等科4年,中等科到高等科二年級,相當於現在中學的6年。

高等科畢業後,經過嚴格的篩選,成績最優異的送到美國大學的二三年級學習。出國人員的選拔標準很高,學校每年都實現淘汰制,同時也會在各地招考新的插班生作為生源補充。
周培源進入清華學校後,學校根據他的資質和考試成績將他分到了中等科三年級。
周培源在理工科上顯露了過人的天賦,尤其對物理很感興趣,一個月後就升入了中等科的四年級,畢業時成績排在全班第二名。在讀高等科四年級時候,周培源在《清華學報》發表了數學論文《三等分二則》,得到數學教授鄭之蕃的讚揚。
1924年秋,22歲的周培源被學校派到美國芝加哥大學數理系讀大學,1926年春、夏兩季分別獲得了學士和碩士學位,1928年春,獲得加利福利亞大學理學博士學位。

憑藉著高超的智商和爭分奪秒的學習習慣,周培源僅用了3年半的時間,就拿到了學士、碩士、博士3個學位,完成了一般人6到8年才能完成的學習任務,創造了留學生史上至今為人津津樂道的奇蹟。
在國外留學的周培源,從沒有想過留在國外工作,一心只想學業有成後回來報效祖國,以物理強國。1929年,年僅27歲的周培源回到國內,就被聘任為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1936年,周培源參加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討論班,拍攝了一張愛因斯坦的照片。後來女兒問他,為什麼沒有和愛因斯坦留一張合影?周培源回答說:
「他是愛因斯坦,那麼偉大,我怎麼能站到他身邊去呢?」
1943年,周培源在加州理工學院做訪問教授,美國移民局邀請他加入美國國籍,周培源果斷拒絕。

1945年,周培源在美國《數學應用》雜誌上發表《關於速度關聯和湍流脈動方程的解》的論文,被國際科學界視為經典,周培源被公認為湍流模式理論的奠基人。
由於他在湍流理論上的成就,美國政府邀請他參加戰時科學研究院的科研工作,研究院規定了外籍人員必須加入美籍方可任職,周培源卻提出:
「不做美國公民;只擔任臨時性職務;可以隨時離去。」
美方因為惜才破例答應了周培源的要求。1947年,周培源毅然放棄在美國優越的科研和生活條件,帶著妻子和女兒回到了還是滿目瘡痍的祖國,繼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任教。
周培源是中國近代力學和理論物理的奠基人之一,在6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培養了幾代力學家和物理學家,王竹溪、彭桓武、林家翹、胡甯等人都是他的學生。
因1張照片對妻子一見鍾情,深情相守60年
外界如此評價周培源:
「他是一個有鋒芒的人,有人沉默、有人順從、有人阿諛時,他能像大河奔突著向前。」
他一直保持著一顆純粹的赤子之心,不僅在事業上,在愛情上也是如此。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地方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沈從文的這句感動了無數世人的愛情名言,在他自己的身上沒有實現,但用在周培源的身上,卻是再合適不過了。

從一張照片一見鍾情,到六十年的相濡以沫,王蒂澂和周培源走過了人生的風風雨雨,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一起笑,在艱難困苦的年代裡互相扶持,從沒有因為生活的不順而彼此抱怨,也從未放開彼此牽在一起的手。
有緣千里來相會,有緣分的人,都不用見面,僅僅憑一張照片就能訂下終身。
王蒂澂1910出生于吉林扶余縣,比周培源小8歲,周培源學成歸國的時候,20歲的王蒂澂還是北平女子師範大學的一名學生。
1930年的一個星期天,周培源到朋友的家中做客,朋友已經娶妻,就開玩笑取笑還是單身漢的周培源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事業有成,就缺一個女主人了。
周培源不好意思地說,物理系的女生就跟稀有動物一樣,要找個對象談何容易。朋友說,清華是理工學校,女生是很少,但是北平女子師範大學裡面可是萬紫千紅呀。

朋友的妻子是北平女子師範的學生,他打算幫周培源解決個人問題,就拿出了一沓女學生的照片讓周培源挑選。周培源挨個看了一遍,唯獨看上了身材纖細、眉清目秀的王蒂澂,「嫻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說的就是像王蒂澂這樣神清骨秀的美人吧。
王蒂澂,原名王素蓮,蒂,是並蒂蓮,澂,即澄,意思是水靜而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王蒂澂脫俗的氣質配上清麗的容貌,就像是碧綠的池水中一朵盛開的蓮花,是北女師公認的校花。
照片是王蒂澂和同學們去頤和園遊玩的時候拍攝的,拍照的人將照片拿到了小報上去發表,看到相片的人還給她們取了一個「八美圖」的稱號,相貌出挑的王蒂澂自然是「頭美」了。
朋友看出周培源對王蒂澂有有意,就殷勤地牽起了紅線,請周培源和王蒂澂一起過來吃飯。周培源見到本人以後,更加確定了她就是自己要找的那個另一半。王蒂澂長著一雙細細長長的柳葉眉,身材纖瘦,那氣質就跟林黛玉一樣惹人憐愛。

第一次相親,就遇到了那個對的人,周培源是何其幸運,吃飯的時候,他殷勤地給王蒂澂夾菜,從沒有談過戀愛的他,也只知道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了。
那麼第一次見面,王蒂澂對周培源的印象又如何呢?既然是校花,當時王蒂澂的追求者自然是很多的,不過她卻偏偏只看上了周培源。
因為周培源不僅僅是清華大學最年輕有為的教授,也是一個身材高大、溫潤如玉的美男子,他與王蒂澂,原本就是天造地設的一對璧人。郎才女貌,兩個人站在一起,就是校園裡最美的一道風景線。
第一次見面以後,周培源就陷入了愛河,經常忍不住跑到北女師的宿舍裡去和王蒂澂見面,而周培源也很會做人,他每次都會給王蒂澂的室友們一起買禮物,如此不僅獲得了王蒂澂的芳心,也得到了她室友們的一致好評。

熱戀了兩年之後,30歲的周培源和22歲的王蒂澂在北平舉行了婚禮,清華大學的校長梅貽琦親自主持了婚禮。結婚後,王蒂澂去了清華附中教書,夫妻二人居住在清華新南院,每次晚飯後,兩個人在校園裡並肩散步的背影,就成了學校裡一道靚麗的風景。
曾在清華讀書的曹禺之後還對周培源的四女兒周如蘋說:
「當年,你媽媽真是個美人,你爸爸真夠瀟灑。那時他們一出門,我們這些青年學生就追著看。」
婚後三年,王蒂澂生下了周如玫、周如雁兩個女兒,之後,身體虛弱的她就不幸犯上了肺結核,肺結核在那個年代非常難治。為了避免傳染家人,王蒂澂去到了香山眼鏡湖邊的療養院治療。周培源一邊上課,一邊照顧兩個年幼的女兒。
但每到週日,周培源都會騎著腳踏車,往返五十公里去香山探望王蒂澂。探視的時間到了,周培源還捨不得離去,就在外面的玻璃窗外看著妻子,比著嘴型說讓她好好養病。幸好上天垂憐,一年後王蒂澂痊癒了。

抗戰時期,一家人來到了昆明的西南聯大,因為昆明經常被轟炸,他們住到了西山滇池邊的山邑村,在這裡王蒂澂生下了第3個女兒周如玲。
王蒂澂的身體一向不好,哄孩子睡覺的艱鉅任務就落到了周培源的身上,把女兒哄睡著以後,他才開始在油燈微弱的光芒下備課。
山邑村離昆明城很遠,沒有車子,交通很不方便,有一天,周培源突然牽了一匹高大的駿馬回來,興致勃勃地告訴王蒂澂,它的名字叫「華龍」,以後就是自己的坐騎了。
從此以後,周培源就每天騎著馬去上課,學生們都跑來看周教授的「華龍」,周培源因此還得了一個「周大將軍」的外號。

有一次下雨,馬蹄打滑,周培源連人帶馬摔到了溝裡,第二天還是照常去上課。金嶽霖開玩笑說:
「如果有一天我們這批教授困在一個荒島,大概第一個死掉的是葉企孫,第二個就是我,他比我還不行;梁思成也許能活得久一點,可身體不好,最後唯一能活下來的,大概只有周公了。」
周培源本有機會留在條件更好的國外,但是他卻寧願受戰亂之苦,守著山河破碎的祖國,在艱難的日子裡,他沒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文弱,而是用樂天派的精神和頑強的生命力,把艱苦是日子過成了人們口中的傳奇。
抗戰勝利後,一家人回到了北平,王蒂澂生下了第4個女兒周如蘋。跟4個小棉襖相處的日子,就是周培源最幸福的時光,他活脫脫就是一個「女兒奴」,總是在嘴裡唸叨著:
「老大我最疼,老二我最愛,老三我最寵,老四我喜歡。」
不過周培源也並沒有因為對女兒的愛就冷落了妻子,業餘時間他最喜歡的就是打理院子中的櫻花,經常對別人說:我們家有「5朵金花」,其中4朵是4個女兒,中間的那朵就是妻子王蒂澂。

春暖花開的時候,熱愛生活的周培源都會帶著妻子一起出去郊遊,他總是攙扶著妻子,連女兒都嫉妒了,在後面喊起來:
「對不起,麻煩你們兩位分開一會兒,幫我照看一下東西。」
九十多歲的周培源,面對陪伴自己走過了六十多年歲月的王蒂澂,說出了一句最動聽的情話:
「我愛你,六十多年我只愛過你一個人。
你對我最好,我只愛你!」
1993年,周培源平靜地離開了他深愛著世界和家人,16年後,年近百歲的王蒂澂也走完了她傳奇的一生。「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斯人已不在,但他們「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童話卻定格在了歲月的長河裡,一直感動著後人。
(圖文來源:網路)
轉自:「澤畔時光」公眾號
我知道你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