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中國鋼琴女神:周廣仁

周廣仁,中國 20 世紀的傑出女性之一,當今中國在國際樂壇上最具影響和權威的鋼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終身教授。由於她在音樂領域的卓越成就和突出貢獻,被收入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世紀婦女名人錄。

從「小烏拉」到小老師

1928年周廣仁出生在德國城市漢諾威。當時她的父親到那裡留學攻讀機械製造博士學位,母親隨行陪讀。在他們租住的房子裡有一架鋼琴,母親懷著周廣仁時經常彈琴,這就讓腹中的胎兒受到了良好的音樂胎教。女兒出生後,父母為她取了個德國名字「烏拉」。「廣仁」這個正式名字是她的祖父給起的。「廣仁」者,廣施仁愛也,充滿了中國儒家文化色彩。

德國向來是世界上的音樂之鄉。小烏拉和她的德國小夥伴常在一起唱歌、聽音樂,過得很快活。烏拉五歲時隨父母回到上海。周家祖籍浙江寧波,他們定居上海。小烏拉只會說德文,不會中文,父母把她送入德國人辦的學校上小學。這所學校很重視音樂,幾乎每個學生都會一種樂器。在這樣的氛圍中,烏拉喜歡上了鋼琴。

少年時期的周廣仁

少年時期的周廣仁

十歲時,周廣仁正式學鋼琴。父親為她租了架鋼琴,請了老師,後又讓她進入上海私立音樂學校,師從錢琪和丁善德學鋼琴。周廣仁是全校的高材生。十五歲時為紀念校慶,她在上海蘭心大劇院演奏了莫扎特的《A大調鋼琴協奏曲》,顯示出非凡的才華,引起音樂界的轟動。

周廣仁想讓父親給她買一臺鋼琴,父親卻說鋼琴太貴了。他也喜好音樂,聽女兒彈琴是他的一大享受,但他堅決不讓女兒以鋼琴為職業。父親告戒她:「在中國,專業從事音樂是沒飯吃的!你的外語這麼優秀,你應該好好學外語,而將鋼琴作為副修。如果你業餘學音樂,我就供給你學費。如果你要專業學鋼琴,我就不提供學費。」

女兒口氣堅決地回答父親:「你不提供學費,我就自己掙錢!」

那時周廣仁想要向著名義大利鋼琴家、指揮家梅百器學琴。梅百器原名梅·帕契,梅百器是他的中文名字。他生於佛羅倫薩,曾隨「鋼琴之王」李斯特的關門弟子學鋼琴,十七歲獲「李斯特鋼琴比賽」大獎。1919年這位李斯特再傳弟子來到上海,被工部局(即市政委員會)聘為管絃樂隊指揮。

在他的帶領下,這支樂隊成為當時遠東第一流的管絃樂隊。1942年,梅百器開始從事教學。他繼承了李斯特的教學方法,特別注重基本功的訓練。他教過的中國學生有董光光、楊嘉仁、吳樂懿、朱工一、巫漪麗、傅聰等。梅百器為中國的早期鋼琴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在上海共二十七年,把自己的後半生貢獻給了中國。

義大利音樂家梅百器

義大利音樂家梅百器

梅百器的學費非常昂貴,每個學生每月要收二十美元。當時周廣仁要教二十個學生才能賺到二十美元。儘管如此,她仍然堅持求學。她既要在音專上課,又要隨梅百器進修,還得當小老師教學生,日程排得滿滿的。可惜她隨梅百器僅學了一年多,老先生便病逝了。

周廣仁希望擁有一架鋼琴的夢想終於在1945年得以實現。二戰結束,德國作為戰敗國,散居世界各地的德國公民被限期遣返回國。在中國做生意的德國人都在變賣傢俱,處理財產,準備回國。

周廣仁的祖父有位德國好友在處理傢俱時,唯獨對鋼琴難以割捨。他正在為難,周廣仁的祖父說:「我的小孫女喜愛鋼琴,你就把鋼琴放在她那裡吧。」那對德國夫婦欣然同意。祖父給周廣仁打電話,她馬上騎車到了。

女主人對她說:「彈幾首曲子給我們聽聽吧!」周廣仁彈了巴赫的《義大利協奏曲》和肖邦的《敘事曲》。聽她彈完後,德國夫人稱讚:「你彈得這麼好,我們把鋼琴送給你!」於是周廣仁就得到這臺鋼琴。這是一臺布盧特納牌鋼琴,是德國的大名牌!1989年,周廣仁赴柏林參加「北京周」活動時,專門去看望了那位德國老夫人,並彈了許多她愛聽的鋼琴曲。

1989年,周廣仁在德國演奏

1989年,周廣仁在德國演奏

1946年上海私立音樂專科學校停辦,大部分教師轉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簡稱上海國立音專)。周廣仁也考進國立音專,師從鋼琴家李翠貞,是李翠貞教授的得意門生。課餘,她曾兩次與上海工部局管絃樂隊合作,第一次演奏了莫扎特的《d小調鋼琴協奏曲》,後一次演奏了肖邦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成為樂壇新人。

周廣仁與歌唱家蔣英是鄰居。蔣英和錢學森於1947年陰曆七月初七舉行婚禮。事前,蔣英找到周廣仁請她在婚禮上演奏《婚禮進行曲》。《婚禮進行曲》有兩個版本,全都出自德國,作曲家分別為瓦格納和門德爾松。兩個版本的《婚禮進行曲》在國外是齊名的。而在我國,瓦格納比門德爾松的流傳更廣。

蔣英專門囑咐周廣仁:「我要門德爾松的版本,不要瓦格納的版本。」周廣仁對比了一下兩個版本,發現瓦格納的《婚禮進行曲》曲調優美,速度徐緩,而門德爾松的《婚禮進行曲》則莊嚴雄偉,氣勢昂揚。由此可以看出蔣英的性格。周廣仁的演奏為這對新人的婚禮增添了歡樂色彩。

在國際比賽中獲獎

1949年9月,上海音專更名為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上海音樂學院前身)。周廣仁尚未畢業就被仼命為鋼琴教師。她擔心自已水平不高誤人子弟,想出國深造。這時恰有位法國大使館的朋友願意幫助她去巴黎留學。她找到院長賀綠汀:「我想去法國留學。」賀綠汀說:「你別走,我們這兒太缺老師!」她提出:「我只去兩年,一定會回來!」「不行!我們現在需要教師,將來國家會培養你!」她只好放棄這個難得的機會。

1951年,周廣仁奉文化部之命來到北京,成為「中國藝術家代表團」成員,與著名小提琴家馬思聰、歌唱家喻宜萱、郭蘭英等訪問捷克斯洛伐克,出席「布拉格之春」音樂節。周廣仁既要為喻宜萱、郭蘭英等歌唱家彈伴奏,又作為鋼琴家演出獨奏。她演奏了賀綠汀的《牧童短笛》和馬思聰的新作《鼓舞》,向國外傳播中國鋼琴音樂的成果。

從捷克回到北京,周廣仁被選入「中國青年文工團」,這個文工團聚集著一批來自全國的青年文藝精英。在團長周巍峙帶領下赴柏林參加「第三屆世界青年和平友誼聯歡節」。周廣仁臨時被告知可參加一項鋼琴比賽,她來不及準備,挑選四首平時常練的曲目便匆匆上場。她演奏了巴赫的《義大利協奏曲》、肖邦的《敘事曲》(第一)、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瞬間》和賀綠汀的《牧童短笛》,榮獲三等獎,這是中國鋼琴家在世界比賽中第一次獲獎,在中國鋼琴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周廣仁自稱那次比賽格外輕鬆:「可能是因為我根本沒有在乎名次,只是全身心投入在音樂中。」正是良好的心態和紮實的基礎,使她的演奏在比賽中獲得成功。

回國後,周廣仁調入中央樂團任獨奏演奏員。1950年代,蘇聯派來多位專家到國內高校任教。1955年周廣仁獲得跟隨蘇聯專家進修的機會,分到中央音樂學院蘇聯專家塔圖良的班上。當時中央音樂學院設在天津,而此時她已和中央樂團的同事陳子信結婚,並且有了孩子。

為了進修,她把小家庭安頓了一下,在天津又過起學生生活。塔圖良班上集中了當時全國最優秀、最有前途的青年鋼琴家群體,其中包括劉詩昆、殷承宗、李民強、顧聖嬰、李瑞星等人,可謂高手如林。周廣仁經過一年的進修收穫很大,這時她才領悟了賀綠汀院長的話——「將來國家會培養你!」

1956年,周廣仁被選派到德國參加第一屆國際舒曼鋼琴比賽,再次獲獎。這奠定了她作為新中國第一代鋼琴演奏家的地位。1959年她調入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中央音樂學院已於1958年遷到北京,使她免受兩地分居之苦。

經受兩次命運打擊

正當周廣仁的事業處於輝煌時期,「運動」爆發。1968年4月12日,她的丈夫因不堪忍受屈辱,竟拋下妻子和一雙年幼的兒女含冤自盡。這對周廣仁是一個極其沉重的打擊,但她內心強大,沒有因此而沉淪。接著又傳來她的導師李翠貞自殺,她的好友、青年女鋼琴家顧聖嬰自殺的噩耗……

周廣仁(右)與青年鋼琴家顧聖嬰

周廣仁(右)與青年鋼琴家顧聖嬰

1972年「中央五七藝術學校」在北京成立,校址設在郊外的沙河朱辛莊。周廣仁擔任鋼琴組組長,白天教課,晚上編教材。因為當時外國鋼琴曲與練習曲一律不能彈,她只好自己編寫中國曲目。周廣仁和鋼琴組的李其芳、泰爾等老師全體動手,並邀請作曲專業的幾位教師參加。他們編寫了兩冊《鋼琴初級教材》。這兩本教材以各種形式再版多次,在當時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

「十年」結朿,萬物復甦。周廣仁的藝術生命也迎來了第二個青春。她在全國各地以及國外舉辦音樂會,事業達到一個新高峰。而命運又向她發出嚴酷的挑戰。

那是1982年5月的一天。周廣仁在學校大禮堂的舞臺上,幫助工人師傅挪動一臺大型三角琴時,琴腿突然脫落,沉重的鋼琴瞬間倒塌,她的右手沒有來得急抽出,結果手指被鋼琴重重砸下。當她抽出手來,只見手指已變得血肉模糊。

師傅急忙找到一塊手絹:「快包上!」她用手絹裹住了血淋淋的右手,只覺得疼得鑽心……院長辦公室馬上派人陪同她乘車去醫院。周廣仁在車上想:這下可完了,鋼琴是彈不了了……

到了醫院,醫生看後都吃了一驚,周廣仁右手無名指從指甲根處被砸斷,中指和小拇指粉碎性骨折。醫生說傷得太重沒法治,只能將三個指頭鋸掉。陪同她來的同事說:她是周廣仁,全國著名的鋼琴家,請大夫儘量想想辦法!聽說是鋼琴家,醫生心想鋼琴家沒有指頭怎麼彈琴呢,儘量挽救一下吧。

她把斷了的手指一部分拼到中指上,另一部分拼到小拇指上。指甲底下有一層皮叫甲床,有這層皮才能長指甲。她把斷指的那層皮一部分移到中指,一部分移到小拇指。手術做得很成功。中指、小拇指得以保全,而無名指經過修復只比原來短了一截。

因為那天醫院的人都外出參加活動了,醫生做這手術時沒經過醫院批准,也沒經過醫院會診。手術做得很大膽,幸虧給做了,若是會診的話非鋸掉不可。這位醫生叫李延妮。

躺在病床上,周廣仁忍受著疼痛的折磨,十指連心嘛!當傷指拆線確認沒問題後,李醫生拿鐵鉗敲擊病人的幾根手指。周廣仁頓時發出一聲慘叫……李醫生解釋道:「你不要覺得我狠,這幾根手指,如果你不鍛鍊,以後碰一張紙都會鑽心地疼,就不用說彈琴了。」

周廣仁的兒子在旁邊,看見李醫生這樣敲打母親,就錘了李醫生一下,他覺得這個醫生太狠啦!

手術後需要面對的一個最大難題是手指的鍛鍊與恢復。周廣仁要迎接一個痛苦考驗:手指殘端訓練。李醫生說,如果想要彈琴必須每天忍痛讓手指鍛鍊。手指殘端的機能訓練必須儘早開始,還必須挺過鑽心的疼痛。如果錯過了最佳的鍛鍊時機,功能就難以恢復。

出院第三天,周廣仁就忍痛開始練琴,恢復手指功能。此後,她每天忍著像電擊般的疼痛堅持彈琴,就像從頭學起一樣。她暗自背誦蘇東坡的名言鼓勵自已:「古人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

僅僅過了一年,周廣仁便完成了殘指的康復訓練。雖然手指還疼,但她已經照常彈琴。1983年5月,她奇蹟般重登舞臺,在北京大學開音樂會,演奏了肖邦的《搖籃曲》。這令北大學子感動不已。

談及這場遭遇,周廣仁說:「想起來都會出身冷汗!」

恢復藝術生命後的周廣仁又活躍在樂壇上。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她經常擔任國際比賽評委。她說:「我從來都覺得我去當這個國際比賽的評委是很可笑的,雖然人家以為我是專家,但我總感到自己的水平並不夠。」

但昭義——最出色的學生

一次,有個學生沒來上課,周廣仁認為這個非常好學的年輕人不應該缺課啊。她就憑著模糊的印象,到出租屋挨家挨戶去尋找。結果發現學生臥病在床,找人送到醫院,醫生說是煤氣中毒,晚一會兒送來,後果不堪設想。

這個學生就是後來培養出李雲迪、陳薩、張昊辰等人的鋼琴教育家但昭義。但昭義在周先生八十八歲生日音樂會上講了這件驚心動魄的往事:「周先生救了我一命!」許多人聽到這裡都淚眼朦朧。

周廣仁(中)與但昭義夫婦合影

周廣仁(中)與但昭義夫婦合影

周廣仁為我國培育了無數鋼琴人才,其中最著名的當數但昭義。但昭義1940年出生於重慶一個醫生家庭。父親很喜歡音樂,家裡有一架鋼琴,但昭義偶爾也彈彈。1955年,他初中畢業,得知四川音樂學院附中招生,他自稱是抱著「考著玩」的心態去報名,居然被錄取了。但昭義在附中非常努力,是班裡的尖子生。從附中畢業,他順利考入四川音樂學院。

1961年,但昭義讀大二時,被選送到中央音樂學院進修,師從鋼琴泰斗周廣仁。他初次去周先生家時有些忐忑不安,而周先生卻和靄可親。當週先生讓他彈琴時,他彈了兩首中國曲目《水草舞》《珊瑚舞》。在鋼琴大師面前演奏,由於緊張而發揮失常。他想自已肯定是沒希望了,而周先生卻說:「那你就每星期日來我家上課吧。」但昭義激動不已,事後回憶道:「那是我有生以來最高興的一天,也成了我一生事業的轉折點。」

周廣仁也看出來這個學生底子並不好,天賦也不突出,可是他有強烈的求學願望。她也下決心要為四川做一點事、培養一個好老師而收下他。

初到北京,但昭義曾看了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兩個學生的演奏。事後他覺得自己作為一個本科生,還遠遠不如這兩個中學生。因此他有些沮喪。事情被周廣仁知道後,說:「你要相信自己。四川音樂學院把你送出來培養,你就一定能在四川發揮作用。」

「我算是周先生的‘業餘’學生,可她堅決不收我的學費。那正是困難時期,吃飯都要用糧票,每次上完課先生都留我在她家吃飯……」但昭義如是說。

結束了三年半的進修,但昭義回到四川音樂學院擔仼鋼琴教師:「周先生讓我開闊了視野,懂得了理解和處理音樂的基本原理,讓我獲得一生事業發展的良好基礎。」

為了實現為四川做一點事的心願,周廣仁1977年到成都,向全四川的鋼琴教師授課。

1994年,第一屆中國國際鋼琴比賽在北京舉行。四川音樂學院附中但昭義的兩名學生——陳薩、吳馳分別獲得少年組第一名和第三名。當評委們翻開資料才發現,冠軍和季軍居然來自同一所地方院校,並且出自同一位指導老師,這樣的大新聞轟動了音樂界,但昭義——這個「冠軍教練」一舉成名!他沒有辜負周廣仁的厚望:「周先生教了許多很關鍵很基本的教學方法,才讓我在教學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績。我能有今天,周先生起到了關鍵作用。」

第二年,但昭義移居深圳,擔任深圳藝術學校鋼琴專業教授。在他南下深圳期間,周廣仁一直關心著他的事業發展。2006年,但昭義創辦了「深圳市但昭義鋼琴藝術中心」。到2010年為止,但昭義門下有二十一名學生在國際鋼琴賽事中獲得五十八項大獎。但昭義立即成為鋼琴教育史上「教父」級別的人物。當他接受鋼琴家鮑蕙蕎採訪,問及他的成功秘訣時,他說得很樸素:我和大家一樣,都是普通人,僅僅只是比常人更加努力一點而已。

周廣仁2018年給七十八歲但昭義的信中寫道:「我今年九十歲了,由於身體原因,剛剛停止在中央音樂學院的教學工作。但是小但你還年輕,應該還可以繼續教很多年。」

待學生像慈母

周廣仁一貫熱愛學生。上海音樂學院鋼琴教授楊韻琳述說自已隨周廣仁學琴時的情景:「那時剛剛改革開放不久,我還是軍樂團的演奏員。我是周老師那時惟一的校外學生,隨周老師學了九年,她不收學費。當時我住在廣播電臺的宿舍樓,正好在中央音樂學院的馬路對面,可以看到周老師的家。所以學校有什麼大師班、講座或者音樂會,她都會想到我。」

2018年,周廣仁九十歲生日與友人學生聚會

2018年,周廣仁九十歲生日與友人學生聚會

因為當時還沒有電話之類的通訊工具,為了讓楊韻琳及時了解學校的活動,周廣仁同楊韻琳約好用「陽臺上的拖把」當作信號。「我每天只要拿著望遠鏡看到周老師家的陽臺上有拖把,就知道學校有免票的活動。

如果學校的活動要票,她就會在一清早來到我們的宿舍樓,把票從我家的門縫塞進來。有時候,我還會同時收到學校的音樂會票和她親手做的雞湯或紅燒牛肉。」

學生們在周廣仁家「蹭飯」是常有的事。她會把家裡最可口的東西拿給留在家裡吃飯的學生。鋼琴家盛原曾經說:「我記得有一次在周先生家上完課,先生開了一盒沙丁魚罐頭,裡面只有三條魚,我吃了一條,而她的兒子就少吃一條。」在兒子陳達的印象裡,母親家中總有學生。

周廣仁的學生在紀念老師九十週年華誕時,這樣形容他們的老師:周廣仁老師九十週歲了,她一輩子只做一件事——通過鋼琴,廣施仁愛。她在任何風浪中都堅守住純善的心,通過鋼琴來訴說對人生的熱愛,影響和教育一代又一代的鋼琴學子。

轉自:「澤畔時光」公眾號

周廣仁

周廣仁

中國鋼琴演奏者,教育家

個人小傳

周廣仁(1928年12月17日-2022年3月7日),出生於德國漢諾威,中國鋼琴演奏者,教育家。是中國第一位在國際比賽中獲獎的鋼琴家,被譽為「中國鋼琴教育的靈魂」。 1946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1947年,與上海租界工部局管絃樂隊合作演奏莫扎特的《D小調鋼琴協奏曲》。1948年,與小提琴演奏者瓦雷斯彼合作舉行音樂會。1949年9月,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1951年,赴捷克參加「布拉格之春」音樂節;同年,參加第三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並獲鋼琴比賽三等獎 。2022年3月7日,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終身教授周廣仁離世,享年94歲。

相關文章

圖錄:137位民國文化名人的真我風采

圖錄:137位民國文化名人的真我風采

137位民國知識分子肖像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紹興人,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原北京大學校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主張「思想...

消失了的中國哈佛:上海聖約翰大學

消失了的中國哈佛:上海聖約翰大學

一百多年前的上海灘,有一所學校被譽為「東方的哈佛」、「外交人才養成所」,著名外交家伍廷芳盛讚為「中國今日絕無僅有的大學」。 它就是著名的聖約...

上海文廟往事

上海文廟往事

孔子,又稱孔夫子。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理論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世界文化史上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

東漢才女班昭:中國最早的女數學家

東漢才女班昭:中國最早的女數學家

誰是有史記載的第一位女數學家?一般史書都認為是希臘的希帕蒂婭(Hypatia,約公元370—415)。實際上,早在希帕蒂婭之前300多年,中...

細數南京西路的變化(6)

細數南京西路的變化(6)

南京西路東起西藏中路,接南京東路。西迄延安西路。1862年修築,初名湧泉路(英文路名Bubbling Well Road),亦稱靜安寺路。1...

人物傳奇|「歌仙」陳歌辛

人物傳奇|「歌仙」陳歌辛

陳歌辛(1914-1961),原名陳昌壽,江蘇南匯(今上海南匯)人,作曲家。自幼聰明好學,早年曾隨外國音樂家弗蘭克學習作曲、聲樂、鋼琴和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