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張舊發票看國光口琴廠(作者:芮永華)

最近,一位山友宋建國先生給我提供一張舊發票,引起了我的興趣。

該發票內容是,上海國光口琴廠將「黑索金」調撥給上海後方小三線生產總裝57高炮炮彈的燎原模具廠。

人們都知道,國光口琴廠一向以生產老牌子「國光」口琴而聞名遐邇,它怎麼會經營起火炸藥來呢?

於是我仔細查尋,才知曉原來裡面大有玄機、暗藏風雲!

具體詳情,請恕我慢慢道來:

國光口琴廠是一家有80多年悠久歷史的民族工業老企業。

1931年,台灣籍人士潘金聲先生在上海創辦「中國新樂器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廠前身),位於魯班路193號。1932年推出了第一隻國產寶塔牌口琴。1934 年,因當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為表彰其發展民族工業所做的重大貢獻,題詞「國產增光」,由此,同年改名「國光口琴廠」,「國光」牌口琴商標沿用至今。

幾十年來,經過不斷技術改良、設備更新,國光牌口琴一直以製作精良、質量上乘而在國內口琴市場獨佔鰲頭,並經銷海外聲名遠播,多次被評為名牌產品和先進企業稱號。

高峰時口琴品種達41種。同時兼營生產的有校音器、電子管電子琴、手風琴等產品。1965年7月,試製成功國內第一架電晶體複音電子琴。1967年底還研製成功「東方紅」樂曲電子發音器,並於1970年4月24日裝載在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使莊嚴嘹亮的樂曲迴旋在宇宙空間。

由於國光口琴是一種音色優美、價格低廉又簡便易學的樂器,所以在上世紀60~80年期間,上海青年學生紛紛組織口琴社,學習演奏、排練演出、參加比賽,推動了當時社會上有關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經久不衰,國光口琴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下面一組照片反映了國光口琴廠生產工藝的特點和設備的不斷進步。

到了60年代後期,國際鬥爭風雲際會,國家安全形勢十分嚴峻,為了備戰需要,上海市政府按照中央部署,在安徽內地建立小三線生產線,依靠「孃家」的雄厚實力,給予資金、人力、技術、物質和後勤保障;

同時,在本市(沿海一線)採取「總裝集中、部件定點、零件擴散、工藝協作」的做法,確定各行業所屬的相關單位,作為戰平結合的動員生產線,成為軍民兩用生產工廠,所以在這批工廠裡,都有個「保密車間」。

國光口琴廠就是輕工系統下面這樣的一個重要單位。

資料表明:上海輕工系統確定7種產品,8條動員線,並安排7家總裝廠,27家配套廠,職工3806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458人。還建造槍彈靶場2座,自動步槍靶場2座,37毫米高炮炮彈靶場1座,100毫米高炮炮彈靶場1座。

國光口琴廠成為兩種產品,即37毫米高炮炮彈和100毫米高炮炮彈的總裝廠。

其中,37毫米高炮炮彈總裝廠為國光口琴廠。配套廠上海縫紉機二廠生產彈體;上海搪瓷六廠生產藥筒;上海複寫紙廠生產護膛襯紙。(1971年4月~1980年10月,共生產高炮炮彈537.59萬發。)

100毫米高炮炮彈總裝廠為國光口琴廠。配套廠上海縫紉機二廠、上海搪瓷六廠生產彈體和彈筒金切加工;上海高壓容器廠承擔藥筒衝壓加工。(1979年1月~1980年12月共生產高炮炮彈4745發)

高峰時國光口琴廠全部轉做軍工產品,口琴一度停產。

(值得一提的是,為什麼選國光口琴廠,我以為可能是該廠的設備和技術相近,比較適合。而國光口琴廠才400多名職工,有如此強的生產能力,除了職工主觀覺悟,最主要的恐怕還是和配套方便、運輸路程近、生產成本低,又無需太多的企業辦社會的負擔有關吧,因此一線的生產效率肯定要高於三線)

從1978年開始,根據國家統一安排,上海輕工系統對8條動員生產線著手進行調整、撤併,封存了國光口琴廠的37毫米高炮炮彈動員生產線。

1980年又撤銷了國光口琴廠的100毫米高炮炮彈動員生產線。

2013年7月29日,在「八一」建軍節即將來臨之際,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47集團軍防空旅向中外記者公開展示高炮防空作戰訓練武器裝備。

下面是展示三種高炮炮彈(37、57、100)樣品。

上世紀90年代,上海國企經歷了結構調整的「陣痛」,1993年,國光口琴廠面臨關停局面。

2000年國光廠註冊在浦東新區三林鎮林浦路800弄8號,成立上海國光口琴廠有限公司,通過深化改革,以及與江蘇靖江「奇美」品牌合作,重新獲得發展,煥發出青春。

國光口琴廠有限公司新一代「掌門人」

國光口琴廠有限公司新一代「掌門人」

最後想說的是

最後想說的是:

本文敘述國光口琴廠當年故事,是以此向那批為國防軍工做出貢獻的人們表達深深的敬意!

上海小三線職工 芮永華

相關文章

京戲雜彈(下) | 作者:芮永華

京戲雜彈(下) | 作者:芮永華

京戲雜 彈 芮永華 (上) 點選回讀 (下) 人物篇 昆大班 蔡正仁,是官生、巾生、雉尾生、窮生皆能的小生演員,尤以大官生著稱,有「小俞振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