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個叫「張園」的地方

張園

上海有個叫張園的地方

張園

上海地鐵2號線南京西路最熱鬧的出口要數吳江路, 平日裡總是呈現出一片熙熙攘攘的景象。在步伐匆匆的人流中都市白領最多,當然也有揹著「大炮桶」長焦距相機,手裡握著一張地圖, 時不時問路人張園怎麼走的遊客們。當人們走在吳江路這條滬上不起眼的小馬路上時, 可曾想到吳江路在八九十年前還是條小河浜, 也是清朝末年有著海上第一名園「張園」的重要部分。「張園」是個什麼樣的園子呢?那還是要從清朝末年說起。

清末的張園

清末的張園

1843年清朝末年,上海正式開闢為商埠,從此中外貿易中心逐漸從廣州移到上海。當時的上海也是中國現代工業的搖籃,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地的人才湧入上海,迎來了一個移民高潮。在這浩浩蕩蕩的移民潮中有一位生於江蘇無錫的17歲商人, 他的名字叫張叔和。張叔和既在官場有一定涉足, 又從事工商實業經營,投資了紡織廠,紗廠和新聞報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張叔和在官場卻不順利,所以早早隱退。為了讓母親有個安度晚年的地方, 他從英商和記洋行經理格龍那裡買下了今天上海石門一路, 泰興路, 威海路和南京西路之間的一個私人花園, 取名「味蓴園」, 又名「煙波小築」。唐代詩人張志和號「煙波釣徒」, 「煙波小築」四個字明顯嵌一「張」字, 而張叔和與張志和姓名極為接近,又同在中年看破紅塵而隱居, 這讓文人墨客不難聯想, 也顯示園主人的風雅情趣。

張園門前車水馬龍舊影

張園門前車水馬龍舊影

張叔和是個頗善經營的儒商,也酷愛園林, 但又富有新思維。他一改江南園林小巧而不開闊,仿照西洋園林風格, 以洋樓,草坪, 鮮花, 綠樹, 池水為築園要素。張叔和添建了好多樓臺亭閣, 假山池湖, 種上了中西名花, 萬紫千紅, 四季不衰。當然文人墨客的題字也定是少不了的。張老夫人過逝後, 張叔和在友人勸說下決定向公眾開園, 仿效歐洲的貴族將私家花園變為公園這樣的公共場所。當時的上海已經能夠出現了西式的公園, 比如外灘公園, 但是有的公園早期不讓華人在無西人陪同下進入遊園。1885年「張氏味蓴園」這一私家園林面向公眾開放, 人們俗稱「張園」。張園為上海市民提供城市公共空間,滿足了市民日益增長的娛樂需求,對以後的園林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隨著張園的不斷擴大, 張叔和在園裡又興建了一幢洋樓,還有一個非常高雅的名字「海天勝處」,是滬上有名的戲劇舞臺, 遊園旺季每晚都有演出。在園的東南人工開挖了帶狀曲池, 通過鋪設地下管子和園林外小河相連, 吳江路就曾經是這樣的小河, 原名石家浜。這裡幽靜古樸,景色宜人,租界裡的外國僑民情侶喜歡在此約會,所以把這條小河浜稱為Love Lane, 就是愛情弄堂的意思。張園從這條河浜的南端建起,為了方便遊客去張園,在這條小河上架起了一座木橋。由於河浜彎彎曲曲, 這座橋也就看上去是斜的, 人稱「斜橋」。

張園中最出名的建築物是1893年建成的一幢龐大的西式建築「安塏第」, 英文「Arcadia Hall」的諧音,意思是世外桃源, 與」味蓴園「意思相通, 「安」字又添平安和美之感。整幢高樓分兩層,洋派大氣, 樓內各景都以英文命名,有一個可以容納上千人集會的大廳。樓側還有角樓一座, 為當時上海的最高建築, 登高遠眺, 上海的城市景色盡收眼底。安塏第門前有一片廣闊的大草坪, 可容納數千人, 是舉行室外大型活動的最佳場所。安塏第建成以後, 近代中國的許多名人在此做過演講, 有革命家孫中山和黃興,北大校長蔡元培, 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等。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前一天在張園演講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前一天在張園演講

張叔和對於張園的經營之道也非常獨特。張園大部分時間不收門票, 娛樂項目和餐飲收取費用作為收入來源。因此張園在設計引進娛樂項目上花了許多心思, 不但樣式眾多, 而且獨樹一幟。很多時髦的事物都是在張園首次亮相, 在當時的上海實在找不出能與之匹敵的地方。人們來張園不僅有吃有喝, 還可聽可看, 如果來了興致還能夠親身參與各項活動。

19世紀末在上海電影被稱作「電光影戲」或者「活小照」。當時電光影戲的內容, 雖然尚無特定故事情節與演員, 但包羅萬象, 比如有魔術戲法, 騎腳踏車, 軍隊閱兵等。無不令觀眾感到身臨其境, 文人墨客觀後紛紛寫文作記,一片讚許。1897年6月4日張園引進了這一項目,「安塏第」成了放映場所, 此後「電光影戲」成為了吸引遊客的王牌項目。

照相是當時很時髦的事, 來張園遊玩的紅男綠女們自然少不了以此助興, 經營者也不會錯過這賺錢的好商機。1888年一家名叫光霽軒的照相館在張園內開張, 它一改人工佈景,室內攝影的傳統照相方式, 而充分利用園內的景緻, 照相連景, 大受歡迎。為了招攬生意, 張園裡的照相館還提供馬匹照相, 並可以提供「立等可取」服務, 和今天我們在許多景區看到的照相服務相類似, 只是那時需要等半天才能拿到照片, 而今天只需要十分鐘。

演放焰火是張園的一大公共娛樂項目, 有時一年不止一次。著名的潮州焰火, 東莞焰火, 高易焰火, 安徽焰火和東洋即日本焰火都在這裡演放。有時放焰火收門票, 用於籌款助賑。大部分時間收取的觀看焰火門票不菲, 普通票2角起, 頭等座位更是要3元大洋, 相當於熟練工人半月工資。潮州焰火名目齊全, 有汾陽執笛, 大蟹橫行, 滿天珠露, 火樹銀花, 鯉魚逐浪, 招財進寶等。放東莞焰火時,據當年的《遊戲報》記載:焰火靈變奇巧, 色色翻新, 五色迷離, 觀者無不目迷心醉。張園特別聘請南洋有名的匠人設計新式焰火, 工藝更趨精湛, 樓臺,鳥獸,花卉等造型皆能升騰而起。每放焰火, 張園必定人山人海, 場面盛大。《申報》記者曾這樣描述:才出大馬路而西, 即見燈火之光, 接連數里不斷, 望之整齊璀璨, 若軍行之有紀律, 長蛇卷地, 陣法宛然, 而且往者過, 來者續, 無一息之停。

趣味遊藝項目也是張園的特色之一, 比如風箏會, 過山車, 遊船, 放氣球等。安塏第竣工後, 園內又建起了舞廳,溜冰場,手球場, 保齡球場等。張園添設了一些冒險性質的活動, 比如類似今天過山車的遊藝車,輪行鐵路等。這些活動洋人愛玩, 中國人也覺得新奇有趣, 給傳統的聽戲喝茶項目也為此增加了不少人氣。張園主任引進了職業經理人管理園子, 於是有了張叔和花園公司。新管理者是西方人, 於是又把各類西方體育競賽作為娛樂項目引進張園。1093年11月舉辦了腳踏車大賽, 設有重獎, 參賽者每人交費5角。西方的拳擊也在清末傳入中國。西洋大力士奧皮音口出狂言, 要與華人較量, 並用稱華人為「東亞病夫」, 引起了許多國人的義憤。當時中國天津有位名震南北, 曾打敗過俄國大力士的武林傳奇人物霍元甲。一些愛國人士商量後,大家決定邀請霍元甲到滬比試。 霍元甲來滬後在張園大戲臺設擂臺, 刊登廣告, 邀請各國大力士來比武。奧皮音應邀而來, 但在比賽當天卻因雙方證人未到期而沒有如期舉行。比賽最終因奧皮音的失約而不了了之。原來, 他並不是什麼大力士, 而是受僱傭的馬戲藝人, 在聽說霍元甲的真實本領後,自然就逃之夭夭了。

一代大俠霍元甲先生遺像

一代大俠霍元甲先生遺像

這個中西合璧的園子, 還是一個公共社交場所, 舉辦過張園花會, 各類展覽,賽珍會, 私人宴會, 新式婚禮, 彩票銷售和開彩活動, 慈善義賣等等。如此多種類豐富的遊藝活動在張園盛行一時,也折射出當時滬上民眾的生活方式已經悄然改變, 活動的範圍大大擴展,不再是家庭和街坊, 戲院和茶館。活動的人群在增加, 出現了一批日漸富庶的新興城市中產階級。活動時間也不受日出日落限制,只要有時間就可以去園子裡消磨時間, 開放時間是下午2點到晚上12點,晚上園裡也燈火通明。這一切與人們擺脫了幾千年的自給自足鄉村生活, 而開始從事極具流動性的商業貿易活動有關, 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體現。

清之後的張園

清之後的張園

1915年以後上海建成了新世界, 大世界等遊樂場所,項目新穎, 經營手段勝過張園。大世界的哈哈鏡就是讓幾代人津津樂道,至今還保留的項目。在商業競爭之下,張園開始衰敗。1918年張園關閉, 土地被分割出售, 用於建造是石庫門裡弄住宅。石庫門是一種融匯了西方文化和傳統民居特點的新型建築。石庫門建築的平面和空間更接近於江南傳統的二層樓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保持著正當規整的客堂,有樓上安靜的內室,還有習慣中常見的兩廂。這種建築還基本保持了傳統住宅對外較為封閉的特徵,雖身居鬧市,但關起門來卻可以自成一統。於是,這「門」也就變得愈加重要起來。它總是有一圈石頭的門框,門扇為烏漆實心厚木,上有銅環一副。這種式樣的建築被上海人稱為「石庫門」。這種簡約特點的新式民居被大量建造, 解決了當時因上海人口暴增而引起的住房難題。

民國時的

民國時的張園地圖

張園的土地是被分批出售的, 所以石庫門因建造年代的不同, 建築物的功能目的不同, 而有明顯的差異。早期的石庫門裡弄房子沒有洗手間, 居民需要使用木質的馬桶, 於是有了每天專門提供倒馬桶和洗刷馬桶服務的人, 蒐集糞便的糞車。房子裡沒有煤氣設備, 居民一般用的是煤球爐子。有的石庫門是一家獨居的, 會採用類似鄉村常見的大灶,燒柴夥的 。煤球和柴火可以在附近的煤球店買到。張園中最後一塊出售蓋房的土地是後來的101支弄,建於上世界30年代, 窗子是鋼質的, 地板是打蠟的,房子每一層都有獨立的洗手間, 抽水馬桶, 已經從石庫門演變為新式里弄房。

迄今保留完好的「張園大客堂」是一大型的石庫門公共建築。這裡曾經是「私立光明小學」的原址, 後來改為「泰興路第一小學」。由於學齡兒童的增加, 這所小學的場地不夠用。低年級班級就開設在大客堂同一弄堂的另一座石庫門房子中。學校沒有操場, 張園的大弄堂就是操場, 好在五十年前馬路般寬敞的大弄堂裡幾乎沒有汽車行駛, 孩子們的活動場所安全是有保障的。孩子們早上就在大弄堂裡按年級排隊升旗和早操,體育課也在弄堂裡上。

課間休息時女孩子們也在弄堂裡跳橡皮筋, 兩個女生負責用腿或身體撐好已經連接成兩到四米長的橡皮筋,其餘的女生們排隊開始跳出各種花樣。那時的男孩們見了女生很怕羞, 所以他們從來不參與這項活動。男孩子們則玩打彈子游戲,男孩們將各色玻璃彈子放在畫好一定線條的水泥地上,用手指相互彈射對方的彈子,比輸贏。幾乎每個男孩子兜裡都少不了幾顆花花綠綠的玻璃彈珠,除了從小夥伴那贏的,最直接的來源,就是家裡的水仙花盆。上課鈴聲一響剛才還喧囂的弄堂頓時安靜下來, 過一會兒朗朗的讀書聲就飄蕩在弄堂裡。

由於張園裡大大小小的弄堂套弄堂, 象迷宮一樣,這可是孩子們玩躲貓貓的最佳場所。整個學校和居民區融為一體, 老人家們坐在弄堂裡, 一邊晒著冬日裡暖暖的太陽, 一邊看著上體育課的孩子們,一臉愜意。有的孩子在教室上課可以望見自家的屋子, 只要在窗口喊一聲, 家長就會把忘帶的橡皮從窗子扔過來。有的孩子聽到上課預備鈴聲才從家裡出門上學。中午學校沒有午餐供應, 孩子們都回家吃飯。有的家長白天上班,孩子中午只好自己生煤爐熱飯吃, 這些孩子通常頸上掛個帶子拴著一把鑰匙。

張園裡小學春遊照(作者收藏)

張園裡小學春遊照(作者收藏)

早年許多居民家中的主婦是沒有工作的, 後來政府鼓勵婦女參加社會工作。張園中就陸續出現了一些生產組, 比如清洗藥水瓶子的洗瓶組,專門將針織棉布廢料拆為擦拭機器設備的棉紗的棉紗組, 里弄託兒所等。有位胡老太年過半百,帶領家庭主婦們在自家的客廳辦起了糊各種包裝紙盒的生產組。由於胡老太具有經營天賦, 紙盒組很快在她的領導下發展成了一個小型工廠, 買了機器設備,工人達到幾十個, 還有自己的駐廠醫生和醫務室。上世紀80年代,當年的紙盒組成為了一個頗具規模的國營包裝印刷公司。這真是個成功的創業故事。

70年代開始上海有了公用的傳呼電話, 張園72支弄9號的石庫門底層客堂間就成了傳呼站。那時居民家中大多沒有安裝電話, 大家共享幾部公用電話。一旦有人打來電話, 傳呼站的阿姨會記下需要傳達的居民姓名和住址, 口訊的內容, 或者回電的號碼。阿姨會拿個小喇叭,去弄堂裡喊人,傳達資訊。傳呼站的收費也很低廉, 打一個電話四分錢, 上門傳呼一次收三分錢。那時人們就是通過這種方式聯繫著。

住在張園的上海的老克勒也不少。老克勒是指那些舊時的優秀高收入白領,受過良好的中西教育, 閱歷較深,溫文而雅, 領中外時尚與知識之先, 工作勤奮專注, 尊重女性, 有紳士風範。老克勒們衣著摩登,生活講究,外表整潔體面, 梳完頭髮會抹上頭油。有的出門叼一個菸斗, 有的則拿著一根「stick」 柺棍, 配上雙排鈕槍駁領式西裝,鑲拼式三節頭的尖頭皮鞋,活脫脫一副英國紳士派頭, 讓人羨慕。老克勒們會去附近南京路常德路口的上海咖啡館喝咖啡, 去凱司令品奶油蘑菇湯, 到舊貨商店淘點古董, 去大光明看電影,或者在朋友家聚會品酒聽西洋音樂。改革開發的八十年代老克勒們會跳正宗的交易舞, 這著實又引來了一些人的羨慕嫉妒恨, 不過他們也很大方地教許多人跳舞。老克勒們是很「懂經」的一群人, 精通上海的中西融合的時尚和社會, 他們既是海派文化的一個部分, 又是這種文化的傳承者。

張園

張園述說著上海開埠以來的變遷, 見證著上海城市化的進程, 市民社會的形成和發展。張園很幸運地被保存並改造,它的繁華又將重現。這些歷史建築和他們承載的故事將繼續被後人挖掘,研究,不斷呈現。在這裡的一磚一瓦中能尋到老上海里弄生活的特有味道和情趣, 這是海派文化的一份子,更是祖先和後代之間的不能割捨的連結呀。

2022.12.7 冷虹於上海

相關文章

東京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東京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日本東京——潮人的樂土,宅男的天堂,日本打工人的集散地。匯聚在此的人潮,構成了東京發達的經濟和多元的文化。東京首都圈人口近3800萬,比紐約...

韓國為什麼要抄中國地名?

韓國為什麼要抄中國地名?

NO.2407-韓國地名抄中國 作者:圖南 校稿:朝乾 / 編輯:果慄乘 【寫在開頭】最近微信推薦機制調整了,可能有些朋友會收不到我們的推送...

關於上海老靜安的「張園」

關於上海老靜安的「張園」

上海南京西路以南,由吳江路、石門路、威海路、茂名北路圍合而成的街坊,被稱為「張園」,是現今上海老城區仍以原生態模式存在的為數不多的居民區,2...

圖憶:上海被平移的12幢老建築

圖憶:上海被平移的12幢老建築

很多老上海都未必知道,自1993年第一次對外灘天文臺進行平移以來,目前上海被平移過的老建築至少有12個! 外灘天文台 魔都第一個平移的老建築...

憶說:南京路那座上海雜技場

憶說:南京路那座上海雜技場

回想起老早,雖然條件沒有現在好,但「白相」的玩意兒也蠻多的,去看雜技就是其中一項,而且這項事還蠻隆重的,既在去之前有所期待,看完回來還可以回...

上海與咖啡

上海與咖啡

在上海的電影電視中,總是能看到咖啡的出現。 《愛情神話》里老皮匠的咖啡時間;《色戒》王佳芝坐在咖啡館等著易先生,那是暗殺的破局之地;田漢創作...

上海公交「老字號」55路的回想曲

上海公交「老字號」55路的回想曲

那兩天(2012.3.29)在上海,一條運營了近60年的公共汽車線路——55路將要被撤銷的訊息,引起了「軒然大波」,市民們議論紛紛,認為它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