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耳其改英文名
作者|碧落清遙
責編|Thomas
土耳其的英文國名「Turkey」,在英文中的也有「火雞」的意思。美國的感恩節有食用火雞的習慣,土耳其認為自己的國名和火雞掛鉤,影響了國家形象。
不僅如此,Turkey在英語中還衍生出「笨蛋、傻瓜」的含義。在中文裡,土耳其也因此有了一個外號叫「土雞」。
土耳其人無法忍受自己的國名被別人當作笑話來玩梗。2022年初,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簽署公報,將英文國名拼寫從Turkey改為Turkiye(土耳其語的拼寫方式)。土耳其政府表示,將盡快向聯合國註冊新的英文名稱。

▲土耳其官方旅遊網站已改名
土耳其的英文國名「Turkey」究竟是如何產生的?為何會跟「火雞」掛鉤?

▲吃「turkey」成美國感恩節的儀式
一、「惹禍」的珍珠雞
在現代土耳其語中,土耳其被寫作Türkiye(突厥人之地)。土耳其的國名由Turk(突厥)一詞演變而來,在突厥語中突厥意為「勇者」,土耳其人也自認為是突厥人的直系後裔。
公元前3世紀,匈奴人最早佔據了蒙古高原。漢朝削弱匈奴後,公元2至5世紀,鮮卑和柔然先後佔據了蒙古高原。同時期的中亞則分佈著其他遊牧國家,土耳其認為自己的歷史和這些遊牧國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隋唐帝國的心頭大患
公元6世紀,原臣屬於柔然的突厥部落擊敗了柔然,在蒙古高原建立了突厥汗國。然而在隋唐的打擊下,突厥汗國一分為二。
大批突厥人從中亞遷徙到西亞,遷入西亞的突厥各部皈依伊斯蘭教,成為西亞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公元1299年,突厥分支烏古斯人的卡耶部落領袖——奧斯曼一世在小亞細亞半島建立政權,即奧斯曼帝國。
1453年,奧斯曼帝國佔領了東羅馬(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延續千年的羅馬帝國壽終正寢。吞併了巴爾幹半島後,奧斯曼帝國又對中歐發起了多輪入侵,帝國的軍隊成為歐洲基督教王國的夢魘。

▲奧斯曼一世
Turkey一詞最早是從拉丁語Turcae轉寫而來,指代黑海沿岸的遊牧民族。突厥民族與歐洲產生聯繫後,這個詞開始被用到一系列突厥國家身上。
早在奧斯曼帝國建立前,拜占庭帝國(公元395-公元1453年,通用語言為希臘語)就曾將突厥人在西亞建立的另一個政權——塞爾柱帝國稱為Tourkia。

▲塞爾柱帝國曾是西亞霸主
中世紀以來,歐洲人習慣把奧斯曼帝國的穆斯林地區稱為「Turchia」或「Turquia」,意為突厥人之地、土耳其人之地,這些詞在英國詩人傑弗裡·喬叟1369年出版的《公爵夫人之書》中可以找到蹤跡。
經過發展,最遲不晚於1719年,「土耳其」的英文拼寫方式被固化為Turkey。相應的,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民族稱為「Turks」(土耳其人)。奧斯曼帝國常被叫做「土耳其帝國」。由於奧斯曼帝國是伊斯蘭世界的核心,歐洲人也用「Turkey」來指代伊斯蘭世界。

▲Turkey(土耳其)是歐洲給奧斯曼帝國起的「俗名」
奧斯曼帝國喜歡使用「Ottomans」(奧斯曼人)的叫法,「Turkey」的稱謂並不流行。
雖然境內民族眾多,但奧斯曼帝國更習慣以宗教為依據,粗略將臣民劃分為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兩類。公元1517年,奧斯曼帝國擊敗了統治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將統治範圍擴張到北非。

▲曾經統治埃及周邊的馬穆魯克王朝(紅色)
奧斯曼帝國控制了北非通往歐洲的商路,許多物產必須經過奧斯曼帝國方可到達歐洲,這難免讓歐洲人產生一種誤解——奧斯曼帝國就是商品原產地,珍珠雞就是眾多誤會中的一個。

▲珍珠雞
珍珠雞約有10個不同品種,大都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其肉質較家養雞來說更為幹韌,脂肪含量少且富含蛋白質。
奧斯曼帝國征服北非後,珍珠雞跟隨非洲商人的腳步,穿越撒哈拉沙漠來到北非,在這裡經由西亞的阿拉伯商人或希臘商人運往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

▲1878年前的奧斯曼帝國
作為龐大帝國的核心,伊斯坦布爾同時也是帝國的商業重鎮。從16世紀起,在城內熱鬧的大巴扎(市場),人們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珍珠雞。這些原產非洲的禽類體格龐大,身上的羽毛點綴著點點色斑,在商品琳琅的大巴扎內亦十分顯眼。
珍珠雞來自遙遠的撒哈拉以南非洲,這裡並不是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但在奧斯曼帝國的英國商人還是把珍珠雞稱為「turkey cock」或「turkey coq」,即土耳其公雞。

▲伊斯坦布爾,奧斯曼帝國首都
從16世紀開始,珍珠雞隨著海運商船,從北非港口來到了西歐,英法等國民眾不會刻意探尋這些物種究竟是商人們從哪個部落收購的,英國民眾也模仿商人,將珍珠雞稱為「土耳其公雞」。
相較於圖省事的英國人,法國、荷蘭等國在命名上顯得更為嚴謹。他們清楚奧斯曼帝國不是珍珠雞原產地,但法荷等國的「精明」也就到此為止了,他們認為珍珠雞來自遙遠的印度,法語中的珍珠雞被稱為「Lepoulet indien」(印度雞)。
正是由於英國人的「圖省事」,原產非洲的珍珠雞莫名其妙地變成了「土耳其製造」。這個誤會越鬧越大,隨著歐洲殖民帝國的崛起,在英語的傳播過程中,土耳其最終和火雞綁定到了一起。
二、以土耳其之名
奧斯曼帝國控制中東、北非後,傳統的商路被其控制。歐洲人在開闢通往東方的新商路、向外界傳播基督教信仰的鼓動下,開啟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
1492年,哥倫布雖然沒有抵達他想去的東方,卻讓歐洲人第一次接觸到了美洲大陸。西葡英法等國先後展開了對美洲的殖民活動。

▲新航路開闢
1620年9月,一艘名為「五月花」的帆船搭載102名乘客從英國前往弗吉尼亞殖民地。由於船隻偏離航線,五月花號被迫在今日美國的馬薩諸塞州靠岸,這裡的開發程度遠不及弗吉尼亞。
為了活下去,人們決定在馬薩諸塞建立一個新城鎮,以啟航地之名命名為新普利茅斯。

▲來到新大陸
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鄰近的印第安人向英國移民伸出了援手。他們送來了包括火雞在內的各種食物,教給英國移民如何捕魚、蓋房。
1621年秋,新普利茅斯迎來大豐收。為了表示感激,英國移民邀請印第安人共同慶祝,印第安首領馬薩索率族人赴宴,人們載歌載舞共慶3天,這便是感恩節的雛形。

▲感謝印第安人
實際上,新普利茅斯首批移民的日記中壓根沒有這段狂歡的記載。倒是1637年擔任馬薩諸塞總督的約翰·溫斯羅普發動了對印第安部落的戰爭,在殺死數百名佩科特人之後,溫斯羅普向英國移民宣佈「這一天應該為感恩日,感謝上帝,我們征服了佩科特人」。
感恩節的起源並不如傳說般美好,但火雞確實是英國移民與印第安人的交往中獲得的。歐洲殖民者到來前,印第安人已有上百年飼養火雞的歷史。

▲溫斯羅普
在英國移民看來火雞和珍珠雞就是同一個物種。肥大的身體、色彩斑斕的頭部,土耳其公雞之名被安到了火雞身上。此後又產生了turkey fowl(土耳其禽、土耳其雞)的名稱。
火雞肉質肥美,很快成為北美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物。火雞的名稱也隨之簡化,用以表明屬性的fowl(禽類)被省略,僅保留「原產地」名稱(哪怕火雞跟土耳其半點關係都沒有)。
「Turkey」就成了火雞的正式名稱,兩者除首字母大小寫不同,再無任何區別。

▲火雞(左)與珍珠雞(右)
英語中的Turkey名稱從珍珠雞換到了火雞身上,法語中的「印度雞」之名亦是如此。
除法國外,波蘭語、希伯來語、加泰羅尼亞語等語言也把火雞稱為「印度雞」。
地理大發現後,火雞跟隨著商貿活動也出現在奧斯曼帝國的市場上。奧斯曼人知道這種雞跟自己沒有「半毛錢關係」,就學習法國人將火雞稱為「hindi」(印度雞)。而印度由於在近代被英國統治,在地方語言中,大都像英語一樣稱火雞為「土耳其雞」。

▲19世紀的奧斯曼帝國
剖開問題看本質,原產北美的火雞在印第安人口中有眾多名字,意思大都是「大鳥」。但印第安人沒有話語權,倒是英國和日後崛起的美國,憑藉著殖民擴張和文化輸出將「turkey」的名字傳播四海。

▲英國海軍實力強勁
三、我們不是「土雞」
幾乎每種語言都有一詞多義的現象,國名與其他事物重名也並不奇怪。「China」就有瓷器的意思,但很少會有人用瓷器去類比中國。
然而,火雞作為北美感恩節的必備食物,不僅檔次有點過於普通,還代表著被人類「蠶食」的意思,無法體現奧斯曼帝國的「威武之感」。
進入18世紀,奧斯曼帝國開始衰落,成為歐洲列強侵略的對象。與此同時,北美殖民地人民掀起了獨立戰爭,英國被迫於1783年承認美國獨立。

▲感恩節
1800年後,火雞逐漸成為感恩節上的固定菜式。1863年,林肯總統把感恩節的日期確定在11月的最後一個週四。火雞在英語中的叫法固化為turkey,由於火雞給人的第一印象似乎不太聰明,turkey又引申出「笨蛋,草包」。
英國正在全球開拓殖民地,美國的國力也蒸蒸日上。伴隨著英語的傳播,turkey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但人們大都是通過火雞認識了這個詞,而詞的本意「土耳其」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地球另一端的奧斯曼帝國也確實是江河日下,成為飽受列強欺侮的「草包」。

▲俄國入侵奧斯曼帝國
到19世紀末,奧地利和俄國將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土地變為自己的勢力範圍。英法意三國瓜分了奧斯曼帝國的北非領地,虛弱的奧斯曼帝國真的淪為了列強餐刀前的火雞肉。
隨著西方在奧斯曼帝國的影響日益加深,西方人把「Turkey」等同於「Ottoman」(奧斯曼)的做法也影響到了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開始接受Turkey一詞。
但直到19世紀末,「Turkey」仍沒有現代民族或國家的含義。在奧斯曼帝國,「Turkey」帶有一定貶義,通常指高原山區的農民。
上流社會仍自稱「Ottomans」(奧斯曼人)。歐洲人和奧斯曼人口中的「Turkish」(土耳其人)指的並不是同一群人。

▲帝國的臣民
列強的瓜分狂潮讓奧斯曼帝國產生了深深的危機感。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亞興起了一股「泛突厥」思潮,鼓吹突厥語民族的聯合以及奧斯曼帝國在其中發揮的領導作用,帶動突厥語民族自強,Turkey開始成為突厥民族的代稱。
這與當時的另一股思潮「奧斯曼主義」(振興奧斯曼帝國,凸顯奧斯曼身份)相碰撞,Ottoman(奧斯曼)、Turkey(土耳其)、Islam(伊斯蘭)共同構成了帝國的身份認同。
1914年,奧斯曼帝國孤注一擲,在與德奧等國結盟的背景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果同盟國集團在一戰中戰敗,奧斯曼帝國被迫簽署了條件苛刻的《色佛爾條約》。
奧斯曼帝國控制的阿拉伯人聚居區被割讓給英法等國,甚至主體民族土耳其人居住的小亞細亞半島西部地區也要割讓給希臘。

▲危亡之秋
奧斯曼帝國滑落到亡國的邊緣,以凱末爾為首的青年軍官組織反抗鬥爭。凱末爾表示「要維護奧斯曼民族的獨立」。
戰爭過程中,奧斯曼帝國境內產生了以「土耳其」指代國家的風潮。政府官員埃米爾·帕夏就反對使用土耳其來稱呼國家或民族。
他表示「我們以伊斯蘭教的名義建立了哈里發制度……我們不僅僅是以土耳其人的名義聚集在這裡。說穆斯林甚至是奧斯曼人都要比說土耳其人更為合適。在我們的故鄉,有高加索人、車臣人、庫爾德人和其他穆斯林。使用土耳其稱謂將使(這些群體)被排除在外。」

▲帝國末代蘇丹
經過2年多的殊死戰鬥,凱末爾擊潰了以希臘為首的侵略軍,與西方國家重新與簽訂了較為公平的《洛桑條約》,原奧斯曼帝國的核心領土得以保留,土耳其人成為合格新國家的絕對主體民族。戰爭勝利後,奧斯曼帝國蘇丹被驅逐,帝國在1922年宣告終結。
為了和奧斯曼帝國做徹底的切割,打破延續數百年的政教合一的國家體制,凱末爾開啟了世俗化改革,宗教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大大下降。他力排眾議將「土耳其」定為新國家的國名。「土耳其」從概念模糊的政治術語變成了國家之名,但仍以奧斯曼帝國時期的阿拉伯式文字書寫。

▲被尊為土耳其國父的凱末爾
世俗化改革中,土耳其學習西方建立起代議制民主政體,拉丁字母取代了原有的阿拉伯式書寫系統,Türkiye(土耳其語中的「土耳其」)成為國名新的書寫方式。
嶄新的土耳其成立後,從20世紀到21世紀,土耳其已發展成為西亞的重要國家。截至2020年,該國GDP總量7200億美元,排名全球第19位,西亞第1位。超過60萬的常備軍讓土耳其在兵力上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北約國家。
不過,隨著近些年土耳其的經濟情況停滯不前,導致民族主義開始抬頭。特別是2014年土耳其現任總統埃爾多安就任總統以來,宗教勢力的加強也讓外界擔心土耳其會產生「逆世俗化」浪潮。
此外,土耳其也積極介入周邊地區事務。國力增強的背景下,許多土耳其人表達出對國名英文拼寫方式的不滿。國名怎麼能和餐桌上的食物聯繫在一起?而且這個名字還時不時被世人拿來調侃一番,嚴肅的國家名稱實在不應該被當作玩梗的對象。

▲土軍進入敘利亞
2021年,土耳其啟動了英文國名調整行動。2022年1月,埃爾多安簽署法令,將土耳其國名的英文拼寫由Turkey改為Turkiye(Türkiye)。土耳其還不惜成本在社交網路和電視傳媒上發動名為「HelloTürkiye」的宣傳公關。

▲正名活動
除了在國內通過有關決議,更改國名的英文拼寫還需得到國際社會的配合。土耳其官方表示將向聯合國發出申請,推動國際社會盡快接受新英文名。
更改外文譯名有許多先例,分析其原因大都是為了抹除殖民印記(如象牙海岸改為象牙海岸);促進民族團結(如緬甸將帶有大緬族色彩的Burma改為可指代全體民族的Myanmar);符合民族語言發音(如韓國將漢城改為首爾)。
但像土耳其這樣,改名是因為名字與禽類捆綁在一起的,卻是全球獨一份。
不過,現代土耳其語也是用拉丁字母拼寫,所謂更改英文國名,只不過是把土耳其語的拼寫方式移植到英語。英語中的「Turkey」和土耳其語中的「Türkiye」實際上聽起來幾乎沒有區別,口語中難以區分。也讓人懷疑改名實際上達不到效果。
在一些人看來,土耳其更改英文國家更多的是服務政治。目前,土耳其經濟不景氣,土耳其里拉大幅貶值,國內通脹大幅上升,土耳其國內反對派就批評埃爾多安在「作秀」,職責他利用改國名挑動民族情緒去分化國人對經濟下行的注意力,轉移對其執政不力的指責。

▲在土耳其,錢越來越不值錢
支持者則認為給Türkiye正名是土耳其當下必須要做的事情,他們稱讚政府以最好的方式展現土耳其的文化和價值觀。畢竟跟「火雞」同名有損國家形象,他們認為自己的國名應得到尊重。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