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傳
潘迪華(原名潘宛卿) ,1931年出生於上海,原籍江蘇無錫。1949年到香港定居,她是20世紀60年代香港的著名歌手、演員,上世紀60年代潘迪華起步於夜總會,是香港第一位簽約英國EMI的歌手。除了歌手身份外,潘迪華更為人熟識的是她的演員身份,她演技精湛,曾經拍攝電影有《天下無雙》《阿飛正傳》《游龍戲鳳》等。

潘迪華,是香港五六十年代紅極一時的歌影兩棲明星。她的歌與影,都有著濃濃的老上海風情。實際上,那時流行於港臺的歌,都或多或少,有點老上海的風情。只不過潘迪華的歌,更強烈,更道地一些。而她在光影裡扮演的上海女人,更使她成了老上海的一個標籤。
這與潘迪華上海人的身份有關,也與她對老上海的眷想不忘有關。潘迪華雖然只有十八年的時光,在上海度過,整個後半生,都和母親身居港島,但是,她的生活方式,她的情感與語言,都是上海的。她從沒停止過對上海的想念,從沒拋開過軟糯的上海話。潘迪華,是從老上海撕下的一角錦,補綴在了香港這片洋布上,有點奇異,又有點別樣的華麗。

潘迪華,原籍無錫,卻出生併成長於上海。父親是個小商人,開了一家冰鋪,經營有方。母親結婚很早,十六歲時就生下了潘迪華,是典型的傳統女性。

年青時的父親
潘迪華就在這樣濃重傳統氣息與舶來的洋派作風交纏一處的小康之家長大。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正是最摩登的時侯,是「小巴黎」,是「東方的蒙特卡羅」。潘迪華最初的,也是最好的一段時光,恰好與最華盛繁茂的上海歲月,兩相交疊。

潘迪華14歲時的照片
那時那地那人的風致光景,也就融進了她的心與魂。她長長的一生,也只不過是,對那短短十八春的反覆溫習而已。但潘迪華顯然滿足於那種溫習。對她來說,那流光溢彩的十八春,完全是一個真實可觸的夢境,任何時候,都可以給她帶來結結實實的安慰。

青春韶華里,有無盡歡喜,也有無盡愁傷 。潘迪華的父親和母親感情漸而轉淡,終致疏離,家庭的空氣裡,再沒了初時的歡快與明朗。這都使少女時期的潘迪華深有所觸。後來,她父親就娶了姨太太。她母親也就完全不對她父親抱有希望了。潘迪華十八歲時,她母親才三十四歲,可已是個絕望的婦人了。母親的那份絕望,無法不影響到敏感的潘迪華。

一九四九年,老上海收歸新政府管制,舊的婚制也要廢止。潘迪華的母親沒等丈夫做出選擇之先,就做出了選擇。她帶著剛剛十八歲的長女潘迪華,離開上海,輾轉到了香港。當然,她們並沒打算在那裡定居,還想著,不久就可返回上海的。她們也就沒覺得有學說廣東話的必要,依舊說著溫軟的上海話。那時的香港,還不繁華,和大上海相較,簡直鄉氣十足。暫棲此地的上海人,簡直不把香港人看在眼裡。

1950年的潘迪華
不曾想,時移事異,就再也回不去了。潘迪華母女在香港,不覺就住了大半生,紅顏到了霜發。起初,潘迪華的母親,靠跑單幫過活,非常辛苦。可是衣食問題畢竟解決了。之後,跑單幫不行了,政府查得緊,私貨不能流通。她們的生活來源也就斷了。從小就愛唱歌的潘迪華,只好走出被保護得很好的家門,在各種場合演唱,賺錢養家。

潘迪華在1965年

潘迪華在1970年
潘迪華最喜歡的歌星,是唱腔細膩甜美的周璇,還有歌聲慵懶哀怨的白光。她的歌聲裡,也不自覺帶有周璇和白光兩大歌后的某種韻致。潘迪華獨特的暢婉靡細的歌聲,以及她那端麗洋派的長相和落落華豔的儀態,使她很快就開始走紅。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music or audio playback. Please play it in Weixin or another browser. 儂勿要騙我 音樂: 潘迪華 – 情牽真我演唱會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music or audio playback. Please play it in Weixin or another browser. 給我一杯愛的咖啡 音樂: 潘迪華 – 情牽真我演唱會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music or audio playback. Please play it in Weixin or another browser. 玫瑰玫瑰我愛你 音樂: 潘迪華 – 情牽真我演唱會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music or audio playback. Please play it in Weixin or another browser. 午夜香吻 音樂: 潘迪華 – 情牽真我演唱會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music or audio playback. Please play it in Weixin or another browser. 情人橋 音樂: 潘迪華 – 百代經典101 Vol.1


當時的藝員,多是歌影雙棲的。潘迪華也不例外,以歌聞名的同時,也演起戲來。只是她的電影並不是主業,是玩票性質的,影響也就有限。主要還是歌唱方面的著力。潘迪華是歌唱天才和語言天才。舞曲,情歌,小調,都來得;滬語,國語,粵語,法語,英語,都說得很是道地。因此,她的歌,種類豐富,感染力強,受眾廣泛。在她眾多曲目中,尤以《泰國情歌》,《梭倫河畔》,《情人橋》,《愛你變成害你》等享有盛名。
潘迪華在電影上的名聲,還是後來的事情。同樣心懷上海舊夢的王家衛,拍攝《阿飛正傳》時,阿飛的養母是個上海女人,他就找來了海派的潘迪華。彼時,潘迪華已年過花甲。美貌消退,滄桑閱盡,她已是個有定力的女人。遲暮,可以剝除她的容光,卻剔不去,心碎與不屈賦予她的魅力。在王家衛昏黃的懷舊光影裡,潘迪華把交給她的角色演繹得如同實有,生鮮活泛。

《阿飛正傳》劇照
接下來,是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劉鎮偉的《天下無雙》,侯孝賢的《海上花》,賈樟柯的《海上傳奇》。演繹別人,或乾脆就出演她自己。都沒有太多鏡頭,卻總是令人印象深刻,無法忘記。

《花樣年華》劇照
那旗袍,那大卷發,那眼神,那手勢,那三言兩語,或者,只是一轉身的沉默。當然還有,李安拍攝《色戒》時,專門找潘迪華請教過老上海的不少情形。這些名導名作,為潘迪華帶來了事業上的晚春。晚霞般的晚春。

《色戒》劇照
潘迪華的婚姻來得快,也去得快。她不多說,別人的說法,就也不足為證。總之是,不愉快。這段婚姻留給她的,就是一個兒子。可惜,兒子也夭逝了。這是潘迪華終生的酸楚。她就一直和母親過活,相依為命。八十年代,有機會回滬探親,潘迪華和母親情切切地回到上海。潘迪華見到了滿頭白髮的父親,和生疏的弟妹,還有,還有,還有,完全認不出來的上海。

2002年大年初一,潘迪華為母親奉茶,那年她72歲,母親88歲。

潘迪華為母親過89歲生日。她說:「母親在世時,她的生日和舊曆過年是重要大日子,每年都會慶祝。」
潘迪華和母親回港,在夢裡,又回到她們要的那個上海了。她們又笑了。已經習慣了在香港這個異鄉,做一個上海人,潘迪華和她母親,感到淒涼的滿足。也許,真正的鄉愁,是根本不需兌現的,它只需要不斷地想念,不斷地想念,就夠了。鄉愁,是一件藝術品,它要遠離現實的黏著。越想念著那個舊夢般的昔年上海,潘迪華也就越不會其使腳尖,再觸到今時上海的一角,一點。

潘迪華與在上海的弟弟妹妹、妹夫及外甥女合影

潘迪華過生日時在家中與年輕人一起慶祝
作者:藍風,一個承認自己平凡並熱愛平凡的人。
文章來源:「民國女子」公眾號
推薦關注:
阿拉退休人
上海老底子姐妹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