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昭通路,你不知道的百年往事

為防疫需要,僅僅幾天,黃浦區昭通路居民區(福州路以南區域)的居民基本完成閉環轉移,也讓「昭通路」三個字瞬間成為全市熱搜。

黃浦區昭通路居民區(無人機拍攝,來源:澎湃網)。

這條路闢築於20世紀初,初名交通路,1947年按雲南省昭通之名改為今名。1973年拓寬道路時,從彈硌路面改為瀝青路面。(《黃浦區地名志》)

雖然經過拓寬,但這條路的寬度至今不過八九米,東起河南中路,西至山東中路,全長也不過150米。

由於身處赫赫有名的中華商業第一街南京東路及漢口路、河南中路、福州路等名街大路的包圍中,短短的昭通路似乎寂寂無聞。但歷史上,這條路不僅曾見證中西文化的交融,也因同時販賣兩種截然不同的商品而獨樹一幟,其街面房子曾經千金難求。

昭通路,是20世紀30年代淘書人購買舊書報和文具用品的不二選擇,也是1980年本市第一個專業性生產資料市場——上海化工商品市場所在地。

1947年《上海市行號路圖錄》上,昭通路還是舊名:交通路

昭通路周圍都是文化街

回到83年前的1938年。也是為了防疫,滬上媒體刊登了一則賣藥的小廣告:

「法租界八仙橋恆茂裡健生製藥社主人,因鑑於今年兵災之後,必有疫癘,故不惜重金,尋覓得徽地靈驗祕方,以科學方法,製成防疫聖藥健生片一種,效力偉大,具防疫防菌之特性……並設分銷處於五馬路麥家圈榮吉里雲。」

文中提到的「榮吉里」,根據黃浦區地方誌資料顯示,是建造於1920年的11幢磚木二層的舊式里弄,對外的門牌號為廣東路322弄,即今天昭通小區東南門。

「五馬路」所指的是「大馬路」南京東路向南數過來的第五條馬路廣東路(二、三、四馬路分別指九江路、漢口路和福州路)。

而「麥家圈」則得名於英國傳教士麥都思。麥都思為福州路、山東路區域帶來近代上海最早的出版機構墨海書館,以此為圓心,周邊漸漸形成印刷、出版、報刊林立的街市。幾乎同時出現在這一地區的,還有英國人威廉·洛克哈脫於1846年7月主持落成的新醫院。它最初的名字叫山東路醫院,即如今的仁濟醫院(西院)。

歷史上,河南中路以西、福建中路以東的福州路、山東中路、河南中路、山西南路和昭通路一帶,都深受出版印刷之風影響。19世紀中期,該區域先後開設文瑞樓、著易堂、掃葉山房及胡開文、榮寶齋、大吉樓箋扇、西泠印社等。據資料顯示,「八一三」前這一帶有「報紙數十家,雜誌數百種,新舊書肆300餘家」。山東中路從南京東路到福州路段,早年名為望平街,因周邊有《字林西報》《申報》《新聞報》等數十家報館而成為報販雲集的報館街。

西方印刷術和現代報刊的出現打開了知識傳播視野,西醫的治療方式又為市民的生活帶來新風。短短的昭通路,見證的是1843年後上海海納百川、積極擁抱新事物的開明。

窄窄的昭通路,看起來平平無奇,卻也有這麼多故事。蔡維帥 攝

19世紀這裡就開設了公共浴室

1947年出版的《上海市行號路圖錄》上可見,福州路以南、昭通路以北、山東路以東、河南路以西的這一個小小的街區裡,就有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文明書局、啟新書局、學生書局、作者書社、博文書店、鏡明印務局等十餘家大大小小的書店、印刷館。昔日勝景可見一斑。而同一區域的昭通路以南至廣東路的街區裡,各類書店、書館更是不勝列舉。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當時這一地區並非清一色的商鋪。街區內部往往是商住混雜。以昭通路為例,短短一條街的南北兩個街區內,沿街有新聞報館、藥房、客棧、化工工業店鋪、照相館、文具店,內部的住宅區和小型出版機構乃至飯鋪、浴室更是犬牙交錯地共存。方寸之間,將上海五方雜處、百業匯聚、萬象雜陳的都市風情體現無遺。

如上文提到的榮吉里內,除了住宅區,還有不少小型出版機構。2006年適逢魯迅先生逝世70週年,一位藏書者著文提到他藏有一本《魯迅論文選集》,32開本,後扉頁印「龍虎書店總髮行」。這家「龍虎書店」就位於榮吉里內。榮吉里內有東西、南北兩條弄堂,呈丁字形。在《五馬路:從外灘到跑馬廳》一書中提到,

「像瞿秋白的《高爾基創作選集》、樓適夷翻譯的法國艾克脫·馬洛的《海上兒女》等,都出自榮吉里……榮吉里322弄弄口邊的324號,過去是專制印泥的璧壽軒。璧壽軒主人叫徐寒光,善治印、作畫,精通印章買賣與收藏,更是制印泥的高手,據說其所制印泥之價勝過黃金。」

文人出沒的場所,一手承接陽春白雪的雅緻,一邊也接地氣地容下一間浴室。

「最著名的117號雙鳳園浴室是在322弄底東西向的榮吉里。公共浴室在上海始興於晚清,雙鳳園浴室雖然不是第一家,但也是少有的在19世紀就開辦的先驅……主管者曾不惜巨資,從國外引進一流的洗浴設備,浴客可方便自如地按需調節水溫,在當時獨樹一幟。」(《五馬路:從外灘到跑馬廳》,張曉棟著)

根據1931年7月31日的上海市同業公會情況表顯示,拍賣業的同業公會也設在榮吉里112號。難以想象,只有11幢磚木二層建築的榮吉里內,走進去竟然有如此多的故事。

這裡曾是化工原料一條街

1950年的《新民報》,一位作者在寫到當時上海的淘買舊書勝地時,就以昭通路為例:「從山東路起到河南路止,整條的街路的兩旁,一攤接一攤,都是書攤,簡直是連線不絕,成了一條無名有實的書攤街。」當時就有媒體追溯,「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是僅次於北京的古舊書集散地。大大小小的舊書店、舊書攤散佈在上海市的大街小巷,尤以漢口路、福州路以及昭通路一帶為代表。很多古舊書店的從業人員中的佼佼者,在長年累月的覓書、購書、售書過程中,甚至成了精通古籍目錄學、版本學的專家。」

有趣的是,就是這麼一條才150米長的馬路,不僅是書攤街,也曾經在時光的交替裡,同時是化工原料一條街。在說到書的時候,福州路是主幹路,昭通路是周邊支線。說到化工原料交易時,卻是以昭通路為中心,附近山東路、廣東路、福州路、蕪湖路和金隆街一帶是化工原料店鋪集中地段。

其歷史可以上溯到1919年8月,浙江鎮海前清秀才林滌庵有志於民族工業振興,開辦大豐工業原料公司,公司設在西藏路鹹德里。1920年設廠於閘北民主路,設營業部於昭通路。這是上海第一家亦工亦商的化工原料股份有限公司。此後,以大豐為圓心,在昭通路一帶開出6家化工原料商店,經營各具特色:或經營西藥原料,或經營硫酸、鹽酸、硝酸,或經營凡士林、白油等化妝品原料。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與軍事供給關係密切的燒鹼、純鹼、小蘇打等價格狂漲。這時期,在昭通路及其附近一帶新開張的化工原料商店(行)有十多家,導致這條馬路店面房屋身價百倍。大業店老闆花260兩黃金、金星店老闆花100多兩黃金才租借到店面。

在1945年8月到1947年間,昭通路及其附近一帶又新開設了洪利、新生、民生、統原、同康等十多家化工原料商店(行),經營範圍日益擴大,有化工原料、礦產化工、橡膠、酒精、電鍍原料等。至1948年下半年,受到內戰影響,昭通路化工原料商業一條街生意也日趨冷落,一蹶不振。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當時資金較少的「好運道原料行」採取「以小取勝」的經營策略,曾一度吸引了大批顧客。「好運道」是一家只有半開間門面專做小生意的化工原料行,老闆盧繼影16歲時曾在大豐公司當學徒,後因對戲劇頗有研究,曾主編坤伶百美圖,又在昭通路40號開辦「好運道書局」,出版明星劇照和京劇戲考。(《昭通路化工原料商業一條街的形成和興衰》,姚鶴年著)書店業和化工原料業,就這樣神奇地在同一個街區、同一個人身上發生了交集。

或許因為這段前因,到了1980年,這裡又成為上海當時第一個專業性的生產資料市場——上海化工商品市場所在地。

根據當時新聞可知:上海化工商品市場成立後,面向全國開展各項綜合服務工作,接受全國各地生產企業和用料單位超產、自銷、補缺、積壓的各種化工原料、油漆染料、香精香料、橡膠塑膠的代銷、代購、展銷、調劑、函購、寄售、加工等業務。而這一市場的成立,又緊緊扣住了改革開放後上海的經濟騰飛。

今天的昭通路,因為疫情而被按下暫停鍵。但在時光深處,150米的濃縮中,它見證並蘊藏著塑造上海的活力要素。

相關文章

​徐玉蘭,越劇「徐派」創始人

​徐玉蘭,越劇「徐派」創始人

徐玉蘭 徐玉蘭(1921年12月27日-2017年4月19日),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越劇「徐派」創始人,其表演富有激情,善於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