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艾彌
2020年初夏溼潤,各地遊客絡繹不絕來到上海衡復地區和武康大樓,漫步、攝影、遐想。我們則撿拾童年歲月裡散落四周的碎片,回眸所有的經歷,感傷,淺喜,深愛。

上海年輪的深處有世界小學。童年的腳印一串串,圍繞著武康大樓,記憶的碎片散落在衡復地區優雅的歐式建築裡,今日重拾這些碎片,串成屬於我們班級的一首歌——阿拉是上海世界小學1962屆學生,曾經是這些住宅的少主。

上海世界小學的前身是世界學校,隸屬於上海世界社。1929年李石曾在淮海路上創辦世界社,成為上海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李石曾是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也是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他還是中國留法第一人,對中國青年勤工儉學運動付出極大的心血。1936年李石曾與張靜江創辦世界學校,辦學初衷是為中國培養通曉中外科技文化的人才。當時他們就已經將上海看作是中國通向世界文化的城市,世界社與世界學校作為一個窗口,可開啟世界先進的科技文化。上世紀20年代起,中外文化使者在這裡多次舉辦文化交流活動,瀏海粟赴歐前的畫展也曾在此展出。



世界社和世界學校延續到40年代。1947年的上海地圖顯示,當年世界社及世界學校佔地面積很大,世界社在武康路上,世界學校在淮海中路上,有中國學典館和私立世界中小學。實地察看,即把現在的淮海中路1788號與武康路393號全部囊括在內,彰顯其博學雄視之氣魄。

1947年上海地圖上的世界社和世界學校

淮海中路1788號世界學校舊址 現在有兩家機構烏南幼兒園和湖南街道辦事處

武康路393號現在是徐匯區老房子藝術中心及部分民居
上海世界學校的校徽圖案是一個地球,體現了當年學校的世界眼光、國際視野和博覽廣學的意識。


世界學校是貫穿小學初中高中12年一體制的學校,還開設學前班即幼兒園大班,得以保證教育的連續性。現今國內出現一些國際學校如北京王府學校、君誠國際雙語學校、愛迪國際學校,上海國際學校、美達菲學校等等,被人們視為中國改革開放後的新事物新潮流。其實在80多年前,上海世界學校就已經引進歐美學校12年一貫制的教育模式,立足上海,面向世界,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和服務,培養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人才。

世界學校出過不少名人,最出色的是物理科學家高錕。高錕10歲時進入上海世界學校,讀完小學及初中,1949年隨父母遷移香港,後去英國讀大學,到美國工作,開發和應用光纖技術,於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被譽為「光纖之父」,享譽全球。

昔日世界小學
據現有世界小學校史記載,著名校友有三位:著名畫家楊之光、營養與食品安全專家兼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君石、海派油畫家湯沐黎,他們均是在上世紀民國時期進入世界小學,屬於50至60年代畢業的學生。前輩才華傑出,儒雅博學,豐功偉績,享譽海內外,後來者只能瞻仰,無敢望其項背。

國畫人物肖像畫家楊之光

營養與食品專家陳君石

海派油畫家湯沐黎
隨著歷史的變遷,
淮海中路上
這所學校的名稱漸次演變:世界學校、世界中小學、世界小學、淮海中路第二小學、淮中中學、南洋模範中學(初中部)、烏南幼兒園(境內部)。而現居武康路280弄2號的世界小學,是由兩個小學合二為一。那是在1962年我們畢業離校之後的事。
時間的轉折點是在1956年。那一年世界小學招生一百多人,分三個班級甲乙丙,我們班級是乙班。不久,學校即改名為淮海中路第二小學,簡稱淮二小學。我們作為上世紀世界小學最後一屆(1956-1962)畢業生,同時也是淮二小學第一屆畢業生。
世界小學的教育以學生的文化學習和思想品德為重,對學生要求很嚴格,成績達不到及格就要留級,一個學期下來留級生不少。學校裡還開設不少課外興趣小組,美術、朗誦、舞蹈、天文、航模、小動物飼養等等,常年開展各項文體活動,讓學生們盡情發揮自己的特長。

1962屆乙班學生一二年級的班主任是呂月珍老師,三四年級是李玉娟老師,五六年級是姚兆奎老師。學校週一到週六上課,每天四節課。

學生都住在學校附近,就近入學。因為地段的緣故,我班大部分同學都住在現在稱謂的衡復地區,同學的父母大多為社會精英,家庭貧困的不多,但無論是富裕還是貧窮,老師和家長都對同學一視同仁,並無歧視。
放學後,小學生們揹著書包,在校門口分手,自己走回家。還有半天班主任老師就組織各個學習小組,讓鄰近的同學在一起做功課和自習。學習小組都是由班主任事先踩點,上門與同學家長商榷選定,家裡比較寬敞的往往成為首選,家長們也都熱心積極,對小朋友很友善,家中安排好相應桌椅,備好茶水、水果和糕點,供小朋友享用。

世界小學旁邊是淮海中路1754弄,1920年由西班牙商人建造,起名霞飛別墅。霞飛別墅小區綠化很好,終年草木蔥蘢,一幢幢洋房錯落有致。據說不少明星及作家曾居住此地,有作家兼出版家邵洵美,還有著名影星周璇。這個花園小區前通淮海中路,弄口寬敞,俗稱大弄堂,後通武康路,弄口狹窄,稱為小弄堂,前後弄口均無大門,也無門衛。無論上學還是放學,許多學生喜歡抄近道,在這條大弄堂裡穿進穿出,樂此不疲。

2001年房管所將這個別墅區的原居民全部遷走,由台灣一家房產商接手重新改造,建有27幢花園洋房的別墅區,前後弄口都裝上大門,設有門衛,一般人不能通行。為討新貴們的歡心,門牌號也從1754弄改為1768弄,現在掛著優秀歷史保護建築銘牌。

下午在各個學習小組功課做完之後,同學們就開始玩耍。男生會在附近弄堂到處亂竄,打乒乓、彈皮弓、集香菸牌子削刮、滾鐵圈,女生則集糖紙頭、造房子、跳橡皮筋、擲麻將牌。我們也喜歡看電影,衡山電影院是首選,國產電影花一毛多就能觀看,主要是學校組織去看。有時也會掏出自己的壓歲錢,跑去電影院,花兩角錢看香港電影,記得看過夏夢主演的《新寡》、石慧主演的《垃圾千金》等。男生們喜歡看《三劍客》,看了就模仿電影中的俠客,頭戴草帽,手拿一根竹棍,相互挑戰,跑在女生面前鞠躬致禮。

當年住在淮海中路東段及其附近的同學比較多。班上有一個女生住在學校對面的宛平路口,一幢西班牙式小樓,她家屬於困難戶,被分配在底層汽車間,如今這個底層街面房變成餐飲店,生意興旺,羨煞多少人!

當年部分女生合影

班裡有三位同學住在吳興路上,女生璉虹與另一位男生是鄰居,住在沿街樓房裡。但他們童年時代的舊宅現在已覓無蹤影,連門牌號也消隱不見,僅剩一處綠化地帶。璉虹年輕時被分配在街道工廠,她工作勤勤懇懇,吃苦能幹,因工作出色,1988年起連續兩屆被評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那位男生經營企業,成為公司老闆。

不遠處是女生品紅的舊宅,原先是優雅的花園洋房,後來也被拆遷,現在變身為中匯花園。改革開放初期這類拆遷很常見,不少老建築被迫倒在推土機下成為廢墟,然後再重新建造新樓,成為新貴們的豪宅。

康平路17號與21號是一幢連體公寓樓,原先是樹木蔥蘢的花園洋房——女生為民的老家是17號,文革中這幢房子也成為某些人的目標,花園被夷平。為民小學畢業後,以優秀成績考進上海市五十一中學,這所重點中學與眾不同,實行初高中五年學制,她因此避開後來興起的上山下鄉一片紅漩渦,按照分配進上海工廠,就此踏上人生坦途。

淮海中路1487弄——上海新邨,新式里弄住宅區,環境幽靜。女生慧珠曾經住在這條弄堂裡。改革開放期間,上海新邨保持原貌,但其東邊的花園洋房入駐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西邊的牛奶棚拆除,變身為上海圖書館,從此這一帶在全市聞名遐邇。

泰安路120弄1號,這裡有一幢漂亮典雅的花園別墅,女生小芹一家曾經住在這裡。小芹的父親黃佐臨是現代話劇的創建人,海派話劇及影視的傑出導演和藝術大師,母親丹尼是著名話劇演員。
那時候,我們幾個同學下午經常去小芹家裡開小組會做功課,功課做完後就在她家裡玩耍。小芹家是一幢英式二層樓洋房,前面花園芳草如茵,底樓客廳佈置極其洋派,不僅有成套西式傢俱,還放著一座大冰箱,靠窗有一架三角鋼琴,她二姐有時會在那裡彈琴。吾印象最深的是兩幅風格不同的畫,大幅國畫是石白齊老人為黃家畫的全家福——公雞母雞帶著五隻小雞,小芹說其中一隻最小的小雞就是她自己,另一幅是印象派肖像油畫,酷似小芹的媽媽丹尼。二樓書房文化氛圍更濃厚,書架上堆滿各類雜誌書籍,紙質印刷精緻,我們功課做完隨手拿起那些精美劇照影冊翻看。小芹的父母對小朋友都很友善,和藹可親,從不加干涉,到她家學習或遊玩是童年莫大的享受。

小學四年級時小芹進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學習鋼琴,畢業後在上海任職鋼琴教師。女生石洪回憶:「我長大後,與黃小芹、劉宏也是很好的朋友,那是因為我喜歡聽她們彈琴,崇拜極了,直到現在小芹彈琴時靈動的手指仍在我的腦海裡。」

武康路57號在武康路與安福路交界的路口,也是一處花園洋房。中隊文體委員劉建華在這幢花園洋房裡度過她的童年時光,小學畢業後她以優秀成績考進南模中學。

五原路上梧桐青翠,薔薇處處開。我班大隊長羅達苓、班長高以亮,還有好幾位同學都住在這條幽靜的路上。

五原路288弄3號,著名漫畫家張樂平寓所,近旁有一幢白色的自由公寓,男生聶強的家在裡面。

五原路84弄
五原路84弄是新式里弄住宅區,1937年建造,有主弄及支弄,磚木結構,現代風格。

男生劉用驥住在主弄1號,裡面是一處大院,別有洞天。記得小學一二年級,每天早晨上學,我走到武康大樓底下常常會看到一輛三輪車緩緩而來,踏到校門口時,穿著揹帶西裝短褲的小用驥利索地從車上跳下,他姆媽身著旗袍嫋嫋婷婷從車上下來,囑咐幾句後再回轉身上了三輪車。
用驥年輕時去安徽插隊,70年代回滬做工,不久進入青年話劇團。80年代與母親去了澳洲,白手起家,進入悉尼華文報社,漸入佳境,歷任澳華文聯劇務總監、澳中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祕書長,成為悉尼華人僑界領袖,為澳中兩國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貢獻。

中隊學習委員德宏住支弄16號,女生張同學住18號。男生汪同學住在附近98號,陽臺寬大,鐵門鋼窗,很規正的沿街老房子。
德宏的父親是交大教師,他在小學時功課一直很好,年輕時去江西農村插隊,艱辛農作之餘自學醫術,被當地推選做赤腳醫生,再去山東泰安縣醫院進修,後來調任回滬,在徐匯區中心醫院擔任外科醫生(以工代幹),不久進入上海第二醫學院讀書,畢業後在瑞金醫院外科工作數年。1985年德宏去美國留學進修,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在美國密歇根大學任職的同時,從事外科整形工作,2019年正式退休。他是我們班同學中退休最晚的一位。
五原路走過去是湖南路,上海交響樂團曾經入駐這條路的105號。過去,這裡經常會有旋律鏗鏘有力的管絃樂或優美動聽的輕音樂傳出來。這家交響樂團的前身是上海工部局公共樂隊,1879 年創建,連續聘請德國以及義大利的著名音樂家擔任樂隊指揮,由各國樂師擔任樂隊首席,形成正規的管絃樂隊,每到週末在上海高檔場所演奏歐洲古典名曲,自30年代起在上海灘聲名遐邇。

上海交響樂團舊址

小號博士朱起東教授
男生朱同學與他的父母住在湖南路福園,就在上海交響樂團對面。朱同學從小性格文靜,他的父親朱起東是上海音樂界大名鼎鼎的「小號博士」,早在三十年代去美國學習進修音樂,接連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滬上罕見,回滬後擔任上海音樂學院小號教授,著書頗豐,學生弟子桃李滿天下。朱同學自小也有音樂天賦,從小跟著父親學吹小號,改革開放後與家人去美國,就此再也沒有回來過。

淮海中路上的三角花園
不遠處有一個呈現三角形狀的小花園,正面貼邊的一條路是淮海中路,另兩條是烏魯木齊中路和復興西路。男生紀恩的家在復興西路與永福路交界處的弄堂裡,女生淑芝、男生瑞良等好幾位同學也曾住在這一帶。

我們班的中隊長沈蘇寧,眉清目秀,品學兼優,住在五原路烏魯木齊路轉角處。她在文革中去世,來到世間才24年。劉建華至今談起沈蘇寧,仍是唏噓不已。
「小時候,我與蘇寧、達苓一起上學和放學,在一個課外學習小組,很開心!作為班幹部,無論學習還是文體各方面,蘇寧真的是很優秀,還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最後一次與蘇寧見面,是文革中她與小蘭來我家。老同學久未見面,自然高興,媽媽對她也是熟識喜歡,還特意下了餛飩來給她倆吃,其實她倆是來躲避追捕的。多年後才知蘇寧已經自殺身亡,她和小蘭是我們班的驕傲,也是我班同學中最悲摧的……」

復興西路有幾處遺蹟。四年級時金捷從外校轉到我們班,他個子很高,膚色白皙,當時也住在這一帶。記得有幾天金捷沒有來上課,老師囑咐大隊長孫小蘭為其補課,放學後我跟著小蘭去金捷家,遇見他的媽媽、阿姨和姐姐。

金捷的母親——著名演員秦怡,容貌秀麗,氣質優雅,演技精湛。她見小朋友來總是笑臉相迎,輕聲細語囑咐兒子幾句,然後腳步輕輕走出客廳。近百年來,秦怡老師經歷諸多挫折磨難,為中國觀眾留下一部又一部經典的影視作品。同時她也是一位為兒子奉獻了一輩子母愛的偉大母親。

淮海中路與常熟路交界口有一座美式裝飾藝術派風格大樓——淮海大樓,主樓高高聳立,兩邊連續水平延伸。遠遠望去,恰似大鵬展翅振飛,氣勢恢宏。

男生啟敏與他的哥哥住在淮海大樓,兄弟倆當年就讀世界小學。啟敏的祖父柳中浩,上個世紀30年代投資電影,在滬創建金城大戲院、金都大戲院,以放映國產電影為主,被譽為上海電影「教父」。

啟敏小學畢業後,與德宏一同考進南洋中學。改革開放後去美國留學,畢業後在當地從事房地產工作。巧的是後來德宏也去美國留學,兩人的同學緣延續半個世紀。

淮海中路到華山路為止,住在這一段及其附近的同學也不少。再過去是淮海西路,那時還比較荒僻,記得學校裡圈養的小動物有小豬,我們還去淮海西路水塘撈水葫蘆。

女生小砂住在武康大樓,她家的陽臺位於大樓船艦頭部的五樓,視野開闊,居高臨下。那時我上學要經過武康大樓,放學後也經常去小砂家。到了她家,總要去她家的陽臺站一站,望望天,吹吹風,俯視底下五條馬路,感覺豪爽又威風。
記得武康大樓底下的紫羅蘭理髮店,不少同學與家長們經常去光顧,理髮店作為店招的紅藍白三色相間的轉軸,永遠不知疲倦地旋轉。大樓底下的藥房、洗染店以及背面的肉攤,還有對面的食品店,可滿足附近居民的日常需求,小朋友經常會被家長差遣去「九層樓」買東西。

小學畢業後我與小砂見過幾次面,還一起去小芹家探望。後來小砂去了大慶油田,我則去了東北農場。有一次回滬探親,在武康大樓的底廊裡遇見小砂媽媽,得知小砂也探親回滬,兩人見面,驚喜交加,曾經的小學生已是68屆高中知青,有說不完的話。那時小砂已上調大慶油田,結婚生女,我做了幾件小衣裳給她,我們還相約去王花照相館拍照留影。過了一週我們分手,後來劉家搬離武康大樓,從此音信杳無。

淮海中路1950弄不長僅1號到5號,公寓與別墅錯落有致,旁邊就是工商銀行。

女生淮南家在1號四樓。淮南站在自家陽臺上可以望見武康大樓。淮南小學畢業後,考進南模中學。文革中淮南下鄉插隊,1973年進入上海機械學院讀書,畢業時成績品德皆優,留校工作至2004年退休。

5號是男生孝荃童年的家。羅馬旋柱,穹形內廊,長條形門窗,典型的歐式花園洋房,堪稱豪宅。多年前舊宅的主人遷走,現在是一家國內企業。

淮海中路1984弄是新式里弄住宅區,裡面是好幾排的聯排別墅,於是就有一個好聽好記的名稱——淮海別墅,遠近聞名。班上兩位同學住在這條弄堂裡。

26號底樓曾是女生石洪的家,寬室鋼窗,頗顯大氣。石洪祖籍天津——有上溯百年曆史的楊柳青石家大院;石洪的叔叔是著名演員石揮,三十年代有中國「話劇皇帝」之美譽,她的父母也在文藝界工作。記得石洪在小學裡總是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朗朗動聽。石洪年輕時顯現不凡的文藝才華,成為上海工業行業裡出色的文娛骨幹,曾經獲得滬上朗誦比賽一等獎,退休後熱心各項文娛活動,成為眾多愛好朗誦者的導師。

回憶起小學時代,石洪與淮南均有親切的回憶——「我小時候經常與淮南同行,總是在她家的樓下叫她,那是我最快樂的時光與回憶,真的,太美好了!」「我經常去石洪家玩,把你媽媽的首飾耳環拿出來,夾在自己耳朵上臭美,咿咿呀呀……哈哈,你還教我唱什麼李小紅……帶有京味的歌謠,很有趣!」

淮海別墅37號是一幢典型的西班牙公寓,男生善達在此度過少年和青年時光。改革開放後,他去了澳洲,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創業成功,立足墨爾本。

貼近淮海別墅弄堂有一幢沿馬路的白色四層樓公寓很出跳,有一位男生曾住在三樓。

四層樓的對面是草木青蔥的花園小區,一幢幢洋房隱約在綠蔭中。男生嚴同學經住在裡面,他與他的姐姐都就讀世界小學,據說後來也去了澳洲。

從武康大樓底下穿過,再過馬路即是餘慶路。有四位女生的家在這條路上。宛傑和莉蘭住在餘慶路13號,一個樓上,一個樓下。她倆上學結伴而行。

餘慶路朝前走,107弄是一條深長的弄堂,幾幢歐式公寓和花園小洋房聯袂排列,錯落有致。這條弄堂呈L字形狀兩頭通,穿到頭就是康平路172弄。

女生丹芸的家在36號一樓。丹芸在世界小學從幼兒園大班直接升到一年級,學歷長達8年,堪稱1962屆學生中的元老;她從小喜歡芭蕾舞,父母著重培養,至今同學們還記得她當年的靚麗舞姿。不幸的是文革中,她家被「掃地出門」,如今重提老宅舊事,同學們都唏噓不已。

餘慶路上三個女孩到退休後才有機會重逢,見面感嘆萬千,如今都做了阿奶和外婆。

女生瑠瑠住在愛裳新邨沿馬路一幢樓的二樓,這幢三層樓房原先都是她家的,解放後被沒收大部分,分配給幹部家庭。後來瑠瑠去了香港,這幢樓重新翻修,現在屬於一家深圳企業所有。

餘慶路與康平路交界處,有一幢白色的七層高樓。大隊長沈小蘭與她的母親、哥哥和弟弟住在最高層東間。那時我經常去小蘭家做功課玩耍,偶爾會遇到她的母親孫蘭。
孫蘭當時是上海市教育局局長,工作認真負責,為人正直謙虛,抗戰時期曾被美國進步記者史沫特萊稱為「共產黨的女才子」、「紅色中國第一任女縣長」。文革中造反派舉行萬人批鬥市委大會,她倔強不肯低頭,被造反派殘酷毆打達一百多次,傷痕累累,最後被迫跳樓自殺。

上圖是孫蘭 下圖上海中學初中學生合影 前排右起第三人為孫小蘭
孫小蘭是四年級轉到我們班上,圓潤紅臉,聰明活潑,來了不久就成為學校的大隊長,她功課極好,熱心助人,確實能力出眾。班上好幾位同學回憶,班上最優秀的同學是孫小蘭,無論是語文、算術,還是朗誦及文體活動,各方面都是頂級水平,簡直是完美無瑕。小學畢業後,她考進上海中學,改革開放後,小蘭去美國留學,畢業後在當地成家立業,但母親之死的陰影一直鬱結心裡,後來患抑鬱症自殺,不幸去世。

男生楊曉明的家原先在常熟路,後來遷到康平路「康辦」大院。曉明大頭圓腦,整天笑嘻嘻的,非常可愛,他是我們班年齡最小的同學,也屬於元老級學生。他與哥哥曉光都在世界小學就讀。

曉明的父親楊西光——原上海市委教育衛生部部長、中共上海市委候補書記。文革遭到四人幫的迫害,被非法扣押監禁達七年,文革結束後調任北京,擔任《光明日報》總編輯,他目光敏銳,行動果斷,主持發表了向「兩個凡是」宣戰的檄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受到偉人鄧小平的稱讚,為中國改革開放作出巨大的歷史貢獻。

楊家兄弟倆的家庭合影 青年楊曉光
曉明的眉眼酷似父親,正直善良,熱心助人而從不求回報,改革開放後任一家公司經理。曉明的哥哥曉光比我們高一屆,小學畢業後考進復旦附中,文革時期當過工人也做過水手,改革開放後任遠洋輪船長,後來去香港工作,擔任中船總公司屬下華聯船務公司總經理。這位前輩才華出眾,業績斐然,也是世界小學的傑出校友之一。

男生李同學與另一位女生也住在康平路上。那位女生自小學習鋼琴,考進音樂學校,因琴結緣知音,後來結婚去了美國,據說她的父親是原上海市副市長。李同學是班裡公認的好學生,年輕時去浙江插隊,後來調到城鎮擔任教師,90年代末返滬,歷任中學教師、教導主任。

康平路到底轉彎就是天平路,這條路很早就有法商開通有軌電車,直駛外灘。國泰新邨也是歷史悠久的新式里弄住宅區,我住在前面弄堂,男生姚允濤住後面弄堂。
允濤小時候靦腆文靜,開口說話會臉紅,小學畢業後他考進徐匯中學,文革中下鄉江蘇大豐農場,回滬後曾在居委工作,因能力出眾,經驗豐富,成為指導青年擇業就業的導師。
我高中進入市二女中,下鄉黑龍江農場再轉安徽插隊,回滬輾轉生產組、石化翻譯室、合資企業,退休後成為圖書館科技情報所的編外科技翻譯,前年完成一部敘述老上海的長篇小說,自感欣慰。
女生咪毛的家原先在淮海中路1754弄出口在武康路的小弄堂裡,後因家道中落遷移至國泰新邨住了很久,最後還是搬走了。她在改革開放初期做房地產,掘得第一桶金,從此風生水起。

小學畢業時女生們在學校附近留影

1958至1960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天平路55號裡面辦了一個大食堂。班裡許多同學都在這裡用餐。劉用驥至今還有回憶,「那時,我表兄經常帶我去國泰新邨尋個大食堂吃飯,最好吃的是紅燒大排和冬瓜小排湯,回憶往事,回味無窮。」

時光飛逝,童年結束,人在無法抗拒中長大成熟。坎坷動盪的青年時代,同學各奔東西,遠涉南北。文革結束後,絡絡續續返滬,此時立足上海已經變得艱難,因為許多家庭都遭受風霜打擊,苟喘殘延,難以顧及子女。80年代開始,大部分同學先後搬離了淮海中路及周邊地區。有很長一段時間,彼此沒有聯繫。

進入21世紀,隨著年齡的增長,同學們懷舊意識趨強,允濤利用自己在居委工作的優勢尋找同學。2000年部分同學來到武康路280弄2號世界小學,與當年老師合影。時光荏苒,老師風采依然。前排坐者是教導主任劉伯琴老師,旁邊立者是大隊輔導員孫老師。


以後,海內外絡絡續續有同學歸來,2008、2009、2010、2011……一年又一年,同學們重逢聚會,回憶敘述,問候彼此的家長,樂此不疲。成長真的是以失去為代價,父母會老去,同學會散落,但是今生竟然又聚到一起,是因為學生對學校的眷戀。




世界小學華誕80週年部分同學來到武康路280弄2號

2018年夏季,同學們在興國賓館聚會,也為用驥同學歸來慶生,這是2019年底疫情前我們最後一次的同學聚會。
生逢1948、1949。我們的童年是人生初始的一段陽光,少年風起雲湧,青年雷電風雨,中年苦苦打拼,經歷風雨交加,認識人間,看透世事,得到許多,失去也不少。老了返回母校,回顧以往,至今還有追憶和回味,梧桐青青,庭院深深。

世界世界曰大同,
現世崎嶇多阻障,
移山應效古愚公,
具宏大願,
學世間事,
身心鍛鍊自童蒙,
庶將來參聖功,
世界理想曰大同。
——30年代世界學校校歌
讀過的學校,住過的舊宅,走過的風景——點點滴滴留下的是記憶。重拾歷史的碎片,努力還原鏡像,與過去進行對話,感恩學校師長的教育,感恩我們的父母和前輩,對照現實,也指向未來。塵世千帆過,前頭還有希望和暖陽,美好的童年回憶伴我們繼續前行。
(作者馮艾彌,撰寫於2020年6月。在此感謝同學們提供故事線索,特別感謝好友王時娃提供珍貴照片,得以完成共同的上海回憶。)
鳴謝:馮艾彌老師賜稿分享!
馮艾彌老師熱文

國泰新邨紀事
馮艾彌老師力作

長篇小說:海上落雨
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
一部有關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老上海中產階層的長篇小說,民國上海,租界華界,猶如彩虹七色紛呈,每一段故事皆有史實,每一個人物都有原型。風吹過,雲飄去,雨落地,水歸海,逝去的每一段時光,每一寸青春,值得你去閱讀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