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天價賠款賠完了嗎?

德國戰爭賠款

德國戰爭賠款

作者|碧落清遙

責編|Thomas

2022年11月底,波蘭外交部向德國發出照會,要求其支付高達1.37萬億美元的賠款,用以彌補波蘭在二戰期間遭受的損失,該數額相當於波蘭GDP的2倍、德國GDP的32%。

從2015年起,倡導波蘭民族特性,強調二戰波蘭所受災難的法律與公正黨上臺後,波蘭政府就不斷向德國提出賠款要求。2019年,波蘭甚至成立了專項調查小組負責統計賠款數額。德國表示「二戰賠款問題已在1954年結束,不會再支付任何費用」。

波蘭再向德國索賠

▲波蘭再向德國索賠

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德國給歐洲各國和自身都帶來沉重災難。戰敗的德國不僅領土大幅縮水,還先後兩次背上了天文數字般的戰爭賠款

巴黎的德軍

▲巴黎的德軍

一戰賠款讓德國人深感屈辱,希特勒趁勢崛起並宣佈停止償付賠款;二戰結束後,為重新融入國際社會,消弭納粹帶給被侵略國家的傷害,業已分裂的德國分別向東西方陣營支付了900多億美元的二戰賠款,一戰債務也再度激活

德國最終在2010年徹底償清一戰債務,總計9.8萬噸黃金;而二戰民間賠款項目至今仍在繼續。兩次賠款,引發了歐美國家間怎樣的外交博弈?德國又是如何償清了天價賠款?

天價賠款

▲天價賠款

一、凡爾賽枷鎖

自13世紀後,由於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中央政權衰微,德意志陷入了封建割據的狀態。17世紀後,當英法等國開啟殖民擴張的時候,德意志仍處在分裂中。普魯士和奧地利是最強大的德意志邦國。

1871年,普魯士擊敗法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稱帝,德意志再度統一。戰敗的法國將這一事件看做法國的恥辱,發誓要對德復仇。

統一後的德國迅速崛起,工業產能超越英國(本土),龐大的陸海軍對英法等國的地位構成巨大挑戰。

德國統一

▲德國統一

德國未能趕上列強瓜分世界的浪潮,為了爭奪勢力範圍,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與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在1914年兵戎相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東線德軍凌厲的攻勢摧毀了沙皇俄國的根基,但西線德軍速戰速決的企圖沒能實現。德軍佔領比利時及法國北部,與協約國軍隊在塹壕戰中反覆拉鋸。

隨著美國對德宣戰,勝利的天平最終倒向協約國。1918年11月,德國被迫投降,其國內爆發十一月起義推翻了統治德國的霍亨索倫家族,德國轉為共和制。

德皇威廉二世檢閱部隊

▲德皇威廉二世檢閱部隊

作為一戰西線的主戰場,法國北部飽受戰火蹂躪,工農業損失嚴重,超過300萬法國男性死亡。在討論對德和約的凡爾賽和會上,法國要求嚴懲德國,法國總理克萊蒙梭甚至提出肢解德國。英國不想德國被過度削弱以致法國做大,對此表示反對。

經過英法等國討論,最終的《凡爾賽和約》讓德國喪失了10%的領土和15%的人口,全部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工業發達的萊茵蘭劃為非軍事區,德國軍隊被限制在10萬人以內。

德國損失大量領土

▲德國損失大量領土

根據條約第231條,「德國及其盟友應為協約國在戰爭中遭受的損失承擔責任」。

1921年4月,協約國賠款委員會確定德國應賠償1320億金馬克(約4.7萬噸黃金),66年內還清。協約國根據遭受的戰爭破化對賠款予以分配。

協約國要求賠付採取貨幣實物賠款相結合,包括每年20多億金馬克現金及煤炭、木材、水泥等工業原料

戰爭讓德國經濟遭受嚴重衝擊,國內物價上漲、民眾大量失業。協約國的賠款要求無疑將德國推向死路,面對大量因傷致殘的德國軍人和喪失男性勞動力的德國家庭,德國政府無法拿出更多的資金予以撫卹,有限的資源全被用來向協約國賠款,仇恨的種子在德國人心中生根發芽。

傷殘的德國軍人沿街乞討

▲傷殘的德國軍人沿街乞討

法國獲得了德國賠款的52%,也是對德國逼債最緊的國家。從1871年的普法戰爭到1914年的一戰,法國在軍事上始終無法單獨抗衡德國,只是在美英的協力幫助下才獲得勝利。直到德國投降,法國北部仍在德軍控制下,德國本土安然無恙,很多德國人認為自己是不敗而敗

兩國有爭議的阿爾薩斯-洛林被法國奪回,大量德國戰俘被迫在法國從事重體力勞動來彌補法國的損失,德國民族主義者極為不滿,法國的步步緊逼更是給德國經濟套上了絞索,協約國還強迫德國承擔所有戰爭罪責,復仇之火在德國人心中蔓延。

在法國無償勞動的德國戰俘

▲在法國無償勞動的德國戰俘

1921年,德國在支付首筆5億美元賠款後就開始拖延賠款。法國遂以德國拖欠賠款為由在1923年聯合比利時出兵佔領魯爾工業區

法國在魯爾建立行政機構,企圖兼併魯爾。在德國民眾的抵制中法軍槍殺了130名德國平民,此後又解僱了18萬名不配合的德國工人。

巨大的屈辱感籠罩在德國人心頭,德國初步恢復的工業產能再遭打擊,被解除武裝的德國只能消極抵抗。

英美等國不希望法國竭澤而漁式的壓榨德國,更不希望法國獨霸歐洲大陸。在美英的外交壓力下,法軍只得在1924年撤離魯爾,協約國之間就德國賠款問題展開新一輪磋商。

法軍進入魯爾

▲法軍進入魯爾

美國在一戰期間向英法等國提供了大量貸款,它希望能形成向德國輸血-德國賠款-英法向美國還債的良性循環,美國先後提出「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用以挽救德國經濟。

根據計劃,美英等國向德國提供貸款以穩定其幣制。德國增發債券以吸引國際資本,德國央行將被重組並受國際社會監督。德國賠款總額縮減至1120億金馬克,還款期限放寬到1988年。

簽署道威斯計劃

▲簽署道威斯計劃

道威斯與楊格的計劃為德國的經濟恢復提供了資金,德國通過外交政策巧妙地減少了賠款數額,甚至通過債券、貸款,讓西方資本陷入到替德國還債的怪圈。

1929年,爆發在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席捲全球,本就揹負沉重賠款負擔的德國經濟雪上加霜,楊格計劃名存實亡。

等待救濟金的美國失業者

▲等待救濟金的美國失業者

美國不希望德國破產,以至於英法打破經濟循環賴掉對美欠款,因而於1932年在瑞士洛桑召開了美英法德四國會議。

深陷經濟危機的英法同意了美國的提案——徹底免除德國的戰爭賠款,以此來換取德國承認西方各國投資者掌握的上百億美元債券債務和官方貸款。此時德國已支付230億金馬克賠款,僅相當於凡爾賽條約最初規定賠款的17%(貸款和債券支付不算賠款)。

美國的計劃破產了

▲美國的計劃破產了

二、帝國的毀滅

美英法等國免除戰爭賠款的行為沒有換來德國的感激,凡爾賽條約從德國身上搜刮的太多,在德國人心中種下了無法抹除的仇恨

經濟危機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以希特勒為代表的納粹黨趁機宣傳激進言論,號召德國人打破凡爾賽條約的枷鎖。希特勒充滿激情的演講吸引了大量支持者,原本岌岌無名的納粹黨影響力日甚。

1933年,納粹黨成為德國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希特勒上臺後就賴掉了所有關於一戰的所有債務。

希特勒

▲希特勒

不想再度陷入戰爭的英法對德國執行綏靖政策,僅有口頭抗議。在綏靖政策驕縱下,德國擴軍備戰,先後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成為新一輪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

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二戰爆發。此後德軍閃擊西歐、入侵蘇聯,從東歐平原到法蘭西海岸,戰火熊熊燃燒。在付出巨大犧牲後,蘇軍在1944年後開始了戰略反攻,美英等國也於同年登陸諾曼底開闢第二戰場。

盟軍反攻

▲盟軍反攻

1945年2月,盟國元首在雅爾塔會議上達成共識——德國的戰爭賠償總額為200億美元,蘇聯分得50%,美英獲得40%,餘下10%由其他被侵略國家和受害族群獲得。

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德國全境及首都柏林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四國成立管制委員會,暫時擔負起德國中央政府職責。

一戰後的德國未遭到全面佔領,中央政府能在賠款問題上掌握一定主動權,甚至還能利用西方貸款將美英等國綁縛在賠款問題上。這些條件是二戰後的德國不具備的,失去中央政府的德國只能任盟國擺佈。

分區佔領

▲分區佔領

按計劃,盟國將成立一個共同委員會,各國將從德國全境獲得賠償。隨著蘇聯與西方國家關係惡化,從1946年5月起,美英法佔領區不再向蘇聯支付賠償。

德國的入侵讓蘇聯損失慘重,蘇聯決定就地獲取賠償。蘇佔區內大量工廠被拆卸,僅1946年就有213家德國企業被徵收、400萬噸設備運往蘇聯,大規模的拆遷直到1948年才結束。美英法佔領區的索賠手段相對溫和,以沒收德國境外資產、獲得煤炭等實物賠付為主。

駐德蘇軍

▲駐德蘇軍

1947年,佔領區四國兩次召開外長會議,終因在賠款等問題上分歧過大不歡而散。美國將美英法佔領區整合成西方佔領區,美國同時提出了遏制蘇聯的「杜魯門主義」,冷戰大幕緩緩降下。

美蘇集團圍繞著柏林的控制權不斷交鋒,蘇聯全面封鎖西方控制的西柏林,引發了1948年的第一次柏林危機。

柏林危機中對峙的美蘇坦克

▲柏林危機中對峙的美蘇坦克

西方通過強大的空中力量緩解了西柏林的資源短缺,但德國的分裂已不可避免。1949年,蘇聯與西方在各自佔領區扶持政府,德國就此分裂。

新生的東德承擔了向整個蘇聯陣營賠償的重擔,工業發達的西里西亞等地被割讓給波蘭後,剩餘部分工業產能僅佔德國全境的30%,卻要承擔德國全部賠款的50%。

德國《時代週刊》主編蘇摩爾為此感嘆道:「東德人替希特勒承擔了所有罪責」。

二戰後德國喪失了大片領土

▲二戰後德國喪失了大片領土

作為應對,蘇聯也在1950年宣佈將東德剩餘賠款減免一半,同時要求波蘭等蘇聯陣營國家放棄向東德索賠

波蘭等國在二戰中亡國多年,本想通過對德索賠恢復元氣,但在蘇聯的壓力下只得放棄。

為了幫助歐洲恢復經濟以對抗蘇聯,同時強化對歐洲的經濟控制,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向歐洲多國提供貸款資助,西德亦被納入計劃。

冷戰鐵幕降下

▲冷戰鐵幕降下

蘇聯則將東德納入經互會,使其承擔起蘇東集團的精密儀器、工業設備製造的工作分工,東西德自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

1951年,西德總理阿登納在議會表示:「納粹的罪責是以德國人民的名義犯下的,德國人應將賠償受害國作為自己的義務」。

西德總理的表態既是對德國戰爭罪責的深刻反思,更是希望藉此爭取西方各國的好感,為德國重新融入西方做鋪墊。

阿登納

▲阿登納

西方各國並未在戰爭中遭受蘇聯那般的巨大損失,工業強大的美國也不屑於拆卸德國工廠。

他們更關心的是德國在二戰前的公共債務,包括被希特勒賴掉的貸款、道威斯、楊格計劃發行的債券。東德不承認這些債務,西德承擔了一戰剩餘債務的償付。

1953年,美英法與西德在倫敦召開會議,西德的二戰賠款被免除,其債務被劃分為二戰前(即一戰所拖欠部分)及二戰後兩部分進行統計。經過談判,西德同意償付其中的110億馬克,截止日期為1983年。

西德經濟恢復,賠款負擔降低

▲西德經濟恢復,賠款負擔降低

倫敦協定的簽訂標誌著西德的戰爭賠款結束,西德只需償付公共債務。寬鬆的賠款時限也為西德經濟的恢復提供了時間。

為了不「顯得太過貪婪」,1954年1月,蘇聯也宣佈提前終止對東德的索賠,分裂的德國分別結束了對美蘇陣營的賠付。

此時兩個德國已向美蘇陣營償付了824億馬克,約330億美元戰爭賠償(不包括西德繼續償付的債務)。

東德人民軍

▲東德人民軍

冷戰背景下,作為對抗前沿的兩個德國亟需美蘇的支持和保護,他們無力反抗美蘇等國的賠償要求,但冷戰加劇讓美蘇紛紛調整政策,開始扶持東西德。

西德更是取得了傲人的發展成就,還款壓力並不大,西德人也把這部分錢看做向西方示好的保證金以及尋求美國扶持的保護費,對還錢沒有太多牴觸。

東德的戰爭賠償壓力大於西德,但在蘇聯的影響下沒有參與對波蘭等鄰國以及猶太人和勞工的賠付,1954年後就徹底結束了對外賠償,東德經濟雖弱於西德,但在80年前仍較為繁榮,蘇聯索要賠款的歷史也被逐步忘卻。

80年代的東柏林

▲80年代的東柏林

三、贖罪之路

國家間的賠償行為不能徹底抹除德國在二戰中犯下的罪惡,特別是針對猶太人、勞工等非國家實體。1951年,剛剛在西亞土地上覆活的以色列向德國提出了索賠要求。

親西方的以色列在外交上與蘇聯並不和睦,外加東德認為自己與納粹德國不能畫等號,故而蘇聯陣營的東德拒絕對以賠償,該項工作由西德承擔。

以色列被阿拉伯國家包圍

▲以色列被阿拉伯國家包圍

二戰中超過600萬猶太人慘死在納粹手中,對死難者的賠付及其遺留財產的處理成為西德必須解決的問題。除了擺脫道義負擔,西德還有自己的經濟算盤。

截至1951年,西德通過馬歇爾計劃獲得了10億美元援助,包括大量食物、工業原料和機械設備。西德國內需求激增,但出口僅為二戰前的40%,出口型的西德經濟亟待破局。

賠付猶太人,也可以向以色列出口德國工業產品,為西德經濟找到突破口。

集中營中的猶太人

▲集中營中的猶太人

1951年,德以兩國開始談判。猶太人提出了80億美元的訴求,這令西德難以接受;猶太人世界對此也爭論不休,一方認為不能同劊子手們談判,另一方認為西德不同於納粹,如果放棄談判,猶太人將徹底失去索賠機會。

在以色列政府和世界猶太人聯合會的推動下,談判雙方最終在1952年簽訂《盧森堡條約》。西德向猶太人賠付34.5億馬克,約8.2億美元。

德國人通過賠款改善了外交形象;以色列通過賠款購買德國的產品與服務,改善了被阿拉伯國家孤立的局面,還刺激了西德經濟的發展,雙方取得共贏。

西德的賠償

▲西德的賠償

除了猶太人,曾被納粹強徵的勞工是第二大受害群體。截至1944年,納粹強徵了750萬平民充當勞工。另有200萬戰俘在德國的工廠、集中營從事過勞生產。西德考慮如果向勞工們支付適當賠償,也會改善德國的形象。1956年,西德《聯邦賠償法》順勢出臺。

在法案的10年有效期內,西德總計向200萬國內外受害者支付了205億馬克的賠償。在西德政府帶動下,IG法本、萊茵金屬、西門子、奔馳、大眾等德企紛紛向勞工提供了數額不等的賠償。

西德的大眾工廠

▲西德的大眾工廠

為了將西德打造成對抗蘇聯、對比東德的前沿窗口,美國大力扶持西德發展,西德境內原有的工業體系也為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

冷戰中歐洲各國繼續抱團取暖,在美國的推動下,世仇的德法兩國實現和解。

在支付賠償的同時,西德加強與法意等國合作,相繼建立了煤鋼、經濟和原子能共同體,積極推進歐洲一體化。1965年,歐洲共同體成立。

龐大的歐洲市場帶動西德經濟騰飛,1980年,西德成為西歐第一大、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當年西德提前清償了所有戰爭債務。

國土分裂、債務冗雜的西德能夠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績,既得益於美國的扶持,更是西德政府謀劃得當,積極改善外交形象,注重貿易和教育發展的結果。

西德恢復活力

▲西德恢復活力

從1980年起,財力充足的西德重拾一戰民間債務,向購買道威斯等債券的私人投資者支付利息和本金。

此時的蘇東集團卻陷入困境,冷戰讓蘇聯的財政窘迫,減少了對東德的資助,僵化的經濟體制也讓東德經濟持續低迷

上世紀80年代末,東歐各國政局動盪。西德趁勢四處遊說,在取得美蘇認可的情況下,於1990年合併了經濟瀕於崩潰的東德,德國再度統一。

東歐劇變

▲東歐劇變

1991年蘇聯解體,歐洲政治版圖重繪,這為統一的德國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

法國等西方國家已放下對德仇恨,不再提出任何賠償要求。德國政府在梳理餘下的民間債務的同時,著手強化自身的政治地位

1992年歐盟成立,歐洲一體化進程取得重大飛躍。形成了德法分別主導經濟、政治的格局,德國藉助歐盟不斷在歐洲的經貿領域開疆拓土。

波蘭、捷克等原蘇東陣營國家為了加入歐盟,以重申放棄對德索賠的方式討好德國,德國則以建立和解基金會等方式支付一定補償。

以波蘭為例,德國總計向波德和解基金會注資600萬歐元,德國還歸還了9億美元的波蘭勞工退休金。

歐盟

▲歐盟

2010年10月3日,在德國統一20週年的紀念日,德國徹底還清了一戰的全部賠款和債務,總價9.8萬噸黃金。德國《圖片報》評論道:「一戰終於結束了」。

一戰還款終結的同時,德國也在積極推進二戰賠償,繼續向猶太人和勞工群體支付賠償。

德國統一後成立了 「紀念、責任與未來基金會」、完善了《聯邦賠償法》。預計到2030年,德國政府針對猶太人、勞工等民間群體的賠付總額將超過900億歐元。

經濟實力是德國賠償的基礎

▲經濟實力是德國賠償的基礎

近些年隨著歐債危機、中東難民潮、新冠疫情相繼爆發,一些經濟乏力的歐洲國家政府或民間再提對德索賠,波蘭便是典型代表。

二戰期間納粹屠殺了約600萬波蘭人,大批波蘭人淪為苦役,德國的同化政策嚴重傷害了波蘭文化,波蘭首都華沙更是在戰爭中淪為廢墟。

波蘭認為1954年放棄賠償表態是在蘇聯壓力下做出的,不能作數。從2015年起,波蘭多次要求德國支付賠款,此次提出的1.3萬億歐元是德國2022財年預算的三倍。德國則認為賠款早已結束,波蘭是在無理取鬧

華沙起義紀念碑

▲華沙起義紀念碑

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誠心悔罪的德國承擔起賠償責任,再度被國際社會認可和接納。如今德國與美法等國關係密切,不存在賠償爭端。

波蘭等東歐國家偶爾會提出賠償要求,但他們與德國經貿聯繫緊密,不會影響德國的對外關係。

對猶太人的持續賠償增進了德國與以色列的關係,如今德國是以色列在歐洲最大的貿易伙伴,相同的西方價值觀也讓兩國有了特殊的關係紐帶。

揹負歷史道義、繼續進行民間賠償成為德國政界的主流認可,深刻反思戰爭罪責的德國值得其他戰敗國學習

德國總理向集中營遇難者獻花VS日本首相參拜祭奠戰犯的神社

▲德國總理向集中營遇難者獻花VS日本首相參拜祭奠戰犯的神社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