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兩萬人改變了國家的命運

兩萬韓國人遠赴他鄉

作者:那日蘇

校稿:朝乾 / 編輯:鹹帶魚

上世紀50-60年代,韓國經濟屬全球最末一檔。從70年代開始,韓國GDP出現舉世矚目的高速增長。藉由外向型經濟的發展,韓國快速實現了工業化與科技進步,國民教育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

可以說,今年正式跨入發達國家行列的韓國,其經濟基礎就是在那時打下的。

李舜臣腳下這片土地,賽博龐克化

(首爾光化門廣場,圖:shutterstock)▼

(首爾光化門廣場,圖:shutterstock)

後來,這段經濟突飛猛進的日子被稱為「漢江奇蹟」。這四個字是借鑑了西德在二戰結束後從滿目瘡痍的廢墟中迅速復甦的「萊茵河奇蹟」。

實際上,韓國的漢江奇蹟與西德之間的聯繫還不限於此。為了籌措用於經濟建設的資金,韓國曾向西德派遣過近20000名勞工,這就是著名的「派德運動」。

時代中的人,萬般事情皆不由己

可能是幸運兒,也可能是倒楣蛋

(第一批派德勞工,圖:DBM)▼

(第一批派德勞工,圖:DBM)

亞洲末流經濟體也有春天

朝鮮戰爭停戰後,半島基本恢復了和平。但兩邊的老百姓們,還依然在溫飽線上掙扎。

戰後初期,朝鮮為快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大幹快上了著名的「千里馬運動」。從1956年到1961年,朝鮮的科教文衛水平都有大幅提高,成為半島上率先完成戰後經濟復甦的國家。

60年代末,朝鮮都在規劃怎麼修地鐵了

(平壤地鐵,圖:youngpioneertours)▼

(平壤地鐵,圖:youngpioneertours)

根據韓國發布的《朝鮮與韓國的人均GDP對比表》中的對比資料,1960年朝鮮人均GDP為253美元,而韓國為82美元,韓國連朝鮮的三分之一還不到,甚至在全世界都是倒數的水平。

同時期的韓國,卻是這種景象

要知道,這還是在首都漢城……

(圖:Flickr)▼

(圖:Flickr)

按美元計算的GDP,其實也不能完全統計出那時朝韓的經濟差距,在蘇聯及一眾東歐國家組成的經濟互助委員會(CMEA)的幫助下,朝鮮可以用自己的農產品、礦產品和工業製成品去換取老大哥們的化肥、石油等工農業必需品。

具體到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朝韓之間差異巨大。那時,北邊的人可以開著拖拉機耕田,享受政府提供的社區免費醫療和教育。而南邊的人們只能住著茅草屋,食不果腹。

嗯,著名韓國美食「部隊鍋」

就是那會兒捱餓受窮的人發明的

至於食材從哪來就不說了,不忍心吶

(圖:quod.lib.umich.edu)▼

(圖:quod.lib.umich.edu)

如此懸殊的經濟差異,讓南邊人心思變。現在有從朝鮮逃到韓國的「脫北者」、「新地民」,而在當時,韓國則有很多「越北者」、「親北勢力」。不能讓這批人繼續壯大,成為了韓國執政者們的共識。

正是這樣,為了遏制韓國親北勢力,李承晚、朴正熙等韓國領導人一方面在國內打壓共產主義思潮,另一方面大力發展生產。如果經濟水平上去了,叛逃的人應該也會相應減少。畢竟,人是會用腳來投票的,誰的經濟更發達,誰的方向看起來就更正確。

一邊是西裝革履,一邊是寒磣潦倒

一圖讀懂60年代貧富懸殊的韓國社會

(圖:quod.lib.umich.edu)▼

(圖:quod.lib.umich.edu)

可是,抓幾個「親北份子」容易,要搞好一個國家的經濟難。搞經濟、搞建設,哪一樣都需要資金。彼時的韓國一窮二白,哪裡拿得出錢?

於是,韓國人把目光投向了他們的「天祖國」、「自由世界的燈塔」——美利堅。為了能得到美國的經濟援助,韓國不惜派數萬名士兵去幫美國打越南戰爭。

韓國軍隊對越南人民痛下殺手,不單是為錢

本質上,這也是在向美國納投名狀,表忠心

(韓國兵抓越南平民,圖:Flickr)▼

(韓國兵抓越南平民,圖:Flickr)

但即便韓國大頭兵這樣賣命,在戰場上血肉橫飛,美國給到的經濟援助,也是十分有限的。美國國會認為,韓國的價值在於防範共產主義在亞洲的擴張,沒必要投入太多,餓不死就行。

516軍事政變之後,為了籌措更多資金,韓國領導人朴正熙在會晤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時,提出了向美國貸款的請求。

當時韓國社會動盪,經濟狀況惡劣

朴正熙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成功實施政變

(516政變進行時,圖:wiki)▼

(516政變進行時,圖:wiki)

可惜,美國人沒給這個亞洲政治強人一點面子。甘迺迪回覆道:「我們不能給得到美國免費援助的國家提供貸款。」既要援助,又要貸款,美國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再說,以韓國當時的情況,能不能還清這筆貸款,有相當多的人持懷疑態度。

意思就是:不要問美國能給你什麼

要問你能為美國做什麼,韓國的價值在哪?

(中間的武官神似南山的部長,圖:wiki)▼

(中間的武官神似南山的部長,圖:wiki)

「天祖國」不給借錢,韓國還能跟誰借呢?放眼當時全世界,有錢的就那幾家,蘇聯、東德都是敵對陣營,英法在二戰後經濟也處於恢復之中,況且跟韓國更沒什麼情分。

大幹三年,有房有車

戰後的西德雖然遍地廢墟,但不少高素質人才還是留了下來。十幾年間,新的一代成長起來後,這個被三國共管的聯邦,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瞧這私家車數量,西德人小日子過得不錯

(1959年的法蘭克福,圖:壹圖網)▼

(1959年的法蘭克福,圖:壹圖網)

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幫助下,西德借鑑社會主義陣營的計劃經濟體制,著力發展國家資本主義,加強行政力量對市場的干預。1951年4月,以法國、西德為代表的西歐六國簽訂了《煤鋼聯營集團條約》,讓西德原來的優勢產業得到了恢復,工廠重新大面積運轉。這就是前文提到的「萊茵河奇蹟」。

不單煤礦,汽車製造也是西德的工業重頭

(通過海運出口的大眾甲殼蟲,圖:壹圖網)▼

(通過海運出口的大眾甲殼蟲,圖:壹圖網)

西德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道路上,也遇到了一些阻礙,勞動力不足就是最大的問題。戰爭讓德國損失了400萬以上的青壯年,國家此時又處於分裂之中,勞動力嚴重短缺。

尤其是德國西南部的煤、鐵礦藏,是西德工業復甦的命脈,但是當時的聯邦德國,竟找不到足夠的礦工去開採。

老的老,小的小,就是缺幹活的中年人

(小男孩人生贏家,圖:wiki)▼

(小男孩人生贏家,圖:wiki)

一邊是一個經濟快速發展,但勞動力嚴重短缺的西歐國家;另一邊是一個擁有大批失業人口,老百姓食不果腹的亞洲國家。這種情況下,雙方很快就進行了會晤,一拍即合。

1961年12月,韓德簽訂《經濟技術援助協定》。協議主要內容是西德向韓國提供經濟和技術方面的綜合性援助,經濟援助以低息貸款形式發放。貸款規模為1.5億馬克,按當時的匯率計算,約為3500萬美元。

1964年,朴正熙訪問西德(圖:wiki)▼

1964年,朴正熙訪問西德(圖:wiki)

當時,各國輿論都不看好這次援助,畢竟1961年韓國的人均GDP只有79美元。一下子借這麼多錢,韓國拿什麼還?不過,西德並不是為了賺那點兒利息錢,他們算的是另一筆賬。

1963年12月21日,123名韓國人在金浦機場登機,目的地是西德的杜塞爾多夫機場。這是韓國第一批揀選的派德工人,他們將在西德的魯爾區從事礦業開採。

說白了就是西德出錢,韓國出力,各取所需

(到那邊都老實點,臨行講話會 圖:DBM)▼

(到那邊都老實點,臨行講話會  圖:DBM)

當時的德國礦工,一個月能領到160多美元的薪水。這個收入是韓國人均收入的10倍。外派工人大約幹三年,就能在人多地少的韓國買上一套小戶型的公寓。

礦工的血淚

雖然收入比在韓國高了不少,但在異國他鄉,於不見天日的礦井裡面幹上幾年,也是一種煎熬。韓國礦工們的收入在德國屬於低水平,大多數人會省吃儉用,把大部分工資寄給在韓國的親屬。

工作髒累,語言不通,生活單調

可想而知,這幫韓國打工人日子有多苦悶

(韓國礦工學德語,圖:DBM)▼

(韓國礦工學德語,圖:DBM)

1964年,朴正熙以總統的身份來到西德魯爾工業區的煤礦,發表了一段演說,號召大家努力工作,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富強的國度。然而,這段演說被臺下工人的哭聲多次打斷。從起初的小聲嗚咽,慢慢地變成了集體的哭號,總統的隨行人員都開始控制不住,大哭起來。朴正熙之妻陸英修也跟著抹淚。

有人拍下了這一幕(圖:korea.kr)▼

有人拍下了這一幕(圖:korea.kr)

哭是有原因的,這群韓國礦工們在西德的生活境況很不好。礦井作業不光有危險,還有可能誘發塵肺病等職業疾病。但是韓國勞工赴德的腳步並未就此停下。

雖然很苦很累,但相比韓國的曠工還是好得多了

(圖:DBM)▼

(圖:DBM)

1965年初,在德工作的韓國醫生李秀吉,在工作時聽到了一個內部訊息:「聯邦德國在護士行業有30000個崗位缺口」。他向西德的10家醫院推薦了韓國護工,經他介紹,有210名韓國護士來到了西德。

其中有些人可能還不知道

這一走,或許就是從少年到白頭

(出發去西德,圖:국가기록원)▼

(出發去西德,圖:국가기록원)
(出發去西德,圖:국가기록원)

當時,西德一名護士能領到的起薪有632馬克,相當於韓國部長級別的收入。最初,韓國護士到德國打工這種事兒,只是民間小規模的行為。直到1966年8月,韓國海外開發公司和聯邦德國醫院協會簽訂《韓德護理要員協定》後,韓國向西德輸出護工,才成為一項政府行為。

從1963年到1977年,韓國共輸出了約8千名礦工、1萬多名護士到西德從事勞務活動。

他去了礦井當工人,你去了醫院當護士

你們都有光明的未來嗎?

(韓國派德護士,圖:Youn-kee-bok)▼

(韓國派德護士,圖:Youn-kee-bok)

韓國社會普遍認為,這些勞工掙來的辛苦錢是後來韓國經濟騰飛的重要基礎。一方面,正是有了這些派德勞工的勞務做擔保,西德才願意向韓國貸出大筆資金用於後者的建設。

另一方面,絕大部分的在德韓國勞工都省吃儉用,將生存所需之外的收入存到銀行,再寄回家裡。

身上若無千斤擔,誰願他鄉萬里行

遠赴重洋打工,不過是想給家人掙口飯

(圖:Kim Jong-pil)▼

(圖:Kim Jong-pil)

1965-1975年間,派德工人總共向韓國匯回了一億多美元。這筆錢成了韓國獲取外匯、緩解國內經濟壓力、開展技術設施建設的重要資金。

對韓國來說,這段打工歷程肯定不是一帆風順。1967年,發生了韓國礦工集體跑到東柏林,轉而投奔朝鮮的「山茶林事件」。但更多的派德工人選擇了留在德國,或者趁機移民美國、加拿大,成為了這些地區韓國社區的主要人口來源。按計劃打完工後回韓國的人,反而是少數。

這群為韓國賺下第一桶金的人,被他們忘了

(圖:電影《國際市場》劇照)▼

(圖:電影國際市場劇照)

另外,韓國輸出上萬名護士到西德,也給自身的醫療系統造成極大壓力。當時的韓國一度嚴重缺乏護士。

1977年,隨著韓國國力上升,西德經濟陷入遲滯,以及菲律賓、越南等地更廉價勞動力在歐洲市場出現,韓國派德勞工成為了歷史。這時的韓國,已經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了。

1981年,韓國取得1988年奧運會主辦權

那時能舉辦奧運會,是國家實力的體現

(漢城奧運會,圖:wiki)▼

(漢城奧運會,圖:wiki)

參考文獻:

1.https://www.donga.com/news/Politics/article/all/20150919/73720319/1

2.http://rs.yiigle.com/CN112155201603/901720.htm

3.《派德運動:韓國經濟起飛的第一桶金》,新民週刊

相關文章

兩萬韓國人,改變了國家的命運

兩萬韓國人,改變了國家的命運

兩萬韓國人遠赴他鄉 作者:那日蘇 校稿:朝乾 / 編輯:鹹帶魚 上世紀50-60年代,韓國經濟屬全球最末一檔。從70年代開始,韓國GDP出現...

圖憶:150年中國地攤史

圖憶:150年中國地攤史

地攤經濟是世界經濟,地攤文化是世界文化,全世界各個國家隨處可見。 中國的地攤文化大可以追溯到姜太公、劉關張、《清明上河圖》、齊白石,小可以讓...

美國佛教是什麼?

美國佛教是什麼?

公眾號:地球知識局|NO.1638-美國佛教 作者:刁像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鴉片戰爭結束兩年之後的1844年,美國人伊莉莎...

墨西哥人為什麼拼命想移民美國?

墨西哥人為什麼拼命想移民美國?

墨西哥人的「美國夢」 作者: 三木七 編輯:Thomas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接收國。自新大陸被發現以來,這片土地就源源不斷在接收其他國家...

錫金原住民,快滅絕了!

錫金原住民,快滅絕了!

錫金滅國 作者:德米特里 校稿:辜漢膺 / 編輯:鹹帶魚 寫在開頭 地球知識局開闢了一個新陣地——知識星球! 在這裡你將—— ①收到一些我們...

電影裡的上海:1979《她倆和他倆》

電影裡的上海:1979《她倆和他倆》

今天和大家一起「探索發現」一部老電影——1979年的《她倆和他倆》 《她倆和他倆》海報 劇照 劇照 影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 「桑弧」...

印度,填海造第一大城市!

印度,填海造第一大城市!

NO.2454-印度填海造地 文字:蘇摩大大 校稿:辜漢膺 / 編輯:金槍魚 300多年前的一天,葡萄牙公主布拉幹薩的凱瑟琳人生第一次踏上了...

德國搞核彈,法國反對

德國搞核彈,法國反對

德國核武夢 作者:瀚洋 校稿:朝乾 / 編輯:養樂多 第三帝國擁核夢碎 二戰德國除了擁有先進的航空、造船等工業技術之外,其在核技術軍用的道路...

上海,憑什麼是新消費之都?

上海,憑什麼是新消費之都?

處在長江入海口的上海,100年前就是遠東第一大城市。可以說,上海灘的繁華折射出了全國人的需求,而上海的商業變革則是其它地區的命運預演。 某種...

剛剛,法國勝了

剛剛,法國勝了

法國VS摩洛哥 作者:德米特里 校稿:朝乾 / 編輯:金槍魚 在今天凌晨剛結束的世界盃半決賽中,法國隊2:0力克摩洛哥隊,昂首晉級決賽。在決...

法國阿拉伯人,越來越多了

法國阿拉伯人,越來越多了

NO.2165-法國阿拉伯人 作者:那日蘇 校稿:朝乾 / 編輯:金槍魚 2022年1月,法國右翼共和黨人士向參議院提交了一份,關於禁止在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