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歐陸!英國為什麼以32萬英鎊,將敦刻爾克賣給法國?

敦刻爾克易手

敦刻爾克易手

作者|碧落清遙

責編|Thomas

英法地理相鄰,且同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國,在漫長的歷史中塑造了完全不同的國家文化。

法國崛起於歐洲大陸,陸權氣息濃厚。英國則在英吉利海峽與北海的浪濤中塑造了自己的海洋文化。

英吉利海峽隔斷了英倫三島與歐洲大陸的地理聯繫,但歷史上的英國(英格蘭)並非傳統海洋國家,中世紀時,英王在歐洲大陸曾擁有龐大的領地。

直至17世紀以32萬英鎊的價格出售敦刻爾克,英國才徹底喪失了在歐陸最後的橋頭堡。

如今敦刻爾克以每年近4000萬噸的吞吐量,穩坐法國第三大港口之位。

敦刻爾克(紅點處)位於英吉利海峽東北部

▲敦刻爾克(紅點處)位於英吉利海峽東北部

除了二戰中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早在中世紀時,英法兩國圍繞著敦刻爾克寫下了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

英國為何要出售敦刻爾克這個重要的歐陸橋頭堡?在英法關係史上,敦刻爾克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

除了大撤退,這裡還有很多故事

▲除了大撤退,這裡還有很多故事

一、仇源——巴黎的金絲雀

英法兩國的誕生,與4至6世紀席捲歐陸的民族大遷徙息息相關。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民族大遷徙的浪潮中化為齏粉。大量曾被羅馬人稱之為「蠻族」的民族,紛紛在帝國的殘軀上建立國家。

公元6世紀,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在歐洲大陸上建立法蘭克王國。通過擴張,法蘭克發展成西歐最強大的國家。

與此同時,日耳曼人的另一支盎格魯薩克遜人來到不列顛島,在富庶的島嶼南部建立了7個國家(七國時代)。

法蘭克王國

▲法蘭克王國

公元843年,法蘭克帝國被時任國王分給三個兒子。分分合合中,東中西三個法蘭克國家相繼演變成如今的德國、義大利和法蘭西

地緣角力場上,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就在法蘭克帝國分裂後不久,不列顛島上的威塞克斯掃平7國,建立了統一的英格蘭王國。

七國一統

▲七國一統

建立封建政權後,曾經不斷襲擾羅馬帝國的日耳曼人,也感受到被別人騷擾的痛楚。來自北歐的維京人(日耳曼的一支)不斷南下劫掠英格蘭、西歐大陸沿海城鎮。

為了安撫維京人,公元911年,西法蘭克王國與維京人的一支——諾曼人簽署條約,將該國西北部沿海地區封予諾曼人,建立諾曼底公國,諾曼人向西法蘭克效忠。

諾曼底鄰近英格蘭,是從歐洲大陸進入不列顛的地緣跳板,這也給了諾曼底公爵染指英格蘭的野心。

因為中央集權程度低,西法蘭克只能控制首都附近地區,大多數土地歸屬不同等級的封建貴族管轄,如勃艮第公國、曼恩伯國等。

諾曼底公國鄰近英格蘭

▲諾曼底公國鄰近英格蘭

收買諾曼人無法徹底解決維京人入侵的問題,西法蘭克最北方的佛蘭德伯國是維京人劫掠的重災區。

為抵禦維京人,公元960年,佛蘭德伯爵鮑德溫三世在斯海爾德河南側的一座漁村建立海岸城堡。

在排乾的沼澤上,當地人修築了一座教堂。此地使用荷蘭語弗拉芒方言(18世紀後法國化),自此這座城市便被叫做敦刻爾克(Dunkirk,荷蘭語「沙丘中的教堂」)。

公元987年,西法蘭克國王死後無嗣,實力強大的法蘭西公爵于格·卡佩被貴族們推選為國王,西法蘭克變身法蘭西。

11世紀法國的國土面積為45萬平方千米,卡佩王朝君主除了以巴黎為核心的地區(面積約3萬平方千米),其他絕大多數領地仍被地方貴族統治,卡佩君主妥妥的法蘭西版「周天子」。

諸侯強藩出身的卡佩君主決定擴大國王的地盤,推進中央集權。在這一過程中,曾臣服法王的諾曼底公爵成為了集權的最大絆腳石。

公元1066年,國王身死無嗣的情況又出現在英格蘭,諾曼底公爵威廉趁機率軍跨過海峽,征服了英格蘭

諾曼入侵

▲諾曼入侵

英王與法王平起平坐,但英王卻還有一個身份——法王的封臣諾曼底公爵,二者的關係變得極為微妙。

公元1154年,諾曼王朝絕嗣。作為征服者威廉的重外孫,法國安茹伯爵亨利藉助血緣關係獲得英格蘭王位,是為亨利二世。

在獲得英格蘭王位前兩年,亨利就通過聯姻,獲得了法國境內最大的公國封地——阿基坦公國

且不論亨利二世統治的英格蘭,僅其名下的在法國境內的諾曼底、安茹、阿基坦三處封地,領地面積就是法王領地的近5倍

英格蘭君主不僅是法王推行中央集權的攔路虎,甚至對法王的統治都產生了威脅。

法王實力弱於英王

▲法王實力弱於英王

在接下來的半個多世紀中,英王想擴大在歐洲大陸的領地,法王則想建立中央集權國家,收回英王在法國的大片封地,雙方斗的不可開交。

1214年,法王腓力二世以少勝多,在布汶擊敗了英格蘭為首的反法聯軍。

這場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大陸規模最大的戰役後,英王在諾曼底、安茹的封地被法軍佔領,英王只能控制法國西部部分沿海地區。

兩國仇怨並未就此終結,越來越多的法國藩侯國被捲入英法紛爭。

藩國林立

▲藩國林立

敦刻爾克所在的佛蘭德伯國是歐洲紡織業最發達的地區,亦是英格蘭羊毛最主要的出口地。佛蘭德的布魯日、根特藉助貿易蓬勃發展。英格蘭亦在貿易中賺得盆滿缽滿。

1294年,英法戰端再起。因為與英格蘭的經貿聯繫,外加牴觸法國王權的擴張,佛蘭德選擇與英格蘭結盟共同對抗法軍。

法軍憑藉強大軍力,全面佔領佛蘭德。但在法軍的高壓統治下,佛蘭德貴族掀起了反叛,在1302年的金馬刺戰役中擊潰法軍,但佛蘭德的半獨立地位並未保持太久。

1328年,腓力六世登上法國王位。同年佛蘭德爆發農民起義,無力應付的佛蘭德伯爵向自己的領主——法國國王求救。

法軍壓境,起義很快被平息,法王藉此建立了對佛蘭德的直接控制。

中世紀的歐洲商鎮

▲中世紀的歐洲商鎮

法王削減了英格蘭與佛蘭德的羊毛貿易量。作為報復,英格蘭國王下令禁止向佛蘭德出口糧食和羊毛。

法王緊跟著下令切斷了敦刻爾克等地與英格蘭的商貿聯繫。

衝突繼續升級,英格蘭君主認為現任法王本是是王室旁支,因先王無嗣而得位。而自己是前任法王的外孫,因而對法國王位提出宣稱。

為了噁心英格蘭國王,1337年,法王下令收回英王在法國加斯科涅的領地。

加斯科涅是重要的紅酒、鐵器產地,考慮到此前英法在領地、王位、經濟等領域的爭端,忍無可忍的英王對法宣戰——英法百年戰爭爆發。

英王的目標很明確,要奪回丟失的諾曼底、安茹等封地,甚至要佔領巴黎,奪取法國王位

1346年,英法軍隊會戰於克雷西。英軍的長弓發揮威力,擊潰法軍騎兵,隨法軍作戰的敦刻爾克領主,也在戰役中被英軍弓箭手射殺。

英軍的長弓嚴重殺傷了法軍騎士

▲英軍的長弓嚴重殺傷了法軍騎士

此後數十年,英法戰戰停停。

英軍本來佔據戰場優勢,隨著法國佔領區掀起大規模反英鬥爭,至1453年,英軍丟失了加萊以外的全部在法領地。

無力再戰的兩國決定停戰。法國人在滿目瘡痍的國土上加快了統一民族國家的構建。喪失大陸領地的英格蘭則被迫將發展方向轉向海洋。

百年戰爭

▲百年戰爭

二、流轉——群雄逐鹿

百年戰爭後,佛蘭德與英格蘭的羊毛貿易得以恢復,敦刻爾克等貿易港重現生機。14世紀末,敦刻爾克迎來了一次城市建設高潮,鐘樓、防禦工事相繼建成,港口也得到擴建。

進入15世紀,佛蘭德伯國原統治家族絕嗣。

通過聯姻關係,半個世紀內,敦刻爾克幾經轉手,最後在1477年作為嫁妝,連同整個佛蘭德伯國成為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連一世的財產。

馬克西米連與妻子勃艮第的瑪麗

▲馬克西米連與妻子勃艮第的瑪麗

哈布斯堡家族的兩支分別統治著奧地利和西班牙。1506年後,佛蘭德作為內部財產經過轉手成為西班牙的屬地,自此擺脫了對法國國王的藩屬地位。

經過百年戰爭的重新洗牌,英法兩國也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

到15世紀末,英格蘭君主仍宣稱擁有法國的領地,但他們已不將法國封地看作最主要的領地(僅剩的加萊港於1558年被法國收復),開始專注英格蘭的發展建設。

英王擴大在鄰近愛爾蘭和蘇格蘭的影響力,強化在不列顛群島的霸主地位。

16世紀的歐洲

▲16世紀的歐洲

法國的中央集權不斷強化,不再是中看不中用的「巴黎的金絲雀」。

到16世紀中葉,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市民階層迅速壯大。法國四面出擊,在東北、東南兩個方向向德意志和義大利擴張影響。

16世紀,佛蘭德所在的整個尼德蘭(即低地地區,包括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都是西班牙的屬地。當地發達的商業為西班牙提供了充足的財源。

為了榨取更多的財富,西班牙不斷增加尼德蘭的稅賦。宗教改革後,尼德蘭民眾大都皈依新教,但西班牙奉行天主教,在尼德蘭設立宗教裁判所肆意處決新教教徒。

1568年,尼德蘭北部荷蘭等省掀起了反抗西班牙的起義。起義者佔領了敦刻爾克,但旋即被西班牙奪回。

為了切斷起義者的財路,西班牙將敦刻爾克建成私掠船基地。西班牙私掠船自此出發,劫掠為起義者運送物資、售賣物產的商船。這批私掠者被稱為Dunkirkers(敦刻爾克人)。

被私掠船圍堵的荷蘭商船(中)

▲被私掠船圍堵的荷蘭商船(中)

當然,一切敵國的商船都受到西班牙私掠船「無差別照顧」。大量劫掠物資在敦刻爾克出售,敦刻爾克惡名在外,但城市經濟也因私掠活動而加速發展。

1603年,一生未婚的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去世,蘇格蘭國王詹姆士以女王侄孫的身份繼承英格蘭王位,英格蘭與蘇格蘭雖未合併,但融合進程已然開啟。

詹姆士是女王的侄孫

▲詹姆士是女王的侄孫

到詹姆士之子查理一世在位時,因為國王與議會間的權力爭奪,英國爆發內戰。名將克倫威爾率領議會軍擊敗了保王黨,查理一世被俘虜並遭處決。

1649年,英國君主制度被推翻,建立了以克倫威爾為核心的共和制

英王被處決時,法國正處在太陽王路易十四(1643-1715在位)統治下,王權空前強大。法國四處擴張,成為歐陸最強大的國家。

相較於不斷加強封建王權的法王路易十四,高呼革命,將國王送上斷頭臺的克倫威爾儼然是封建君主的「天然剋星」,但是敦刻爾克卻讓路易十四與克倫威爾走到了一起。

英王查理一世被處決

▲英王查理一世被處決

1648年,西班牙與尼德蘭起義者結束了長達80年的戰爭,位於尼德蘭北部的荷蘭獨立。

戰後西班牙卻沒有裁撤敦刻爾克的劫掠基地,西班牙的私掠船仍在英吉利海峽劫掠英法等國商船。給倚重海洋貿易的英國造成嚴重損失。

克倫威爾亟需拔出家門口的這顆釘子,法國則希望徹底擊敗西班牙,奪取歐陸的陸權霸權,同時獲得西班牙在南尼德蘭(今比利時)的部分領地。

此時西班牙為了同法國爭霸,支持法國國內的「投石黨」叛亂,共同的利益追求讓英法走到一起。

1657年,克倫威爾與路易十四達成協議,派遣6000陸軍和一支艦隊交予法國指揮,進攻南尼德蘭。作為酬謝,敦刻爾克在戰後將交由英國統治。

克倫威爾與路易十四(右)

▲克倫威爾與路易十四(右)

次年5月,英國艦隊封鎖了敦刻爾克。如此明顯的進攻訊號被城內的西班牙守軍忽視,他們認為英法聯軍會進攻南尼德蘭重鎮康佈雷,對敦刻爾克只是佯攻。西班牙人只是打開水閘,將洪水灌入附近低地略作防禦。

當1.5萬英法聯軍撲向敦刻爾克時,城內的西班牙守軍慌作一團,從海陸兩面對城市發起進攻。

為了救援敦刻爾克,西班牙國王派出1.5萬人馳援。為了加快行進速度,西班牙人甚至一門大炮都沒帶。

敦刻爾克之戰

▲敦刻爾克之戰

1658年,雙方列陣敦刻爾克城外沙灘。與訓練有素且有炮兵、海軍支援的英法軍隊相比,西班牙軍隊更像是一支雜牌軍。既有西班牙正規軍,還有西班牙支持的英國保王黨、德意志僱傭兵、法國投石黨叛軍等。

英法一方利用退潮,猛攻西軍暴露的右翼,最終贏得戰役勝利。此時,在其他戰線上西班牙總體也處於劣勢,西班牙被迫求和同法國簽署《比利牛斯條約》。

法國通過條約獲得了阿瓦爾、魯西榮等近1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英國只收獲了敦刻爾克及周邊百餘平方公里的土地。但英國拔除了家門口的額釘子,加萊丟失100年後,英國再度獲得在歐洲大陸的橋頭堡。

1658年的敦刻爾克

▲1658年的敦刻爾克

三、終章——見證歷史的法蘭西之地

敦刻爾克圍城戰結束2個月後,英國護國公克倫威爾去世,其子承襲護國公職位,但因為缺乏能力和威望,英國政壇陷入混亂。

英王查理一世被處決後,王儲查理流亡歐洲大陸,英國的動盪讓他再次受到關注。

克倫威爾當政時的高壓政策讓英國民眾的神經高度緊張,他們懷念起曾經的國王,保王黨也在英國四處掀起叛亂。

在此背景下,1660年英國議會迎回查理(稱查理二世),英國恢復君主制。

查理二世

▲查理二世

流亡期間,查理二世嚐盡心酸,甚至曾因沒錢而被迫睡在樹上。復辟後,查理二世吸納了父親統治的教訓,不再和議會過度爭權,而是選擇縱情玩樂。貴族的鬥雞賽馬、狂歡派對中總少不了他的身影。

英國佔領敦刻爾克後,仍保留了當地的城市議會,除了西班牙劫掠船沒有了,這座城市一切都沒變。

1662年,查理二世批准將敦刻爾克以32萬英鎊的價格出售給法國(當時一名英國農民的年收入約為12-15英鎊)。

首先英國的發展重點不再是歐洲大陸,英國需要在保證本土安全的情況下,發展海洋貿易,開拓海外殖民地。當初克倫威爾要求獲得敦刻爾克,也不是為英國謀取歐陸橋頭堡,而是為了消滅以此為基地的西班牙私掠船。

其次,敦刻爾克的居民大都講荷蘭語法語,英國文化在這裡沒有存在感,當地居民對英王的忠誠也值得商榷。

查理二世居住的懷特霍爾宮規模宏大

▲查理二世居住的懷特霍爾宮規模宏大

第三,出售敦刻爾克的收入除了流入英國國庫外,還有一部分流進了查理二世的個人小金庫,這筆錢對於生活奢侈的查理二世來說十分重要。

最後,敦刻爾克是克倫威爾的政治遺產,將其出售也表明查理二世與護國公劃清界限,畢竟查理二世不可能去給殺父仇人歌功頌德。

事實上,查理二世將克倫威爾的頭顱掛到威斯敏斯特宮頂數十年,後被衛兵偷走並流落歐洲數百年,直至1960年被劍橋大學購回。

威斯敏斯特宮

▲威斯敏斯特宮

法國獲得敦刻爾克後,迅速擴建了港口,修築了可以同時容納30艘戰艦的船塢。

從港口通往海岸的河道亦被疏浚加固,除了港口旁的巨型城堡,河道兩旁也先後修築了6座堡壘。

法國在敦刻爾克的經營,使其對英吉利海峽的控制力迅速上升,這引起了英國的擔憂。

1701年,歐洲各國因西班牙國王絕嗣而爆發「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法王路易十四為了讓波旁家族獲得西班牙王位,不惜與英國、奧地利等國同時開戰。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到1714年,筋疲力盡的參戰各國簽署《烏德勒支合約》波旁家族被允許入主西班牙,但不得與法國合併。在附屬條款中,英國要求法國「拆除在敦刻爾克修建的城堡、防禦工事、海軍設施」。

敦刻爾克的法國軍用設施拆除了,但當地又盤踞起一夥海盜。其中以讓·巴爾、加滕耶爾姆夫妻為代表。他們在法王的支持下,仍不時地襲擊英國商船。

直至1763年,隨著法國在七年戰爭中被英國擊敗並喪失在北美的殖民地,法國才同意剷除敦刻爾克的海盜集團,使其不再具備威脅英國本土的能力。

但隨著法國介入北美獨立戰爭,在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的《巴黎和約》(1783年)中,法國再度獲得了敦刻爾克軍事化的權力。

北美英軍

▲北美英軍

隨著工業化曙光的出現,歐洲各大國的爭端在19世紀愈演愈烈。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君主制隨後被推翻,拿破崙異軍突起成為法國的統治者。

為了遏制拿破崙帝國的擴張,維繫歐洲均勢。英國數度組織起反法聯盟對法開戰,但在拿破崙的軍事打擊下均告失敗。無奈英國只得派出海軍,對拿破崙控制的歐洲大陸實施封鎖。

敦刻爾克此時已擁有近3萬人口,是法國前十大港口,因而被英國皇家海軍「重點照顧」。直到1815年拿破崙帝國滅亡,敦刻爾克才解除封鎖。

拿破崙帝國興衰

▲拿破崙帝國興衰

17至19世紀,敦刻爾克幾乎參與了法國的歷次對外戰爭,見證了法國的崛起與拿破崙帝國的滅亡。19世紀,隨著法國實力的削弱以及英法關係的緩和,敦刻爾克獲得了一個較長的和平發展期。

進入20世紀,敦刻爾克又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遭受了戰火的洗禮。

1915至1918年,德軍與英法聯軍都被困在比利時-法國邊境的塹壕戰中動彈不得。大量華工通過敦刻爾克進入法國,支援協約國作戰。

德軍調用射程達50公里的「Lange Max」火炮轟擊戰線後方的敦刻爾克。敦刻爾克城內損毀嚴重,人口大量逃離,到一戰結束時該城僅剩7000居民。

塹壕中的士兵

▲塹壕中的士兵

與一戰相比,二戰的經歷更讓敦刻爾克的名字寫進了世界戰史。1940年,再度崛起的德國發動了對法戰爭。

德軍沒有像一戰時那樣與英法聯軍在法比邊境打陣地戰。德國裝甲部隊穿越阿登山地,突然出現在聯軍後方。

陣腳大亂的英法聯軍被德軍擊潰,為了不讓部隊遭受滅頂之災,英國發起「發電機行動」,即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短短几天時間內就調動900餘艘船隻,將33.8萬名軍人運回英國,為盟軍日後的反攻保留了力量。

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大撤退

二戰幾乎將敦刻爾克夷為平地,戰後法國政府開始了城市重建,千年港口再度復興,如今城市居民發展到近8萬人。

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周遭豐沛的資源儲備,敦刻爾克發展成法國的鋼鐵工業中心,聚集了全法25%的鋼鐵產能,城郊的格拉沃利訥核電站更是法國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站

除了原有的木材、金屬出口,二戰後的敦刻爾克還興起了石化、農產品加工等產業,18個碼頭組成的敦刻爾克港更以近4000萬噸的年吞吐量穩坐法國第三大港的位置(2008年峰值為5700萬噸)。

俯瞰敦刻爾克

▲俯瞰敦刻爾克

穿越千年,敦刻爾克見證了法國中央集權的步履蹣跚;在對英羊毛貿易中崛起發展;體味了太陽王路易十四帶給法國人的榮耀,更遭受了拿破崙帝國滅亡後的沉淪。

英國在這裡幾乎沒有留下痕跡,但敦刻爾克與英國在歷史上的種種聯繫卻無法被忘卻。時至今日,敦刻爾克仍是英吉利海峽沿岸經濟帶中的重要城市。

從敦刻爾克到英國海岸的直線距離不到100公里,1994年,隨著貫通英吉利海峽的海底隧道通車。從敦刻爾克向南40公里至加萊,由隧道法國一側的末端站進入,不消半個小時就可到達英國一側。

世界大戰的戰火讓敦刻爾克的名字彪炳史冊,硝煙散盡,這座千年大港仍保持著昂揚的發展勢頭,續寫著新的城市故事。

敦刻爾克「私掠船長讓·巴爾」雕塑

▲敦刻爾克「私掠船長讓·巴爾」雕塑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