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蘇河灣的老工業

近幾年崛起的蘇河灣城區,原是上海老工業的重要發祥地。自晚清至抗戰前,在上海經濟發展中曾佔有重要地位,這是蘇河灣城區歷史文化積澱的重要內容。

絲茶加工 獨佔鰲頭

上海近代工業是伴隨對外貿易而產生的。最早出現的是船舶維 修和絲茶加工。船舶維修多在今北外灘及與外灘相對的浦東江邊,絲茶加工即集中於今蘇河灣的東南片。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後,迅速取代過去由朝廷欽定的廣州,成為中國最大的外貿港口。當時最主要的出口商品是生絲與茶葉。1844年全國出口的生絲幾乎全在廣州;1845年上海就出口了6433包,與廣州的6800包幾乎相埒;至1850年,廣州出口4305包,僅佔上海17245包的四分之一。1845年上海出口的茶葉為 廣州的百分之五,十年後上海出口7639萬磅,幾乎是廣州的5倍。這是上海的區位優勢所決定的,上海既位於中國海岸線的黃金分割處,又在貫流物產富庶的蘇皖贛鄂湘川諸省的長江之口,而環周太湖流域又恰是優質絲茶之產地。

圖畫日報上刊登的長綸絲廠時事畫

《圖畫日報》上刊登的長綸絲廠時事畫

《圖畫日報》上刊登的元豐絲廠時事畫

大量絲茶從上海出口,繅絲製茶打包之類加工業務也應運而生。而蘇河灣東南塊,是同治二年(1863年)新闢美租界的西片,時稱西虹口。該地塊傍臨吳淞江下游,緊鄰黃浦江海運碼頭,輻射太湖流域,運輸便捷,地價又較吳淞江南英租界低廉。顯然,這裡是從蘇南浙北運來又欲從黃浦江出海的絲茶中轉加工的絕佳之地。

起初是外商於此投資辦廠,較早的有1868年意商於今山西北路、北蘇州路處設絲廠,光緒四年(1878年)美商於老閘北堍設立旗昌絲廠,1880年意商在文極司脫路(今文安路)設其昌絲廠等。其中,其昌採用機器繅絲,是上海較早的機制絲廠。

之後,華商也在此設廠,自1881年黃佐卿在今北蘇州路、甘肅路口設公和永絲廠後,華商絲廠大量湧現,晚清《圖畫日報》上就報道過新垃圾橋(今西藏路橋北的長綸、唐家弄(今天潼路東段)慎餘里的元豐、垃圾橋(今浙江路橋)北的乾康3家。同時,垃圾橋西有允餘、公平,文監師路(今塘沽路)有馬龍泉的震祥,阿拉白斯脫路(今曲阜路)有通偉等。由於絲廠大量集中於斯,宣統元年(1909年)蘇浙皖絲廠營業公所便設於北山西路430號(後為山西北路576號)。

1909年9月10日《圖畫日報》刊登的乾康絲廠工人罷工的時事畫

中孚絹絲廠產品廣告

中孚絹絲廠產品廣告

隨之,華商絲廠開始向新閘以北延伸,特別是1903年,閘北商紳提出自闢通商場,並得到清政府批准後。該地片與東南片的租界同處吳淞江之濱,雖距海運碼頭稍遠,但地價更低,自清末至抗戰前,華商絲廠大量開設於斯。略加搜尋,恆豐路有沈聯芳的恆豐、劉桂珍的錦成以及恆昌新、緒昌福,光復路有久大、泰豐、緒昌,梅園路有緒永昌,大統路有錢少峰的新記、吳子敬的協和、曹承久的華純、鄔省三的長綸永記,民立路有天來,華盛路有華盛,長安路有元元、元亨、申綸、成泰、吳翥等,並由南向北,越過鐵路,向永興、虯江、中興各路發展。據1921年統計,從長安路至中興路,僅湖州商人所設絲廠就有27家。隨著絲廠的發展,打包、絹絲、絲線、染織各廠也大量出現,如北蘇州路有怡和源打包廠、恆豐路有天成新絲線廠、秣陵路有中孚絹絲廠等,其中怡和源、中孚都是很有名的工廠。

20世紀初的茶廠工人

20世紀初的茶廠工人

製茶業狀況大體相同,不過更集中於東南片租界中,如北山西路有同發祥等9家,七浦路有同泰豐、永祥等5家,海寧路有同春福、星源等。較早的如瑞春、源順設於1906年,公升昌、廉吉祥設於1912年,生記機器製茶廠、隆和公、新華、許義興、萬成詳、保太和等設於1918年,多集中於北山西路、七浦路、海寧路、北福建路、愛而近路(今安慶路)、北浙江路一帶。「一· 二八」之役,原設虯江路、香山路(今象山路)的一批茶廠亦遷入界路(今天目東路)以南的租界之中,據1936年統計,今蘇河灣東南片租界中有機制茶廠18家,佔全市總數的42.1%。當時,製茶業同業公會就設在北河南路景興裡47號。

絲茶加工工業之集中,反映了蘇河灣地塊在晚清民國初上海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商務福新 風起雲生

眾所周知,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最大的民營出版機構,福新麵粉公司是榮氏實業集團旗下的著名企業。但鮮為人知的是,蘇河灣恰是商務、福新走向興旺的風水寶地。

北福建路上的商務印書館

商務印書館創辦於1897年,創辦資金僅3 750元,地址為江西路德昌裡末街3號。頭幾年經營並不順當,1898年就因廠房失火而遷北京路慶順裡。經過幾年的徘徊,到1901年還只是一家承印商務簿冊的純印刷小企業。1902年商務印書館遷入唐家弄北福建路2號、3號,1907年遷寶山路新建館址,並在以後的5年中,實現了從印刷小廠成為出版業大哥大的轉變。商務先於1902年在此建立印刷所,繼在北浙江路祥麟裡設編譯所,由蔡元培任所長,次年蔡氏辭職,繼聘張元濟。正是在這裡,商務抓住了全社會興辦新式學堂的契機,以一部全國廣泛採用的小學「最新教科書」,贏得了第一桶金。此後,不斷拓展,不斷擴大資本,1903年由5萬元擴至20萬元,1905年擴為100萬元,為日後的更大發展打下了基礎。

商務遷走了,大東也跟著得風水之利遷入。大東是蘇河灣的一家出版企業,初創於1916年,地址設在蒙古路森康裡,生意不太順;後遷北西藏路公益裡,也不順當。1930年,大東編譯、印刷各部門悉數遷入唐家弄的商務舊址,另在愛而近路設凹型印刷廠。當時資金也就是10萬元,不料,僅兩年即擴至60萬元,成為僅次於商務、中華、世界的出版界老四。如此看來,對於文化產業來說,唐家弄確是一塊起風生雲的寶地。

書刊的企業而言,南川虹浜路(即新疆路,今海寧路)有天保裡圖書集成局、天鑫裡5號滬江圖書社、88號勤進書局;海寧路有三德里辛墾書店、590號華大書局;北西藏路有38號泰興書局、276號四達出版社;七浦路有恆慶裡21號聯華書局,桃源坊有157號泰記書局、441號湖風書局;蓬路(今塘沽路)有1007弄12號藝術書店;華興路華興坊12號慶記書局,甘肅路有141弄6號槐蔭山房榮記書莊,天潼路有葆慶裡39號萬葉書店,北山西路有551弄2號大眾地學社,曲阜路上又有公興書局等5家和新記制本廠,越過北西藏路,庫倫路(今曲阜西路)上有強華印刷廠等。為此,印刷制本業同業公會設於北山西路530弄5號。

設在今蘇河灣西南片長安路上的福新麵粉廠,也是一個奇蹟。福新於1912年籌組,1914年春開工,創辦資本4萬元,當年獲利3.21萬元,即回收投資80%,當年11月起辦起了二廠。自此,雪球越滾越大,到1921年,8年間辦了8家廠,資金總額達250萬元,日產麵粉7.05萬包。至1928年,福新系統的8家廠,共有磨機280臺,工人1500多人,日用麥3.62萬擔,生產能力佔全國31.4%。這8家廠,雖只有第一家在蘇河灣,但其他廠相距都不遠。

福新麵粉廠前的蘇州河道已被貨船堵塞

福新麵粉廠前的蘇州河道已被貨船堵塞

與商務的崛起令蘇河灣東南片印刷廠集聚一樣,福新的成功也令糧食加工業集中於蘇河灣西南片,成為這片地塊的一大特點與歷史傳統。集聚環周的糧食加工企業甚多,裕通路上有朱幼鴻的裕通麵粉廠,所生產的雙龍牌面粉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光復路上有致中和米廠、垃圾橋西北蘇州路上有錦昌碾米廠等。30年代初的碾米業同業公會也設於光復路晉昌裡,1935年遷庫倫路212號。糧食加工業集中,致使蘇州河上糧船雲集,河道堵塞,並於烏鎮路西沿光復路,至恆通路、漢中路,形成上海米市北市場。

名廠名人 可圈可點

盤點蘇河灣的老工業,或廠或人,可圈可點者甚多,都是在上海近代工業發展史上,值得濃墨重彩大書一筆的。

例如公和永創辦人黃佐卿,乃上海最早設立機制絲廠的華商,生產的廠絲在色澤和潔淨度上都較日商為優,是滬上少數可與外商匹敵的華商企業之一,法商等洋行都爭相與之訂約;十年間,其規模從100臺車擴至900多臺,黃氏也被譽為「傑出的中國商人」,湖廣總督張之洞曾聘他主持湖北繅絲局。

創設恆豐等多家絲廠的沈聯芳,所產「玫瑰」「飛虎」商標廠絲遠銷歐美,故被推為蘇浙皖廠絲繭業公所總理;旋又致力新閘以北地塊的房地產開發與市政建設,是閘北自治與建設的領導人,曾任閘北市政廳副廳長、閘北慈善團總董、上海總商會副會長。

榮氏集團高管、福新股東王禹卿,以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力、宏觀謀劃的遠見及應對危局的能力,在榮宗敬兄弟信任與支持下,創造了福新奇蹟,致有「商界奇才」之譽。

中英合資怡和源打包廠經理顧乾麟,出身南潯四象之一的富商家庭,因父喪,17歲棄學主持廠務,每天工作14小時,從經理、賬房到貨倉管理、過磅登記,鉅細親為,轉虧為盈,償清債務,業績日上,併成為英商怡和集團中身兼五職的著名買辦。旋於1939年起,以經商所得,回饋社會,以父號為名,創辦「叔蘋獎學金」,襄助清寒子弟完成學業,為社會育才數千人,內有政府部長、研究院院長、校長、教授、科學家、學者、醫生等大批棟樑之才,遍佈海內外。

至於1911年創設於今蘇河灣西端叉袋角(今鐵路上海站西)的閘北水電廠,乃是民族資本的重要市政工業,且因閘北商紳為爭取該廠經營權而進行的不懈鬥爭,顯示了這些民族精英反帝反封建軍閥、自強自治的可貴精神,成為上海史上的光輝一頁,這更是人們所熟知的。

然而,蘇河灣的老工業除東南片租界外,悉為「一· 二八」 「八一三」兩場日本侵華戰火所毀,曾為「上海華界工廠大本營」一部分的蘇河灣西南片,更變為一片瓦礫,成了日軍的露天堆場和難民棲身的棚戶區,致使「閘北」蒙上了「赤膊」的貶稱。但是,蘇河灣老工業曾有過的光榮與先賢們自強奮鬥的精神,將是永志史冊的。